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泰尔美德观理论研究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_第1页
麦金泰尔美德观理论研究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_第2页
麦金泰尔美德观理论研究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_第3页
麦金泰尔美德观理论研究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_第4页
麦金泰尔美德观理论研究分析 公共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麦金泰尔在《德性之后》这本书中,分别展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他对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认识,他指出在当代社会,道德在自由主义,情感主义的影响下逐渐丧失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从他的书中我读出了三种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根源,其一是道德权威的丧失,导致了人们沦为了情感主义的奴隶,毫无客观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其二是道德统一的准则消失,人们在道德选择的立场上没有明确的选择,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判断全部源自于个人的主观性选择。其三是道德的变质,也就是因为人们对外在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道德沦为了一种工具和手段,去追寻外在利益。

然后从其对历史过程中的道德历史考察,从英雄社会美德观中的卓越到雅典社会美德观中的对善的追求的理解,从中世纪美德观的美德帮助人们客服困难到近现代社会的美德逐渐和功利主义越来越近。一步步分析了美德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发展变化过程的相互联系,进而为其自己的美德观的建构进行梳理。

麦金泰尔美德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德性与实践,德性与生活,德性与传统。德性与实践的关系是理解德性的最重要的地方,实践中所追求的内在利益就是人们对美德的定义。德性始终贯穿于生活当中,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德性在每个时期和当时所处历史背景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美德也可以说是传统中最需要发现的继承的一部分。

关键词:美德;实践;生活;传统;善;

Abstract

McIntyreinthebookaftervirtue,showsthecontentofthethreeaspectsrespectively,thefirstishisunderstandingofthecontemporarysocialmoralcrisis,hepointedoutthatinthecontemporarysociety,moralityinliberal,emotionalismgraduallylostundertheinfluenceofthecenterpositioninhumansociallife.Ireadfromhisbookforthreekindoftherootcauseofthemoralcrisisinmodernsociety,thefirstisthelossofmoralauthority,causedthepeoplehasbecomeslavesoftheemotionalism,thereisnoobjectivecriteriatojudgethemoralbehavior.Thesecondisthedisappearanceoftheprincipleofmoralunity.Thereisnoclearchoiceinthepositionofmoralchoice.Themoralprincipleandmoralvaluejudgmentallcomefromthesubjectivechoiceofindividuals.Thethirdisthedeteriorationofmorality,thatis,people'sexcessivepursuitofexternalinterestsleadstomoraldegenerateintoatoolandmeanstopursueexternalinterests.

Thenfromthehistoryofhistoryintheprocessofmoral,socialvirtuefromheroviewsocialvirtueexcellencetoAthensintheviewofthepursuitofgoodunderstandingofthemiddleagestheconceptofvirtuevirtuevirtuetohelppeoplethedifficultiesoftheservicetothemodernsocietygraduallymoreandmorecloseandutilitarianism.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andchangeofvirtueandthehistoricaldevelopmentandchangeisanalyzedstepbystep.

Themaincontentsofmacintyre'sviewofvirtueinclude:virtueandpractice,virtueandlife,virtueandtradition.Therelationshipbetweenvirtueandpracticeisthemostimportantplacetounderstandvirtue.Theintrinsicinterestpursuedinpracticeisthedefinitionofvirtue.Moralityrunsthroughlifeandiswhatpeoplewanttopursueinlife.Virtueisinseparablefromthetraditionofeachperiodandthehistoricalbackgroundatthattime.Virtuecanalsobesaidtobepartoftheinheritancethatneedstobediscoveredmostinthetradition.

Keywords:Virtue;Practice;Life;Traditional;good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提高物质享受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方面的提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一些让人不堪想象的道德事件屡屡发生,比如“小悦悦事件”,就像警钟一样时刻在我们心中敲响。不仅仅是国内,在国外,西方国家是发展较早,发展也比较快速充分的国家,但是他们还是会存在着道德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正处在发展阶段,一个正处在物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在全面提高的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物质条件也越来越好的同时,我们不能太过高兴,也要反思自己国家哪些地方不好,就像西方国家一样,也要反思一下道德方面的问题,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在以后未来的发展当中,美德的价值体现在了生活各个方面,美德的作用更是能够让人们在物质提高的同时也不忘本,不忘掉对善的追求,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美德是非常具有研究意义,而且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麦金太尔的道德观是对国外,欧洲,等等别的西方的国家,在他们的慢慢历史长河中考察寻找出来的经验教训,他是在这些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论思想来创立自己的道德观。

麦金泰尔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属于这本书中的美德观了。麦金泰尔《追寻美德》是一本独特的书,是一本视角和别人都不太一样的一本书,它通过从国外的那些道德案例中总结和吸取那些案例中让人不能直视的丑陋的道德行为的教训,觉得现在西方道德危机的根本就是来源于启蒙运动失败的那一方面的后果,并且情感主义的过度猖獗就是启蒙运动失败导致道德方面没有约束,太过自由散漫的结果。麦金泰尔对美德观建构的三个概念:实践、人生同一性、美德与传统,这些看似比较普通的内容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是非常具有深度的。

在《追寻美德》一书中,通过对美德史的追寻,让我们领会到了西方历史中道德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也给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西方道德破坏的画面。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罗纳德·安内特认为,麦金太尔说出了情感主义在道德行为方面的指导作用的限制性性和道德危机中对人们影响最大并且最重要的因素。奥科斯认为麦金太尔提出对传统德性的回归也就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回归,对现在人们研究美德观是有非常大的,实用性很强的帮助。阿伯拉罕·伊德尔认为麦金太尔太多的把视线注意到各类人群不同活动状况的理论化,而对这些人群所在的实际的社会制度为生活没有足够的重视。

姚大志在《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一文中,认为前现代,也就是说要向以前的时代内的美德去学习,去走前现代的路线,也就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德性的回归。寇东亮在《德性优先于权利——对社群主义伦理的一种解读》一文中,不仅仅是阐述了自由主义的特别观点,而且还针对麦金泰尔所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比价。王今一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摄义》中认为麦金太尔提出向亚里士多德传统德性的回归有些虚无缥缈,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他的美德观依旧是对人们理解道德等方面知识有所帮助。党永强在《德性的困境及其超越——对麦金太尔德性观的思考》中认为麦金太尔所构想的美德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当代社会转型是客观的,无法阻挡发生的事情。

第2章麦金泰尔对当代道德危机的认识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停留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之中,人们的精神道德却悄无声息的走向生活的边缘。快速的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道德退步最直接的原因是在后工业时代信息和科技快速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崛起,并没有带给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的动力,然而精神价值的淡化却迎来了道德实践秩序的混乱与道德权威的丧失。自由主义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发展的出乎人们意料,这也无可避免的导致人们的个性开始越发的膨胀,眼里没有任何事物,只有自己的个性化行为,情感主义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选择,相对主义和情感主义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但是相对主义却比情感主义更加严重,导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道德危机,使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精神都陷入了一种无法自己从泥沼里出来的绝境。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文化中,自由主义占据着重要地位。但随着对理论体系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理论知识对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影响逐渐深入,自由主义自身的缺陷也被慢慢的放大出来。麦金太尔认为:“由于自由主义对道德权威的质疑及鼓励人们从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上摆脱传统或权威的桎梏,致使统一的道德原则丧失,当今社会的道德实践陷入混乱无序的充满病态危机的泥沼里。”

[1]这一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道德判断的使用是纯主观性的和情感性的;(2)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的选择是一种主观选择而且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3)在传统的意义上德性已经发生了质变,并且在社会生活方面从占据着最主要的中心位置已经逐渐退居到了边缘。

2.1

当代道德危机

2.1.1道德权威的丧失

麦金太尔认为,情感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道德言辞和道德判断的运用主要是个人情感和个人好恶的表达”[1]。所以,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依靠主观性的和情感性的产物,统一的道德原则标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情感主义下道德标准的丧失。众人的情感思想是难以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没有权威。行动没有依据和规则,随心所欲,道德变得没有任何可信赖和值得去追求的价值目标。麦金太尔说:“不论人们公开承认的理论立场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好像人们现在所想所说和所做的都表明情感主义是正确的。情感主义已变得具体体现于我们的文化中了。”

[2]情感主义致使道德权威变得相对化,这也就导致了当代一些道德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也没有结果。

2.1.2

统一道德准则流逝

道德多元化使得人们对道德的某些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分歧。同样的道德观念或是言辞在不同的一类人中所被赋予的意义各不相同。面对这种在个人生活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以及道德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完全个人化的没有统一标准的主观选择,麦金太尔慨叹,:“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似乎不存在能够保持道德原则一致的合理方法。”

[1]因此,他极力反对这种道德多元化并且没有统一的出发点和终结点的道德信念,统一道德准则的流逝使一些在不同立场有不同理解的道德问题争论无法找到终点。在此,他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具有代表性且为人所熟知的三大争论加以说明。

第一个争论是关于现代战争的问题。那就是现代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之争的争论。(1)因为只要是战争就无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非战争人员,也就是无辜人员。(2)如果不准备战争那么就不能避免战争,因为阻止潜在的侵略者是获得和平的唯一方法。第二个争论是关于人工流产的问题。(1)母亲本人是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流产,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的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决定权。(2)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流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谋杀一个无辜的生命。第三个争论是关于医疗与教育权利的问题。(1)从正义的角度来说,公民享有医疗保健和教育的平等权利并且这种权利是不能用钱来买到的,所以必须废除私人学校和私人医疗行业。(2)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权,因此医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行医方式,孩子的父母也有权利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所以自由要求的是废除凭借着拥有许可证和凭借着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建立的私人业务。

麦金太尔对这些争论和分歧做了深入地分析,总结出了三大最突出的特征:第一,是因为这些争论的问题,从任何一方的立场来讲都是可以说的通的,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都有着那一方向上的完整的逻辑理论。如果没有大量的或是决定性的理由和说法去反驳,那么这两方在自己的立场上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断言。这就是所谓的断言以及反断言的情况,所以才会有无休止的。第二,这些争论没有一个不是旨在做出一种非个人的合理论证。因而通常它们都以某种非个人的模式出现。[2]某种非个人的模式的先决条件是非个人的标准的存在,即正义、仁慈和义务标准,与言谈者的个人背景条件及好恶态度无关。[3]这些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没有使用统一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没有统一的是非的道德评判标准,都是个人的道德标准所支撑,没有绝对的道德权威,那么这些无休止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结果的。第三,在相匹敌的论证争论中,所采用的不可通约的概念在历史起源意义上具有广阔多样性。[4]第一个争论中正义的概念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理解,第二个争论中的权利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基雅弗利,但其中也有从道德法律角度来说的。第三个争论中的自由似乎来自于马克思,但深入思考之后是来源于费希特。这些站在不同立场上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使用统一意义上的道德观念,没有统一的道德评判标准,没有绝对的道德权威存在,那么这些无休止的争论无论过多长时间都不会有任何结果。

2.1.3道德质变边缘化、工具化

内在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内在利益的向往可以使人们不在疯狂的想得到富足的物质生活,不在渴望声明,权势,如今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无形之中优化了我们的物质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多的奔向对物质的追求,丰富了物质生活却又开始对声望和权势追求虚荣和幻想,导致追求内在利益的德性思想逐渐远离我们并且走向生活的边缘。麦金太尔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在不断地衰退,由生活的中心逐渐淡出,这一衰退的过程经历了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1]

第一个阶段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道德传统居于统治地位,在这一阶段道德属于不可动摇的权威,有作为一定政策、行为和判断的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这些标准本身的正当性可以得到合理的证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紧密相连。这种价值理论来自人类的本性和理性形成的一种内在尺度。伦理道德凭借实践精神来把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它具有工具价值,但这种情况下它是作为主体的,从它可以产生包括满足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它需求的价值,如果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创造价值的客观属性,就会让其成为纯粹的客体进而变成了只为满足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和一种工具。

第二阶段是从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一直到功利主义者为道德进行合理论证全部失败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虽然存在着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尽管有思想家对这一标准完整的论述来维护它,但这些标准所存在的社会背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这却是在那个时期的思想家们都有所忽略的地方。麦金太尔讥讽他们是处在这一社会突变时期的盲人。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这个当代历史时期,其开端以直觉主义的出现为代表。这一时期人们毫不吝啬地彻底地摈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进入了情感主义的主导时期。就连亚当斯密也认为“规则不能提供我们需要的东西,总有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中,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相应的规则,而只有微妙的感情却肯定能引导我们。”[2]德性概念不止是对追求个人利益的民众来说边缘化了,对思想家和他们所处社会的社会道德来说也都已经变成边缘性的概念了。

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使物质生产大大的超过了小农经济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使不可一世的教会跌下神坛,并且推翻了教会对世俗的控制,商品经济使个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并且享有平等的权利,完全没有了对传统权威的敬畏,不管它们在以前是多么的合理。自由主义、情感主义、功利主义开始左右人们的思想,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社会德性唯一的用处就是充当他人富裕的物质生活以后来点缀自己声誉部分的工具而已。德性本质的丧失及其工具化必然使其不断衰落,走向边缘,直至消失。

第3章

麦金泰尔对美德观的历史考察

麦金泰尔是一个喜欢从历史方面研究的思想家,所以,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可以在其中看到某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因而,麦金泰尔对美德观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和梳理自己的理论观点。

3.1英雄社会的美德观

第一,在荷马史诗中,美德被人们用来指代一切内容,一切形式的卓越。但是,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美德是有所差距的英雄社会中所谓的勇敢和其他与美德观念相类似的含义和爱情,友谊,亲情,生命,磨难等概念是密切联系的。第二,在英雄社会中,人的行动与人的存在是紧密相连在一起、一致的,美德与社会各部分或是各结构都有关系的。英雄社会中美德的践行需要以特定的社会结构为主,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形成,而这些内容好像和我们对美德的追求或是对美德的实践都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对英雄社会的道德历史的考察可以得到两方面的知识:第一,任何美德理论,在与他所存在的社会背景情况下会体现出其独有的地方性和特殊性,个体性都有关联,现代性道德如果是一种脱离了个体,脱离了普遍性那么美德只是一种幻想;第二,人们在对历史传统内容的继承中,美德只是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会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是继承下来的。与此同时,在历史继承的过程中,美德会因为社会实践不断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对美德的理解很多源自于那些古代的先驱或是思想家。

3.2

雅典社会的美德观

雅典社会的美德历史可以用两部分来叙述:第一部分是智者学派、柏拉图、悲剧作者如索福克勒斯等美德观念;第二部分是亚里士多德对各种美德的叙说。雅典社会与英雄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雅典社会的社会结构已经从城邦转变为了家庭,王权消逝,出现了许多拥有自由权利的民众。社会权威丧失,智者相应的在这个时间段出现。智者学派的美德观念被世人认为是一种可以确保成功过的品质。不同的城邦、地域,美德的观念各有千秋,而且每个不同的美德所包含的内涵也是充满了多样性的。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是雅典社会美德观的集中表现。亚里士多德美德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亚里士多德美德观的理论基础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生物学目的论。人类与其他不同于人类的物种一样,从生物学方面的角度来说,拥有其自己的特殊的性质,这一种性质自然而然的引导人们追求自己某一方面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目的。第二,亚里士多德将两种不同的美德明确的区分开来:这两个不同的美德就是理智美德和品德美德。品格的优秀和清醒的理智是不可分割的。第三,美德的目的是善,也就是所谓的幸福。每一种活动、每一种探索、每一个践行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善,因为我们用“善”来表示人们本心向善的那一面,也就是对善的追求。

3.3

中世纪的美德观

中世纪的时候是神学的时代,神学统一中世纪,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督教文化也并不是一块铁板。神学占据着中世纪的首要地位,不过即使这样,中世纪的文化也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所以,即使在一个时期占领统治地位的历史文化也不能脱离历史脱离道德抛弃美德观。

首先,在中世纪时期里,远近闻名的基督教文化不会完全放弃英雄社会中能够从历史长河的淘汰下还存活下来的道德文化。英雄社会美德观是一个起点,是中世纪美德观的起点,中世纪社会从所谓的英雄社会到它自身的转变的方式是变化多端的。

其次,斯多葛的单一美德一元论在中世纪时期取代了传统的目的论。中世纪这是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他看起来在这个时期里各种文化,各种道德理论权势统一的,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在那个时期文化交流,道德理论的争论比比皆是,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互相摩擦,互相进步。

最后,中世纪的美德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亚里士多德基于美德的目的论体系在麦金太尔的美德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麦金太尔经常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观和其他美德。首先,人们获得的“善”常常被外部因素破坏。

他相信:“美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人们克服不幸,但是对于不幸,它是无能为力的。”

[1]然而,在中世纪的观点中,“不仅因为这些不幸而没有人被剥夺了善意,而且我们相信无论我们发生什么恶事,都不可能将我们与人的善良区分开来。“[2]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中世纪的善良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追求只能放在狭隘的城邦国家社会中。

3.4近现代社会的美德观

富兰克林的观点和亚里士多德观点差不多很相似,但是却不是完全的,重复的一摸一样的而是有着不可言喻的微妙的关系,富兰克林的美德观带有功利主义的特质,这就使其美德观有点偏移正确的路线。在遥远的西部大陆,有两位着名的思想家。他们是边沁和密尔。边沁认为,“人性是追求幸福和艰辛,善良是幸福的提升”。[1]他的功利原则有两个特点:“第一,主张幸福涉及主体范围的最大化,那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次是判断行为的正确性是否基于相应理论。[2]麦金太尔和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他说米尔和边沁像追求幸福一样,作为生活的本质,幸福保留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同时对他也进行了一些修改。

麦金太尔回顾了美德观发展的历史,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能否从这些竞争论点中挑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美德概念,并以多种风格进行竞争?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给出更有力的解释所有其他解释到目前为止?“[3]麦金泰尔后来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将证明,事实上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种核心概念,并且,它终为那个我已写就其历史的传统提供其概念的统一性。”

[4]

第4章

麦金泰尔的德性论

麦金太尔的美德观是建构在对现代西方道德理论和实践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遇到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配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1]。德性中的实践围绕着内在利益,而实践的外在利益却是在拉扯着内在利益,想让内在利益远离德性;德性实践充斥在个人整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任何时候,德性引导着我们对善的理解和追求;德性维持着传统,历史地发展进步来源于各个社会阶段不同的个体,是他们的生活组成了历史的各个部分,是他们不停的创造,丰富我们的历史,推动着我们历史的前进车轮。

4.1德性与实践

4.1.1

“德性”和“实践”的概念

在麦金太尔的理论中,如果要理解美德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么它必须与两者分开。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德的意义实际上反映在实践中。出来。首先了解实践至关重要。麦金太尔说:“我想给实践的手段: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社会稳定的人类协作活动,试图达到这些卓越的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以及这种活动的局部决定论过程,这些活动的内在利益是可以得到的,其结果是:这种活动和追求是分不开的,人类追求卓越的力量,人类目标和利益的概念已经系统地扩展。

“[2]人们的道德是麦金太尔要抓住的主要目的,一方面,人类的外部物质欲望不能被支配,麦金太尔认为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利益有内在和外在的利益。

外部利益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通过任何形式的实践获得的金钱,权力或声望或地位。内在利益是指在某种实践中拥有的东西,具有特殊性。除此实践活动外,无法获得任何其他类型的活动。因此,除了参与该具体实践之外,还获得这种兴趣。经验只能被判断和识别。没有办法判断缺乏相关经验。所以,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内在的利益。麦金太尔认为,这种内在利益存在于他自己的实践追求中。从他理解的任何一种实践活动来看,存在着同样的内在利益。这种内在的兴趣只能由参与这一实践活动的人以他们自己的经验来展示。任何类型的技术,方法或理解都有这种内在的兴趣。这种内部兴趣只能由医生自己来获得。

在这样的实践中,德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麦金太尔说:“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

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

缺乏这种德性,

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

[1]麦金太尔认为,

如果没有那些主要的德性,

实践的内在利益就与我们无缘。而所谓的主要的德性就是普遍的美德观。也就是说德性的意义就是内在利益,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追求的是自己变的更好的一种内在利益,这种内在利益追求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德性引导着我们追求善的过程,也就是说让我们在实践中有理性的去追求善,而这个善就是麦金泰尔的德性,也就是美德

麦金泰尔把德性视作一种可以在实践中去追求精神层面内在的方面所得到,当这个人得到了内在方面的东西,那么他就有可能得到德性,这就是德性所谓的获得性特质。卓越是指你在某个方面的高超出众,也就是说你在做什么事情或是发挥什么光热的时候,表现非常卓越。这种卓越不仅让你在某方面能够鹤立鸡群,而且还可以促进你让你更加的努力在这个方面做的更好。也可以说是,一旦你能够在某个社会实践中得到卓越,然后你获得实践的内在好处。“眼睛的高尚性可以被看得很清楚。马的美德能够快速和良好地运行。同样,人的美德也是实现人性的卓越。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人们不可能获得人类应该拥有的好处或幸福。“[2]

德性和内在利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德性与外在利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某个人如果获得了一个实践中的某种内在的精神方面的利益,那么他也就可以说是获得了德性,但这不表示他能获得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利益。往往人们为了得到外在的物质方面的利益,会不择手段去想尽一切办法去得到那些不应该他们得到的东西。从古到今,德性往往是获得那些本不属于你或是超过了你所应该得到的那些东西的绊脚石。可是,在这个社会人们也许在某一个方面的物质需求远远大于她所需要的精神需求,那么这就会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变质,也就是变相的逼一个人和德性驶向背离的道路。如果人们是以投机者的身份参与某种实践,

如果只是指望得到实践中的外在利益,而不履行相应的德性,那只能意味着实践将被腐坏,最终外在利益的获取也失去了动力。所以,实践的执行或是行为,对于德性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他能让你在内在和外在之间所有区别,并且同时获得这两个有冲突的东西。

4.1.2实践与制度

实践不能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就可以叫实践,而是长期的一种坚持,基于社会机构的支持,虽然社会机构和实践之间有一定的因果次序,但是,相对于社会机构所获得外在利益而言,实践的创造力和对内在利益的追求是脆弱的,对于竞争而言,实践的共同利益的合作性也是脆弱的。社会机构的存在,就注定了侵蚀它的不正当使用权利的存在,德性就是在产生和维持社会机构中实践所有的全部特征,任何相辅相成的存在事物中,都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少于促进的相互阻碍的方面,德性的践行与社会机构之间也一样。德性在社会中的践行,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而不是随意的。德性的践行表明了一种立场,一种坚持,始终是向着正义的。所以在一些社会机构和政治问题上有非常明确的态度,社会机构行使权利的外在表现都是依循于法律。德性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是复杂的,德性的践行维持了社会活动的实践,社会机构是德性实践的载体。所以,社会历史本身也就变成了一部道德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在德性中占核心位置的目的不同,而作为德性的践行者,只是在其所处的社会阶段中,在某种具体的社会机构制度的社会共同体中践行德性。

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对自由主义者来说,社会共同体只不过是活动的竞技场所,每个人追求自己想要的外在利益,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机构为他们创造了实现的便利条件,面对不同的竞技观念和行为,政府极力促进遵守法律,但这只是为其所有活动提供一个制度性的尺度,即所谓的道德底线,抹煞了道德在社会中对人们行为的自觉调节作用。如果社会只为追求外在利益,那德性就会逐渐被遗弃。要维护德性就得改变这种将社会机构制度作为利益集团工具的现状,使社会机构制度为德性践行创造良好背景,德性也会极力维护社会机构制度的正当性。

4.2德性与个人的整体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应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但麦金太尔所面对的是功利主义只从行为后果的意义上区分善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切割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人们的生活被切分的支离破碎,工作与休息、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团体与个体等等。作为一个生命整体,贯穿于生命之中,伴随着人们一生的生活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离呢?麦金太尔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条件背景影响下所具备的内涵不同,并且会重复出现,我们的生活就是个别行为和个别事件的整合。第二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生活被分成碎片,个体生活的整体性没了,自我也消解为一系列角色扮演的分离领域而无完整性。

4.2.1自我同一性

麦金太尔的“自我同一性”则与德性联系一起。他认为,任何一种德性不是在某一特定场合下所获得的品质,一旦具有某种德性,是可以在不同场合、背景条件下都能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自我同一性。只能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不一定是德性,那可能是职业技术。职业技术在实践中会很快就能看到效果,而某一德性的践行不一定是这样,某一德性在某人的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成为他生活中长期拥有并得到践行的德性,而不是偶尔的或情景化的。也可以说这种德性成了构成其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德性所具有的这种统一性或连贯性,是融入到个体作为一个可叙述的统一体的生活中去。就像黑格尔曾说的:“个人就是一连串的行为”。不论个体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具有怎样不同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信念,他始终是他而没有变,这就是贯穿其生命始终的,一种可叙述的自我人格的同一性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与其在一生生活中的特性角色的整体性不可分离的。个体生活的整体性是一种可叙述的寻求的整体。将道德生活的整体性寄予道德生活,但也会因生活中的失败、挫折、危险等而涣散。因此,麦金太尔认为德性就是这样一种品质,当我们遇到了挫折,伤害,诱惑,欲望等情况时,可以一直支撑我们自己,并且将会用更加深刻的自我认识和对于善的理解与追求来支持我们。人的一生最理想的一生是在不断的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度过,就像自我同一性体现于其一生一样,麦金太尔强调不论个人的生活被怎样分成不同的碎片,都在评价或判断其行为时都要联系到行为者的整体。而一个有着自己完整历史的个体是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可理解的完整的自我。

4.2.2个体行为的可理解性

从个体行为者完整的自我出发,参照行为者所处环境背景来解释其行为,才能使个体的某个行为片段变成一个叙述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具有可理解性。脱离任何背景条件,将个体的某个行为单独分离出来,是无法理解行为者的意图的。因此想要理解一个行为者的实践中的行为想要在历史中留下的某种作用时,将其意图置于因果循环和时间秩序中。其次,根据行为者想要在某种社会背景下达成的意图,将他想表达的东西和因果关系相联系,而且还在同时与时间背景的条件相比对。这样,行为者的想法在这个时候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所给人们呈现出来的因果画面,就可理解其短期的行为意图与长期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行为才可得到恰当的描述。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的可叙述历史,也是对其行为描述的基本和实质部分。

4.2.3个体对善的追求

在麦金太尔看来,拥有完整自我个体的行为,在整体事件还有其所在的那个特殊背景条件下,才是能够理解的,而最终这些行为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对终极目的的“善”的追寻。那么对个体来说什么是善?不管在任何时候人们都希望追求一生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就在于对他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过程中。生活就是在享受成功的快乐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度过的。这些概念可帮助个体,对已有的善概念的重新理解与认识,也有助于个体扩大对实践德性的目的与内容的理解。因此也有助于个体理解到个体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因为自始至终有一个完整的自我贯穿始末。正因为有对善的这种寻求过程,才说个体的生活就是追求善的过程,能够使个体一生不断寻求善的是德性,而且只有德性。如果没有了德性,这一过程中的成功,挫折,伤害,诱惑,欲望等就无法正确面对。

麦金太尔将自己的德性论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解释了德性与实践的含义,并且将它两紧密结合,强调德性就是在实践中追求内在利益,获得实践的内在善。在第二个阶段中,强调德性与个人整体生活的相关性,强调只有个体在自我的一生当中,对终极目的善不断的追求,这样才能贯穿于其人生探寻的可叙述历史中。在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历史是靠个人能够叙述出来的历史所组成的,那样美德也将得以传承,而且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的个人类社会生活。德性把从过去到现在及未来连成了一个不会间断的整体。至此,麦金太尔完成了对德性第二阶段的阐述。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讨,探讨德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4.3德性与传统

德性与传统是相互依存的,德性在个体所在的历史阶段,必定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家庭成员、国家公民等,是传统的承担者,某些德性的践行,维持、强化着传统,所以德性是维护传统的必要要素。德性也是在传统中发展的。道德存在于连续不断地传统中,一个活着的传统是一种历史性的伸展,所以传统的延伸就是德性的延伸。麦金太尔所建构的德性是基于亚里士多德德性的传统之上的,而亚里士多德德性又是基于西方传统德性之上的。在其第三个阶段所要表达的观念来看传统是比较重要的。

道德哲学的发展不是随机而成的,道德是有自己的发展条件的,它会随着历史的不同背景而去发展,也算是一种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这种正常情况的话,那么道德哲学的含义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以用到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就要求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是一个具有客观性并且拥有一个普遍规律的一种背景条件下。第二阶段麦金泰尔将美德观的内容与个人生活融合在了一起,确切来说应该是将他俩纠缠在一起,突出强调了美德,善,这两个看似有密切联系的含义,却是相同追求的两种概念联系在了一起,也突出了美德在人们生活中那无可替代的作用,认为美德是人生最不可剔除的。他用美德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连成了一条直线,这让我们能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概念。但是无论如何,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是从生活,还是社会,亦或是精神上,你对美德的理解就是来源于你自己。美德的特殊性是没有任何一种类似的精神能够替代,美德在历史长河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也是一种偶然性。善和美德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令人意料不到的变化,不确切说是后知后觉的变化,同时,这对人的一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强调也比较严格,正如麦金泰尔所言:“我之所以主要的就是我所继承的东西,一种以某种程度呈现在我的现在之中的特定的过去。我发现我自己是一个历史的一部分,并且一般而言,无论我是否喜欢它,无论我是否承认它,我都是一个传统的承载者之一。”

[1]他单独拿出一件事情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示例就是“奴隶制为黑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然而,现代的美国人却不尊重这段历史”这是一种将责任心,廉耻心抛之脑后的行为,他们坚定而且毫不动摇的说“我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一个佣人,更何谈是矛盾问题的主要内容奴隶呢”,却不愿意在人们面前提及那段历史,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另外1945年以后出生的德国人相信,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和他们同龄的或是和他们年龄相近的。这种不尊重历史的行为,可以说是直接抹掉了一部分历史的行为,会把自己与生存的社会严格分离开。个体在社会中是无法自己存活下去的,因此,在社会历史中个体永远是要和整体或是某个共同体发生关系才能继续下去。所以,历史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这一个整体,任何把历史里的事件随意剔除掉,或是随意将发生过的历史和现在的历史隔断,那么这种行为和态度是极端恶劣和错误的。一个人对善的追求,这种行为一般是发生在自己这宝贵的一生当中的,而且这一生一世也是在某一个时间纪年的片段历史里,而且,如果单独把其中的一些东西拿出来对比是无法的得到理解的,我们要把当时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与当时的历史时期背景相结合,我们的个人道德的践行才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传统历史中还是这种让人嗤之以鼻的行为出现,那就是把某一段历史或是某完全抹掉,或是说替换掉。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麦金泰尔给出了答案:这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的美德是否能在那个时期里面去实现,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美德能否得到实行,美德所维持的实践关系是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美德的践行和意义,是作为德性实践、个人对生活中善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纽带,它把三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整个完整的系统,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