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_第1页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_第2页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_第3页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_第4页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

第1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掌握万以上数的读法。

2.在万以内数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认识万以上的数。

3.根据已有知识,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找出万以上数

的读法。

4.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上数的读法。

[难点]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促进迁移

课件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面积,

藏书量分别是多少?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如查阅资料、上网查找,这些方法都很好,有同学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

书馆面积约250000m,截至2008年底馆内藏书26970000册(件),珍藏甲骨35651

片,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国家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约4896000人次。

教师:这些数可真大呀!该怎样读这些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提问: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

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一百是多少?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

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数?

十万、二十万、三十万……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

教师总结: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这些都是

计数单位。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

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三、小组交流,知识内化

观察数位顺序表(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结论:

1•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二

2.从右起,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

3.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强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

制计数法。

四、共同探究,稳步前进

课件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题图,教学例1。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建筑群非常宏大,现在我们来看看馆内

的阅览室(出示教材第3页图)。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26970000

册(件)。珍藏甲骨35651片……国家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约4896000人次。

想一想:这些数该怎么读?

同桌互相交流,汇报: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读出“万”字。3.个级上全是0,

这些0都不读。五、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例2。

自己先读一读,想一想:例2中的这些数的0哪些要读,哪些不读?

最后全班交流,总结:

1.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

思考:亿级和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亿级和万级的数先按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不同点:读亿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字;读万级数时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

字。

六、迁移巩固,解决问题

1.谁来说说含两级的数怎样读?请用刚才学的读数方法来读下面的数。

600337568416545200284065

2.教材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读卡片上的数,说说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

不同。

3.读出下列各数,然后分别在各数的末尾添上3个0,再读一读。

70501902326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八、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2

第2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及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数的基本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万以上的数。

2.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上数的写法和大小的比较。

[难点]写数时“0”的占位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组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的课件。

教师:同学们为了帮助地震灾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纷纷伸

出了援助之手,这是某县两个乡镇的人们捐款的情景。最后经统计小营乡捐了二百

三十一万四千元,望树乡捐了三十四万二千一百元。这两个乡哪个乡镇的捐款多呢?

指名发言。

KJP21]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万以上数的写法及比较大小的方法。(板

书课题:万以上数的写法及比较大小)EJP3

二、互动新授

1.尝试写数。

(1)教师出示教材第5页例3:请同学们观察前两个数是怎样写的?然后小组

讨论一下它们的写法。

①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指名汇报。

教师小结:第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就在十万位上写“4”,万位上写“3”来表

示“四十三万”,再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写出二千五百五十一。第二个数最高位是

千万,就在千万位上写“2”,“9”在十万位上,就在十万位上写“9”,在“2”和“9”

之间的数位上写“0”,再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写出三千。

(2)提问:七亿这个数该怎么写呢?

①同桌合作,探究写法。

②集体汇报。

(在亿位上写7,其余各数位上写0。)

(3)教师小结:整亿的数,从亿级写起,先在亿级里按个级的写法去写,再在

万级、个级添写8个0。

2.自主写数。

(1)学生独立完成“写一写”。

(2)指名上前展示,并说一说写数的方法。

3

追问:五千万零四的中间该写几个。呢?

(该写6个0,因为在写数时,千万位和个位上分别是5和4,百万位、十万位、

万位、千位、百位和十位上都没有数,要用“0”占位。)

3.议一议。

问:怎样写万以上的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出它的写法。

(1)小组讨论。

(2)集体汇报。

学生1:写数从高位写起;

学生2:先写亿级的数,再写万级的数,最后再写个级的数;

学生3: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总结归纳: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4.比较大小。

(1)观察数的特点。

教师:(出示教材第6页例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②指名汇报交流。

(第一组是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第二组是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

(2)探究比较方法。

教师:怎样比较出每组两个数的大小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

(位数多的数就大,44554是5位数,366128是6位数,366128大,也就是

44554<366128;16499和16504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下一位还相同,

再比较下一位,依此类推……4比5小,所以16499小,也就是16499Vl6504。)

(3)教师归纳总结。

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方法:两个数如果位数不相同,那么位数多的数就大;

如果位数相同,我们就从最高位起开始比较,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

位,下一位还相同,再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至比较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页“课堂活动”。

(1)同桌互助,一个读一个写。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教师点拨。

强调:在写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0”来占位。

2.(多媒体课件出示)写出下面各数,并比较大小。

(1)八百零四万零三十四和一百二十六万

(2)七亿七千万零七百七十和八千九百万九千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强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只有在位数相同时;

4

才从高位到低位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学会了写数的方法:运用数位顺序表,从高位写起,没有计数单位

的数位上用“0”补齐。

学生2:我学会了比较两个万以上数的大小:两个数如果位数不相同,那么位

数多的数就大。

学生3: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起开始比较,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

比较下一位,下一位还相同,再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直至比较出结果。

2.教师:数字和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会经常用到今天所学的读数、写数

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把它掌握牢固。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3课时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一个大数的方法,并会进行用“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的计算。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改写的活动,从而体会数据改写为我们带来的方便,激发学

生探究的欲望。

3.经历将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过程,归纳改写的方

法。

4.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理解改写后的数据的意义。

[难点]能进行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面积约9600000平方千米;我国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

5

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数已超过1300000000人。

二、合作探究

课件显示刚提到的两个数据。

教师:你们觉得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的数很长,且0特别多,很容

易写错。可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9600000=960万1300000000=13亿

提问: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9260000吨。这个数怎样写比较简便?

学生回答:79260000=7926万。

同桌或者小组讨论: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相同:等号两边的数的大小完全相同。

不同:等号右边的数去掉了万位后面的0,加了一个“万”字;等号左边的数

没有去掉万位后面的0o

思考:怎样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有什么好处?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汇报结论:

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亿位后面的

“0”,并写上“万”或“亿”字。

优点: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易写错,使人一目了然。

三、巩固练习

把下面的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太阳中心的温度大约是15000000℃o

15000000=万。

2.人的脑细胞约,用“亿”作单位表示是多少个亿?你是怎

样想的?

3.7500000000=48900000=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再小组合作讨论,最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帮助个别有

困难的学生。

四、例题讲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2。

星光村卖稻谷260000千克,柑树村卖稻谷320000千克,两个村一共卖稻谷多

少千克?

生先尝试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情况1:260000+320000=580000(千克)

情况2:26000=26万320000=32万

26万+32万=58万(千克)

问题:选用哪种方法计算合适?为什么?

6

学生讨论得出:第2种方法好,计算简便,不易出错。

五、巩固提高

1.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如:我们学校盖教学楼花费了360万元。

2.完成教材第12〜13页练习二第1~3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七、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4课时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近似数的计算。

2.近似数是基于生产和生活中的需求产生的,从实际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理

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四舍五入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难点]正确进行近似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具体

的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1岁,身高大约15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40千克左右,我家有3口人,爸爸和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

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653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抢答:11,3,653是准确数,150,40,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

7

数,比如:2008年新泰市总人口约500万人,中国内地总人口约13亿,这些数都

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二、新课探究

(-)师生探索四舍五入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3(1):534607c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

学生4: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

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学生3:只要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

万。

学生4:五十四万不合适,当千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

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3(2):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讨论:千位上是8,大于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3.归纳方法。

教师:我们怎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呢?

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

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等于5或者大

于5,就向万位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师补充: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二)探索近似数的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1:要求2011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比2010年大约多多少平方米,用减法计

算。

学生2:207980-140753,数太大了,不好计算啊!

学生3: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把207980看作21万,140753看作14万,

再进行计算。

21万-14万=7万(m)

教师:很好,要求大约多多少,是估计多多少,不需求出准确数,用近似数计

算即可。可见会求近似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啊!

三、巩固迁移,解决问题

1.做教材第11页的“试一试”。

8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互动,全班订正。

2.教材第12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或者同桌互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3.出示:456904852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全班交流共同完成。

4.完成练习二第5,6,9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5课时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收集一些编码,设法了解编码的结构与含义。

2.通过“数学编码”的实践活动,了解有关邮政编码等数学编码的知识,接触

实际生活中更多数字编码的应用,初步掌握数字编码的方法,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

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感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邮政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

[难点]科学合理地使用数学编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编码规律

由校运动会编码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校运动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

赏今年校运动会场上精彩的画面。(展示校运动会照片)

教师:你们知道这位运动员参加哪个年级的比赛吗?

学生:四年级的比赛。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从选手的号码中知道的。

9

教师:从号码中,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我还知道他是哪个班级的。

教师:这里还有一张运动员的照片,你从号码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生答)

教师:这些运动员的号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按什么规律来编排的呢?

可以先同桌相互交流一下想法。

学生讨论

教师:从号码中我们看到年级用了几个数字表示

学生:年级用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小学只有六个年级,用一个数字就够了。

教师:班级呢?

学生:班级也用一个数字表示。

教师:为什么?

学生:我们学校一个年级最多六个班。

教师:序号为什么要用两个数字表示?

学生:因为每班都有四十多个人,用一个数字不够表示,所以要用两位数来表

zjs。

教师: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年级超过十个班,那么班级就要用两个数字表示。

教师:这些简单的数字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顺序编排起来,就能传递各式各样

的信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字编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L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15页例1情境图。

教师:(指着邮政编码)同学们,这6个小方框中的数字组成的是什么?谁知道

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学生1:我知道这6个小方框中的数字组成的是邮政编码。

学生2:我也知道是邮政编码,但不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邮政编码吧!(课件出示男孩和阿姨的对话)

教师:看了两人的对话,你知道了什么?能和同学交流一下吗?

教师:为什么寄邮件时要写收件人的邮政编码呢?请大家看教材第15页,找到

答案一起齐读一边。(生读)

教师:看来邮政编码非常重要,我们在写信时一定要正确地书写对方的邮政编

码。

教师:那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抽生回答。

2.教学例2:出示例2情境图。

教师:我们每个在校学生都有一个学号,这里是某希望小学给每个学生编的学

号,请你们认真阅读信息,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学生: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前面两个数字表示年份,第

三、四位数字表示班级,倒数二、三位数字表示学号。

10

教师:看来,你们已经根据图中提示找出学号编排的规律了,真是认真观察的

学生。那你能按题中的编排方式编出最后一位男同学的学号吗?

学生:1202451c

教师:他编的学号对吗?(请一位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对的,2012年入学的第2班的45号男生。

教师:看来大家对数字编码有了一定了解,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

数字编码。(书中的条形码、银行卡号、食品条形码……)

三、巩固练习

1.课题活动:分组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教学后记】

第6课时认识计算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操作程序,会用计算器输入数。

2.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3.能借助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规律。

4.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态度,懂得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重点难点】

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操作程序,了解输入与显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认识手里的东西吗?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计算器,方便我们计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器。

板书课题:认识计算器。

II

二、探究新知

(-)认识多种计算器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计算器各式各样,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活中常用的计算

器。(课件出示多种常用的计算器,边展示边介绍)

(二)认识计算器的功能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用计算器计算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的方法。教师应给学

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计算

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进度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

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

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老师,来介绍计算器

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2)集中介绍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电子计算器一般由电源及开关、显示屏、键盘和内部电路几部分构成。

①开机键。

按一下此键,接通计算器电源,打开计算器,还可以清屏。

②关机键。

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电源。

③四则运算键。

只需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④数字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显示屏就显示“12”。

⑤清除数据键。

若按错数字或运算符号,就可按下此键。清除错误数据,再重新输入。

⑥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四则运算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的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如:

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学习用计算器输入数据。

请学生尝试独立输入数据:184560,3906728。

教师展示输入数据18163,故意不小心输错数据,输成18153,问:老师不小心

输错了数据,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回答:1.可以按清除数据键,然后重新输入;2.少输了10,可以再

加上10。(只要学生回答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18页“试一试”。

12

2.完成教材第20页“课堂活动”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把你的

学习所得在小组内交流。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7课时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2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及大数的计算。

2.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用计算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DP43在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础运算并能合理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难点]借助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探究

(一)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教师:图中妈妈问:买1台洗衣机和1台冰箱,一共要多少元?我们应该怎样

列式解决?

学生:把1台洗衣机的价和1台冰箱的价格加起来,列式为3670+2488。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这道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展示用计算器怎样计算。(抽生演示)

教师:刚才大家都看得非常仔细,现在请你们在自己的计算器上像刚才这位同

学那样计算一次。(生操作)

教师:现在老师带着大家检查一遍。(教师演示)

13

2.课堂巩固练习:教材第19页“算一算”(上)。

(二)教学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例3情境图。

教师:请观察例3,你能用刚才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吗?

学生完成例3,教师巡视,针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再次讲解。抽生回答。

教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完成这道题的?

学生:我从情境图中知道今年分为两个组收梨,一组收梨7930千克,二组收梨

8785千克,去年两个组共收梨13600千克,要求这两个组今年比去年多收梨多少千

克,需要先把今年两个组收的梨加起来,算出今年两个组一共收了多少千克梨,再

和去年进行比较。

教师:回答得真好!谁理解了这位同学的意思,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板书:7930+8785-13600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演示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其他同学边看小老师演示,

边观察每一次输入的信息是否正确。

学生:先输入7930,再输入+号,然后输入8785,再依次输入-号和13600,最

后输入=号,计算器就算出得数3115了。

教师:真是聪明又能干的小老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同桌讨论)

教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呢?

(2)用计算器计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先讨论交流,再汇报:

(1)对于计算量较大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捷。

(2)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①看清数据,准确输入;②输入时要养成良好习

惯,尽可能地把一个简单的数或简单的算式作为一个整体输入,这样速度快,又不

容易出错。

二、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学习收获想和其他同学分享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9页“算一算”(下)。

2.完成教材第19页“试一试”。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3.完成教材第20页“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四相关练习题。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14

第8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对数位的认识。掌握万以上数的读写、比

较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计算器,认识数字编码。

2.联系万以内数的旧知的学习经验,类比迁移进行万以上数的整理与复习,形

成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理解。

3.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

化。

4.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中间和末尾有。的大数的读写。

2.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数。

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学生讨论图。

教师:我们刚刚学完了第一单元,图上的小朋友准备和我们班上的同学进行比

赛,看谁学得好,你们有信心超过他们吗?

学生:有信心。

教师:我们这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学生1:我们学习了万以上数的读写。

学生2:我会分级读数。

学生3:我会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学生4:我知道数字不但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师:同学们学到的知识真多,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这些知识。

二、整理、复习

1.说一说(请学生说出学过的数位顺序表,师板书)。

教师:数位顺序表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记忆。大家从数位顺序表上知道些什么?

学生1:我知道数位从右往左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学生2:我知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学生3:我还知道数级的划分是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

教师:记住数位顺序,掌握“数级”的概念,对我们正确读数、写数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2.读一读。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数位顺序表,你们能把它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到数的读写

15

中吗?请同桌互相读教材第22页第2题中的数。

抽生到讲台上读一读,并小结自己读数的方法。

读数:先分级,注意每级末尾的。都不读,每级中间无论有几个0都只读1个

令。

3.写一写。

教师:大家都会读多位数,并且有0的数的读法也掌握了,那么我们在写多位

数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写数和读数一样,都应从高位开始。

学生2:要记住数位顺序表,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写数。

学生3:把一个数写出来后,还要再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和题中的读法是不是

一样。

学生4: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但写数时要写出来;每级开头和

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但写数时有时要写2个0或多个0。如二千三百

五十四万六千,写作:23546000。因此,写数时还要认真、仔细对待0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写数时的确应该注意大家总结出的各种问题。只要我

们牢记数位顺序表,认真仔细地读写每个数,相信人人都能成功。

4.用计算器计算。

请学生先独立计算教材第22页第4题,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订正,可请一位学

生展示计算过程。

5.比较数的大小。

以小组为单位,一人说出两个多位数,其他学生比较大小,并说出比较方法。

三、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复习,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9课时综合与实践三峡工程中的大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实际感受万以上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对三峡工程中的数据调查,体会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现数学问

16

题。

3.课前通过分组活动,调查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整理,课上汇报。

4.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大数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

教师:昨天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三峡工程的信息,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们小

组搜集到的信息。

学生1:我们组调查的是三峡大坝和水库建造的资金投入。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30万移民的安置

费530.04亿元;输变电工程322.74亿元。

学生2:我们调查的是三峡大坝和水库的建筑面积。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坝顶最大宽度

22.6米,坝底最大宽度126.73米,从右岸非溢流坝段起点至左岸非溢流坝段终点,

大坝轴线全长2309米。

学生3:我们调查的是三峡大坝的规模。

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的混凝土方量为2643万立方米,约为当前国内最大的葛洲坝

工程的2.5倍,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巴西伊泰普工程2倍。主体工程土石方

开挖最高年强度为2251万立方米,约为国内已经达到的最高年强度的2.4倍(葛洲

坝工程土石方开挖最高年强度为93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最高年强度为548万立

方米,约为葛洲坝工程203万立方米的2.5倍、伊泰普工程304万立方米的1.8倍;

金属结构安装最高年强度为4.6万吨,为葛洲坝工程2.3万吨的2倍。

教师:看来通过调查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教师介绍三峡大坝:

三峡水电站,又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三峡大坝,是中国长江

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

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

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建设的

最大的水坝。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12

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

二、议一议

教师: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三峡大坝从正式动工兴建到全部完工,一共修建了多少年?

学生2: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的混凝土方量是葛洲坝工程的2.5倍,那葛洲坝工程

的混凝土方量是多少?

教师:哪些数可以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7

学生:工程总投资、枢纽工程、移民的安置费等都可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

的数。

教师:比较各个项目资金投入数据的大小,哪个项目投入最多?哪个项目投入

最少?

学生:移民工程投入最多,输变电工程投入最少。

教师:你还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小结

教师:通过搜集信息,我们了解到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中

国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的水坝。那你们有什么想法?先在小组内交流,

一会儿请代表发言。

学生1: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学生2:中国太厉害了,能修建出这么雄伟的建筑。

学生3:我们以后要更加好好学习,可以修建出更大更雄伟的建筑。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

第1课时加减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填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

式。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探索知识联系的态度,进一步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18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加减法之间的互逆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教师:动物园里新运来一些熊猫,想去看看吗?(生:想)

2.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情境图。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成年熊猫有17只。

学生2:大熊猫宝宝有18只。

学生3:一共有大熊猫35只。

教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能选择其中两条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吗?

学生1:成年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成年熊猫和大熊猫宝宝一共

有多少只?17+18=35(只)

学生2:一共有大熊猫35只,成年熊猫有17只,大熊猫宝宝有多少只?35-17=18

(只)

学生3:一共有大熊猫35只,大熊猫宝宝有18只,成年熊猫有多少只?35-18=17

(只)

学生说出每个算式,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

1.理解每道题里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真不错,利用前面已学过的加减法的知识自己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并

能自己解决。

教师: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还记得吗?

学生1:在加法算式中,17,18叫加数,35叫和。

学生2:在减法算式中,35叫被减数,17在第一道算式里叫减数,在第二道算

式里叫差;18在第一道算式里叫差,在第二道算式里叫减数。

教师在生回答时板书各部分名称。

2.找出上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教师:从整体上看这3个算式,有关系吗?

学生:有

教师:现在小组讨论,观察这3个算式有什么关系,你们能比较发现吗?

讨论后抽生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发现18在减法算式里是差或者减数,在加法算式里是加数。

学生2:我们发现一个加数等于和-另一个加数。

学生3: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这么多关系。

教师:那从这些加法、减法算式中,你们认为加法与减法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1: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

19

学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生3:我们可以利用减法来验算加法是否算对了。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加减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1.基本训练。

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两人一人说一道加法算式,另一人改写成两道减法算式。

2.填未知数。

教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填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第1〜2题。

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2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探索并理解一个数加(或减)接近整百数的运算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加强自觉运用定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丁懂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教师:森林王国举行智力大比拼,小松鼠参加了“开心口算”。裁判长大象刚刚

公布完比赛试题,小松鼠就跳着举起手,大声说:“我算好了!”参赛队员小狗疑惑

不解地问:“小松鼠,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松鼠算得快的原

20

因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促进迁移。

(1)算一算。

①让学生独立算出例1中算式的结果。

②指名汇报。(教师操作课件在算式后面呈现结果)

(2)议一议。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①独立观察。

②集体汇报、交流。

学生1:同一行的两个算式的和相等。

学生2:这两个加法算式加数一样,只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

学生3:我发现在这些加法算式中,把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是和不变。

追问:谁能够用一句话把同学们的这些发现概括一下呢?

(任意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说明: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其实聪明的小

松鼠就是掌握了这一规律,才算得这么快。

(3)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教师:如果我们用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可以怎样表示?

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表示方法写在答题纸上。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适

时点拨。

②指名上前展示,并说说理由。

(a+b=b+a。因为a和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这两个数相加,加数的位置交换,

但它们的和不变,因此这样表示。)

教师小结: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

律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教师板书:a+b=b+a)

(4)试一试。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②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加法交换律:a+b=b+a。)

2.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例2的课件,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

信息。

指名回答。(已知:一年级有114人,二年级有86人,三年级有89人。问题:

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2)探究解题方法。

问:要求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

①小组讨论,并列出算式。

②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说说解题思路。

21

学生1:先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列式为:(89+86)+114=175+114=289(人)。

学生2:先求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再求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列

式为:89+(86+114)=89+200=289(人)。

学生3:依次把3个年级的人数加起来,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得

出3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列式为:114+86+89=200+89=289(人)。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算一算。

教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计算这样几个式子:(153+315)+85,153+(315+85)。(课

件出示题目)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

(153+315)+85

=468+85

=553

153+(315+85)

=153+400

二553

(4)引导归纳。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观察、思考。

②集体汇报。

(发现:这两组算式中的加数相同,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前两个数相加再

加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是相等的。)

教师小结:3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3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再加第1个数,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

个加数,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结合律呢?

先让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然后展示交流。

教师板书:(a+b)+c=a+(b+c)

3.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3。(小学生为残疾儿童捐款的情境图)

教师:请大家认真读题,说一说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已知的条件:1班捐款113元,2班捐款96元,3班捐款87元。要求的问题:

3个班共为残疾儿童捐款多少元?)

(2)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解答。教师巡视,留意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②集体汇报。

算法1:

113+96+87

22

=209+87

=296(元)算式2:113+96+87

=113+87+96

=200+96

=296(元)

(3)讨论:上面两种计算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比较简便,并说明理由。

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②集体汇报。

[第二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先把第1个和第3个加数相加,

然后再和第2个加数相加,这样在计算的过程中(113+87=200)凑成了整百数使得

计算比第一种算法简便了。]

说明:在第二种计算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加法结合律的同时也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即先交换第2和第3个加数的位置,然后再让第1和第3个加数结合。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使

计算简便。我们在进行加法计算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使计

算简便。在运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能够像这道题一样,其中的两个加数

相结合能够凑成整百数或者是接近整百数,我们才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4)运用定律,简便计算。

①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32页“课堂活动”第2题。

②集体交流,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教师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o

2.完成教材第32〜33页“练习七”第2、5题。

(1)第2题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第5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

(3)集体汇报交流。

说明: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完成教材第32〜33页“练习七”第3、4、6题。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进行解答。

(2)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

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学会了在计算的时候能凑成整百的数要先运用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凑成整百的数再进行计算,这样做能使计算简便。

【教学后记】

23

第3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和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数的运算的灵活性。

2.正确运用减法的性质和数的凑整(拆分)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计算方法。

[难点]数的拆分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一个售货员阿姨求助图)。

教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今天,一家服装商店的

售货员阿姨向我们发出了请求帮助的信号,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售货员阿姨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探索减法性质。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1)说说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已知:这个月一共进了250套服装。第1周卖了58套,第2周卖了42套。

要求问题:还剩多少套服装?)

(2)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把解答过程写在答题纸上。

②小组交流。

③集体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1:250-58-42

=192-42

=150(套)我是这样想的:用一共进的套数-第1周卖掉的套数=卖了1周后剩

下的套数,再用剩下的套数-第2周卖掉的套数=还剩的套数。

学生2:250-(58+42)

=250-100

=150(套)

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第1周和第2周一共卖了多少套,然后用一共进的套数-

一共卖掉的套数=还剩的套数。

(3)议一议。

教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哪种

计算简便?

①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

24

②集体汇报。

学生1:从式子看,第一个式子是连续减去两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减去两个数

的和。

学生2:从计算过程看,第二个式子的两个数的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它比第

一个式子计算简便。

学生3:从计算结果看,这两个式子的计算结果相等。

追问:怎样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

指名尝试概括。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教师小结: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

和。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个性质使计算简便。

(4)算一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算一算”题目。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抽两个学生板演。

③集体讨论算法,并说明理由。

2.探究数的凑整(拆分)方法。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情境图。

问:哪位同学能列出算式?

(列出算式并板书:867+98)

(2)算法探究。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个算式,第2个加数有什么特点?(它接近100)

追问:这道题怎样计算较简便呢?

①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把计算方法写在答题纸上。

②集体汇报。

(把98看成100,但是98比100少2,所以867+98=867+100-2=965。)

教师小结:当加数接近整百并且小于整百数的时候,先加上整百的数,再减去

多加的数会使计算简便。

(3)想一想。

教师:699+58,475-97应该怎样算才简便呢?

①学生观察并在答题纸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②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1:把699看成700,因为多加了1,所以要减去1,计算过程:

699+58=700+58-1=757。

学生2:把97看成100,因为多减去了3,所以要加上3,计算过程:

475-97=475-100+3=375+3=378。

教师小结:当减数接近整百并且小于(或大于)整百数的时候,先减去整百的

数,再加上(或减去)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