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

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

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

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

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

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

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

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

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

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

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

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

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

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

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

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

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

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第1页共31页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

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

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

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

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

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

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

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

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

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

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

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

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

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

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

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

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

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

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

一个超起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

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

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

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第2页共31页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

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

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

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

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

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

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

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

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

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

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

第3页共31页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

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

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作为一个挑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

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串乡,他练

叫卖,一路对着杏花河两岸的树丛练,对着青龙山的大青石练,很熟练了,可是到了人

家村里,舌头却像一块石头搁在嘴里,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

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尤其怕小媳妇们来买他的油,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

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咋,据说他在村这头喊,

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

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

祖父晚年时,我懂点事了,对他的生活习性有些注意,有一次,父亲从集上买回

一小兜咸鸭蛋,我给祖父送去两个。祖父馋这一口。自从叔叔患精神病,家境每况愈下,

碗里很少见荤腥。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

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

祖父患“梦游症”,这是村人嚼得稀烂的一个谈资,人们背着我们家人谈论祖父

梦游,好像在说一头驴被蒙住眼、在野外瞎撞,叽叽嘎嘎,又爆出哄然大笑。村人把笑

话人,戏耍弱者当成一种娱乐。

我由此可以想见祖父的“梦游”--鸡刚叫两遍,因为叔叔拖累如风雨中一只破

船的这个家,愁得身为艄公的祖父一觉醒来无法入睡。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

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

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住在湾边的王邪子看见一个黑影就

喊了两声。祖父是迷迷糊糊没听见,还是老想着那冒着热气的牛粪,总之没搭腔。祖父

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

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被问得张口结舌,于是

“新闻”便从王邪子这里向外扩散了……

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着叔叔到处寻医问

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棚子里的木头卖光了,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倒腾。这

时,祖父瞅准一个差事--割草。生产队饲养棚门口贴出“告示”,为牲口“征粮”,-

般青草一斤二分钱,嫩芦芽可按三分一斤收购。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

里,出征芽庄湖。早晨披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啃冷干

第4页共31页

粮,水葫芦不能补充淌干热汗的身体,半下午时口干舌燥,实在渴极了就扑向湖面,狠

狠地灌一肚子生水。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

腿。他尽量把头埋在草下,从人们怜悯的目光里走过(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

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

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好歹后来他也麻木了,两边门洞里传来的议论他

己听不见。

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

那一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

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

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

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

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

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

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

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

父相比。“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

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虽然还保留着祖

父的一些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

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

大河上游的两面林木森森,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

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祖父的形象。

(3)文章由画横线的三句话串联起来,有人认为别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刻板生硬,请从

结构角度加以分析。

(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深层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第5页共31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镉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准其闾①,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

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裁。诛

其可旌,兹谓滥,跋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

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藏②其诚伪,

考正其曲直,愿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师镉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宓,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

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耳可仇乎?仇天

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瞥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爸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

人之仇。凡杀人地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

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

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熊不

越于礼服卷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

反以为戮,跋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闾:里巷的大门。②刺激(yd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页共31页

A.而旌其闾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原始:缘由

C.介然自克克:克制

D.非谓抵罪触法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旌与诛莫得而并荐子亦有不利厚

B.法塞可仇乎?安在塞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营求人可使报秦春,未得

D.凡杀人加义者技扶摇坝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

合“法”,批驳陈子昂提出的“既诛且旌”的奏议,从而论证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法律的对

立性。

B.第二段论述了“礼教”和“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认为礼与刑

的实施都应当本着各自的原则,如果不遵照规范去执行,就会使天下人乃至后代无所适

从。

C.第三、四段指出判断是非的标准取决于徐元庆之父是否确实犯罪,以及执法者是否按

法律规定行事,如果不讲是非曲直,“彼杀之,我乃杀之",既不合于礼,也不合于法。

D.文章结尾认为如果法律使用正确,就不存在亲亲相仇的问题;如果法律使用错误,造

成错杀,子报父仇是应该的。而徐元庆服孝死义,合理也合法,当旌不当诛。

(4)用“/”给文中画横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②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

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第7页共31页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期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

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

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

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

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

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五.默写(共1小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地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眺,却“

(2)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常为后世文人追随认同。苏轼《赤

壁赋》中“,”两句也运用了类似写法。

(3)《庄子•逍遥游》中“,”两句,表明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

因为外界评价而兴奋颓废。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晨,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去欣赏那万顷荷花首先映

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

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风停了,①一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

第8页共31页

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

亭立在碧波之上,如片片翠玉,似层层绿浪。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百盈千的荷花,

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都展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

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一阵微风

吹来,这些少女就翩翩起舞。有的荷花半开着,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的头发长

得只露出半张脸,有的荷花刚刚露出了尖尖的角,花蕾上沾满了露珠,悠然欲滴,像是

她细密的汗珠,晶莹在那粉嫩的圆脸上,甜蜜蜜闪烁着幸福的滋味。放眼远眺,这一片

荷花的海洋,似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一阵

清香扑鼻而来,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太阳升起来了,湖面波光粼粼,金光万点,②—,湖面层层涟漪,波澜不惊,

人立舟头,衣衫飘动,顿觉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压抑在心里的烦恼和忧愁,都随风飘

去。我喜欢荷花熹欢她的淡淡清查,,春欢她的淡淡粉纸,,熹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贵品质,更喜欢她廉洁不腐败的气节。

(I)对文中所用修辞手法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排比、借代

B.借代、引用、夸张

C.比喻、拟人、排比

D.拟人、夸张、引用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带有清香和颜色的荷花,喜欢她的亭亭玉

立和高贵品质,更喜欢她的气节。”从语义上来看与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

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

“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①,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

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

人的思想。

第9页共31页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0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

就不错。小酱萝上,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儿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热白

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

“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种?

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

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②。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的策

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组织游行,

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B.“我爱你--"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C.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

D.这幅画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窝头、腌萝卜、酱萝卜,就甚满足,再无需求”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共1小题)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专业?”“留守家庭应该选毕业后能赚钱的专业,

比如北大经管。”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

福,就是在心灵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考古专家樊锦诗如此诠释自己的幸福

观。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10页共31页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

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

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

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

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

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

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

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

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

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

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

《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

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

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

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

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

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

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

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第11页共31页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

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

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

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

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

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

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

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

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

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

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

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

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

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

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

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

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

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

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

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

一个翅起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

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

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

第12页共31页

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

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

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

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

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

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

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

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

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

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

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

原文没有说“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只是强调人类的“契悟、直觉、意会、

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

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机器人没有这种能力。

第13页共31页

故选D。

(2)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

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错误。由原文“即便机器人有了

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

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

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

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

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可知,机器无法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

地工作,只能让机器人迷糊,选项曲解文意。“最终超越人类”也没有依据。

故选C。

(3)材料二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的现

象,论证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难以取得突破的观点。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

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论

据。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例举的是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不能作为

论据。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

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本例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人类智能的微妙,可

以作为论据。

D.“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例举的是人工智能支持的写作类型,和论点

不符,能作为论据。

故选C。

(4)①依据原文“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

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

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

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对比论证,

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

②依据原文“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

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

第14页共31页

=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

'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愚”。

③依据原文“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趟起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

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蒯超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5)示例一:同意。①依据原文“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

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

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

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依据原文“比

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

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然而,人的契悟、直觉、

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

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

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

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依据原文“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

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

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

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

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

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因为关注

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答案:

(1)D

(2)C

(3)C

(4)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趣起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二

第15页共31页

(5)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

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

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

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

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

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

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作为一个挑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

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串乡,他练

叫卖,一路对着杏花河两岸的树丛练,对着青龙山的大青石练,很熟练了,可是到了人

家村里,舌头却像一块石头搁在嘴里,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

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尤其怕小媳妇们来买他的油,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

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眸,据说他在村这头喊,

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

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

祖父晚年时,我懂点事了,对他的生活习性有些注意,有一次,父亲从集上买回

一小兜咸鸭蛋,我给祖父送去两个。祖父馋这一口。自从叔叔患精神病,家境每况愈下,

碗里很少见荤腥。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

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

祖父患“梦游症”,这是村人嚼得稀烂的一个谈资,人们背着我们家人谈论祖父

梦游,好像在说一头驴被蒙住眼、在野外瞎撞,叽叽嘎嘎,又爆出哄然大笑。村人把笑

话人,戏耍弱者当成一种娱乐。

我由此可以想见祖父的“梦游”--鸡刚叫两遍,因为叔叔拖累如风雨中一只破

船的这个家,愁得身为艄公的祖父一觉醒来无法入睡。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

第16页共31页

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

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住在湾边的王邪子看见一个黑影就

喊了两声。祖父是迷迷糊糊没听见,还是老想着那冒着热气的牛粪,总之没搭腔。祖父

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

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被问得张口结舌,于是

“新闻”便从王邪子这里向外扩散了……

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着叔叔到处寻医问

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棚子里的木头卖光了,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倒腾。这

时,祖父瞅准一个差事--割草。生产队饲养棚门口贴出“告示”,为牲口“征粮”,-

般青草一斤二分钱,嫩芦芽可按三分一斤收购。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

里,出征芽庄湖。早晨披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嘴冷干

粮,…水葫方不熊补充淌干热汗的身傣,…坐下午时口干舌燥,…实在渴极了就扑向湖面.,一狠

狠地灌一肚子生水。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

胆。他尽量把头埋在草下,从人们怜悯的目光里走过(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

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

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好歹后来他也麻木了,两边门洞里传来的议论他

己听不见。

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

那--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

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

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

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

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

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

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

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

父相比。“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

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虽然还保留着祖

父的一些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

第17页共31页

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

大河上游的两面林木森森,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

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文本内容,简析祖父的形象。

(3)文章由画横线的三句话串联起来,有人认为别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刻板生硬,请从

结构角度加以分析。

(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深层意蕴。

(1)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的锤炼,如“扑”“灌”等;二是

修辞的运用,如“水葫芦不能补充滴干热汗的身体一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

条蹦册的腿”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是表现手法的判断,画线句主要按照“早

晨”“中午”“傍晚”的时间顺序来写祖父的辛苦;四是语体风格的辨析。文句直白的描

述,书面语体与口语的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

(2)从祖父对着大青石和树丛练叫卖,练得很熟练了,可到人家村里,依然叫不出声,

可知祖父的腼腆;从四五天吃不完一个鸭蛋可知祖父的节俭;无论是拾牛粪,还是去做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都能感知祖父的责任感与坚忍;而祖父在遇到工作组组长时、不阿

谀奉承,可见祖父有骨气,孤傲。

(3)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这三句话之间的关联,这三句话都是从上游、下游的角度进行

评说的。上游代表祖父,下游代表“我”,上游是寂静、平和,下游是跌宕、仰视;其次,

要明确这三句话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前后文之间的联系。“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

我在下游远望背影”位于文章开头,由此引出祖父的事迹;“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

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位于中间,既是对上文祖父艰辛生活的衔接,

也引出下文对祖父硬气的叙写;“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

波澜壮阔”位于结尾,是对祖父一生及其对“我”的影响的小结。组织答案可据此从两

个观点展开,既可肯定,也可否定,言之成理即可。

(4)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比喻意蕴,二是象征意蕴,三是情感意

蕴。“大河上游”象征祖父,上游的“林木森森”象征着祖父的优秀品质,“斜出的沟渠”

是支流,像征着“我”,“小花小草”象征“我”继承祖父的一些品性,“我”与祖父虽血

第18页共31页

脉相连,却也存在差异;而“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一句则暗喻在生活的波浪

中,“我”这一代相比祖辈要逊色。

答案:

(1)①用词生动,通过“啃”“扑”“灌”等动词写出祖父在割草时极度饥饿、口渴的状

态。②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把祖父背上的草捆比作“小山”,形象地写出了祖

父的艰辛。③运用铺陈语句。从不同的时间层层渲染祖父的辛苦劳作。④口语、书面语

结合。“披星戴月”“口干舌燥”“满载而归”等成语和“啃冷干粮”“渴极了”“激一肚子

生水”等口语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生活气息。

(2)①要脸面、腼腆。祖父挑担卖油时,即使把叫卖练得很熟练,到了人家村里,依然

叫不出声。②节俭。一个鸭蛋,祖父吃了四五天还没吃完。③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了

贫穷的家庭突破不敢叫卖的困难;为了生病的叔叔捡牛粪,制草。④坚忍,忍辱负重。

相父被村里人嘲笑梦游;愿意去做其他人不愿做的制草的工作,被议论也不在意。⑤孤

傲,有骨气。遇到工作组组长,祖父不会表现出亲热和逢迎。

(3)别具匠心:①三句话独立成段,照应标题,又相互呼应。使行文思路严谨,结构完

整;②三句话在文本主线叙事之外,穿插作者的描写,使结构富于变化,丰富了文章的

表达方式,叙述更为流畅和谐;③三句话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祖

父的感受、看法。

刻板生硬:①文本叙事总是被打断,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使读者阅读惯性受到挑战,

阅读不顺畅;②三句话使文章时而叙事,时而描写,结构混乱,文体杂乱不清;③如果

去掉这三句话,不仅使文章能够保持叙事的流畅和结构的稳定,又拓展了文本的解读空

间。

(4)①“大河上游”象征祖父。“斜出的沟渠”是上游的支流,象征继承了祖父部分秉

性的“我。表明祖父是“我”生命的“根”,“我”与祖父血脉相连。②“林木森森”象

征祖父面对生活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小花小草”象征“我”继承的祖父的一些品性,通

过对比表明祖父滋养了“我:“我”却并未完全继承祖父的品质。“我们”血脉相连却又

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④整句话运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在寻找生命

之河的“根表达对祖父的赞美与肯定同时也表现了“我”在面对生活时逐渐遗忘、脱

离了生命之河的“根”,表达对自己的怅惘与失望。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第19页共31页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镉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准其闾①,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

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

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裁。诛

其可旌,兹谓滥,跋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

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藏②其诚伪,

考正其曲直,愿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师镉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

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宓,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

父,不免于罪,师镉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耳可仇乎?仇天

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瞥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爸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

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

人之仇。凡杀人地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

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③之道,复

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熊不

越于礼服卷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

反以为戮,跋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闾:里巷的大门。②刺激(ydn):审理判罪。③推刃:往来相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第20页共31页

A.而旌其闾旌:表彰

B.原始而求其端原始:缘由

C.介然自克克:克制

D.非谓抵罪触法抵罪: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旌与诛莫得而并荐子亦有不利厚

B.法塞可仇乎?安在塞不辱也?

C.礼之所谓仇营求人可使报秦春,未得

D.凡杀人加义者技扶摇坝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篇驳论性的奏议,通过辩证分析徐元庆报仇杀人的行为,指出其做法合“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