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4自由落体运动学案_第1页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4自由落体运动学案_第2页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4自由落体运动学案_第3页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4自由落体运动学案_第4页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4自由落体运动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自由落体运动

[课标引领]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

1.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物理史实,认识伽利略对物体运

合格性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意义。

考试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能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由落体运动

的规律进行有关计算

选择性

能根据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考试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气中,将一张纸片和一个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个下落得

快?若把这张纸片揉成一团,再与石块从同一高度释放,情况会怎样?

答案:石块比纸片下落得快;纸团和石块几乎同时落地。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跟它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下

落得快。

2.伽利略的观点: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应该下落得回挂快。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⑵特点

①运动特点:初速度等于雯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自由下落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同一物体在月球和地球

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相同吗?

答案:自由下落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同一物体在月球和

地球上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不相同。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想回,这个加速度

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

(1)在地球上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g的大小一般是不同的,g值随纬度的增大

而逐渐增大。

2

⑶一般计算中,g取9.8m/s?或10m/so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不计空气阻力。请思考:苹果做的是什么运

动?

答案:苹果做的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速度公式:b=更。

2.基本公式,2

位移公式:%=|gt0

1.判断

(1)在空气中自由释放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X)

(2)在同一地点,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大。(V)

(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X)

2.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做出反应,从发现

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下面是测定反应时间的方

法:

甲同学用两手指捏住木尺顶端,乙同学一只手在木尺下部做握住木尺

的准备[如图(甲)],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当看到甲同学

放开手时一,乙同学立即握住木尺,记录结果如图(乙)。

⑴这个实验可以测出哪个同学的反应时间?该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

少呢?(g取10m/s2)

答案:可以测乙同学的反应时间;由图知,木尺下落h=20cm,由h=|gt2,

得‘=Jj=0-20So

(2)若甲同学用此实验左手放,右手捏,是否可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

答案:不能。

3.请你根据下图漫画“洞有多深?”提供的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依据规律,估算洞的深度。

答案:自由落体运动。

(2)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该方法的误差来源于(写一点即可)。

答案:该方法的误差来源有:①测量方法粗略,误差较大;②石块下落

有空气阻力,会造成一定的误差;③未考虑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

(3)若石块自由下落的时间为3s,gm10m/s?,估算洞的深度为mo

答案:h§gt2=45m。

探究点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中放入木块、铁球和羽毛,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以

下问题:

(1)把木块、羽毛和铁球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你

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案:铁球下落得最快,羽毛下落得最慢。

⑵把玻璃管抽成真空,重新操作,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案:木块、羽毛和铁球下落的快慢相同。

(3)物体在真空中是一种什么运动呢?我们如何定义?

答案: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

作自由落体运动。

1.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①运动条件:初速度为零。

②受力条件:除重力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⑵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①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一一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一一重力。

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

动。

②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一,物体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

运动。如空气中石块的自由下落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

下落不能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是一

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k=go

2.对自由落体加速度的理解

⑴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⑵方向特点:竖直向下,但不一定垂直地面向下,也不一定指向地心。

⑶大小变化: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在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

高度有关。

①在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重力加

速度最小,在两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但差别很小。

②在地面上的同一地方,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减小。

③在一般的高度内(即高度h与地球半径相比可忽略时),可认为重力

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例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在同一地点,质量大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大

B.雨滴下落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

C.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

D.从水平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

解析:在同一地点,自由下落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都是重力加速度g;

雨滴下落时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从水平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

不是从静止开始下落即初速度不为零,故物体不做自由落体运动,A、B、

D错误;不同质量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故运动规律相同,C正确。

对自由落体运动认识的两点提醒

(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运动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初速度不

一定为零。

(2)物体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但同一物体在不丽

星球上所受重力一般不同,所以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一般不同「

[针对训练1](多选)小鹏摇动苹果树,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同

一高度处落下,苹果先落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D)

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B,苹果和树叶的运动都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C.苹果的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

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解析:空气阻力对树叶影响较大,不能忽略,故不能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空气阻力对苹果影响很小,可以忽略,故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选项A、

B错误,C正确;当没有空气阻力时一,苹果和树叶只受重力作用,它们将

会同时落地,选项D正确。

探究点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如图所示,屋檐上水滴下落的过程可以近似地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

请思考:

⑴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答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假定水滴从5m高的屋檐上无初速滴落,水滴下落的重力加速度约

为9.8m/s;求水滴落到地面时的速度。

答案:v力2g/i^9.9m/so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公式的对比。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Vo+V—V

平均速度v=—~~VtV=~Vt

2222

速度v=v0+atV=gt

位移x=vot+|at"hggt?

222

速度一位移公式v-v0=2axv=2gh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时间由下落的高度决定。自由落体运动中

下落的位移与离地高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算取值时要注意区分。

2.v-t图像: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

表示重力加速度go

[例2]屋檐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

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m的窗子的上、下

沿,如图所示(g取10m/s)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解析:法一利用基本规律求解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h,滴水间隔为T,由h[gt2得

第1滴水的位移h=|g(4T)2

2

第2滴水的位移h2=|g(3T)

第3滴水的位移h3*(2T)2

由题意知h2-h3=lm

联立解得T=0.2s,h=3.2mo

法二用比例法求解

(1)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在连续相等的

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比为1:3:5:7:…:(2nT),据此令相邻两水滴

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依次是xo:3xo:5xo:7xoo(如图)

显然,窗高为5x0,即5xo=lm,得xo=O.2m

屋檐总高x=xo+3xo+5xo+7xo=16xo=3.2mo

(2)由x=|gt2^,滴水时间间隔为

T=Qa2m_Q2s

\gyiom/s2'°

法三用平均速度求解

设滴水间隔为T,则雨滴经过窗子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声*答

由v=gt知,雨滴下落2.5T时的速度为v=2.5gT

由于方=v,故有%=2.5gT,解得T=0.2s

则x=1g(4T)=3.2mo

答案:(1)3.2m(2)0.2s

自由落体运动的处理技巧

(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各种方法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仍然适用。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中间一段过程的分析方法。

①自由落体运动法:从物体下落时开始研究,如求物体下落后第4s内

的位移,可以用自由落体前4s的位移与前3s的位移的差求得。

②匀加速直线运动法:如求物体下落后第4s内的位移,可以先根据

Vo=gt|求出第4S内的初速度,再利用h=Vot2+]gt22求出相应的位移。

③灵活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心

[针对训练2]研究发现,物体在火星上的落体规律与在地球上相似,

若在火星表面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开始1.0s内下落X|=4.0m。

求:

(1)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火是多大?

(2)该物体从某高处由静止开始落下,第5s末时一(未落到火星表面)

的速度是多大?

解析:⑴由Xi=1g火可得

g,=>^^=8.0/s\

ti(1.0s)m

⑵由v=g.At可得物体由静止下落5s时的速度

v=8.0m/s2X5s=40m/s。

答案:(1)8.0m/s2(2)40m/s

探究点三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量

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

如何根据图中的频闪照片求出小球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可用下列两种方法求出重力加速度。

⑴由v尸警拦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作出v-t图像,v-t图像是一条

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⑵由位移差公式△x=a管计算加速度。

1.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

(1)按图示连接好线路,并用手托重物将纸带拉到最上端。

⑵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

力。

(3)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增大重力可使阻力的影响相对减

小;增大密度可以减小体积,可使空气阻力减小。

(4)先接通电路再放开纸带。打完一条纸带后立刻断开电源。

2

⑸对纸带上计数点间的距离h进行测量,利用h,-hn-1=gT,求出重力加

速度的大小。

2.频闪照相法

(1)频闪照相机可以间隔相等的时间拍摄一次,利用频闪照相机的这

一特点可追踪记录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各个时刻的位置。

⑵根据匀变速运动的推论AhugT?可求出重力加速度。也可以根

据也与q,求出物体在某两个时刻的速度,由也可求出重力加

速度g。

3.滴水法

(1)让水滴一滴滴落到正下方的盘子里,调节阀门,直到清晰听到每一

滴水滴撞击盘子的声音。

(2)记录下N滴水滴下落的总时间为T,则一滴水滴下落的时间t=^o

(3)用米尺量出水龙头滴水处到盘子的距离为h,利用h^gt,计算出重

力加速度的值。

[例3]如图(甲)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

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

(1)所需器材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台和

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填字母代号)。

A.直流电源B.天平及祛码

C.4〜6V交流电源D.毫米刻度尺

(2)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A.实验所用的重物可用实心泡沫球

B.应调整打点计时器,使其两限位孔连线在竖直方向

C.实验时应先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D.实验时先释放纸带后再接通电源

(3)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2个

点取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所接电源频率为50Hz),分别标明0、1、

2、3、4o测得Xi=29.3mm,x2=45.6mm,x3=60.3mm,x4=76.2mm,物体

2

的加速度大小为m/so(结果保留4位有效数字)

解析:(1)实验中打点计时器需要4〜6V的交流电源,需要用刻度尺测

量点迹间的距离,从而求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实验中不需要测量质

量,则不需要天平和祛码,故选C、Do

⑵实验所用的重物密度要大一些,故A错误;实验时应调整打点计时

器,使其两限位孔连线在竖直方向,故B正确;实验时应先使重物靠近

打点计时器,故C正确;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故D错误。

⑶根据△x=aT;T=2-y=0.04s,运用逐差法得,

_%3+%4—%1一%2_(60.3+76.2-29.3-45.6)x103m

a----------------------------------------------------------

4T24X(0.04s)

=9.625m/s2o

答案:(1)CD(2)BC(3)9.625

根据实验求重力加速度的四种方法

(1)利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相等,且为一定值,即△

h=gT;则g=^o

(2)可由位移公式h=/gt2求得。利用刻度尺量出从初始位置到某点的

位移,若已知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则g=符,可以找多个点,多次求g

值,再取平均值。

(3)可利用速度公式v=gt求得。利用平均速度求某一点的瞬时速度,

并已知自由下落的物体经过该点的时间,则由g?解得;当然也可找多

个点,多次求瞬时速度及g值,再取平均值。

⑷利用多次求得的瞬时速度,画出v-t图像,根据图线的斜率求g值。

[针对训练3]

学生课外实验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实

验时,他们先测量分液漏斗下端到水桶底部的距离s;然后使漏斗中的

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调整阀门使水滴落到桶底发出声音的同时,下一

滴水刚好从漏斗的下端滴落;用秒表测量第1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

落至第n个水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to

(1)重力加速度大小可表示为g=(用s、n、t表示)。

(2)如果某次实验中,s=0.90m,n=30,t=13.0s,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

大小g=m/s%(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

解析:⑴由s=1g(;)2,得g=誓。

2

(2)将已知量数据代入上式得g=9.6m/so

⑶水滴数n可适当多些;多次测量s及t(写出一条即可)o

答案:(1)等(2)9.6(3)见解析

自主建构教材链接

1.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

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的观

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便又1T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动性质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宜线运动)(D只受重力作用。

自由落_rM

(2)从静止开始运动。

(运动规律)--

—[v^lgh]3.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q-由落体加速度)

海拔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小。

4.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基本运动学

公式为v=gt,h=|gt2,v2=2gh

课时作业

学考基础练

知识点一自由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加速度

1.(2020•黑龙江伊春期中)(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CD)

A.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只在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某一自由落体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相等

D.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只在重力作用下且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

动,选项A、B错误;任何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为g,则同一

地点的自由落体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均相等,选项C

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选项D正确。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及重力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C)

A.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

C.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

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

解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初速度为零且只受重力作用,A错

误;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而非垂直于地面,B错误;同一地

点,重力加速度g值都相同,与质量无关,C正确;g值在赤道处小于北

极处,D错误。

3.(多选)下图中可以表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是(B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为v=gt,可知t=0时v=0,且v与t成

正比,故A错误,B正确;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恒为g,故C正确;由自

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x^gt?可知,x与t,成正比关系,故D错误。

知识点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4.(2020•浙江嘉兴期中)浙江省长兴县十里银杏长廊景区古银杏众

多,成片成林全国罕见。某次游客小朱发现一片手掌大小的树叶正好

从离水平地面高约3m的树枝上飘落。这片树叶从树枝开始下落到落

到地面上的时间可能是(D)

A.0.4sB.0.6sC.0.8sD.3s

解析:若树叶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h=igt2,解得t=隹/年j

27g79.8m/s2

0.8s,由于阻力的存在,树叶的运动时间大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

故D正确,A、B、C错误。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之比为2:1,下落高度

之比为1:2,则(C)

A.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为2:1

B.下落时间之比为1:2

C.落地速度之比为1:V2

D.若甲、乙同时下落,在甲落地前,两者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等,A错误;由h^gt?得3:t2=l:V2,

B错误;再由v=gt得vi:V2=l:&,C正确;若两者同时下落,在相等的

时间内下落的位移相等,故两者间的距离保持不变,D错误。

6.如图所示为甲同学制作的反应时间测量尺,用来测量其他同学的反

应时间,乙同学先把手放在直尺0cm的位置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

不能碰直尺,看到甲同学放开直尺时,乙同学立即捏住下落的直尺,已

知乙同学捏住直尺10cm的位置,反应时间为0.14s,若丙同学进行

同样的实验,捏住了直尺20cm的位置,则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

(C)

A.0.28sB.0.24s

C.0.20sD.0.16s

解析:设直尺下落的加速度为a,由h=;at2得a=^=等T"10.2m/s2,

2t2(O.14s)

丙同学的反应时间t尸尽I筌,$0.20s,C正确。

7.(2020•陕西咸阳期中)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描述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如果三尺为1m,则水落到地

面的速度约为(设初速度为零,忽略空气阻力)(B)

A.100m/s

B.140m/s

C.200m/s

D.300m/s

解析:下落高度h=l000m,由v?=2gh得v=140m/s,B项正确。

知识点三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测量

8.如图是某研究者在地面上拍摄的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假设在月球上使用相同的设备,并保持频闪光源闪光的时间间隔不变,

拍摄小球在月球表面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可能是图中的

(C)

解析: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由h=;gt2知g越

62

小,相同的频闪时间内h越小,C正确。

9.(2020•山东临沂质检)某同学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铁质

小球被电磁铁吸附,断开电磁铁的电源,小球自由下落,已知小球的直

径为0.5cm,该同学从计时器上读出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1.00X

IO-3s,小球开始下落的位置距光电门的距离为1.28m,则该同学所测

出的重力加速度约为(C)

A.9.5m/s2B.9.6m/s2

C.9.8m/s2D.10m/s2

解析: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很短,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看成瞬

2

时速度,则v=:=5m/s,由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知g言七口8m/s2,选项

C正确。

10.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

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连续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所示,仔细调节

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

滴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再用停表计

时,计时方法:当听到某一滴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一,开启停表开

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

数到“n”时,按下停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停表的示数为t。

(1)写出用上述所测量数据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

⑵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

t'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请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像,并利用图像求出重力加速

度8=01八2。(保留2位有效数字)

次数高度h/cm空中运动时间t'/s

120.100.20

225.200.23

332.430.26

438.450.28

544.000.30

650.120.32

解析:(1)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下落的时间,所以t,=喜,由*加’2

2

4曰2(n-l)h

行g=一^。

2

⑵描点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1g,解得g=9.6m/so

2

答案:(l)g=及*士(2)图见解析9.6

选考提升练

11.(2020・安徽合肥期中)两物体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第

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o,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权。,当第二个物体开

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B)

2

A•款0?B.|gt0

C•融。2D.融()2

解析:第二个物体在第一个物体下落华后开始下落,此时第一个物体

22

下落的高度h,=|g(^)=|gt0,根据11=刎2知第一个物体和第二个物

体下落的总高度分别为:gt02和2g],两物体未下落时相距强。2一

2182

曲片2喙片2,所以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h=Jgt2-

18990

2=2

|gto|gto,选项B正确。

12.(2021•海南昌江期中)如图所示,可看作质点的小球从竖直砖墙

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

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

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o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D)

A.位置1时小球的速度为零

B.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为算

C.小球的加速度a=^

D.位置5到小球由静止释放的位置的距离为学

8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可知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2=等=焉故C错误;小球在位置4的速度等于位置3、5间的平均速

T乙T乙

度,则V尸受詈嚼,故B错误;则小球在位置1的速度为V1=v4-a-3T=

条装X3T嗡可知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位置5

的速度v5=v4+a-T嚼+*XT=等,根据速度与位移关系式得%2=2ah“

代入数据解得h5=学,故D正确。

13.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

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

中光电门1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器(可使小球无初速释放)、

网兜。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球从光电门1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

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o

(1)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小球经过光电门

2的速度为v,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则h、t、

g、v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h=。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根据图线可

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解析:(1)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得小球经过

光电门1的速度/=v-gt。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两光电门

间的距离h=^1^t=vt-|gt2o

(2)h=vt-1gt2,所以畀-刎,若色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则k=|g,所

以重力加速度大小g=2ko

答案:(l)vt-权土2(2)2k

14.如图所示,直杆长L=0.5m,圆筒高12=3.7m。直杆位于圆筒正上

方H=0.8m处。直杆从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并能竖直穿过圆筒

(g取10m/s2),求:

(1)直杆下端刚到圆筒上端的时间;

⑵直杆穿越圆筒所用的时间。

解析:设直杆下端到达圆筒上端的时间为"上端离开圆筒下端的时

间为t2O

(1)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

hTj4日/2x0.8m八

解得3=——-r=0.A4So

(2)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

2x

女刀4日工/(0.5m+0.8m+3.7m)

解得12T---------E—=14s

则直杆穿越圆筒所用的时间t=t2-t尸0.6So

答案:(1)0.4s(2)0.6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第1〜6题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第7〜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几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D)

A.位移和加速度反向

B.速度和加速度反向

C.加速度不变,速度在变

D.速度不变,加速度在变

解析: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速度反向,与位移也反向,所有的匀

变速运动,加速度不变,速度变化。速度不变,加速度一定为零,故只有

D符合题意。

2.如图所示,A物体从地球的赤道正上方h处由静止释放,经过时间t,

落到地面上,B物体从北极正上方h高处由静止释放,经过时间t2落到

地面上,不计空气阻力,且h远小于地球表面半径,A、B释放后均做自

由落体运动,则匕、t2的大小关系为(B)

A.t,=t2B.t,>t2

C.tXt2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北极的重力加速度小,由h^gt?知t,>t2o

3.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_t图像分别如图中的

a和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在b时刻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在t2时刻甲与乙相遇

C.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D.在0〜t2时间内,甲比乙的位移大

解析:在匕时一刻,甲和乙速度均为正值,两物体均沿正方向运动,A正确;

在t2时刻,甲、乙的速度相同,0〜t2时间内,乙的位移比甲的位移大,

由于出发点不确定,所以不能确定在t2时刻甲与乙是否相遇,B、D错

误;b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比a的斜率的绝对值大,即乙的加速度比甲

的加速度大,C错误。

4.给滑块一初速度v。,使它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

度大小为3,则滑块的速度大小变为90所用的时间可能为(D)

A2邺%2v°p8v°

‘3g'g'g3g

解析: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若滑块的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

VQ_

同,由速度一时间公式v=v°+at,得t=t曳=空=翳;若滑块的末速度与

a--g3g

,__Vo_

初速度方向相反,由速度一时间公式v=v0+at,得t'』--豆。-菖

«—93g

故D正确,A、C错误。

5.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2.5m/s,从此时刻开始计

时,在t时刻和3t时刻的速度之比为1:2,由此可求(A)

A.at的值B.时间t的值

C.加速度a的值D.at?的值

解析:设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a,质点的初速度v0=2.5m/s,质点在t

时刻的速度v产vo+at,质点在3t时刻的速度v2=v0+3at,由于也=:,联立

v22

可得at=Vo=2.5m/s,vi=5.0m/s,v2=10m/s,由于不能得到其余的公式,

则不能求出a以及t的具体值,同理不能求出at2的具体值,故A正

确,B、C、D错误。

6.动车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动力,又

可以载客。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加几节不带动力

的车辆(也叫拖车)编成一组,若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通过第

一个60m所用时间是10So通过第二个60田所用时间是6s,则

(A)

A.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B.动车组的加速度为1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78m

C.动车组的加速度为0.5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D.动车组的加速度为1m/s2,接下来的6s内的位移为96m

解析:动车组在匀加速运动过程中,通过第一个60m的平均速度为vi,

可以替代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5s末的速度v尸三解得v,=6m/s,

同理,通过第二个60m的平均速度为v2,即13s末的速度v2=^,解得

2

v2=10m/so由v2=vi+at得a=0.5m/s,由再接下来的6s和前面的6s

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则有△x=a『即x-60m=aT2,解得x=78m。

7.某人站在高20m的平台边缘,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石子,

则抛出后石子距抛出点15m处的时间可能有(不计空气阻力,g取

10m/s2)(ABD)

A.1sB.3s

C.(V7-2)sD.(V7+2)s

解析: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石子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15m可能

在抛出点之上,也可能在抛出点之下,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h=

15m或h=T5m,分别代入h=Vot£gt'解得时间为1s、3s(h=15m)

和(夕+2)s(h=T5m)o

8.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从A点由静

止释放,它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依次通过B、C、D点,最后到达

底端E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vc:vD:vE=l:V2:V3:2

B.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V2t(—tn

C.物体从A点到E点的平均速度v=vB

D.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VB-VA=VC-VB=VD-VC=VE-VD

解析:设AB=BC=CD=DE=x,加速度为a,则物体从A点由静止运动到E点

时各段位移的时间之比为tAB:tBC:ten:tDE=l:(V2-1):(V3-V2):

(2-V3),设tB=t,则tc=V^t,tD=V3t,tE=2t,则由v=at可得VB:Vc:VD:

vE=l:V2:V3:2,故选项A正确;由于tB=t,tc=V2t,tD=V3t,tE=2t,所

以tE=2tB=V2tc=^=t»,故选项B正确;由于VB为AE的中间时刻的速度,

故声VB,故选项C正确;又由于vB=at,vc=V2at,vD=V3at,vE=2at,所以

vB-vA=at,vc-vB=V2at-at,vD-vc=-\/3at-V2at,vE-vD=2at-V3at,故选项D

错误。

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时,乙车在甲车

前50m处,它们的v_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

确的是(CD)

A.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

B.在第20s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C.在第30s末,甲、乙两车相距50m

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

解析:由图像可知,甲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但是

图线一直在时间轴的上方,没有反向,故A错误;在第20s末,甲、乙

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不相等,故a甲#a乙,故B错误;在第30s末,根据

面积法,甲的位移为x甲=(10+30)X20X:m=400m,乙的位移为x乙=

|X3OX2Om=300m,所以甲、乙两车相距△x=(400-300-50)m=50m,

故C正确;刚开始乙在甲的前面50m处,甲的速度大于乙,经过一段时

间甲可以追上乙,然后甲在乙的前面,到30s末,甲停止运动,甲在乙

的前面50m处,此时乙以20m/s的速度匀速运动,所以再经过2.5s

乙追上甲,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故D正确。

10.科技馆中的一个展品如图所示,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

水龙头,在一种特殊的间歇闪光灯的照射下,若使间歇闪光时间间隔

正好与水滴从A下落到B的时间相同,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

似乎不再下落,而是像固定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一样。对于

出现的这种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g取10m/s2)(BC)

A.水滴在下落过程中通过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满足tAB<tBC<tCD

B.间歇闪光的时间间隔是s

10

C水滴在相邻两点之间的位移满足SAB:SBC:SCD=1:3:5

D.水滴在各点的速度之比满足vB:Vc:vD=l:4:9

解析:由题目描述的物理情境可知,光源为间歇发光,发光间隔可由

求出,t=E■,代入数据可得t=y|S,B正确;自由落体运动中连

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由图中读数可知符合,故tAB=

tBc=tcD,C正确,A错误;自由落体运动中连续相等的时间段的末速度之

比为1:2:3,D错误。

11.在水平公路上有甲、乙两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它们的v_t图像分别

如图线a、b所示。在t=5s时,两车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甲车的加速度比乙车的加速度大

B.在t=0时刻,甲车在乙车的后面

C.在5〜10s内,甲车在乙车的前面,且两车的距离在增大

D.在10〜15s内,两车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解析:根据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a图像斜率绝对值比b图像的

大,所以甲车的加速度比乙车的加速度大,故A正确;根据图线与时间

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知。〜5s内甲车通过的位移比乙车的大,而

在t=5s时,两车相遇,所以在t=0时亥ij,甲车在乙车的后面,故B正确;

在t=5s时,两车相遇,在5〜10s内,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则甲车

在乙车的前面,两车的距离在增大,故C正确;在10〜15s内,甲车在

乙车的前面,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小,则两车间的距离在变小,故D

错误。

12.有四个物体A、B、C、D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A、B运动的x_t图

像如图(甲)所示,C、D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_t图像如图(乙)所示。根

据图像可知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BC)

A.物体A、B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在。〜3s的时间内,物体A、B之间距离逐渐增大

C.t=3s时一,物体C、D的速度相同

D.t=3s时,物体C、D之间距离最小

解析:x_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由题图(甲)可知,物体A、B的x_t图

线的斜率都不变,故速度都不变,说明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错

误;由题图(甲)可知,在0〜3s的时间内,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

的速度,因为两者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所以物体A、B之间距离逐渐

增大,B正确;由题图(乙)可知,物体C、D的图线在t=3s时交于一点,

此时速度一定相同,C正确;由题图(乙)可知,前3s内,物体D的速度

较大,物体C、D之间距离随时间增大,3s后物体C的速度较大,物体

C、D之间距离随时间减小,直到物体C追上物体D,所以t=3s时-,物

体C、D之间距离最大,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6分)滑块在某一水平面上滑行,利用速度采集器获取其初速度V,

并测量出不同初速度的最大滑行距离x,得到如表所示几组数据:

数据组123456

v/(m•s1)00.160.190.240.300.49

x/m00.0450.0750.Ill0.1630.442

(1)一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出X_v图像如图(甲)所示。观察该图像,

该同学作出如下推理:根据X-V图像大致是一条抛物线,可以猜想,X

可能与V?成正比。请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选择适当的坐标轴作出图

线验证该同学的猜想。

⑵根据你所作的图像,你认为该同学的猜想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O

解析:(1)根据X和V?的数据,运用描点法画出图像,如图所示。

(2)X.V?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x-v2,即x与V?成正比,故猜

想正确。

答案:(1)图见解析

⑵正确,X_v2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X-V2

评分标准:每问3分。

14.(10分)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

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

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

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

下落的总时间。

(1)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l.980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2

T=6.5so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m/so(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2)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两个办法。

⑶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At磁性才消失,因此,

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t,这导致实验误差。

为此,他分别取高度乩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3和T2O他

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推导说明。

解析:⑴吟gt^g/)2,所以g=警黑聋”9.4m/s2o

⑵由g=簧可知,误差主要来源于H和T的测量,故增加H,或者对H、

T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均可有效减小误差;另外,作出LT?图像,从图线

斜率心就求得当也可有效减小误差。

2

(3)由H.=|g(^-△t)2和廿次年-△t),可得g=2M隽伊:因止匕可

以消去At的影响。答案:(1)9.4(2)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多次重

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⑶见解析

评分标准:第⑴、⑵问各3分,第⑶问4分。

15.(6分)某汽车在水平公路上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驶,因前方故

障紧急刹车,加速度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