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湘教版选修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高中地理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湘教版选修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高中地理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湘教版选修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高中地理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湘教版选修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高中地理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湘教版选修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我国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1页据报道:1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57%;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40%。第2页我国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一、我国干旱灾害(GO)二、我国洪涝灾害(GO)三、影响我国寒潮(GO)四、影响我国台风(GO)第3页一、我国干旱灾害1.主要特征:资料1:干旱发生次数多于洪涝发生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涝总次数56%。①出现次数多第4页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常,比如北京地域在1470-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域1858-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域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年份有14次。②连续时间长1.主要特征:第5页资料3:1928-1929年陕西大旱,全境940万人中受灾死亡达250万人。解放后对旱灾虽有一定控制,但仍不停发生。1951-1988年平均每年受旱农田面积约3亿亩(1亩=666.6平方米),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532.1亿千克,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50%。③影响范围广1.主要特征:第6页一、我国干旱灾害

【阅读分析】阅读以下三则资料,总结我国干旱灾害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和形成原因。资料l:1981--年全国农业受灾面积波动情况图。第7页我国干旱灾害基本特征

我国每年都有不一样程度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但干旱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受灾面积。尽管是l991年发生了严重水灾情况下,但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高于水灾面积。干旱发生次数总是多于洪涝,而且干旱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症结所在,是干旱根本原因地域分布

我国干旱灾害在时空分布上是不均衡。第8页【实践活动】

阅读“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图中能反应出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有哪些?出现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第9页(2)分析干旱灾害与干旱区分。气候意义上干旱,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一个气候现象,但它不一定会造成灾害,主要用于大范围气候区划。干旱灾害则是指某一详细时段内降水量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灾害干旱。?

干旱灾害多与干旱气候直接相关,但干旱灾害仅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吗?干旱灾害不但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生,在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也有干旱灾害发生,而且因为那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到偶发性干旱影响时,就会形成重大灾情,是我国旱灾严重地域。第10页(3)读出我国干旱灾害严重区。

我国旱灾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华北旱灾区、华南和西南旱灾区、长江中下游旱灾区和东北旱灾区。l951一l988年间出现旱灾频次都在20次以上。第11页【探究活动】阅读“我国代表性城市不一样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名 4—5月 7—8月 整年齐齐哈尔0.43 0.21 0.14北京 0.54 0.31 0.26延安 0.44 0.31 0.18开封 0.47 0.35 0.20苏州 0.27 0.38 0.16南昌 0.26 0.43 0.16汉口 0.27 0.56 0.191.表中降水相对变率大小说明什么问题?2.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3.我国江南丘陵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第12页【点拨】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年际改变越大,发生干旱几率越大;降水相对变率越小,说明降水年际改变越小,发生干旱几率越小。2.由“我国代表性城市不一样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4—5月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两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3.我国江南丘陵7—8月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季节最易出现伏旱。第13页【思索活动】结合我国东部地域雨带推移规律、我国水资源分布以及我国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我国不一样地域干旱灾害形成原因。分区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长江以南西南地域第14页二、我国洪涝灾害【阅读】阅读书本39页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雨情”,分析:暴雨时空组合特点第15页【探究活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水情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于流先后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屡次超历史最高水位。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丈站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均超出实测历史统计。长江中下游超警戒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第16页

1.读下面两图,比较6~9月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差异,并分析其与水位改变有什么关系。

6—9月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大、水位高,但二者不成正比。1998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水位却一直居高不下,屡次超出历史最高水位。可见,l998年该段洪水灾害特点是:小水量、高水位、大灾难。第17页

2.1998年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小于历史最大流量,但洪水水位超出了历史最高水位。试判断以下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原因。观点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观点二: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小。观点三:植被破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观点四:暴雨成灾,流量增大,水位抬升。

观点一:正确。因为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观点二:正确。因为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处理人多地少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域大量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蓄洪能力减小。观点三:正确。因为人口增加,使耕地不足、薪柴不足,造成大量植被破坏。观点四:正确。因为气候异常,造成长时间连续暴雨成灾。第18页3.依据上述相关资料,从洪水水位和流量、洪水连续时间等方面,概括1998年洞庭湖一带洪水基本特征。

水位高、流量大、连续时间长。第19页【思索】我国l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形成原因。第20页【图表分析】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主要水灾”表,分析我国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哪些流域。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第21页【读图分析】阅读“我国洪涝分区”图,找出我国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域和最少地域,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空间分布特点。第22页洪涝灾害最严重地域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域、湘赣地域、淮河流域;次多洪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域、南岭、武夷山地域、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域、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域。全国洪涝最少地域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域。洪涝空间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点拨】第23页【讨论】结合我国雨带空间移动规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时空组合规律。夏季锋面雨带推移和热带气旋强弱是直接引发暴雨主要天气系统。暴雨洪涝是我国最主要洪涝类型。

我国洪水时空分布与我国暴雨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发生在每年春、夏、秋季,由南向北推移。第24页三、影响我国寒潮1.寒潮概念

中国气象局要求,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就称之为寒潮。以后又补充要求,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以及以北地域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域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到达以上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普通冷空气。寒潮是冷锋天气。

第25页【阅读思索】阅读书本43页图文资料“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思索以下问题:1.分析寒潮发生在什么季节?2.强冷空气源地在哪里?移动方向怎样?3.指图中说出入侵我国三条寒潮路线。4.寒潮能影响到我国哪些地域?不易受寒潮侵袭地域在哪里?为何?第26页(1)寒潮发生季节:普通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2)强冷空气源地:北冰洋地域和西伯利亚北部,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能够从北向南横扫全国。(3)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域和华中南下;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域,经华北地域南下。【点拨】第27页(4)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域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停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影响。青藏高原地势尤其高而寒潮不易侵入。第28页【阅读思索】阅读教材44页材料“寒潮危害我国一例”和45页材料“‘白灾’和‘黑灾’”,思索我国各地域寒潮带来灾害有何不一样?寒潮对我国不一样地域产生不一样类型和不一样程度影响。如:北方——农作物——冻害南方——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经济林——冻害草原牧区——牧草、牲畜——白灾干燥地域——沙暴交通——阻断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止第29页【思索】寒潮给人们带来巨大危害,莫非寒潮对人类就没有有利影响吗?

寒潮即使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灾难,但在有些方面还会带来有利影响,如强降温和严寒,能冻死越冬病菌虫卵,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第30页【探究活动】阅读表格“1951—1990年我国各地域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分析问题:西北地域东北地域华北地域长江中下游地域华南地域寒潮912701098884强冷空气活动230320259201184累计321590368289268

1.哪一个地域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2.地形对冷空气活动有什么影响?第31页1.“1951--1990年我国各地域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表中看出,我国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地域按次序为: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域、华南地域。2.地形特征对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大。一是当地形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能够阻挡冷空气前行,从而减弱了冷空气影响,如我国阴山、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么作用。二是当地形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能够形成冷空气前行通道,进而加剧冷空气移动,如我国东部像太行山这么大致呈南北走向山脉或山地缺口处,使入侵我国寒潮很轻易进入我国黄河流域,甚至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域。三是地形对冷空气也有涉引作用,如大兴安岭西坡缓东坡陡,西部缓坡涉引冷空气很轻易爬上山顶后长驱直下,加剧东部地域降温幅度。第32页四、影响我国台风第33页【探究活动】阅读台风结构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台风由哪部分组成?(2)台风警报中,为何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3)海上船只碰到台风时,是否可进台风眼里避难?第34页【点拨】台风结构:水平方向上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中心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因盛行下沉气流,所以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可达60~70千米。临其境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世外桃源”。台风眼周围是宽十几米云墙区,在此空气急速旋转,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地域,凡摧毁性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成为破坏力最强地带,所以,台风警报中,总是预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第35页台风形成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C以上辽阔洋面上,是一个强烈发展热带气旋。台风总是产生在太平洋上,从它位置来说,经常产生在北纬5~20度热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大旋涡。第36页【探究活动】1.为何在赤道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2.为何在高纬度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步减弱还是逐步增强?1.台风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热力条件:比较高温度(海洋温度最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源源不停充沛水汽;动力条件: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激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赤道地域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2.高纬度海洋上因为纬度较高,海面得到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生成提供足够能量。3.台风登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涡旋会逐步减弱,最终消失。第37页【资料展示】影响我国台风路径图第38页【问题探究】①影响我国台风形成源地在哪里?移动方向怎样?②读图说出:影响我国台风路径有几条?移动规律怎样?③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域?④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路径,你能说出影响台风路径改变原因吗?第39页1.台风在西太平洋生成后多向西北方向移动2.台风路径主要有三条

①是台风生成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②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或琉球群岛,在我国福建、浙江和江苏沿海一带登陆。③是台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