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07954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教师资格证07954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教师资格证07954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教师资格证07954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教师资格证07954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

《教育学》考前辅导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1页第一讲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科学。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不一样点:

教育学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需要而制订出来,它是人们主观意志表达。作为一个正确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教育理论和当初现实情况和需要制订出来,反应了教育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所以,教育学即使也要说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问题,不过,教育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假如把阐发、论证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探讨,舍本逐末,最终造成按主观意志办教育错误。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不一样点: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聚集,它们还只是表面、局部、个别详细经验,还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第2页*二、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丰富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一门科学。1.教育学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叙述教育问题著作。比外国最早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培养》早300明年。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高度概括。包含:‘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勉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第3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纪特征学校教育制度;C.论证了班级讲课制度;D.要求了广泛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标准;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作用。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主动作用。②[德]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开端。③[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内容:A.提出“教育最高目标是道德”;B.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四步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强调教学对教育作用。第4页3.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著名实证主义者),《教育论》,他提出教育任务是教诲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②“试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教育学者利用试验、统计和比较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试验教育学”。19由[德]梅伊曼首次提出,拉伊《试验教育学》完成了对试验教育学系统叙述。不过,试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对待,把儿童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过程,忽略了人社会性,是错误。③19C末20C初,[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色彩。一条线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当代教育学派对立局面。④[苏联]

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重视系统知识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但对学生主体性和智力发展重视不够。⑤[中国]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纲领》,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教育著作。第5页4.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20C50y)①1956年,[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能够帮助教师愈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为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②1963年,[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基本结构(结构化教育思想),尤其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发觉学习(发觉法教育)。③[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普通发展。④[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将当代系统论方法引入教学论研究,促进了教学论科学化。第6页三、教育学研究方法

*1.惯用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试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进行考查,以搞清它实质和发展规律。第一步是史料搜集(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查出处、转述者立场和治学态度,尽可能做到全方面);第二步是对史料判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注意以下几点:a.要坚持全方面分析方法;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关系。(2)调查法:分为全方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在利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目标,选择适当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要,计划好调查步骤和方法。详细方法:观察、谈话、问卷。(3)试验法:教育试验法是研究者依据对改进教育问题构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一个教育活动。分为三种:单组试验法、等组试验法、循环试验法。(4)统计法:揭示所取得数据、信息所蕴含特征和规律。

第7页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科学研究方法(1)控制论基本方法: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包含“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2)信息论基本方法: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运动过程当做信息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包含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其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物质和能量详细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过程。(3)系统论基本方法: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络、相互作用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含有特定功效和运动规律整体。基本理论包含:a.整体功效不等于个部分功效之总和;b.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效;c.动态观点;d.最正确观点。第8页四、教育质要求性(一)教育是一个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根本区分,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教育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不可缺乏伎俩,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一直。而且伴随发展,人类积累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范围。教育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含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区分于其它事物现象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一个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质要求性。教育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亲密相关,并随之改变而改变发展。(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一个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1.教育是一个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根本区分,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2.动物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动作反射系列,是一个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标教育活动。3.只有些人类才能依据客观世界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标教育活动。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定了教育社会性和目标性,是反科学。*(三)教育质要求性:教育是培养人活动,是教育区分于其它事物现象根本特征,是教育质要求性,也是教育本质。

第9页五、教育基本要素

*教育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办法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教师和其它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活主导者,目标性是教育活动一个主要特征。2.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是学习主体。阐述学生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理由。3.教育办法:它包含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伎俩(教育活动中所采取方式和方法)。关系:教育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络,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原因,他是教育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目标,采取着适当教育内容和伎俩,创设必要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使其到达预期目标。

第10页六、教育历史形态

(一)原始教育形态内容: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特点:未独立(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伎俩简单(二)古代学校教育形态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学在宫府”;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目标——使奴隶主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本事。*欧洲:(1)斯巴达:体操、军事训练;(2)雅典: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含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能力。第11页2.封建社会教育中国:目标——“学而优则仕”;内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包含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选士制度和科举制。

*欧洲:(1)教会学校:目标——僧侣封建主,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骑士教育:目标——世俗封建主(贵族),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特点:(1)与生产脱离;(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含有鲜明阶级性;(3)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场所;(4)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5)教学组织形式是采取个别教学;(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所以古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封闭式教育。第12页(三)当代学校教育形态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劳感人民儿女与资产阶级儿女在受教育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绝不是超阶级。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教育。是全民性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学校教育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影响。

第13页*当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异同

不一样点: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当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络,越来越紧密联络;②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含有阶级性,而当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含有民主性;③古代学校教育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而当代学校教育任务不但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任务;④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而当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内容增多;⑤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而当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讲课;⑥古代学校教育方法伎俩落后单一,而当代学校教育方法伎俩多样、先进、当代化;⑦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当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亲密联络,逐步成为一个开放系统。相同点:不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当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标促进人知识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增强人体质活动(广义教育目标):都含有历史性,阶级性,目标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第14页七、教育含义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要求性或教育本质。在教育学中,教育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教育指是,凡是有目标地促进人知识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增强人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还是无组织,系统或是零碎,都是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教育,它不但包含全日制学校教育,而且包含半日制、业余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教育学中研究教育主要是狭义教育,含义是:教育是依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遵照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取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一个活动,方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人。

第15页第二讲教育与人发展人发展包含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1.

身体方面发展:是指机体各种组织系统发育及其机能增加,是人生理方面发面。2.心理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发展。3.二者关系:二者紧密相联,生剪发展是心剪发展物质基础,心剪发展也影响着生剪发展。影响人发展四个原因: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16页一、遗传在人发展中作用

1.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生理前提,为人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年纪特征。3.

遗传素质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4.

遗传素质含有可塑性。伴随环境、教育和时间活动作用,人遗传素质会逐步地发生改变,人遗传素质发展过程也因人生活条件不一样,能够提前或推迟。第17页二、环境在人发展中作用

1.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外部世界(它不以培养人为目标)。2.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外部客观条件,对人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3.但人们接收环境影响是主动、能动过程,并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并改造自己。人社会实践对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思想和才能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社会环境对人发展是外因,不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经过人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第18页三、教育在人发展中作用

*教育对人发展,尤其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

教育是一个有目标培养人活动,它要求着人发展方向。2.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给人影响比较全方面、系统和深刻。3.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教师。4.有些人认为用当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论点,这是浅薄错误方法。但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实现,必须经过学生本身主动活动。第19页*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作用

1.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动力。人主观能动性是经过人活动表现出来。2.人主观能动性是经过人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发展现实。3.从个体发展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点意义上来说,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决定原因。总之,影响人发展各种原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发展,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原因对人发展作用。它们之间性质差异、力量强弱、不一样组合,不停地发展改变,致使人发展含有不一样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以系统论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原因与人发展关系。

第20页*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次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身体发展:“从头部到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所以,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照着由详细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次序逐步前进。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阶段性,对不一样阶段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一样。童年期: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少年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但需形象思维支持青年早期:抽象思维居主要地位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年轻一代在兴趣、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快速地切实地提升。应该指出是: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到达要求,促进他们身心发展,不停提升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第21页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生产力关系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①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2.

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①教育把可能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伎俩。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伎俩。③教育是发展科学一个主要伎俩。教育发展为何要超前于经济发展?(1)教育对生产力促进作用(①②③);(2)教育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第22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并非决定教育一切问题。(1)决定教育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标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伟大影响作用(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人才

(2)教育能够促进民主(3)教育经过传输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政治和经济总之,一定性质教育被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客观规律。教育与生产力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络同时作用于教育。任何一个社会教育都是依据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需要去培养人才。而教育也正是经过培养人才,传输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作用于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

第23页三、教育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含有本身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含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

教育是一个转化活动过程。教育是培养人一个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个性。2.

教育含有历史继承性。教育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所以,在一样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里,有着不一样特色教育,不一样民族教育含有不一样传统和特色。3.

教育含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并非完全同时:①教育思想、内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发展(滞后性)。②预见了教育发展方向,在旧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教育思想。

不能把教育相对独立性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②每一时代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初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③在新政治制度下,与旧政治制度相适应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久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④新教育思想、只能在新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实施和发展。第24页四、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和作用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原因。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需要数以千万计含有当代科学技术劳动者,这些人才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乃至整个社会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提升和大量合格人才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智力开发。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提升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论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上看,还是从其内容上看,教育都起着主要作用,也应置于突出战略位置。要认识到今日教育,就是明日生产,就是明日社会发展。*为何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义务教育:依法律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确保国民教育。

第25页第四讲教育目标一、教育目标概念*1.

教育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质量规格总构想或要求。*2.

教育目标结构:是教育目标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标普通有两部分组成:①教育所要培养出人身心素质作出要求(“培养什么样人”),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潜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②教育所要培养出人社会价值作出要求(“为谁培养人”),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社会需要或为何阶级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要求教育目标结构关键部分。3.教育目标作用: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定教育质量等,教育目标起着决定性指导作用。

第26页二、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标属于意识范围,形式是主观,但有其现实社会根源,内容是客观。教育是有目标地培养人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目标必定为社会历史地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标,实际上是社会对其组员质量要求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反应,使他们所处时代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生产方式是教育目标产生和改变现实基础。(1)教育目标是受生产力制约。是最终决定原因。(2)教育目标也受一定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政治观点、政治设施制约。(如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教育目标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性质。在阶级社会,教育目标含有鲜明阶级性。

在考虑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认识时提出教育目标必要条件。(1)教育目标所指向对象是受教育者。(2)要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受教育者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认识发展、心剪发展和生剪发展规律和过程。(3)教育目标主要是经过学校教育实现,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贮备。(4)受教育者不但是教育活动对象,还是主体。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特点能够决定教育目标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教育目标社会制约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基本观点。

第27页三、教育目标价值取向

1.

定义:教育目标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标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主体依据本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一个倾向。2.

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问题,是教育活动终究是重视个人个性发展还是重视于社会需要。*3.

个人本位论:(1)主张提出教育目标应该从受教育者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2)教育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个性,促进受教育者个人价值;(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该以对其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4.

社会本位论:(1)主张教育目标要依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原料,他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2)教育目标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确保社会生活稳定与延续;(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存在发展依赖并隶属于社会,评价教育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效益来衡量。第28页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对立统一历史过程,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1)从社会历史总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亲密联络,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所以,教育目标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2)个人发展与详细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这种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在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反应。(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到达高度统一,教育目标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在我国,不论从目标上讲,还是从伎俩上讲,人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高度;与此对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所以,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上最大深度地发展人潜能,促进人主体意识,提升全民族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29页*四、我国教育目标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坚持培养劳动者观念;②要坚持全方面人才观念;③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观念。2.

要求全方面发展。受教育者全方面发展,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发展。生理方面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发育、机能成熟和体质增强。心理方面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智、德、美几方面发展。3.

含有独立个性。我国教育目标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含有独立个性、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者。第30页*“全方面发展”与“独立个性”关系我们说教育目标所要求我国教育所要培养“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方面发展,含有独立个性,二者并不排斥。①所谓“全方面发展”,说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全方面发展。②所谓“独立个性”,说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原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方面发展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③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全方面发展是个人全方面发展,全方面发展过程也是个人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方面发展独立个性。

第31页五、普通中小学性质、任务、特点与组成部分

*普通中小学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包含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性质:基础教育。任务: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深入接收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升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特点:基础性、全方面性和全体性。地位与作用: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地位,起着基石作用,直接关系着当代化建设成败。第32页*普通中小学教育组成部分:(五育),即体、智、德、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体育:是授与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体质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教育。全方面发展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特点,规律和功效,是相对独立,但又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换,是相互联络、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整体功效。第33页六、人全方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①我们强调人全方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没有重大缺点是合理,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②全方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发展。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

③全方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在基本素质全方面发展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兴趣和专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发展与兴趣、专长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认可学生个人特点,认可学生之间差异,把全方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现有比较完全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专长,形成独特个性。第34页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升民族素质为宗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要求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久远发展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方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重视培养受教育者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1999年6月13日)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方面落实党教育方针,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方面发展创造对应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主动地得到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贯通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该贯通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一样阶段和不一样方面应该有不一样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方面推进。在不一样地域还应表达地域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域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步骤中。学校教育不但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确保“两基”目标实现和达标后巩固与提升。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改造微弱学校,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整体办学水平。后要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域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域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发达地域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域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切实处理农村初中辍学率偏高问题,同时大力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第35页第五讲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念与建立依据*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含两个方面:(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包含教育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也包含教育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一整套规则(看成教育管理问题来叙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主体。建立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情况。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受社会制度制约,反应一个国家教育方针要求。3.学校教育制度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情况。4.学校教育制度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年纪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建立,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部分,参考外国学制经验。

第36页*二、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衔接。2.提早入年纪,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详细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快速发展;C.开放性招生政策和严格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联络,建立起各种形式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终生教育:是指人一生应该是一个不停学习过程,永远和接收教育联络在一起。第37页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1.旧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制订当代学制。*19,“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第一个。*19,“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第一个。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特点:①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半封建半殖民特点;②既照抄帝国主义学制,又保留了封建教育制度残余;③既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感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④既高唱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第38页2.新中国建立后学校教育制度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决定》,要求了新学制。优越性:A.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工农干部受教育机会,表达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方针。B.明确要求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地位,确保了各种人才培养,表达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方针。C.确保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政治教育机会。D.表达了方针、任务、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灵活性。*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第39页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地位(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开始)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要求,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确保国民教育。它含有强制性质。地位作用: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基础,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确保,是当代社会文明和进步标志。第40页第六讲课程一、课程、课程论与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课程:指学校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要求所学学科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理论。*国外课程改革趋势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当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实责问题。1.重视课程内容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第41页*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①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关科学中选取一定材料,组成不一样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教材要依据科学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②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逻辑组织;C.强调训练价值。③评价:[优]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利用。[缺]完全从成人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略儿童兴趣和需要。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①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略儿童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需要和接收能力。认为教育即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②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心理组织;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准备。③评价:[优]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兴趣、需要和教材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缺]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忽略和知识本身逻辑次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当代化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脑力劳动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缺点)

第42页*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任务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否定了知识价值。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主要性和学科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略了学科和教材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2.

实质教育论认为:应该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这种理论含有显著功利主义性质,忽略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3.我们观点是:学科课程论重视课程教材逻辑组织,能够确保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系统知识,很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不过,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综合性。第43页二、课程分类*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指利用单一学科知识所组成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完整性和独立性。综合课程是指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知识而组成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全部学生必须学习公共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一样学生特点,允许学生个人选择学习课程。3.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内容按照一定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课程。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一样学习阶段重复展现,使学科内容不停拓展与加深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正式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个非正式、潜在课程。第44页三、我国当前课程改革1.课程改革背景(1)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当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紧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步伐。(2)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与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显著差距,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一些不容忽略问题。(3)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重视。2.课程改革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步骤,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关键内容。*3.课程改革理念(1)提倡全方面、友好发展教育;(2)重建新课程结构;(3)表达课程内容当代化;(4)提倡建构学习;(5)形成正确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民主化与适应性。第45页4.新课程培养目标(1)新课程培养目标要全方面落实党教育方针,全方面推进素质教育,表达时代要求;(2)要使学生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含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恪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含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3)含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含有适应终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4)含有健壮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

第46页*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详细目标(六个转变)(1)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主动主动学习态度,使取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现实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百分比,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一样地域和学生发展需求,表达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现实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络,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实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取得新知识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升和改进教学实践功效。(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现实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第47页*6.新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主要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主动提倡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到达基本要求前提下实现有个性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一样水平要求,在开设必修课同时,设置丰富多彩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主动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第48页7.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亲密联络学生本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表达对知识综合应用实践性课程。它包含研究性学习、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它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1)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本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本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处理问题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关键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它基本特点是:①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②是一个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③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过程。

*(2)小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社会情境,直接参加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加小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小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学习领域。它基本特点是:①亲密联络社会生活;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③勉励学生自主选择;④充分反应学校和小区特色;⑤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各学习领域融合。*(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取得主动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学习。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含有利用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第49页第七讲教学一、教学意义与任务*1.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一个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基本路径。2.教学意义(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方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基本路径。3.教学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50页二、教学过程理论发展(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萌芽*《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形成和发展*1.[德]赫尔巴特:依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一些规律。赖因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问题)→提醒(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络→总结→应用。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理论,①注意利专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传授;②发挥教师在教学中领导作用;③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升。但忽略了学生主动性,忽略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主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发展主动性,不利于教学改进。*2.[美]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认识发展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杜威教学过程理论,①重视经过学生个人探索进行学习;②紧密联络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课堂教学;③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经过做中学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生长。轻易引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获取和利用知识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不过违反了学生学习特点,忽略了教师和教材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科学知识,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认识1.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认识过程(但受认识论普通规律制约)。它是学生个体认识过程,含有不一样人类总体认识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第51页三、学生掌握知识基本阶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活动。1.

引发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心理准备开始。引发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和利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注意引发学生求知欲方法:(1)提引人思索问题;(2)讲有趣故事;(3)演示直观材料;(4)讲知识主要性。2.

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注意事项。3.

了解教材。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心步骤。4.

巩固知识。进行各种形式复习;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发展他们记忆力。5.

利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经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重复练习方法来实现。还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6.

检验知识、技能和技巧。注意:①依据详细情况灵活利用;②注意阶段之间内在联络不要割裂;③每个阶段功效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乏原因。

第52页四、教学过程中几个必定联络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必定联络①学生认识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③预防忽略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必定联络(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争论)①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掌握,知识掌握又依赖于智力发展;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智力;③预防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片面性。3.掌握知识和提升思想必定联络①学生思想提升以知识为基础;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主动态度才能使他们思想得到提升;③生思想提升又推进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必定联络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主动作用于智力活动;②按教学需要调整学生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必定联络①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必要条件;②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一个主要原因;③预防忽略学生主动性和忽略教师主导作用偏向。第53页五、中小学几个主要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照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教,也指导学生学,应落实于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和一直。中小学教学标准(八大标准)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标准,理论联络实际标准,直观性标准,启发性标准*,循序渐进标准*,巩固性标准,可接收标准,因材施教标准*等。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标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标准: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基本要求:(1)确保教学科学性;(2)发掘教材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停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思想涵养。2.理论联络实际标准理论联络实际标准: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联络上去了解知识,请注意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到达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教学要重视联络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关系;(4)补充必要乡土教材。第54页3.直观性标准直观性标准:是指在教学中要经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清楚表象,丰富他们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当代化教学伎俩;(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利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标准启发性标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认可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索,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主动性(启发首要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索,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关键);(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处理问题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标准(也叫系统性标准)循序渐进标准: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次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1)按教材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处理好重点与难点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第55页6.巩固性标准巩固性标准: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基础上牢靠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依据需要快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利用。基本要求:(1)在了解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利用知识中主动巩固。7.可接收性标准可接收性标准:是指教学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收,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时代特点。*8.因材施教性标准因材施教性标准:是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放矢地进行有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取得最正确发展。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分教学;(2)采取有效办法使有才能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第56页六、中小学惯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方法。它包含教师教方法和学生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取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一直包含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教与学双方活动。教学方法选择依据:(1)教学目标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标准;(3)本门学科详细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学生可接收水平,包含生理、心理、认知等;(5)教师本身条件,包含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条件,包含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7)教学时限,包含要求课时与可利用时间;(8)预计可能取得真实效果等。教学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选择与利用教学方法和伎俩要依据各方面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方法是没有,只依赖于一二中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该恰当地选择和长早性地利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教学格调。第57页我国中小学惯用教学方法有(九种):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1.讲授法:教师经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考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即回答法):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经过回答形式来引导学生取得或巩固知识方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3.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经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方法。基本要求:(1)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和思索题;(2)给学生读书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第58页4.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知识去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方法。基本要求:(1)提升联络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升;(3)严格要求。5.演示法:教师经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试验使学生取得知识或巩固知识方法。基本要求:(1)作好演示前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目标、要求与过程;(3)考究演示方法。6.试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发生和改变,探求事物规律,以取得知识和技能方法。基本要求:(1)做好试验前准备;(2)使学生明确试验目标、要求与做法;(3)注意试验过程中指导;(4)做好试验小结。第59页7.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法。基本要求:(1)作好实习作业准备;(2)作好实习作业动员;(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总结。*8.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处理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方法。基本要求:(1)讨论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9.研究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处理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方法。基本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索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第60页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可能一直只有一个方法,而是依据一定教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经验模式,将若干种方法组合起来利用,即利用教学方法组合。*1.

传授—接收教学:教师经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收、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教学。特点:(1)教学任务上,掌握系统知识,为未来生活作准备;(2)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组织;(3)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4)教学过程上,了解是教学中心一环。优点:(1)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主动性;(2)能按学科知识逻辑系统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3)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学生以提升教学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1)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主动性;(2)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3)往往教师讲多而学生活动少;(4)注意面向集体而忽略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了解与掌握;(5)轻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第61页*2.问题—发觉教学(系统知识和技能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对问题独立研究来发觉、获取知识教学。特点:(1)教学任务上,经过对问题研究取得经验和学习知识;(2)教学活动上,学生活动处于主要地位;(3)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独立研究和作业为基本方法为主;(4)教学过程上,引导学生搞好独立研究是教学中心步骤。

优点:(1)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2)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利于提升他们独立思索、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能力;(3)经过研究取得知识,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4)因为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1)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2)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3)若无高水平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主动性、主动性。第62页七、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结构。1.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是一个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纪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依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年纪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重视集体化、同时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料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志趣、专长和发展他们个性。道尔顿制:自学、独立作业。[优点]: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大多学生还未具备独立学习和作业能力,假如没有教师系统讲解,会使学生浪费时间而无收获,学不到系统知识;要求有很好教学设施与条件,普通学校不具备。分组教学制(包含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一样组进行教学。[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缺点]:极难科学地判别学生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意愿经常与学校要求矛盾;分组造成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轻易产生骄傲,使慢班、普通班学生主动性普遍降低。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施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尚在试验学校中试验。

第63页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1)班级上课制含义与优点(2)有严格制度确保教学正常开展和到达一定质量(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4)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辅助组织形式:包含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主要意义:①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经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索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②经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③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生,能够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教师布置作业基本要求:①有目标、有重点,及时布置。②作业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难度要依次增加。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能够求援教师、家长或同学。④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第64页3.教学工作基本步骤:备课、上课、课后教诲、评价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先决条件。写好3种计划:A.

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教学工作所作总准备和制订总计划;B.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含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标、课时划分、每一课时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类型与主要方法;C.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做好3项工作:A.钻研教材:包含钻研教学纲领、教科书和阅读相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普通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B.了解学生:包含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质量,学生兴趣、需要与思想情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C.考虑教法:包含怎样组织教材,怎样确定课类型,怎样安排每一节课活动,怎样利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学法。*上课: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必须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照教学规律,全方面落实教育标准,善于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另外还应注意以下要求:A.明确教学目标;B.

确保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基本要求);C.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D.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E.组织好教学活动;F.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后教诲工作:[目标]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利用和巩固掌握课堂所学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和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学习作好准备。[工作]

A.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B.做好学生学习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65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含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当代教育评价显著特点:①以促进学生发展和到达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②不但重视测量学生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智能与品德;③不但重视总结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④不但由评价者做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作用;⑤不但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各个方面。教学评价最主要作用在于利用它来探明、调整、改进和提升教学活动本身功效。意义:从学校、教师、学生、领导和家长5个层面了解。教学评价种类①依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作用不一样,能够分为诊疗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A.诊疗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时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评价。其目标是为了更加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方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B.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及时评价。其目标是更加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升质量。C.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止时对学生学习成绩总评,也称终止性评价。其目标是给学生评定成绩。②依据评价所利用方法和标准不一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A.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考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成绩在该班级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到达教学目标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考性评价。宜于选拔人才用,但不能明确地表示学生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常来上是否到达了特定标准。B.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考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到达了教学目标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差异为目标,故绝对性评价也叫目标参考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不适合用于选拔人才。

第66页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四标准):A.客观性标准: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搀杂个人情感。客观性评价是评价能否发挥功效基础,应防止成见效应。B.发展性标准: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教学改进和能力提升,以调动师生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C.指导性标准: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优点与不足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停前进。D.计划性标准: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反馈信息,方便有效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调查法(普通经过问卷和交谈进行)、自我评价法。测验质量指标有:信度是指测验结果可靠程度;效度是指测验到达测验目标程度;难度指测验包含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不一样水平能够区分程度。常见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我国中小学考试制度: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个组成部分组成。考查: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一个经常小规模或个别检验与评定,包含口头提问、检验书面作业和书面测验。考试: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阶段性或总结性检验与评定。评分标准和记分法:百分制和等级制第67页第八讲德育一、德育概念、组成部分、功效、任务和内容层次*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经过受教育者主动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