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苏轼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苏轼群诗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

议题解读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初到黄州,寄居定慧院,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八下),并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帮补生计,由此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1082年,苏轼创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九下);1083年,苏轼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八上)。

初中不同年级的教材上分别载入了这几首词,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诗作,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对黄州诗词的横向比较感知,也缺乏对作者重要人生重要转折的整体性感知。黄州是苏轼一生最落魄的时期,却也是他作品的巅峰时期,而这样卓越的成就离不开苏轼面对逆境的乐观态度。这三首诗正好记录了苏轼人生的重要心境变化,因此,我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横向比较探讨,让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从中领悟人物的精神魅力,以便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

本次研究的议题是“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通过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以苏轼在黄州的三篇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一方面黄州是苏轼被贬的第一个地方,黄州偏僻、贫穷,相对以前优渥的生活来说,被贬黄州无疑是他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黄州这片肥沃的土壤也滋养了这个才子,他在这里完成了自我的淬炼,实现了精神的突围,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谁的人生不经历曲折,谁又不曾因人生坎坷而失意难过,苏轼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人生何种困境,都能一步步走出精神泥潭,找到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选文篇目及来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的黄州,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得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领略了朝廷的黑暗,在被关押了130天后,他失魂落魄的来到了黄州。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件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走到半路,突然下了一场暴雨,人们惊呼着躲避,只有苏东坡毫不在乎。雨停后,被淋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悠然的吟出一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元1083年,这是苏轼被贬后的第四年。这天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苏轼起了兴致,于是邀好友一同到庭院中散步、赏月,并把这一晚的情形记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文本与议题关系:

黄州是苏轼一生最落魄的时期,却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黄州这片土地究竟引发了苏轼怎样的思考?本次议题“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这三首诗为载体,通过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去探索苏轼这一阶段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千古文人苏轼在临终前挥笔写下的一首诗。“功业"一词出自易经,指的是功勋与事业,但是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被贬的三个地方。为什么苏轼会在诗中把被贬之地当做平生功业呢?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下的词作来探讨。

[设计意图]:

导入通过对比设疑,引用苏轼临终前的诗句,将“功业"与“贬谪”这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被贬谪的第一处“黄州"寻找端倪,结合黄州时期的诗词,展开本课的群诗教学。

二、自主探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

任务一:小组合作:诵读,结合字词注释疏通诗意,理解诗情。

补充资料:

(1)作品背景介绍

公元19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的黄州,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得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领略了朝廷的黑暗,在被关押了130天后,他失魂落魄的来到了黄州。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件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走到半路,突然下了一场暴雨,人们惊呼着躲避,只有苏东坡毫不在乎。雨停后,被淋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悠然的吟出一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元1083年,这是苏轼被贬后的第四年。这天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苏轼起了兴致,于是邀好友一同到庭院中散步、赏月,并把这一晚的情形记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2)字词注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幽居之人;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记承天寺夜游》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任务二:请找出这三首词中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任务三:请结合三首词中的具体诗句谈谈,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从中读到了一个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苏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不能签署公文,所担任的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差甚远,所谓的闲人只是表层意义,其委婉的反映了苏轼官途失意的苦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竹影的美丽、有他和张怀民共同来欣赏,难道不是快事吗这是一个懂得排解内心的苦闷,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下雨了,苏轼一个人在慢慢走路,雨水浸湿了他的头发,从脸上流下来,从下巴滴下来,从指间滴下来,他的草鞋早已经湿透了,走在路上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但他还是悠然自得的吹着口哨、拄着拐杖慢慢走着,雨点急促,打在树叶上发出“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的响声,但这一切苏轼都不在意,大自然的声响仿佛是在给苏轼的“吟啸"伴奏。这是一个悠然自得、不惧风雨的高大的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是一个蒙受了冤屈之后,内心充满愁苦,悲凉,愤懑的苏轼,一个不随便依附他人、不妥协、不随波逐流、高洁自许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做官时是骑马出行,现在是穿着草鞋行走,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更加轻快,暗示了官场的政治黑暗,对于贬官事件更加洒脱肆意,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与洒脱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自然界中的雨隐喻人生的风雨,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然景象寄托了作者不在乎外界风雨的超然心境。从被贬时的悲凉、怀才不遇、忿忿不平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坦然面对仕途上所经历的风雨,这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苏轼,一个有着不俗人生理想的苏轼。

可见,苏轼在面对人生风雨时,也曾孤独彷徨,可他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正视挫折,慢慢从苦闷中走出来,实现精神的突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由表入里,先从景物描写初步窥见苏轼的生活状态,再经由文本挖掘苏轼的精神气质,探寻出群诗间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支撑苏轼人生的核心情感思想。

第2课时

一、了解苏东坡

为什么苏轼会对被贬黄州对反应如此强烈呢?那是因为苏轼在此前基本上处于顺境之中。

(1)“乌台诗案”之前对苏轼。

补充资料:

少年成名,步入仕途

①东坡六岁入学……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

②据有关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③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④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⑤苏东坡年少多才,有才自负的年轻人而要向外在的权威俯首拜服,实在难之又难。

年少成名的苏轼,初入仕途依然保持天然本色,不谙官场实事,遭到了官僚的弹劾诬陷。有人说,“乌台诗案"后,历史上“死了”一个苏轼,“活过来了"一个苏东坡。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在黄州活过来的苏东坡。

(2)在黄州的生活的苏东坡

①农民苏东坡。

补充资料:

在谪居黄州的四年时间里,苏轼把方巾摘去,换上农夫的短褂,拓荒耕地、悟道参佛、与友同游……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邻人苏东坡。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

他亲自在雪堂的墙面画画,修水坝,建鱼塘,移苗木,过得古朴快活。他和百姓一样祈雨,因为稻苗长势旺盛,井里出水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真正过上了一段“田舍翁”的幸福日子。正如他所讲,“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九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②美食家苏东坡。

补充资料:

东坡肉

黄州当地羊肉价高,而猪肉价贱,苏东坡因此常常买来猪肉以满足口腹之欲。儒家有言“君子远庖厨”,然而苏东坡却乐于研究烹饪之法,还特地写了一首《猪肉颂》,分享做“东坡肉"的心得。

苏东坡将做猪肉生火的讲究一一写清:先把锅(铛)洗净,再放少许水,燃出不冒火苗的虚火,慢慢地煨炖。炖肉的过程千万莫用急火,急火炖出的猪肉容易发焦,微火才是煨炖的精髓所在,这样做出的猪肉,肉质方可达到最佳水准。因为苏东坡,“东坡肉”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食。

除了东坡肉,中华美食中,苏东坡发现的美食不胜枚举:东坡墨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

③“父母官"苏东坡。

补充资料:

北宋时期,黄州民间有一大陋习,就是一对夫妻只养二男一女,过此数就把初生婴儿放入水盆中淹死,其中对于女婴尤甚,以致当地男女比例失调,许多男子无妻。

苏东坡听说此事后感到辛酸,以致饮食不安。他实在是不忍心让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但自己因为已经被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实在是没有办法扭转这种恶习,他就专门给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了封信,请他利用职权,出面革除这种可恶的陋习,并要求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号召大众举报溺杀婴儿的人家,其奖赏的钱财则由触犯此法的人和左邻右舍承担。

苏东坡给朱寿昌去信之后,自己也在黄州积极地行动起来。他把黄州几位热心于此事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拯救溺婴的团体,有智出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黄州秀才古耕道,为人诚实善良。苏东坡与他一道走乡串户,动员黄州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年拿出钱十千,救济那些养育不起儿女的人家,目的在于行善积德。经过不懈努力,黄州的富裕家庭纷纷解囊相助。苏东坡又请安国寺长老继连协助自己记录日常收入和支出。所有购买米布绢絮之事,都由古耕道包办。苏东坡当时自己也处于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却也慷慨地率先拿出十千钱,表示自己对黄州小儿的关心爱护之情。苏东坡曾说,如果每年能救活一百个婴儿,也算是自己谪居黄州的一大乐事了。

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他研习《论语》《易》,探究学术,写出了753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写出了豪放派开宗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了“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写出了轻快恬淡的短游记《记承天寺夜游》。他苦练书法,写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诗怗》。

从“苏轼”变成“苏东坡”,意味着苏轼的人生境界、人生格调,已经由最初遭遇贬谪时的痛苦、悲愤,升华为经历磨难之后的淡定从容。而黄州是促成这次生命升华的地点和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补充苏轼贬谪前后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会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以及苏轼内心产生的巨大落差;补充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与成就,让学生看见这个伟人强大的内心世界与自我的救赎。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更加全面,也更有血有肉有灵魂、人格高贵的苏轼。

二、思考探究

1、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有不少地方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黄州为什么能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明确:

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课外对苏东坡的了解,思考: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究竟给了苏轼什么?

一份闲适。一份在月夜中与好友共赏美景的悠闲,在淋过暴雨后从容欣赏斜阳的自在,一份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在乎世人眼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闲适。在闲适中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一片江海。苏轼曾在黄州写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内心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在黄州,他找到了这片“江海”,那便是他在红尘俗世,在喧喧闹闹的车水马龙间给自己心灵开辟出的一片净土。陶渊明曾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一片净土,不论今后去往何方,苏轼总能随遇而安,因为心中有江海,不论身处何地都有诗和远方。

一份勇气。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勇于走上朝堂,大胆发表政论,甚至是对峙天子,贬谪之后,他更勇于直面挫折,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平凡,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挫折,在逆境中找寻希望,在绝望中开出花朵。

一次实践。在被贬谪以前,苏轼是年少成名的才子,是高高在上的文人士大夫。在黄州,苏轼躬耕于农田,为一家老小的生存而发愁,关心柴米油盐,做到了真正走近百姓,懂百姓。这一次实践,为他今后继续从政、再次被贬以及诗词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份友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到自己与好友张怀民共同在庭中散步,共赏月夜美景。这一定是在生活中常有的事,由此可见在黄州他收获了惺惺相惜的知己,在平凡的岁月中陪伴着自己,免去了许多孤独。

一份沉淀。这是在历经磨难,看过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后的一份冷静与沉稳,也是岁月的沉淀。

一个疗伤的中转站。“乌台诗案"让他险些丧命,在被关押在监狱的130天,他饱受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见识了朝廷的黑暗,人心的险恶,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当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从监狱中走出来,是偏远的黄州收留了这个身心俱疲的文人,也给了他一个栖息与疗伤的场所。所以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2、班级举办“走近苏轼”读书成果展,请你写一段150-200字的短评介绍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苏轼被贬黄州初期的这段时间,他的内心肯定是不甘的。比如念奴桥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临江仙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包括我们学过的卜算子,寂寞凄冷,心怀怨恨。他垂垂老矣却一事无成,郁郁不得志,自己有这么好的才华明明可以有所作为,却因为变法和文字狱浪费虚度掉自己的大好年华,在被贬初期,他的心境必然是阴郁的。可在被贬了一段时间他的心境开始有所变化了。他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超凡脱俗,心境逐渐变得豁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他便欣然起行,与挚友一同赏月,或许这并不是闲,这是对世间景物的痴迷,是看破了名利,得到了精神自由的超脱。一曲"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写出他对风雨的不以为意,在经历人生风雨浮沉后的洞彻,宠辱不惊,悠然自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即使他老了,油尽灯枯,也绝不放弃,永远对人生抱有希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谁要谁去争吧,他独自一人闲赏这清风明月,乐观积极,坦然自若,即使是再大的挫折,也再也不能将他打败。

苏轼初贬黄州时,整个人都笼罩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孤苦、落寞、阴郁沉闷的忧伤氛围之中,描写的景物都是“缺月"、“疏桐”,无不透露出萧索的氛围。而到了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在雨中缓缓前行的景象恍若在眼前,他不惧风雨的摧残冲击,还写出“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豪放佳句,一句“谁怕”,可见苏轼的文人风骨傲然挺立于这世上,“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爽朗豪迈的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叫人钦佩!在《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