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_第1页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_第2页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_第3页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_第4页
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报告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班级:组别:成员:指导老师:目录一、调查背景二、课题提出三、调查对象四、调查方法五、调查结果六、调查分析七、体会感悟八、导师评语 调查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恋爱已经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了大学生婚恋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由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进而发展到正视现实、积极引导。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婚姻问题的态度和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的进步增强,固有的婚恋价值评判体系正受到冲击。作为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正折射出代中国社会婚恋价值观的种种。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学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其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当代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加上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婚恋已成为高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碰撞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了考验。因此,如何使当下大学生婚恋现实与传统婚恋道德相调和成为当务之急。而所谓的婚恋道德是指个体反映在婚恋中所必须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再用以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已经不太现实了,但是一定的准则还是要遵循的。现在有一句流行用语叫做: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在耍流氓,的确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恋爱意识的开放性与传统恋爱家庭的矛盾,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婚恋价值判断的迷失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不是婚姻家庭,而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婚恋是以孤独为恋爱动机,而以人品、才能、性格、志同道合等为标准,寻求择偶对象。这样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状态:动机“低劣”标准“高尚”。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性”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恋爱产生于性的生理机能的成熟使异性产生倾慕彼此靠近交流的渴望。性爱是性的行为表现是恋爱、婚姻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还是比较宽容的。传统的婚恋观念中恋爱——结婚——性行为的递进模式是符合社会婚恋道德规范的,但在当代大学生婚恋中这一模式已不是必然约束,而是被解构成恋爱——性行为——结婚。在大学生中对婚前性行为也是比较宽容的。这可能与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更多,而不太看重中国传统性道德有关。这样的模式在传统婚恋观中是违反婚恋道德规范,受社会群体谴责的。但现实情况是这一模式已被半数多大学生认可。所以我们就对于生活周围的大学生进行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进行详细的调查,进而更加了解现今我们生活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并且去寻求造成的因素。以下是调查的详细说明。课题的提出近年来,高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各界和高校对此现象也投入了较大的关注。但仍未能形成较完整、系统的定论。就现状来说,高校掀起的恋爱热,覆盖面广、影响深,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恋爱观出发,立足问卷调查,以大学生恋爱观为主题,用真实数据分析大学生恋爱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恋爱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恋爱观。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长安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及这些学生周围的朋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对于调查对象也做了分析:关于本次随机抽样调查我们总共受访人数147人,男生79人,女生68人,男女比例1.16:1;关于调查渠道我们用了包括维信朋友圈、qq空间、qq群等多种渠道;关于本次调查问卷问题的设有32个大体上接近真实恋爱的情况确保了样本的准确性使得得出的结果更加的真实可靠)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的大学生《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内容涉及到了如何看待爱情、恋爱观、父母对于自己爱情的看法、择偶的标准、爱情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面对、婚姻前后的看法、如何对待性行为、及父母一辈和家庭环境对于自己爱情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我们自己及周围朋友中发放问卷确保了调查样本的准确,总体上以长安大学的学生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总体,更能接近我们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真实情况,问卷以电子问卷采用网络形式发放,秉承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调查结果

接受本次调查的对象中,男生有79人,女生有68人。其中是独生子女的有64人,不是独生子女的有83人,男女比例,是否独生比例都比较均衡,因此调查结果较为准确。本次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恋爱,婚姻与性。

(1)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36%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处于单身状态,47%的学生则有过一次以上的恋爱经历;而在为什么没有上大学前谈恋爱的问题上,40%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父母和升学的压力,45%的觉得是自身原因造成,其余的则认为没有遇到合适的。40%的学生表示希望大学开始一段新的恋情,60%的学生则表示不希望或视情况而定。

关于恋爱的最佳时间,近90%的学生选择是大学期间及其大学后,而只有10%的学生选择在大学前去谈恋爱,因此,在初恋的时间这个问题上,更多的人表示还没有到这个时间。

而在如何产生感情上,50%的学生选择了日久生情,其余的则更倾向于一见钟情和缘分一说;对于择偶标准的问题上,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有较为明确的择偶标准,而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3个择偶标准分别是性格,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在恋爱的动机上,50%的学生表示是被对方的某种气质或特点所吸引,而5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

对于恋爱中的现实因素问题,60%的学生觉得很重要,35%的学生觉得一般,而只有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

(2)大学生婚姻观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认为婚姻与恋爱的差别大,只有20%的学生认为两者差别不大或者没有根本区别;对于“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70%的学生表示赞同,30%的学生表示反对。

在对理想的结婚时间的调查中,有近95%的人选择了25~30岁期间考虑结婚;而在婚姻中会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大部分人把感情,经济条件,孩子排在了前三位,而把性,声誉排在后两位。在理想家庭的问题上,54%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孩子,父母”的形式,36%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孩子”的形式,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配偶”的形式

在婚姻过程中,80%的学生认为现实因素很重要,18%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而在社会上许多女大学生求保养,男性包小三的现象的问题上,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坚决反对,少部分人的态度理解,但不支持,只有少部分人表示理解且支持。

(3)大学生性知识调查结果: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过性行为,只有少数的学生有过性行为;而对于性的看法上,95的学生表示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是生理需求,也是爱情的调味剂;因此在能否接受你的恋爱对象或配偶在与你交往之前的发生过的婚前性行为的问题上,60%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接受,40%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关于性知识的来源途径,大部分学生表示来自视频书籍等媒介,只有少部分学生表示来自父母的教育。调查分析恋爱观首先表现为恋爱认知,大学生在对自我性别的满意程度上,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的性别满意吗?”问题时,男生中有91.1%的人选择满意;而女生中选择满意的人数比例为77.8%;3.3%的男生和10.6%的女生选“很难说”。在问到“男女生的智力有无明显差异”时,大部分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男生高,仅有一小部分选择女生高。在女生中,有41.2%的人选择“男高”,5.7%选择“女高”,53.1%认为无明显差异;45.3%的男生认为男高,1.9%认为女高,52.8%认为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社会存在的性别偏见有关。存在了很多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在现代社会并没有被消除。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男性大多承担政治领导、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军人警察等较高层次的社会职业;而女性大多从事服务员、营业员、保育员、护士的功能较低层次的社会职业。这一切表明,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获取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体,占被调查学生的71.7%;其次是从朋友和同学处得知,占18.2%;而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获得的最少,分别仅占7.9%和2.2%。在问到“你希望从哪里了解更多的性知识和恋爱知识”时,有45.5%的学生回答“希望通过学校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来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得婚恋知识和性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无师自通占主导方式。同时,对于性及婚恋知识有迫切需要,婚恋及性的教育应走进大学课堂。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性”的话题是羞于被提起的。而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普及性教育刻不容缓。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应在大学生中开设性教育的课程,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大学生性心理发展时期所存在的困惑问题。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调查结果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恋爱史的学生占大多数。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被调查的已恋爱的学生中,女生占61.1%,男生为38.9%。在选择“从没谈过恋爱的”人数中,女生占68.0%,而男生为32.0%。由此可见,正在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这一是乎矛盾的结论与男女性别差异有关。与男生相比,女生更为感性,并且在生理、心理上较男生更早成熟。所以,对待恋爱比男生有更多的想象和渴望,希望有位护花使者能让自己依靠。在性意识的指向上,女性多以男性超群的才华、非凡的能力以及潇洒的风度为仰慕内容;男性则多以女性温厚的情感、温柔的性格、俏丽的容貌、妩媚的体态为追求目标。在性意识的表露形式上,男性总是竭力显示才华以博取异性的欢心,显得坦达直露;而女性太多腼腆矜持,甚至故意藏起“庐山真面目”使人难辨真伪深浅。大学生恋爱比例随年级升高而且呈螺旋式增长。大学四年中,各年级大学生实际恋爱的比例有所不同。大学四年中各年级学生恋爱比例,随年级升高而呈螺旋式增长趋势。其中,大二有所停顿;大三出现转折,恋爱人数增长较其他年级显著。出现这些现象可能是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第二年各种考试接踵而来,都忙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所以对恋爱这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多;到了大三,由于在学校里已经生活了两年,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比较稳定,也不必忙于找工作,同学间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会更多的考虑到恋爱的问题;大四恋爱比例最高。在大学四年级存在一种“黄昏恋”现象,就是到了大四会有一些人开始恋爱。可能是因为到了大四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有些学生可能过去一直有喜欢的对象,但由于专于学业,无暇顾及恋爱,到了大四,希望能够把握住机会。不同生源学生在恋爱比例上存在着差异。调查表明,来自城市的学生恋爱比例为44.5%,高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学生的恋爱比例。生活条件和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念会带来一定影响。城市生活条件好于农村,所以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去谈恋爱,而农村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学习上。文、理科的恋爱比例差异不大,文科生的恋爱比例略高于理科生。大部分文科生认为恋爱的原因是“偶然的,本来没有考虑太多,有了合适的机会也就谈上了”。相比之下,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例略高于理科生。这和不同学科的学生性格不同有关。文科生感性,喜欢浪漫;理科生理性,更注重实际。父母对于你大学恋爱的看法。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人恋爱还是自由的,完全由自己决定,还有近一半要听从父母议建,有十分之一是受严重限制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放松会使很多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体验,而偏离了恋爱的本质。“你是否有较为明确的择偶标准?”对于这个问题一半人是没有择偶标准的。也许大家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要求,但没标准就没法选择出自己满意的另一半。由此可知很多大学择偶是盲目的。或者只是单纯的喜爱对方某一方面。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偶观。择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许多大学生也并不是按照一个既定的模式框架取筛选周围的异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理想恋爱对象订出一些主、客观条件还是必要的。据调查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首先考虑的是性格问题,其次是人品。同时对于日常习惯的要求也不低,还有对能力,气质,外貌也有一定要求。“选择好一个人非常重要,因为当你选择一个人时就意味这你的选择是一种生活、一种目标。一旦走了眼,那就意味着一场灾难”。性格、人品和志趣是大学生所选择恋人采取的主要依据,这是一种比较高尚的标准,注重精神而不在乎其他条件。如社会地位、物质条件等。大学恋爱还是相对纯洁的,但偏于理想化、浪漫化。大学里谈恋爱到底会不会有结果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其实很大程度上跟大学生本身的态度是有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此认为困难很多,但只要坚持一定可以。有少部分认为最终很难走到一起。因为大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学生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定型,可塑造性是非常强的,同时对自己的信心也不够足,所以在对未来婚姻的把握上不敢肯定,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同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更重要,更珍贵的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产生动机,而动机支配着行为。大部分是因为被对方所吸引而产生了爱恋,每个人都会对美好的的东西有所向往和追求。有部分同学是为了寻找以后伴侣,正所谓先下手为强,早做准备以后不愁。还有部分的同学则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上大学生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内心比较空虚和孤独寂寞,不可避免地要找一个可以停自己倾诉的朋友。少部分同学是因为生理需求或环境影响。大多数人认为现实因素(经济,工作,父母)对于恋爱和婚姻是重要并且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充满着浪漫与高尚,又逃不脱现实的残酷。无怪乎,有人说:“大学不谈恋爱,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现实的爱情从来就没有“世外桃园般的爱情”,就业后社会现实的考验、外界物质的诱惑、家庭的责任等等限制的问题直接摆在面前时,又有几份理想化的爱情能维持?大学生在面对恋爱对劈腿时大部分的人选择果断分,五分之一的人认为可以给予一次机会,还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原谅但舍不得分,很少有人会以牙还牙,由此可知大学生恋爱还是理性并且乐观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带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针对社会上许多女大学生求包养,男性包小三的现象,你的态度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中55.10%示坚决反对,28.57%表示理解但不支持,2.04%表示理解并支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信息的交流高速发展,各种观念各种价值观交相呈现在纷乱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冲击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多元文化共生的当代大学生,与此同时,全社会性的拜金主义,人们以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这之中,必然会有些人想要走捷径获得高品质的生活与社会阶级较高的荣耀。从调查结果中显示,80%左右的大学生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劝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而健康的审视自身价值。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才。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婚前性行为和婚前同居的人数为高达138人,支持异地恋的人数为87人,支持裸婚和同的人数分别为44人、37人。支持闪婚和网恋的人数相对较少,分别为22人、21人。而80.27%的同学没有性行为,19.73%有性行为。在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时,82.99%的同学表示你情我愿,17.01%的同学表示坚守贞洁。在你对性的看法中,179个人认为性是非常正常的是爱情的衍生品和调味剂,65人认为是生理需求,较少的人表示排斥或难以启齿。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等西方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加之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传统的婚恋观正在接受挑战。具有一定国际意识与潮流思想相结合的中国当大大学生更是如此。性更多的被认为是恋爱的调味剂与催化剂,是情侣间的正常行为。而并非传统文化认为性的婚姻性:婚前性行为女性不贞洁,男性放荡浪子。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应用,让异地恋的情侣更能相隔万里而沟通无阻,视频通话等交流手段更让生活没有距离。同时,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也让距离不再是问题。多种价值观的互相融合正是当代年轻人的特征。同性恋也可被部分人接受,裸婚也是可以。闪婚和网恋相对较少,时间是了解彼此的基础。网络环境的不安全与虚假信息让网恋支持者相对较少。加强网络环境安全与透明是急需的。由性行为数据上看,大学生虽说是观念开放,但实际行为却依然是尽量避免性行为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对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时,17.01%是拒绝的,这仍可体现传统性观念在保守的大学生中任由不小影响。这正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对于性的看法大多数人表示理解正常,少数人难以理解。造成这种现象,正显示出了中国性教育的匮乏,对于保守的古老大国,这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一个无人触及的幽暗领域。根据你现有性知识的来源途径来看,绝大多数人是来源于书籍视频和同龄人介绍,高达153人,而来源于生理卫生课的仅有60人,父母教育的有22人。可知加强性教育势在必行,学校或父母对孩子进行正当的性教育远比同龄人或者书籍视频更加健康。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健康的影响。恋爱关系发生性行为是否要结婚这个问题中,102人选择要看具体情况,要和不要的人数都为21人。可知传统的婚姻与性的捆绑关系正在慢慢变弱,而新型的健康的性观念正在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恋爱对象有婚前性行为是否接受的调查数据显示能接受的有88人,不能接受的有59人。也表明大学生对性的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恋爱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83人选择增加了消费开支。对学习有影响的人仅有35人,没有消极影响的有47人。由此可见,恋爱果然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一定的时间分配。但是收获的可能是学习的好友生活的伴侣。合理的支配时间可以让恋爱学习两不误。调查感悟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