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七年级10月联考科学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七年级10月联考科学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七年级10月联考科学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七年级10月联考科学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七年级10月联考科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一、选择题1.小明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D.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答案】C【解析】【详解】A.科学研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平时多做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对书本知识我们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但不是盲目地崇拜,要敢于质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验证其科学性,故C错误,符合题意;D.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是科学智慧的结晶,我们要科学继承、灵活运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下列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A.180秒=180秒×1/60=3分 B.米=1.8×1000=1800毫米C.千克千克×1000克=500克 D.升=0.55×1000毫升=55毫升【答案】D【解析】【详解】A、“180秒×”得到的单位不是分,故A错误;B、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B错误;C、千克×1000克”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故C错误;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3.把质量为5千克的一块铁熔化成铁水,则这些铁水的质量将A.大于5千克 B.仍为5千克 C.小于5千克 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详解】铁块熔化成铁水是状态的变化,铁的多少没有变,所以质量不变;仍为5kg.故B正确,ACD错误。4.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

②驼峰内贮有脂肪

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

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骆驼四肢底部有厚皮可以防止被高温的沙子烫伤;驼峰内贮有较多的脂肪,分解后产生水和能量,它的体内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贮水,是储存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因此骆驼能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生活,而且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适于它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相适应的,A正确。【点睛】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从骆驼的形态结构特征去分析。5.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不符的是。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叶片表面积很大C.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D.叶表面具有较厚的角质层【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详解】干旱环境中水分缺乏,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提高了植物的保水能力,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叶面积大蒸腾作用就大,散失的水分多不适应干旱环境。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吸水、保水、减少蒸腾作用的特点。6.以下对动物、动物结构、生理和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鱼的体形呈纺锤形——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B.青蛙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便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C.鸟类的骨大多中空,无膀胱——减轻体重,便于飞翔D.猎豹善于奔跑,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适于捕食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体形呈梭形,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四肢游泳或跳跃,心脏二心房一心室;鸟类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由奔跑、爬行、蠕动等,身体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据此解答。【详解】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故A正确。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便于青蛙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不是便于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故B错误。鸟类身体呈流线形,前肢成成翼,骨骼薄、中空,无膀胱,不储存尿液,可以减轻体重,便于飞翔,故C正确。猎豹,它们善于奔跑,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有利于觅食和逃避敌害,故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常见动物与环境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7.下列植物的茎属于缠绕茎的是?()A.草莓 B.葡萄 C.牵牛花 D.藕【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茎按生长习性分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按质地分草质茎、木质茎、肉质茎。【详解】草莓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长地面上,属于匍匐茎,故A不符合题意;葡萄的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属于攀缘茎,故B不符合题意;牵牛花螺旋状缠绕而上,属于缠绕茎,故C符合题意;藕的茎属于变态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茎的概念。8.水环境和陆地环境相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水环境的温度变化较大 B.水环境中的氧气含量较少C.陆地环境因素变化较稳定 D.陆地环境中的生物结构较简单【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详解】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简单,生物与其环境是相适应的。通常,水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主要表现在水中容易获得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而且温度变化小,但氧气含量比陆地少,因此,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要简单。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进行科学的解释。9.若游码没有放在零刻度线处,就调节天平平衡,用这样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所得到的结果比物体的实际质量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详解】游码没有在零刻度,就将天平的横梁调节平衡,实际上零刻度的位置向右移动,物体的实际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称量之前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测量值没有减去称量前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测量值偏大。故A正确。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B.用蜡烛照明C.用冰块降温 D.用铝制电线【答案】B【解析】【详解】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用蜡烛照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不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B正确。

C、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物体的温度降低,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用铝制电线,是利用了铝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其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B。11.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对这种现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证据,检验假设 D.作出解释【答案】B【解析】【分析】从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解答。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近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是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这是科学家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并没有去做实验或做结论等;故选B。12.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以下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使用前必须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应立即读数D.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最低处相平【答案】C【解析】【详解】A.温度计使用前必须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要估计所测液体的温度,两者结合选取合适的温度计,故A正确;B.放置温度计时,要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因此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正确;C.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C错误;D.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最低处相平,故D正确。13.猪笼草: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表现在,①细胞构造方面:植物有细胞壁,有叶绿体,有中央大液泡,动物则没有这些结构;②生理活动方面: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而动物能够运动;③植物由于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不能,据此解答。【详解】A.植物和动物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符合题意。B.植物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则不能,这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最根本依据,符合题意。C.植物一般不能自由运动,动物能够运动,但这不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最根本依据,不符合题意。D.颜色不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依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猪笼草是食虫植物,因为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能光合作用是植物与动物区分的最根本依据。14.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A.2.42cm B.2.428cmC.2.43cm D.2.47cm【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5次测量数据发现,这个数据与其他4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应去掉,故其它4次测量的平均值为即物体的长度为,故只有C正确。故选C。15.某一同学在测量某物体质量时,将物体放右盘,砝码放左盘,1克以上用砝码,1克以下用游码,其读数为。那么,该物体的实际质量是()A.10.8g B.10.4g C.10.0g D.9.6g【答案】D【解析】【详解】由左盘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10.0g−0.4g=9.6g.16.下图所示的四个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测木块长度 B.测液体温度C.测木块质量 D.侧液体体积【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被测物体没有靠近刻度尺的刻度线,操作方法错误;B.温度计与容器底部接触,操作错误;C.用手拿取砝码,操作错误;D.读数时,视线与被测液面平行,视线垂直于量筒刻度线,操作正确;17.一个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为,则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A.微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答案】D【解析】【详解】用此刻度尺测量的物体长度是0.8696m,数据的倒数第二位9对应的长度单位是m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D正确。18.某同学要称取50克水,操作方法曾经做过以下几步:(1)称量一只100毫升的烧杯质量为m(2)加水到天平平衡(3)调节天平平衡(4)再在右盘加50克砝码(5)拿下烧杯整理天平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1)(2)(3)(4)(5) B.(3)(2)(1)(4)(5)C.(3)(1)(4)(2)(5) D.(1)(5)(3)(2)(4)【答案】C【解析】【详解】某同学要称取50克水,具体的操作过程为;(3)调节天平平衡(1)称量一只100毫升的烧杯质量为m(4)再在右盘加50克砝码(2)加水到天平平衡(5)拿下烧杯整理天平。故选C.19.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7.3℃,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英和小刚的体温,如果小英和小刚的实际体温为37.1℃和38.4℃,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A.37.3℃和38.4℃ B.37.1℃和38.4℃C.37.1℃和37.3℃ D.37.3℃和37.3℃【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小明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7.3℃,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其他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7.3℃,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病人的体温不高于37.3℃,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7.3℃。所以小英实际体温是37.1℃,测量的结果是37.3℃,小刚的体温是38.4℃,测量的结果是38.4℃。20.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mm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水银柱在206mm处,温度计水银柱在100mm处温度是A.100℃ B.50℃ C.48.5℃ D.47℃【答案】D【解析】【详解】水银柱6mm时的温度是0℃,206mm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m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上升了100mm6mm=94mm,液体的温度℃/mm=47℃。二、填空题21.________和________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答案】①.观察②.实验【解析】【详解】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界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和发展的科学,广泛包括数、理、化、海洋、气象、生物等各分支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

故答案为观察;实验。22.请在下列数值后填上适当的单位。(1)篮球中锋姚明身高2.26_______;(2)体育课用的铅球质量为3_______(3)人的正常体温是37_________;(4)小明跑完1500米用了480_______【答案】①.m②.kg③.℃④.s【解析】【详解】(1)姚明素有“小巨人”之称,身高达2.26m=226cm;(2)体育课用的铅球质量在3kg=3000g左右;(3)人的正常体温是37℃;(4)小明跑完1500m用了8min=480s。23.①会唱歌电动娃娃;②水中的水母;③山上的竹笋;④飞行的蜻蜓;⑤旋转的木马。以上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有_________,他们都具有繁殖,生长和发育,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___等基本特征。【答案】①.②③④②.应激性③.遗传④.变异【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①会唱歌的电动娃娃;⑤旋转的木马属于非生物,没有生物的特征。以上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有②水中的水母;③山上的竹笋,④飞行的蜻蜓,他们都具有繁殖,生长和发育,应激性,以及遗传和变异等基本特征。【点睛】生物的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的特征。24.动物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竹节虫体形似竹节,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拟态②.保护色③.警戒色【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详解】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警戒色,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和昆虫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是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竹节虫体形似竹节是拟态,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因此,动物常利用自身的体形和体色来逃避敌害,竹节虫体形似竹节,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而改变,瓢虫鞘翅具有鲜艳的色斑,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与拟态、保护色、警戒色。【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25.青蛙属于_____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_____呼吸,

兼用______辅助呼吸。【答案】①.两栖②.鳃③.肺④.皮肤【解析】【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详解】两栖动物指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上生活,用肺呼吸,肺不发达,其皮肤裸露而湿润,无鳞片,毛发等,粘液腺丰富,具有辅助呼吸功能.【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两栖动物的特征.26.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___________和有防止_________的身体表面,这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答案】①.附肢②.水分散失【解析】【分析】陆生动物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②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缘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③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④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据此可以解答本题。【详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能适应环境。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附肢和有防止水分散失的身体表面,他们主动捕食,这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比如说蜥蜴,它的带鳞片的皮肤可以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可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爬行动物具有角质鳞,既能保护蝗虫的内部器官,又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点睛】关键知道陆生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7.鸟类的身体呈____形,前肢变成___,以适应空中飞行。【答案】①.纺锤②.翼【解析】【分析】鸟类的身体成流线型,可减少飞行时的阻力,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固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详解】鸟的身体呈纺锤型,体表被有羽毛,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前肢特化成翼,宽大的翼又增加了飞行的升力,鸟类可以不用煽动翅膀就可以滑翔很远的距离。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于飞翔的翼,胸肌发达,胸固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有独特的气囊,可以帮助呼吸。【点睛】鸟类多数营飞行生活,其结构特征总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28.荷花的茎长在水里的泥土中,在茎节上长有一些______.叶柄和茎中都有______,便于从水上的大气中获得充分的氧气,供给呼吸。【答案】①.不定根②.孔道【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而裸子植物虽然也产生种子,但它的种子是裸露的。因为它的胚珠外无子房壁,所以没有形成果实。【详解】荷花是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被子植物,通常在水花园里种植。荷花又称莲花,古称芙蓉、菡萏、芙蕖,依用途不同可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系统。荷花的茎在水里的泥土中,在茎节上长有一些不定根。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便于从水上的大气中获得充分的氧气。【点睛】了解荷花的茎、叶的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29.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的______________特性制成的。在标准大气压下,把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0℃,水的沸点的温度定为________。【答案】①.热胀冷缩②.冰水混合物③.100℃【解析】【详解】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水银温度计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制成的;摄氏温度的规定:物理学中,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30.如图所示:(1)甲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_______(2)乙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8℃②.12℃【解析】【详解】(1)甲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8℃;(2)乙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的上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12℃。31.如下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图(a)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_,图(b)中,物体A长度为__________,【答案】①.②.【解析】【详解】由图(a)知:1cm之间有1个小格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左端与对齐,右端与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由图(b)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对齐,右端与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2.40cm−0.00cm=2.40cm.32.(1)请写出图中托盘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④__________(2)称量前要明确被测物体的质量不应超过天平的__________。潮湿物品或化学药品_______(填“能”或“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3)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若所用的砝码已磨损,则测量的结果会比物体的实际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4)某同学使用天平称量前,调节托盘天平横梁平衡时,出现下图所示情况,他应如何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现有同样的小螺丝钉若干,现在想知道螺丝钉共有几枚,小明设计了以下测量方法:a用天平称出20枚螺丝钉的质量为8克;b计算出每枚螺丝钉的质量为_________克;c将全部螺丝钉放在天平左盘,横梁平衡时,右盘的砝码为:50克1个,20克2个,5g一个,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螺丝钉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克;d计算出这些螺丝钉的枚数:__________枚。【答案】①.托盘②.游码③.平衡螺母④.量程⑤.不能⑥.大⑦.将平衡螺母往左调⑧.⑨.⑩.241【解析】【详解】(1)①是托盘,左右各一个;②是游码,在称量过程中,通过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③是指针;④是平衡螺母,左右各一个;(2)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不能测量超过天平的量程,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用手拿,往右盘里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保持天平的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3)正常情况下砝码上标的质量是砝码的实际质量,例如某砝码上标有50g的字样,这个砝码的质量就是50g.如果这个砝码磨损了,其实际质量就会小于50g,用此磨损的砝码去称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小于50g,而你仍按标准值读数,读出来是50g,所以测量结果就比实际值偏大;(4)从图中可知,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右偏,说明天平右端下沉,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平衡螺母向左移动;(5)用天平称出20枚螺丝钉的质量为8克,则一枚螺丝钉的质量m′=,螺丝钉的质量:m总,这些螺丝钉的枚数n==241枚。三、实验探究题33.把玩具小车的发条上紧,然后松手,小车会在平面上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变的能转化为动能【解析】【详解】上紧发条的玩具车,此时的弹性形变最大,弹性势能最大,然后松手,小车会在平面上运动,此时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3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苍蝇为什么停下来就匆忙搓(cuǒ)脚?”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请完善下面的实验设计,探究“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的污物”。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若干只活苍蝇实验思路:(1)在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_______的活苍蝇;并进行观察和记录。(2)在同一时间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反之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4)此实验步骤中的甲装置起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答案】①.相等②.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相等或接近③.对照【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测和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制定探究计划,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详解】(1)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出了除了瓶内环境,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故数量应该相同。(3)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实验中的两个玻璃瓶甲(瓶内无脏物)、乙(瓶内有脏物)的唯一变量是有无脏物,若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几乎等于乙瓶中的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因此,若甲、乙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相等或接近,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反之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4)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甲装置与乙装置形成对照。【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35.某同学做了“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在A.B.C三个干净的培养皿中分别铺上两层滤纸,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