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_第1页
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_第2页
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_第3页
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_第4页
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8版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重点是探讨

疾病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与代谢的改变,揭示疾病过程中的内在规律,阐

明疾病的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

据。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学生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医学教学过

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属基础医学的范畴,但是沟通临床医学与基

础医学的桥梁课程,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不仅与基础医

学各学科(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与临床医学各

学科(如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等)均有非常紧密的

联系,是学好后期临床课程的医学基础,是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

高级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课程基本理念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遵循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适应未来国家和军

队建设人才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

养方案的要求,将素质教育、逻辑思维培养、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过

程中,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

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主动理论联

系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军事医学人才。

病理生理学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的发展历史是同人类对疾病本

质的认识过程相联系的。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病理生理

学已经根据其不同的研究方法、手段和角度以及侧重点不同,形成基础病

理生理学、临床病理生理学、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等

多个分支,但其本质均离不开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主题。因此,在教

学过程中需要贯彻以下的基本理念:

一是辨证思维培养和养成的教学理念。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演变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推理、严谨

科学思维的很好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1

应用辨证的思维观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生理与病理、形态与机能、

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正确认识矛

盾运动规律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疾病过程中的损害与抗损害

的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掌握运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分析判断疾病过

程中某一具体病理改变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达到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自我否定思维模式培养的教学理念。病

理生理学的理论体系来自前人无数的科学研究和医疗经验总结,但随着科

学的发展和进步,老化的、过时的甚至谬误的东西也在所难免。因此,教

学过程中贯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勇于否定权威、否定自我,

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大胆假设,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

床医学的桥梁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均来自于

科学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

实验课程的教学,将大课理论与实验课教学的验证、实验的设计相结合,

并开设综合性实验,将知识和技能相统一。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应用理论

知识判断和分析病例,充分发挥病理生理学桥梁课程的特点,将理论和实

践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

四是树立新型医学模式的教育理念。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一一医学模

式向生物一一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病理过

程的病因学内容,强调新型医学模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注重心理、

精神、社会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树立大医学观。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病理生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

制定,主要依据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

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

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也参考了国内外医学院校病理生理学

课程的设置模式。

多年来,我校、我军乃至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合乎国情、校情医学课程体系。从我军临床医学人

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出发,课程的设置遵循先基础后专业、先生理(正

常)后病理(异常)、先形态学后机能学的原则,达到循序渐进、由面到

点、逐步深入。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上,在遵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

程教学学时规定的前提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基础

病理生理和器官病理生理两大模块,目的是克服传统病理生理学教学前后

衔接不明显、与临床联系不够紧密、内容重复较多、特点不够突出等不足,

没有充分体现学科性质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基本病理生理学以基

本病理过程为线索,不过多关注于具体某种疾病,而是以不同疾病过程中

的共性为立足点,按照每个病理过程为一个单元,并注重相互之间的内在

联系,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器官病理生理学则以系统器官为单元,

由选择地重点介绍某一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达到触类旁通,避免了面面俱

到。同2

时,为突出军事医学特点,强化了与军事医学有关的病理过程的病理

生理学内容,将有关内容融合在逻辑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应单元中,如多器

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融合在休克单元中,使得内容之间的联

系更加密切。对于相应主题的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

则采取在相应主题部分加以介绍,不单独作为独立单元列出,以解决教学

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不同观点和学术思路,供学生课外查阅

有关资料参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设计中,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

实验课15学时。理论课除绪概论(3学时)外,基础病理生理学与器官病

理生理学模块分别占2/3(28学时)和1/3(14学时),而基础病理生理学

模块实验课占近40%(11/28学时),器官病理生理学模块占28.5%(4/14

学时)。实验课充分发挥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综合性实验为

主,以病理过程的疾病动物模型复制为目标,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的理论,充分利用医学机能学相应的实验技术和手段,从实验的设

计思路和原则、指标的检测方法、正常生理学指标的检测、疾病模型复制

的原理和条件、病理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到最后动物的救治策略和方案,

综合性的设计和实施实验课程,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实验全部由学

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每个小组一名组长,从动物的麻醉、固定、手术

过程的操作、各生理指标检测管道的建立到实验的记录等全过程,合理安

排,集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同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和各组实验结果,

各实验组推举代表,结合理论内容开展课堂病例讨论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

讨论,从理论一一实践一一理论的学习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课教学均采取以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并

适当利用挂图和教具,课件全部图文并茂,以图片、动画、视频和流程图

为表现手段,直观、形象、生动,板书或板图以教学内容的主要框架结构

为主,辅以重要过程的演变和推演。课堂上采取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互

动,同时充分发挥桥梁课程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以及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某个问题的内在规律,易化、具体化难点。

网络教学是正课教学的有利补充和辅助手段,充分利用教研室的学科

网站和网络课程平台,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学生自测、

提问、疑难解答、网上互动论坛等板块,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弥补课

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和课外科研小组,对

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额外辅导,有针对性地强化科研能力培训。

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措施,在设计课程考核时.,注重理论能力

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分别占80%和20%,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报告

书写、实验操作的个性化考核、课堂讨论的参与性等综合评定;理论考核

采取教考分离,采用计算机试题库组卷方式,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

试”题型设计试卷,主观题和多种客观题型合理分布,各教学单元考核比

重合理分配,并注意加强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

的质量。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掌握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和基本机制;

掌握各重要基本病理过程发生的机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及其机制、

机体的代偿机制;深刻理解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的内在规律,

了解其防治的主要原则,从而学会运用病理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

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临床医学课程、军事医学课程的学习

奠定扎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逐步学会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判断、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

临床复杂实际病例的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全面提高观察能力、

思辨能力、自学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掌握水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

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各主要基本病理过程和呼吸、循环、消化、泌尿

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的概念、发病机制以及对机体的机能和代

谢的影响,明确各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各主要病理过程概念的英

文名词、相应的名词短语以及常用的英文缩写,能够借助词典查阅本专业

英文文献和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

析临床复杂病例演变的内在机制,并能提出治疗方案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能根据机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

方案,学以致用,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熟悉常用病理生理学观测指标的实验技术、操作方法和检测原

理,正确使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动物的生理指标;能结合病理生理学知

识合理分析实验结果;能掌握动物疾病模型复制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在老

师的指导下能完成设计性或自主性实验的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

探索未知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均能得

到显著提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教学单元的模式化教学过程,认识到生理学、生物化学

等相关基础学科在病理生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结合临床实际分

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预测疾病转归的前瞻性思维模式,学会及时复习相

关基础知识、密切结合临床的前后贯穿、融会贯通、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2)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各教学单元的小结、对各病理过程之间内在

联系的分析,学会归纳、概括和总结,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监测和治疗过程的实验的操作,

掌握综合性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思路,学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联

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4)通过课堂教学后的参考文献、网络教学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等,

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掌握文献的搜集和查阅,具备在浩瀚的知识

海洋中有针对性地筛选和辩识的能力,学会自4

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病理生理学具有逻辑推理严密、与临床联系紧密、军事医学特色明显

等特点,因此,通过教学达到:

(1)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理想。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培

养探索人类未知奥秘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理想;养

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用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思维与一切伪科学、邪教组织作不懈斗争。

(2)热爱病人、献身医学事业的理想。通过对病理过程的演变过程

和转归规律的掌握以及与临床病例的联系,了解病人的疾苦,体现人文关

怀,形成救死扶伤、急病人所急和崇高的医德医风的思想境界和高尚情操。

(3)热爱军队、献身国防的理想。通过对军事医学的知识的掌握,

了解我军部队官兵的艰辛和疾苦,认识到他们保家卫国、献身国防的无私

奉献精神,正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热爱军队、献身国防卫

生事业的崇高理想。

(4)热爱集体、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相互

协作和配合,养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和同甘共苦、责任同担、荣誉共享的集体精神。

三、内容标准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理解:

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

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3.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教学内容

2.病理过程的概念

难点:

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5

[学时分配]1学时

[实施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讲授

[学习策略]首先要善于分析和比较,对已经学过的相关课程的研究对

象、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和对比,再思考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角度、

性质和特点;其次是要树立桥梁课的概念,明确“临床的基础”的含义。

第二章疾病概论

[教学目标]

了解:

1.病因及其分类

2.疾病过程中的基本机制

3.疾病的发展过程

理解:

1.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发病学的概念

3.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的概念与区别

掌握:

1.疾病的概念

2.病因及条件的概念

3.疾病过程中因果转换规律、损害与抗损害对立统一规律、局部与

整体的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4.死亡和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重点难点]

重点:

1.疾病、病因、条件的概念

2.疾病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因果转换、损害与抗损害、局部与整体)

的基本内容

3.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难点:

1.疾病的概念

2.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的区别

3.死亡的概念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利用多媒体幻灯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授课,可采

用比较的方法,引申疾病和健康的概念;联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讲授

发病学的共同规律。

6

[学习策略]本章是全书的总纲,学习时首先要树立辨证的思维方式和

方法,以哲学的观点解释疾病的现象;其次是明确共性和个性、具体与一

般、普遍和特殊的关系,疾病概论是对所有疾病都适用的共性的规律和特

点。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教学目标]

了解:

1.水、钠代谢紊乱的原因和处理原则

2.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原则

3.水肿的原因和分类;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理解:

1.水、钠、钾在体内的正常代谢及调节

2.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3.水、钠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水肿的发生机制

5.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掌握:

L脱水的概念;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脱水的特征、发生原因和

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2.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的概念

3.水肿的概念、水中毒的概念

4.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1.水、钠代谢紊乱的主要类型

2.三种脱水的特征、体液的重新分布及机体的调节

3.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和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

1.ADH、醛固酮、ANP在水钠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2.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

[学时分配]5学时

[实施方法]课堂讲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板书和

流程图的演示,通过互动方式对相关生理学内容加以复习和简单讲解,以

利讲清水电代谢紊乱中的难点问题;注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结合,适

当增加临床实例,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及授课的生动性

[学习策略]正常的水与电解质代谢的调节是基础,所以首先要复习生

理学相关内容;各型紊7

乱之间均有一定的逻辑联系,重点掌握高渗性脱水、水肿和低钾血症

的概念、特征、病理生理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其它可以触类旁通。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教学目标]

了解:

1.酸和碱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概念、正常酸碱平

衡的调节机制

2.混合性酸碱紊乱的概念、双重型及三重型酸碱紊乱的常见类型和

特点,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思路

理解:

1.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

影响、防治原则

2.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

影响、防治原则

3.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对机体的

影响、防治原则

掌握:

1.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pH、PaC02、标准碳酸氢盐、实

际碳酸氢盐、缓冲碱、剩余碱、负离子间隙)

3.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发病原因和机制、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

对机体的影响

4.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

5.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

2.呼吸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

难点:

1.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2.多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以板书和板图为主,结合多媒体幻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

法进行课堂理论授课。需要用一定时间复习和讲解正常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中有关酸碱平衡调节的内容;同时结合内容在适当时机联系临床实例,并

增加互动;最后以复杂病例分析为例,将前面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临床病

例的诊断中,达到学以致用。

[学习策略]学员首先要正确掌握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并通过相

互比较进行记忆;其次,要明确常用酸碱指标的概念及其意义,通过反复

练习,学会运用这些指标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8

型;对酸碱平衡调节机制的学习,要注意复习相关的生理学、生物化

学知识。

第五章缺氧

[教学目标]

了解: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呼吸系统的损伤性变化

2.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变化和损伤性变化

3.血液系统的损伤性变化

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5.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与损伤性变化

掌握:

1.缺氧的概念

2.常用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容量、血氧饱和度、

动-静脉氧含量差、P50)的概念与正常值;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紫绡(发组)的概念、肠源性紫绡的概念

4.缺样的分类、四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改变

特点

5.呼吸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6.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重点难点]

重点:

1.缺氧、紫组、肠源性紫绡的概念

2.常用血氧指标的概念与正常值

3.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四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和血氧指标的改变特点;缺氧时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难点:

1.常用血氧指标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2.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的变化机制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课堂讲授运用多媒体课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

学。教学中注意结合本教研室的高原缺氧研究方向进行讲解,并增加日常

生活及临床实例,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

9

性。

[学习策略]学员应采用比较式的记忆方法对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进

行记忆;抓住各型缺氧的特征性血氧指标变化,结合病因推断出其他血氧

指标的变化,并注意及时复习相关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

第六章发热

[教学目标]

了解:

1.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2.发热时防御功能改变

3.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理解:

1.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2.体温正负调节中枢的部位;发热中枢主要正负调节介质的功能

3.发热的时相与分期

4.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掌握:

1.发热的概念、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区别

3.体温调节的方式(发热的总体机制)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温调节的方式

2.发热、过热的概念

3.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区别

4.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难点:

发热的中枢调节机制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

注意结合日常自身发热体会和临床实例讲解发热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

[学习策略]学员应采用比较式的记忆方法正确理解发热与过热的区

别;结合日常生活中自身发热的体会理解发热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复习生

理体温调定点学说,帮助理解发热的发病机制。

第七章应激

10

[教学目标]

了解:

1.应激原的分类

2.热休克蛋白的基本组成

3.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4.应激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5.免疫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6.消化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7.血液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8.泌尿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9.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10.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

11.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

12.应激相关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2.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基本构成

3.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

4.应激性疾病与应激相关疾病的概念

掌握:

1.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概念

2.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

系统的反应及其意义

3.应激时其它激素的变化

4.热休克蛋白的概念

5.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

6.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与分期

7.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和机制

[重点难点]

重点:

1.应激、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

的概念

2.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和机制

3.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

系统的反应及其意义。难点:

11

1.热休克蛋白的功能

2.急性期反应蛋白构成及主要生物学功能

3.应激时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变化

4.应激时与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关系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注

意多联系日常生活及临床实例,讲解应激的概念、机制、应激相关性疾病。

[学习策略]首先需要复习内分泌生理部分,正常(生理)有益和异常

(病理)有害的关系和意义;结合具体事例和个人工作与学习的经历,重

点把握两个神经-内分泌轴的改变和不利影响。

第八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教学目标]

了解: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3.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4.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3.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4.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5.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顿抑的概念

掌握: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包括自由基的概念与类型、正常自

由基的生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呼吸爆发的概

念;钙超载的概念与机制;无复流现象的概念;再灌注时白细胞的激活;

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

[重点难点]

重点: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难点:

1.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2

2.钙超载的机制,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3.再灌注时白细胞的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再灌注损伤;心脏缺

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注

意联系临床中有关心肺复苏、器官移植等实际,讲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

生及防治。

[学习策略]注意复习医学化学上的自由基有关内容、病理学上有关炎

症的机制、医学免疫学上有关白细胞的作用等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明

确缺血阶段与再灌注阶段的差异;注意总结、归纳和提炼条理性。

第九章休克

[教学目标]

了解:

1.休克的研究历史

2.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3.SIRS的原因

4.休克时脑功能的变化

5.休克时胃肠功能的变化

6.休克肝功能的变化

7.休克时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

8.休克时免疫功能的变化

9.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理解:

1.休克的病因

2.休克时的细胞的损伤和代谢障碍

3.SIRS的发病机制

4.MODS的发病经过与临床表现;MODS的发病机制

5.休克时肺功能、心功能的改变;心肌抑制因子(MDF)的概念及作

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分类

3.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微循环学说),包括休克各期微循环

改变及机制、临床表现特点、休克初期的代偿意义及机制

4.SIRS、CARS、MARS的概念

13

5.MODS、MSOF、MOF、ARDS、ALI的概念

6.休克时肾功能的改变(功能性与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重点难点]

重点:

1.休克概念

2.休克的始动环节与分类

3.休克微循环改变的三个期,尤其是休克初期

4.器官功能改变的心、肾、肺功能改变;SIRS、CARS、MARS、MODS、

MOSF、MOF、ARDS、ALI的概念及其英文

难点:

1.微循环的组成与灌流调节

2.休克第三期微循环改变机制和临床表现

3.SIRS和MODS的机制

[学时分配]6学时

[实施方法]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展开;紧密结合

临床,从休克的病理生理学演变过程(本质),解释临床表现(现象),加

深对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前后各章节相关内容

融会贯通;结合休克动物模型复制的实验设计手段和方法,将理论课与实

验课、科研思维培养有机结合;讲授休克对机体的影响、MODS、SIRS等

时,树立整体观。

[学习策略]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复习生理学中有关循环生理和微

循环结构及调节的相关内容,这是正确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可以

做到事半功倍;结合临床表现,解释其发生的机制,正确理解现象和本质

的区别;抓住重点(即休克三个期的微循环改变),学会归纳、概括、凝

练关键词(字);从休克演变的机制入手,着眼救治方案,了解治疗的病

理生理学基础;加强对常用医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比较各常用名词概

念英文缩写之间的差异。

第十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教学目标]

了解:

1.正常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凝血因子异常、血浆抗凝因子异常、血浆中纤溶因子异常、血细

胞异常、血管异常所引起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

3.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

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14

3.DIC的分期

掌握: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2.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3.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含FDP的概念、组成及

主要功能;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的概念;“3P”试验、D-二聚

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DIC的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

正常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学时分配]2学时

[实施方法]结合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从复习

正常的凝血、抗凝血机制入手,联系临床实例讲清DIC的发病机制,以DIC

血液凝固性变化的规律启发学员掌握病理生理学改变。

[学习策略]学员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有关凝血、抗凝血、纤溶等

内容,有利于对DIC发病机制的学习。注意掌握DIC血液凝固性变化的规

律。

第H—章心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心力衰竭的诱因

2.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2.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3.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4.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5.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掌握:

1.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性减弱(收缩相关蛋白破坏、心

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肥大的不平衡生长)

15

3.心肌肥大的概念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心脏代偿反应、心外代偿反应、神

经-体液代偿反应

5.心肌重构(重塑)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心力衰竭、心肌肥大、心肌重构的概念

2.心力衰竭的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发生机制

3.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难点:

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中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室舒

张功能异常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讨论

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对比正常心肌的收缩、舒张过程,讲清心衰的

发生机制。结合临床病例讲解心衰时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学习策略]学员在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相关内容,特别是

正常心肌的收缩和舒张机制,帮助理解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

响;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休克等

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十二章肺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呼吸衰竭的病因

2.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ARDS及ALI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2.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肺性脑病的概念

掌握:

1.呼吸衰竭的概念

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急性肺损伤(ALI)的慨念

4.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呼吸衰竭、ARDS、ALLSARS的概念

16

2.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难点:

1.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ARDS及ALI引起呼吸衰竭的机制。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以图片、动画、流程图等多媒体手段并结合板书讲授呼吸

衰竭的机制;采用形象化模拟教学再现临床病人的表现,加深印象;加强

与前面学过的缺氧、酸碱平衡等章内容的前后联系;结合军事医学和我校

相关单位科研方向讲授ARDS及其危害。

[学习策略]学员应复习有关生理呼吸系统的内容,从正常的呼吸功能

入手,理解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等相关知识,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十三章肝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肝脏疾病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2.肝性脑病的分期

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4.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

5.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掌握:

1.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衰竭的概念

2.肝性脑病的概念与分类

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重点难点]

重点:

1.肝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的概念

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的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难点:

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课堂讲授由肝正常功能过渡到肝功能障碍,再过渡到衰竭

和肝性脑病,重点介绍17

肝性脑病;适时地、以互动的方式复习生物化学相关内容,以及生理

学突触传递、神经递质的有关内容;联合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介绍治疗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学习策略]学员应复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肝脏生理、氨的代谢

等相关内容,以利更好地理解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正确理解本章的“学

说”和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之间的关系,理清本末;适当的记忆是需要的,

如氨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环节、假性神经递质的概念等。

第十四章肾功能不全

[教学目标]

了解:

1.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2.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肾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3.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5.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理解: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尿毒症毒素的来源、分类及常见的几种尿毒症毒素

5.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掌握: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肾小球因素、肾小管因素

4.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5.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6.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7.尿毒症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难点:

18

1.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

2.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机制

3.尿毒症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讲授。课

堂上采取互动方式,加强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贯通(如水、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等);联系临床病例、生活实例、灾难事故、环境污染、食

品安全等介绍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和对机体的影响;以图片和流程图方式介

绍发病机制;加强归纳和概括,适时小结。

[学习策略]本章前后联系以及与生理学相关内容联系较多,课前需要

复习生理学有关泌尿生理部分,并复习前面学过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紊乱的内容,这样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善于归纳和概括出条理和

关键词、关键字,帮助记忆;注意抓住重点内容(如急、慢性肾衰的概念、

对机体的影响),了解一般内容(如尿毒症的机制等);学会比较学习法,

将急性肾衰和慢性肾衰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相比较学习。

实践教学部分

实验一家兔实验性肺水肿

[教学目标]

了解:

肺水肿过程中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理解:

检测肺水肿指标的方法

掌握

复制家兔实验性肾上腺素肺水肿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

家兔实验性肾上腺素肺水肿模型复制的实验设计依据

难点:

输液的量和速度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

解T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f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家兔肺

水肿模型,观察肺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并在教员的引导下探讨其发生的机

制。

19

[学习策略]学员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肺水肿动物模型的复制,思考

模型复制的原理,加深对肺水肿发生机制的理解。注意观察肺水肿发生后

动物的变化,加深对肺水肿时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理解。

实验二小白鼠几种类型缺氧模型的建立

[教学目标]

了解:

1.实验室C。发生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小动物快速低压缺氧装置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理解:

1.小白鼠对密闭缺氧耐受的测定方法

2.种属、年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状态、机体代谢状态对短暂极度

低压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掌握:

1.复制小白鼠低张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掌握

缺氧的分类

2.掌握动物实验模型设计的核心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

动物实验模型设计的理念、思路和策略

难点:

1.小白鼠呼吸氧耗频率记录和呼吸氧耗的计算

2.C。发生装置的安装

3.影响小动物缺氧耐受性的机制

[学时分配]3学时

[实施方法]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

解一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一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几种类

型缺氧的小白鼠模型,观察几种类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并在教员的引

导下探讨其发生的机制。

[学习策略]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缺氧动物模型的复制。通过观察

不同类型缺氧小鼠血氧变化特点,加深对不同类型缺氧的理解。

实验三家兔失血性休克

[教学目标]

了解:

建立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手术操作步骤

理解:

探讨失血性休克救治措施和方案及其效果

20

掌握:

1.通过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掌握休克动物模型实验设计的方

案和策略

2.通过观察休克时家兔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掌握实验动物呼吸、

循环等相应指标的检测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休克动物实验设计的原理、思路、方案和策略

2.呼吸、循环、泌尿指标的检测方法

难点:

呼吸、循环、泌尿指标的检测、记录方法

[学时分配]4学时

[实施方法]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

解一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一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家兔失

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在教员的引导下探讨其

发生的机制和治疗措施。

[学习策略]学员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

法。通过观察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加深对休克发生机制及血流动力

学变化的理解。通过对休克动物进行治疗,了解休克的治疗原则。

实验四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复制

[教学目标]

了解:

理解:

1.家兔心室功能的检测方法

2.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掌握:

通过复制家兔急性右心衰竭模型,掌握心衰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设计的

方案、策略和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

心衰动物模型复制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策略和原理

难点:

家兔心动周期曲线的描记和判读

[学时分配]4学时

21

[实施方法]在实验室通过“三段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员简单讲

解一学员实践与教员巡回指导一课后小结。学员通过动手操作复制家兔急

性右心衰模型,观察右心衰时的右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在教员的

引导下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学习策略]学员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急性右心衰动物模型的复制方

法。通过观察右心衰时的右室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加深对右心衰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理解。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学时分配

病理生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学生在学习

本课程之前,需完成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

物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的学习。在主修完病理生理学课程后,学员将进

一步学习内科学及野战内科学、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等后续医学临床课程。

(三)教材选编使用

理论课教材:《病理生理学》(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