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页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页
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2学校德育3五育并举4教学做合一5角色扮演法6形式训练说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及其在当代的意义。2实施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简析产婆术。4在现代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体现出哪些发展趋势?三、分析论述题1试述新一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并说明课程改革发展趋势。2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3述评赫尔巴特课程理论。4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教育的启示意义。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2课程标准3贝尔—兰开斯特制4昆西教学法5颜氏家训6中体西用二、简答题1简析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2简析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3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处理好哪些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4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三、分析论述题1请结合你的教育体验,试从一个教师的劳动特点谈谈做一名班主任的素质要求。2试析贝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3评述1922年新学制。4评述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2角色扮演法3智者派4壬戌学制5性善论6要素教育论二、简答题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织形式关系。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4简述教学中的讨论法及其应用要求。三、论述题1联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试论述其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2试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3试述中世纪大学特征及意义。4试述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一般认为其核心成分是认知策略与反省认知,故许多研究者对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不作区分。认知策略研究中揭示的特殊策略与一般策略都可视为学习策略的构成部分。同样,因为反省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意识,它对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必然起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维特罗克提出的生成学习和罗斯科夫提出的萌发行为中都包含学习策略的运用。2角色扮演法答:角色扮演法是指学习者在假设环境中按某一角色身分进行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逼真的工作情境,如工商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某一部门的情境,学生扮演情境中相应的角色,按设定岗位的职能及人际关系,尝试处理各种事例。其特点包括:①借助活动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②要求学生遵从角色要求,将自己的思维、动作乃至仪表等整个身心置于角色中。该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职业性质及工作要求,从而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3智者派答:希腊教育的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智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狄克斯等。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4壬戌学制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史称“壬戌学制”,也称“新学制”。“壬戌学制”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依据,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故又称“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有七项标准,具体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壬戌学制”注重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发展儿童个性,缩短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是由于与当时的国情不符,即便实施也收效甚微。5性善论答: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教育观点,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和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他用“性善论”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需,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性善论”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治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论证人性的思维习惯。6要素教育论答:要素主义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巴格莱等。要素主义教育主要观点有:①认为进步主义教育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②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③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⑤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要素主义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但是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二、简答题1简述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意义。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规律①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等。②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a.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b.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c.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③发展的不均衡性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④发展的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早慧,有的则大器晚成。(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必须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③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④教育要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青少年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当然,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并不等于迁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的水平。

2简述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及课程内容组织编排时要处理好的逻辑组织形式关系。答:课程内容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1)课程内容的逻辑规定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①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②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③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一起来。(2)课程内容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①直线式与螺旋式a.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b.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c.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a.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b.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c.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这也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都是不可偏废。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a.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b.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c.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讲,直线式与螺旋式、分析与综合、纵向组织与横

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相互吸收、相互匹配,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最基本的辩证逻辑,即使在同一门课程中,对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内容来说,这些逻辑形式也是可以并存的。3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是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中划分出来的教育形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三大教育形态。(1)学校教育的独特性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职能的专门性;②组织的严密性;③作用的全面性;④内容的系统性;⑤手段的有效性;⑥形式的稳定性。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2)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现代社会虽然包括不同政治形态的教育,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但与现代社会基本特征与要求相适应,表现出诸多共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②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担负着培养生产者的任务。③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体现民主性和普及性等特征。④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⑤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⑥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尤为明显。⑦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创造适合于每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成为全球的共同议题。4简述教学中的讨论法及其应用要求。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经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更深刻、准确,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敏捷。(1)课堂讨论类型①用于扩大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综合性课堂讨论;②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堂讨论;③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研究性课堂讨论。(2)讨论法的优点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3)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见解,引导讨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关键问题,以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暗示问题的结论。③做好讨论小结。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总之,讨论法既是学习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它既可以单独运用,亦可以和其他方法结合运用。

三、论述题1联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试论述其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对现代中小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近年来,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有结束期提前、由高班到低班逐步普及和使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联系与结合起来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也显露出上述趋势。但应注意我国国情,我国学前教育学制不宜急于改动,发展也要量力而行。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在普及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后,学前教育才由高班至低班分段逐级普及。当然更不宜急于把学前教育都缩短至6岁,因为这一切都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2)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取得的十分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率较高;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等等。要切实普及义务教育,就必须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19世纪下半期,德、美、英、法、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除德国和英国曾规定5岁为入学年龄,多数国家都规定6~7岁为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为4~6年,少数国家规定为6年,这在当时没有实现。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到20世纪中叶,实行7~9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已占43.5%,而实行10~12年义务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也已占26.8%。(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升学与就业的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这是一个层次。另外,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高级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则应当多样化,使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受就业前的各种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学制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从而使我国学制更加完善。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学制的主流还应该是分支型学制结构。但不能不考虑当代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一由双轨而分支型,而后通过综合高中达到单轨,以及我国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不久即将普及高中的前景。2试阐述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答: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①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问题解决有赖于知识容量的大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能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智能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③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当个体解决问题时,此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在个体面前。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能够使人们对一些常规性问题作出较快的解答,又会使人们难以以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从而使思考问题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地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a.原型启发就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某种事物中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或途径的现象。

b.当人们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它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2)在教学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解决问题需要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很快找出可利用的信息,明确问题情境与欲达到的目的,迅速作出判断。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学生应该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的与主要情境,将精力集中于解答的目的及其标准。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从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内在动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减少限制,形成一种自由探究的气氛。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要帮助学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且要灵活地变化问题的角度和提法,使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能力,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要鼓励学生验证解答,防止以偏概全,可做类比联系,加以巩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给实践提供反馈。3试述中世纪大学特征及意义。答: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学的这种教育目标与当时的教会教育机构显然不同。(1)中世纪大学的特征现代大学源于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a.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b.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c.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应该说,这两个概念都是中世纪大学的遗产,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②宗教性和国际性a.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中世纪大学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b.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性特征早已为现代大学所剔除,但国际性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微后,又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甚至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③职业性和实用性a.中世纪大学大多是职业性的机构。大学的兴起首先源于城市发展之需要,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即使是逻辑学和辩论术的训练,也会带有浓厚的功利和实用色彩,被看作是适合于大多数职业活动的基本的准备。b.中世纪大学为满足世俗和教会的管理及统治的多方面需要而培养所需人员。大学的毕业生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和教会机构。中世纪大学主要成为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服务机构,这从其实用性的课程上也有所体现。④民主性和平等性中世纪大学是相对民主和平等的机构,这与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是相悖的。在大学里,没有特权阶层,教师人人有权利竞选校长或院长。中世纪大学的民主性和平等性更加难能可贵。(2)中世纪大学的意义中世纪大学在西方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①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现在大学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都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

如教学组织、课程、考试、学位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继承而来。②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它对发展科学和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活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一定意义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许多伟大的学者和改革家都是在大学成长起来的,如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路德、加尔文等等。③中世纪大学也极易成为保守主义的堡垒。尤其是中世纪后期的大学,由于坚持知识的传统形式,排斥一切新知识,从而被教会和国家用作维持现状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4试述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答:(1)福建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教育体制具体为:①前学堂a.专业: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b.目标: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c.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和操纵等。②后学堂a.专业: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b.基本课程:驾驶专业设有算术、几何、代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其他仪表的应用等。c.实践课程: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③1868年2月,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和“艺圃”a.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用图纸的制作人员,包括船图和机器图的绘制和说明。课程有法语、算术、平面几何和画法几何,并有一门150匹马力轮机结构的详细分析课。b.艺圃实际上是一所在职培训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学习年限为3年。这种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实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2)福建船政学堂的意义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①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自70年代中期以后,福建船政局所造轮船的管驾大多由该学堂的毕业生担任。在清末

抗击外来侵略的两次重大海战中,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生都是骨干力量。②福建船政学堂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76年3月,在外国技术人员期满回国的情况下,经第一届造船专业学生汪乔年、吴德章等人的努力,船政局第一艘由中国科技人员独立设计制造的木质兵船“艺新号”下水试航,证明“船身坚固,轮机灵捷”。80年代后,福建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相继回国,把近代中国的船舰制造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③福建船政学堂作为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不仅为后起学校输送了一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就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层次而言,也是任何其他一所同类学校所难以比拟的。福建船政学堂无愧于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的称誉。

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朱子读书法2全人生指导3先行组织者4形式训练说5产婆术6导生制二、简答题1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2简述学生管理的内容及要求。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并谈谈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三、论述题1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举例说明教师如何运用“奖惩”这一德育方法。2评述清末新政时期的“庚子兴学”。3评析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育的意义。4分析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朱子读书法答: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因此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2全人生指导答:“全人生指导”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提出的教育观点。杨贤江把青年人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在现实社会中统观整个人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可能,对青年进行以革命人生观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发展青年的知、情、意、行,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种全方位的教育,称为“全人生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最重要的原则是提倡自动自律,培养青年的主动精神,让青年做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只能居于指导地位,不应包办和强制。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思想,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育有重要的意义。3先行组织者答: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他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性、概括性、包含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4形式训练说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观点认为,学习内容是会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会终生受用。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难记的古典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都被视为训练心的最好材料。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于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该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5产婆术答:“产婆术”也称“精神助产术”“苏格拉底法”或“问答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独特方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它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产婆术”的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等。6导生制答: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基本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后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二、简答题1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答:(1)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①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②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③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2)人的发展的规律①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②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a.童年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b.少年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的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但很脆弱。c.青年初期,以抽象思维为主,情感比较丰富细腻、深刻而稳定,理智感在情感生活中占主要地位。③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④发展的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2简述学生管理的内容及要求。答:在学校中,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和体现在对班级的管理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点:(1)班级组织建设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是:①班级组织的设计班主任在对班级周围的环境、学生家庭及宏观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②指导班级建设a.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组织的设计者,而且是班级组织建设的指导者。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不同类型的班主任具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行为方式。b.学生的身心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随着这种变化,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人际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班主任的指导内容、指导重点也应视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改变。③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公民意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自觉地意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2)班级制度管理班级中存在着各种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①成文的制度a.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常规管理。对于学

生来说,最具体的就是学生守则。常规管理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实际操作性等特点。b.它一方面调节团体与个人的行为,保证共同的活动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保护成员在团体中的权益,使个体获得发展。每一个班级都应遵守和服从规章制度,这是衡量和评价班级工作的基本标准。②非成文的制度a.它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班级中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常常是根据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b.班主任和教师在班级组织发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制度建设,还要重视班级成员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努力营造这样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没有固定的成员角色和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在合作中进行善意的竞争。(3)班级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现代教学理论主张,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学习目标共有,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内容的价值一旦共有,就会产生合作性的学习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教学是在知识经验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亦即在有某种经验的人

(教师)与准备学习这种知识经验的人(学生)中进行。这就需要建立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合作。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班级管理指挥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班主任要调动全体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彼此协调关系,使之在班集体工作中形成合力;b.以班长或学习委员、科代表为骨干的教学沟通系统;c.以学习小组长为中心的执行系统。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指导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坚韧的学习意志;还包括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包括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较高的学习效率。(4)班级活动管理①班级活动是班级群体为了满足彼此的需要,有目的地作用于客观事物而实现的相互配合的动作系统。班级活动的种类多种多样。②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并谈谈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答:(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①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如今世界上现代的学校已经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a.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b.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c.按受教育的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d.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e.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f.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③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制度除包括上述的各种学校外,还包括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之家、儿童图书馆、少年科技站等)、成人文化教育机构(如文化宫、俱乐部、影剧院、图书馆等)和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2)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①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②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刹住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乱收费,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学制。③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④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答:以教学评价的不同方面为依据,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两种:(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①诊断性评价a.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b.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c.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②形成性评价a.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b.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c.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③总结性评价a.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b.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①相对性评价a.它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b.小规模(班级)的常模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科学的常模是经过大规模的多次的抽样测试、实验研究才能求得的。c.它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②绝对性评价a.它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b.它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三、论述题1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举例说明教师如何运用“奖惩”这一德育方法。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1)学校德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学校德育的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保证了德育的效果,保证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作用①学校德育具有权威性。学校是受社会的委托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党和国家赋予了学校培养教育青年一代的任务。学校所传播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也是党和国家所规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规范。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教育是合法的、正统的,因而具有权威的力量。②学校德育具有科学性。学校德育的内容是科学的、系统的,它具有严格的逻辑体系,因而具有说服人、教育人的内在力量。③学校德育具有系统性。学校中德育的实施,是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并且通过师生集体发挥教育的力量。(2)运用奖励的方法奖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的肯定评价。奖励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学生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起他们巩固、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奖励要收到应有效果,应遵循以下要求:①奖励应是优良行为的结果,是集体和教师对优良行为的高度评价,而不应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②奖励必须公正,符合实际。否则会使受奖励者丧失威信,损坏奖励的

意义,甚至造成学生间猜忌,不团结以及对教师不满。③奖励应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被奖的行为应得到全体学生的公认。④奖励不能滥用,不能绝对地极端乱夸,似乎被奖者十全十美。相反,应给受奖者指出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不使因受奖励而停滞不前,甚至自满。(3)运用惩罚的方法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学生认识某些思想品德的不当,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惩罚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惩罚是一种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促使其改正错误。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害于学生健康、侮辱学生人格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伴之以说服教育。②必须公正合理。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以何种惩罚。要分别初犯和累犯,轻犯和重犯,无意或故意等,区别对待。③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支持。如果学生不良行为得不到集体的谴责,惩罚就可能产生相反效果。④惩罚要依具体情况机智地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别特点,过错的特点,不要简单从事,千篇一律地使用。⑤惩罚的方法,应当尽量少用。惩罚过多,往往会使受惩罚者无动于衷,减弱教育效果。

2评述清末新政时期的“庚子兴学”。答:(1)“庚子兴学”的起因1905年前后,针对美国19世纪末以来的排斥华工政策,中国沿海各地掀起了广泛的抵制美货运动,使美国的在华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同时,由于留日高峰的形成,也引起美国朝野的注目,认为这将不利于美国在华的长远利益。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2)“庚子兴学”的内容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3)“庚子兴学”的影响①留学教育兴起据不完全统计,除留美幼童外,至1900年前往美国留学人数共有59名,他们多为教会资助。进入20世纪后,在清末新政的鼓励下,中央及地方政府和机构陆续派出了一些留美学生,仅1901年到1908年8年,赴美留学生就达281名。而留美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则是在美国1908年提出退还庚子赔款和清华学堂建立之后。②促进清华大学的建设和转型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民国成立后改称清华学校。清华学校正常招收13岁左右的儿童入学,隔年招收10名女生,其西学教师基本来自美国,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生生活习惯都仿效美国。使用的教科书、上课、会议、布告、讲演都采用英文。清华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高强度学习,到美国后一般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大部分人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清华学堂对提高中国留美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入西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退款兴学”,美国确实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1909年之后,留美人数逐年增加,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可见,美国“庚子兴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美国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也有所增强;同时,中国也在“庚子兴学”中提升了自身的教育水平,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评析需要层次理论及对教育的意义。答: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1)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①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②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③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b.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④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2)需要层次论的教育意义①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一切活动机会,给学生创造出体验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如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会带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②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设疑、质疑,来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失时宜地激励、表扬学生。如用:good,great,wonder,clever,excellent等言语。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和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觉、主动的

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爱的需要。4分析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答: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中。12世纪中期,在原有的一所医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萨莱诺大学,1231年正式得到政府的承认。北部的波隆那处于商业发达地区,1158年,在一所法律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波隆那大学正式为政府承认。(1)中世纪大学的特征①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起初是由教师和学生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urllversltas”一词的本意就是“组合”“行会”“团体”等。14世纪以后,这个词才专指由教师和学生结合成的团体——大学。②中世纪大学具有国际性。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这使中世纪大学的学员构成,超越了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③中世纪大学具有自治性。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以后,虽然教俗统治者都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④大学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⑤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⑥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⑦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⑧没有入学时间和学习期限的严格限制,也没有国籍限制。(2)中世纪大学的意义中世纪大学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广泛传播了知识。中世纪大学为西欧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教师和名家。中世纪大学成为近现代大学的直接起源,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大成就。

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三纲领八条目2苏湖教法3骑士教育4巴尔福法案5自我效能感6移情二、简答题1评析班级授课制的优点。2简述学生在教学中接受学习的基本阶段。3简述知识对人的发展的价值。4简述长善救失的德育原则内涵和要求。三、论述题1论述现在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2论述“五四”运动中的平民教育思潮和科学教育思潮。3论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4评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遗传素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3课程方案4发展性原则5学校德育6校本管理二、简答题1何为教学原则?2评析严复教育救国“三育论”。3简述自我效能感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及其影响。三、论述题1论述教学的意义和任务。2试析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3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论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生、发展及影响。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狭义教育2教育的流动功能3课程标准4形成性评价5综合实践活动6学校管理制度二、简答题1简述启发式教学原则内容和要求。2简述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3简述《国防教育法》。4简述人文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形式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说)三、论述题1试论班主任的素质要求。2评述民国初年教育方针。(蔡元培“五育并举”)3试析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4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狭义教育答:狭义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引导他们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2教育的流动功能答:教育的流动功能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流动功能按其方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①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流动;②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的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社会而言,通过教育的流动功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使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总之,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3课程标准答: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它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包括:①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②正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4形成性评价答: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的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它侧重过程的指导和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揭示,注重细节的分析,旨在寻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作为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形成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新课程评价中非常强调的一种方法。当前提倡的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其手段除了常用的经常性检查、作业、日常观察等,还可使用档案袋评定的方式。5综合实践活动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6学校管理制度答: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用条文的形式,按照学校教育规律和师资、学生、设备等实际情况,对师生员工的教学、工作、学习、生活等行为活动带有指令性、约束性的规则和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是为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并最终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需要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则。学校管理制度具有导向性、强制性、教育性、保证性等作用。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岗位责任制(如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学校管理制度作为制度的一类,它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根本,扎根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之中,是使教育教学顺利进行,学校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任何一所学校所必需的。二、简答题1简述启发式教学原则内容和要求。答:(1)启发式教学原则内容①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含义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媒体,采用诱导的方式展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学习,提高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原则。②启发式教学原则的目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一定的“情境”和“诱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学习潜能的生长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开启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③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功能教师能够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爱动脑筋、会动脑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动口、动手。(2)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吃透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知识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能够运用不同方法去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④发扬教学民主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2简述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答:东林书院是明朝众多书院中,名声大、影响广的书院。东林书院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是明朝书院讲会制度的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中,具体包括:(1)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时酌定,先半月遗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余月以十四日为始,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2)大会之首日,先捧圣像,悬于讲堂,午初击鼓三声,会众至,各具本等冠服诣圣像前行四拜礼。随至道南祠,礼亦如之。礼毕,入讲堂,东西分坐,先各郡各县,次本郡本县,次会主。各以齿为序,或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俟众已齐集,东西相对二揖。申末,击磐三声,东西相对一揖,仍诣圣像前及道南祠,肃揖而退。第二日、第三日免拜。早晚肃揖,用常服。其小会,二月、八月,如第一日之礼。余月,如第二日、第三日之礼。(3)大会每年推一人为主,小会每月推一人为主,周而复始。(4)大会设知宾二人。愿与会者,先期通刺于知宾,即登入门籍。会日,设木柝于门,客至,阍者击柝传报知宾,延入讲堂。(5)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话已毕,更端呈请,不必搀乱。(6)会日,久坐之后,宜歌诗一、二章,以为荡涤凝滞,开发性灵之助。须互相倡和,反复涵咏,每章至数遍,庶几心口融洽,神明自通,有深长之味也。(7)会众毕聚,惟静乃肃。须烦各约束从者,令于门外候听,勿得混入,以致喧扰。(8)每会须设门籍,一以稽赴会之疏密,验现在之勤惰,一以稽赴会之人,他日何所究竟,作将来之法戒也。(9)每会设茶点,随意令人传送,不必布席。(10)各郡各县同志临会,午饭四位一席,二荤二素;晚饭荤素共六色,酒数行。第三日之吃,每席加果四色,汤点一道,攒盒一具,亦四位一席,酒不拘,意浃而止。(11)同志会集,宜省繁文,以求实益,故揖止班揖,会散亦不交拜。惟主会者,遇远客至,即以一公帖迎谒。客至会所,亦止共受一帖。其同会中有从未相识,欲拜者,止于会所,各以单帖通名,庶不至疲敝精神,反生厌苦。其有不可已者,俟会毕行之。

由上可知,东林书院的讲会定期举行,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为主持;讲会之日,必举行隆重的仪式;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时,与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相互讨论,会间还相互歌诗倡和。此外,关于讲会组织的其他一些方面,如通知、稽察、茶点、午餐等,也都作了具体规定。所有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东林书院的讲会已经制度化了,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3简述《国防教育法》。答:(1)《国防教育法》颁布的背景为对抗前苏联人造卫星的发射,取得科技竞赛的居先地位,美国把教育改革与它的“国防”密切联系在一起。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颁布了战后的重要教育大法,即著名的《国防教育法》。该法案共10章,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增拨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内拨款8亿多美元。(2)《国防教育法》的内容①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②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国语(即“新三艺”)的教学,改编课程内容,突破旧教材的落后局面;③设立国防研究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④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设置各种现代化教育的媒介,如:电视、广播、电影、交通工作等;⑤进行指导人员的训练并增进指导和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⑥为学校设置理科实验室,建立外语教学中心、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及训练班;⑦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视、电影、收音机以及与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⑧加强职业教育;⑨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⑩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3)《国防教育法》颁布的意义《国防教育法》使得美国的教育方针、制度、经费、内容和方法以及许多具体的教育措施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之后,《国防教育法》又不断得到美国国会的修正和补充。因此,在美国的现代教育发展中,《国防教育法》曾起着极其重要的方向性的作用。它是美国教育立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把教育经费提得很高,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教育发展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简述人文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形式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说)答: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做出选择。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第一个水平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①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儿童把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标准;②第二个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2)第二个水平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①第三个阶段,好孩子的定向,儿童认为取悦别人就是好的;②第四个阶段,表现为遵守法律和社会习俗。(3)第三个水平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①第五个阶段,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把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判断是非标准;②第六阶段,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认为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三、论述题1试论班主任的素质要求。答: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这对班主任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应有崇高的社会主义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为人师表。这样他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2)坚定的教育信念班主任要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可以教育好。对于有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相信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班主任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曲折,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辛劳的硕果。(3)家长的心肠班主任待学生要像家长待孩子一样,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获得更大成效。(4)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所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班主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胜任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工作中表现出魄力,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前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而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也需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反之,沉默寡言、不爱活动的班主任则容易脱离学生,难于深入了解和教育学生。(6)善于待人接物班主任为了教好学生,要与家长、任课教师、校外辅导员和有关社会人士联系和协作,因而要善于待人接物。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善于交往、能团结人的教师,才能很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学校应当按上述要求来选派班主任,班主任则应按这些要求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2评述民国初年教育方针。(蔡元培“五育并举”)答:(1)民国初年教育方针实施的背景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他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临时政府教育部重要的任务是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教育发展规划蓝图,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是确立民国教育方针。为此,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在文章中蔡元培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