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部分县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现有Na2CO3和Na2SO4的混合物共12.4g,溶于水并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后,生成BaCO3和BaSO4沉淀共21.5g,则原混合物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A.2.3g B.4.6C.6.9g D.9.2g2.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法,其中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可行的是选项ABCD实验目的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除去一氧化碳中少量水蒸气鉴别水和氯化钠溶液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方案一用适量的稀盐酸点燃试验其导电性用铁和氢氧化铜方案二用适量稀硫酸通过NaOH溶液滴加石蕊试液铁、铜、硝酸银溶液A.A B.B C.C D.D3.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选项物质鉴别方法A碳酸钙粉末和纯碱粉末滴加稀盐酸,振荡B柠檬水和白醋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C白鹅绒和人造纤维点燃,闻气味DMgSO4和Na2SO4加足量水,搅拌A.A B.B C.C D.D4.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将硝酸铵加入水中搅拌,所得溶液温度显著升高B.化肥硫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5mL酒精与5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有大量白雾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把湿的衣服晒干 B.把水壶内水垢用食醋洗去C.把石蜡加热熔化 D.把棉线织成布6.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B.用水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C.用稀盐酸鉴别铜和金D.用铜片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7.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A.H2 B.HClC.SO2 D.NH38.化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①环境保护;②能源开发利用;③新材料研制;④生命过程探索等领域中,与化学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时,有以下描述:①甲试管应该连接在电源的正极②甲、乙两试管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上描述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④ B.③ C.①② D.①②③10.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①②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C.省略实验①也能探究燃烧的条件D.实验④中现象为白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五氧化二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用化学符号或化学方程式表示3个氨气分子_____。两个银离子_____。碳酸钙中钙元素为正二价_____。工业炼铁最主要的原理反应方程式_____。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一种新型“人造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乙醇(C2H5OH)燃料,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C2H5OH+3O2。研究显示,一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968gCO2。(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________?(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_______棵树吸收的CO2。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焊接铁制品时常用稀硫酸除去铁锈(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为了防止铁制品锈蚀,除了保持其干燥洁净外,还可刷防锈漆,原理是_____;厨房里为了洗去碗筷上的油污常常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洗洁精,利用的原理是_____。14.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该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可能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种。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_____(填“是”或“不是”)催化剂。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NaHCO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过滤,将白色固体洗净、干燥。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则该气体为_____(写化学式)。为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Mg(HCO3)2能溶于水;MgCO3、Mg(OH)2加热易分解,都生成两种氧化物。白色固体是:Ⅰ.MgCO3;Ⅱ__________;Ⅲ.MgCO3和Mg(OH)2。操作现象结论①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溶解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写名称)②称取干燥的白色固体22.6g放在石棉网上充分加热固体质量减少(结论分析)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认为猜想Ⅰ正确。但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___也有相同现象。步骤①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要要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还需要补充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得出结论。16.实验室里NaOH固体必须密封保存,其原因之一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现实验室里有一包白色NaOH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确定这样品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了下列探究。⑴(猜想)依据所学知识,兴趣小组同学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没有变质,全是NaOH;②可能完全变质,全是Na2CO3;你认为还有一种可能是________。⑵(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做了下面实验:实验一: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里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实验二: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⑶(结论)由上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分析得到下面结论。结论一:由实验一得到的结论是白色粉末是NaOH。你认为该结论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综合分析上述两个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⑷(继续探究)兴趣小组同学在分析和研究了上述实验及实验结论后,为了确认白色粉末的成分,查阅资料并做了下面的实验三: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里滴加过量的B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反应的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①你认为滴加过量BaCl2试液的目的是_______;②如何判断BaCl2试液已经过量?________;③你认为还应继续加_________,若________,则说明原NaOH固体已经完全变质。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B【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Na2CO3和Na2SO4与反应后BaCO3和BaSO4对比,碳酸根和硫酸根的质量反应前后没有变化,而反应前钠离子的质量,反应后变成钡离子的质量,所以,反应前Na2CO3和Na2SO4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BaCO3和BaSO4的质量总和对比,质量增加的量等于钡离子质量与钠离子质量的差值。设原混合物中含钠元素的质量为X。根据差量法可得:故选B。2、D【解析】

A、方案一:铁锈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加稀盐酸能除去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正确;方案二:铁锈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清洗铁制品表面的斑斑锈迹,正确。不符合题意;B、方案一:一氧化碳中含有少量水蒸气,不能点燃,错误;方案二:NaOH溶液不能吸收水蒸气,错误。不符合题意;C、方案一:水不能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试验其导电性可鉴别两种物质,正确;方案二:水和氯化钠溶液都呈中性,都是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滴加石蕊试液不能鉴别两种物质,错误。不符合题意;D、方案一: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可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用铁和氢氧化铜不能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错误;方案二: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验证金属铁、铜的活动性时,先将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将铁丝插入滤液中,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说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3、C【解析】

A、碳酸钙粉末和纯碱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均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B、柠檬水和白醋均显酸性,均能使紫色石蕊溶液,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C、点燃,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白鹅绒,产生特殊气味的是人造纤维,故选项正确;D、MgSO4和Na2SO4均易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C。4、A【解析】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将硝酸铵加入水中搅拌,所得溶液温度显著降低,故A不正确;B、铵态氮肥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肥硫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故B正确;C、5mL酒精与5mL水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C正确;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有大量白雾,故D正确。故选A。5、B【解析】

A、湿衣服晒干是水的蒸发,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B、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它们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醋酸钙、醋酸镁、CO2和水,有新的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正确。C、石蜡熔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错误。D、把棉线织成布,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考点:考查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标准及判断的知识。6、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故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用燃着的木条可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正确;B.食盐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用水可以鉴别食盐和碳酸钙粉末,正确;C.铜和金都属于H后金属,都不能与稀酸反应,故用稀盐酸无法鉴别铜和金,错误;D.由于锌>铜>银,故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铜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而铜与硫酸锌溶液不反应,故用铜片可以鉴别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溶液,正确。故选C考点:物质的鉴别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尤其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然后利用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加以鉴别。7、C【解析】

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该气体可能是什么。【详解】A、H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B、反应前铜和浓硫酸中不含氯元素,所以不可能是HCl气体,不符合题意;C、反应前浓硫酸中含有硫、氧元素,且SO2有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D、NH3虽然有有刺激性气味,但反应物中铜和浓硫酸不含氮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成分时,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原则,以及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则,进行分析判断。8、D【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如何制取该物质,怎样使其服务于社会,如何做才能不污染环境,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由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化石燃料污染环境很严重,所以化学在研究开发一些新能源,制取一些新材料。生命过程探索也是离不开我们化学研制出的物质。故选D。9、C【解析】

①电源正极生成氧气,负极生成氢气,体积比为1:2,甲试管中气体多,为氢气,应该连接在电源的负极,故错误;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而不是质量比,故错误;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故正确;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正确。故选C。10、C【解析】

A.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的是实验③④,①②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B.对比实验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错误;C.实验②和④证明燃烧需要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③④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省略实验①也强探究燃烧的条件,故正确;D.实验④中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3NH32NH4+Fe2O3+3CO2Fe+3CO2C2H5OH+3O22CO2+3H2O【解析】

每个氨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每个氨根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元素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详解】(1)3个氨气分子可以表示为3NH3。(2)两个银离子可以表示为2NH4+。(3)碳酸钙中钙元素为正二价,可以表示为(4)工业炼铁最主要的原理: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点睛】元素化合价应该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506g20【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设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2CO2+3H2OC2H5OH

+3O28846968gxx=506g(2)968g÷48.4g=20答:(1)一升“人造树叶”工作一天可得到乙醇的质量是506g;(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8.4gCO2,则一升“人造树叶”吸收的CO2相当于20棵树吸收的CO2。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Fe2O3+3H2SO4=Fe2(SO4)3+3H2O隔绝空气(氧气)和水乳化作用【解析】

(1)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Fe2(SO4)3+3H2O;(2)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容易生锈,因此隔绝氧气和水能够防止生锈;为了防止铁制品锈蚀,除了保持其干燥洁净外,还可刷防锈漆,原理是隔绝空气(氧气)和水;(3)厨房里为了洗去碗筷上的油污常常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洗洁精,利用的原理是洗洁精对油污的乳化作用。14、1∶12置换反应不是【解析】

(1)由图片知此反应为:X+YZ2=XY+Z2,所以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填:1:1;(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化学方程式知:该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中,可能属于氧化物的有2种,故填:2;(3)此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所以是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4)X参与了这个反应,反应物中有,生成物中仍有,说明有剩余,所以X不是催化剂,故填:不是。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增强H1Mg(OH)1MgCO3ⅢMgCO3+1HCl=MgCl1+CO1+H1O将实验②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浓硫酸和碱石灰中,称量浓硫酸和碱石灰变化的质量质量守恒定律计算【解析】

(1)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增强.(1)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氢气,氢气的化学式是H1.(3)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白色固体可能是Mg(OH)1,白色固体可能是MgCO3和Mg(OH)1;①MgCO3、Mg(OH)1加热易分解,都生成两种氧化物。MgCO3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二氧化碳,Mg(OH)1加热分解为氧化镁和水,固体质量均减少,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②该白色固体可以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则该白色固体一定含有MgCO3;(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固体中一定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