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十三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某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溶质,为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溶液于烧杯中,先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反应过程及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①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②反应进行到a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③bc段上的任意一点(c点除外)都存在两种沉淀④反应进行到c点时,溶液中只含有两种溶质A.1个B.2个C.3个D.4个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第一次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A.10mL B.大于10mL C.小于10mL D.无法判断3.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死伤惨重,教训深刻。下列有关火灾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A.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C.厨房天然气管道着火——立即关闭气阀并轻轻开窗通风D.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4.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会立即产生沉淀B.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氧化铜,无明显现象,则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镁C.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有蓝色沉淀,则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两种溶质D.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2NaCl+Mg(OH)2↓5.豆浆被称为“植物奶”,其中的异黄酮(C15H10O2)具有防癌功能,下列关于异黄酮的说法错误的是A.异黄酮是由分子构成的B.异黄酮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10:2C.异黄酮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D.异黄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用粗砂纸打磨后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划痕处出现红色物质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D.向滴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由蓝色变紫色再变红色7.为了从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水中回收铜和硫酸亚铁晶体,某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x中只含铜 B.试剂B是稀硫酸C.溶液Z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和硫酸铜 D.操作一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8.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B.温度高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D.t2℃时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9.下列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铁矿石 B.生铁 C.蚕丝 D.涤纶10.在N2O,NO、N2O3、N2O5、NO2五种物质中,当它们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时,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A.l:l:l:l:1 B.1:2:3:5:4C.1:2:1:4:5 D.5:4:3:1:211.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是()A.固态 B.游离态 C.化合态 D.液态1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蒸馏水B.将一张pH试纸撕成两张测两种溶液pHC.蒸发食盐溶液D.量取9.5mL水13.20°C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甲(a或b)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如图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B.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C.只有②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D.①~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14.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A. B. C. D.15.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的是()A.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AgB.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Fe、AgC.溶液中有Fe2+、Ag+,不溶物为FeD.溶液中有Fe2+、Ag+,不溶物为Ag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从Ca、C、S、H、O、Cu、N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天安门前华表的主要成分_____;(2)常用来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的单质_____;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4)能形成硫酸型酸雨的空气污染物_____;不含金属元素的碱_____;(6)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图金属应用的实例,主要利用金属的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用一氧化碳和磁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3O4)炼铁,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2000t含Fe3O480%的磁铁矿,理论上能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t。铝制品形成致密保护膜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化镁(MgH2)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H2O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两个有关金属性质的实验:实验I:硫酸镁溶液和锌粉混合实验II:硫酸亚铁溶液与锌粉混合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I和II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说明)。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Mg2+②Mg2+、Zn2+③Mg2+、Fe3+④Zn2+、Fe2+⑤Mg2+、Zn2+、Fe2+18.(8分)已知某种治疗胃病药品的主要成份是铝碳酸镁片,化学式为AlaMgb(OH)16CO3•4H2O,假设药品中的其它成份受热不分解、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硫酸反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铝碳酸镁片的组成。查阅资料:Ⅰ、氯化钙是一种白色粒状物,吸湿性极强,暴露于空气中极易潮解;Ⅱ、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取mg该药片,研成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加热。铝碳酸镁片加热分解的产物为Al2O3、MgO、CO2和水,若要测定生成的CO2和水的质量,装置C和D中盛放的药品应选择:C_____、D_____。(填序号)①浓硫酸②碱石灰③氯化钙④纯碱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_____(填a或b),打开另一个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空气,装置A中盛放的是碱石灰,它的作用是_____。一段时间后,打开和关闭相应的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目的是_____。另取mg该药片,加入100g9.8%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滤去不溶物,得到含有MgSO4和Al2(SO4)3等溶质的滤液,向滤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稀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溶液中NaOH的质量的关系如图。已知:MgSO4+2NaOH=Mg(OH)2↓+Na2SO4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Al(OH)3+NaOH=NaAlO2+2H2OMg(OH)2不溶于NaOH,NaAlO2可溶于水。图中当加入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0.80g时仍没有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_____。当加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到X时,生成的沉淀是_____,其中Al(OH)3的质量是_____g,X=_____g.(写出X的计算过程)医生建议服用该药片时一定要嚼碎后再吞服,试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这样建议的理由是_____。试确定铝碳酸镁的化学式为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猜想一:只有Na2SO4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___.(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中一定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结论给予肯定.同时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请大家反思.同学们经过反思发现了这两处错误: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案中也有一个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D【解析】

K2SO4+BaCl2==BaSO4↓+2KCl,K2CO3+BaCl2==BaCO3↓+2KCl,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BaCO3溶于稀硝酸,根据图像可知,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因此溶液中含有碳酸钾、硫酸钾。①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钾和硫酸钾,此说法正确;②反应进行到a点时,是恰好反应,所以溶液中只含有生成的KCl,此说法正确;③bc段上发生的反应是:BaCO3+2HNO3==Ba(NO3)2+H2O+CO2↑,因此bc段上的任意一点(c点除外)都存在BaSO4和BaCO3两种沉淀,正确;④反应进行到c点时,溶液中只含有生成的KCl和剩余的BaCl2两种溶质,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图像表示的化学信息、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性,BaSO4和BaCO3都不溶于水,BaSO4不溶于稀硝酸,而BaCO3溶于稀硝酸。2、C【解析】

第一次读数,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0mL,俯视读数时,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液体实际体积小于20mL;倒出部分液体后,第二次读数,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0mL,仰视读数,读数大于实际体积,也就是实际剩余液体体积大于10mL。液体总体积小于20mL,剩余液体体积又大于10mL,所以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是应该是小于10mL。故选C。【点睛】用量筒量取液体时,用俯视读数时,实际体积偏小;仰视读数,实际体积偏大。3、D【解析】

A、森林着火——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树木,制造隔离带,可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B、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C、天然气管道着火,应立即关闭阀门,清除可燃物,然后开窗通风,稀释天然气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家用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扑灭,会损坏电器,并且有触电的危险,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灭火的原理: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B【解析】

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再与氯化镁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详解】A、由分析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会立即产生沉淀,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氧化铜,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盐酸,中性或碱性,反应后溶液中不一定有氯化镁;因此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C、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有蓝色沉淀,可知氢氧化钠过量,则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溶质,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D、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因此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MgCl2+2NaOH=2NaCl+Mg(OH)2↓,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5、B【解析】A、异黄酮是由分子构成的,正确;B、异黄酮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错误;C、由化学式可知,异黄酮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D、异黄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0+16×2=222,正确。故选B。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6、B【解析】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错误;B、用粗砂纸打磨后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一段时间后,划痕处出现红色物质,故选项正确;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D、滴有石蕊的稀盐酸显红色,向滴有石蕊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紫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溶液显碱性,溶液变蓝色,故选项错误。故选B。7、B【解析】

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的工业废水加入过量的铁,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溶液Z)和固体铁、铜(固体X)。铁与适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过滤,得到硫酸亚铁溶液(溶液Z)和铜(固体Y)。硫酸亚铁溶液经蒸发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详解】A、由分析知,固体x中含有铁、铜,错误;B、由分析知,试剂B是稀硫酸,正确;C、由分析知,溶液Z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不含硫酸铜,错误;D、操作一是过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漏斗,错误。故选B。8、A【解析】

A、由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可知,t,℃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同,t1℃时饱和溶液蒸发等质量水,所得溶液还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A错误;B、由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可知,温度高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B正确;C、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于乙,所以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故C正确;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D正确。故选A。9、B【解析】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详解】A、铁矿石中没有金属单质,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B、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C、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错误;D、涤纶属于人工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选项错误;故选:B。10、B【解析】

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即含有氮原子的个数相等,可将NO、NO2、N2O3、N2O5、N2O五种物质的化学式分别变形为,变形后分子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3:5:4,即物质物质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5:4,故选B。11、C【解析】

A、固态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不是元素的存在形态,故选项错误;B、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叫游离态,故选项错误;C、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叫化合态,自然界中大部分的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是化合态,故选项正确;D、液态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不是元素的存在形态,故选项错误;故选:C。12、D【解析】

A、制取蒸馏水时,为增强冷凝效果,下端管口是进水管,上端管口是出水管,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可将一张pH试纸撕成两张测两种溶液pH,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D、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9.5mL的液体,1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误差最小;不能使用5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13、C【解析】

A、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0g:100g=1:5故正确;B、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因为升温到40℃,固体全部溶解,故正确;C、40°C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40g,只有②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③恰好饱和,故错误;D、①~③中溶液溶质质量③>②>①,溶剂质量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故正确;故选:C。【点睛】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4、B【解析】

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易发生爆炸,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A、图中标志为注意危险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中标志为严禁烟火标志,符合加油站环境要求,此选项符合题意;C、图中标志为剧毒品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图中标志为禁止左拐弯标志,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5、C【解析】

A、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若铁恰好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则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Ag,不符合题意;B、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若铁是过量的,则溶液中有Fe2+,不溶物为Fe、Ag,不符合题意;C、溶液中有Fe2+、Ag+,说明铁已经完全与硝酸银发生了反应,不溶物为Ag,不可能有铁,符合题意;D、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若铁的量不足,硝酸银溶液有剩余,则溶液中有Fe2+、Ag+,不溶物为Ag,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CaCO1N2Ca(OH)2SO2NH1.H2OH2SO4【解析】

从Ca、C、S、H、O、Cu、N七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写出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1)碳酸钙是建筑用的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2)氮气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很稳定,常用来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剂;(1)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4)能形成硫酸型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5)不含金属元素的碱只有氨水;(6)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是硫酸。故答案为(1)CaCO1;(2)N2;(1)Ca(OH)2;(4)SO2;(5)NH1.H2O;(6)H2SO4。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B4CO+Fe3O43Fe+4CO21206.94A1+3O2=2A12O3MgH2+2H2O=Mg(OH)2+H2↑FeSO4+Zn=ZnSO4+Fe②⑤【解析】

(1)A、金属制成电缆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故不符合题意;B、电热水壶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热性,故符合题意;C、金属丝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故不符合题意;D、金属乐器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耐腐性和特殊光泽,故不符合题意;故填B;(2)一氧化碳还原Fe3O4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故填;设生成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x,232∶168=(2000t×80%)∶96%x解得x≈1206.9t,故填1206.9t;(3)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里层的铝继续被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4A1+3O2=2A12O3;(4)由题意可知氢化镁(MgH2)与H2O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故填MgH2+2H2O=Mg(OH)2+H2↑;(5)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但比镁弱,锌粉和硫酸镁溶液混合后不反应,锌粉剩余,但实验Ⅱ中的锌和硫酸亚铁反应,能置换出铁,当实验结束后混合废液出现银白色固体明显增多,说明锌和硫酸亚铁继续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方程式故填FeSO4+Zn=ZnSO4+Fe;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含有铁,可能含有锌,滤液中一定含有未参加反应的镁离子,反应生成的锌离子,可能含有剩余的亚铁离子,即溶液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情况可能是Mg2+、Zn2+或Mg2+、Zn2+、Fe2+,故填②⑤。18、③②b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防止对实验结果的测定造成干扰使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完全被C、D装置吸收H2SO4Mg(OH)2、Al(OH)31.568便于充分吸收Al2Mg6(OH)16CO3·4H2O【解析】

实验一(1)分析本题的实验装置可知,样品铝碳酸镁片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铝和镁的氧化物、CO2、H2O,装置C中应放入能吸水的物质,但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否则无法确定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各自的质量,所以装置C中是吸收水蒸气,利用无水CaCl2可以吸收,装置D是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可以利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故答案为③;②;(2)实验开始前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先通入一段时间空气,气目的是赶净装置B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确保CD两装置吸收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全部是样品分解生成的;(3)当B处的酒精灯点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