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阅读与鉴赏第1章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1页第1章阅读浅易古代诗文一、文言文阅读【真题展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认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吵,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第2页先生为人,内友于弟兄,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有删改)12.对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是 (

) A.会上下诏求遗书。 适逢

B.而金坛于文公独善先生奏。 友好

C.与文正固争吵 果断

D.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忤。 违反第3页【答案解析】

B(善:认为……好。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句子意思是“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奏议很好”。)13.以下对文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 A.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B.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C.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答案解析】

D(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译文:碰到贤能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入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第4页14.以下对原文概括和分析,不准确一项是 (

) A.文正和文襄公对朱竹君从《永乐大典》中搜寻古书奏言持不一样意见。

B.文襄公对朱竹君态度改变,从侧面表现了后进不攀附。不阿谀性格。

C.因为朱竹君称赞和爱护,不少后学之辈得到了好名声。

D.朱竹君因为交友广泛而见识广博,且酒量很好,才华横溢。【答案解析】D(文中并无“酒量很好”意思,参见原文“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译文: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1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当代汉语。(1)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2)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答案解析】(1)担任安徽学政官职,因为过失降级,以后又重为编修。(2)很快,交正公逝世了,文襄公任四库馆事务总裁,尤其看重先生。第5页【参考译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弟弟石君珪,年少时都凭借会写文章而知名。先生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被授予编修官职,后晋升为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因为过失而降级,又重担任编修。先生起初受到诸城刘文正公赏识,被认为是疏朗俊伟奇特之士。以后到安徽,适逢皇上下诏搜求散佚书籍,先生上奏说翰林院储存有《永乐大典》,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古书,希望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搜寻校阅,而且陈说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当初刘文正在军机处,却不高兴,认为不是紧要政事而徒增烦恼,打算提议让这事停下来,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奏议很好,跟刘文正果断争吵,最终采取先生意见上奏给了皇上,四库全书馆从此开启了。先生进入京城,住在馆中,纂修《日下旧闻》。很快,文正逝世,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尤其看重先生。先生却不去造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意见抵触,文襄感到十分遗憾。一天见到皇上,谈及先生,皇上便称许朱筠学问文章远超他人,文襄默然不能发话,先生所以而安然无事。先生为人,在家和弟兄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他人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失,就总是掩饰。后进学子们多依靠他称许而取得名声。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在义理、事务、情态等方面,无不具备,想要说话无不穷尽,尤其喜爱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担任学政时,碰到贤能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他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他)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第6页(一)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考点解读】“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该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了解层级。“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对考查范围界定,从文言实词出现频率角度看,是指中学生常见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是文言文中惯用实词和次惯用实词;从词义角度看,所考查文言实词往往是古今词义现有联络又有区分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含义”,是指在详细语境中含义,因为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含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终究表示哪一个义项,是一个非常主要能力。文言文实词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方面。第7页【方法指导】一、积累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一样语言环境中含有不一样含义。古代词语相对较少,又多是单音节词,一个词往往含有多重意义,所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举”是“全”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举”,依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要准确判断一个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首先要切记其常见释义,另首先要依据上下文文意来选择或推断其含义。2.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改变。文言实词,有与当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完全不一样。词义古今改变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仅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全部比较大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是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全部诗歌和书籍。这是词义扩大表现。第8页(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这一个金属。又如“臭”,古代泛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又如“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又如“劝”,古指勉励,“劝学”;今指劝戒,“劝他不要吸烟”。又如“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又如“丈夫”,古指男子,今指女子配偶。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改变。如“卑劣”,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劣”;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劣无耻”。这是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另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不一样,不要把古代两个词当成当代一个词,如“妻子”“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一个词当成两个词,如“布衣”“社稷”“足下”等。第9页3.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语素组成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作息”只有“作”意义,“便可白公姥”中“公姥”只有“姥”意义,“我有亲父兄”中“父兄”只有“兄”意义。假如不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了解错误。4.通假字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由音同音近通假,如《鸿门宴》中“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内”通“纳”,“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等。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第10页二、推断文言实词含义五法1.借助字形推断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一些字意思能够经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意思,就可推断出“析”意思为“分开”。2.辨析结构推断依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位置,推知它词性,依据词性进而推知它词义。例: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该句为对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地方”之意。第11页3.语法分析推断依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据此,可依实词所处语法位置,推知它词性,进而推知它含义。例: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王”前面是否定词“不”,则“王”就不可能是一个名词,而应了解为动词(读作wànɡ),意为“称王”。4.语境分析法常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处语境,所以利用上下文语境,在上下文之间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中,往往能够推断出实词含义。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句中“疾”有“病”“厌恶,憎恨”“妒嫉”“快速,急速”“疼痛”“猛烈”等六个惯用义项,应该解作哪一个?显然只能将“疾”放回到语境当中,句子描述是“顺风”呼叫时声音状态,则当然只能解作“劲,强,大”。第12页5.联想推断法面对陌生实词,要善于经过回顾、联想来推断其含义,既可回顾已学过课文中相同语境词语解释,还可联想熟悉古代诗词中诗句或源于文言文成语,古代诗词和成语中字词在意义和使用方法上往往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特点,可借助它们来推断陌生文言实词意义。例: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离骚》)由句中“薄”字,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日薄西山”中“薄”为“靠近”之意,句中“薄”字也可尝试用“靠近”解释,通顺合理,则是正确答案。第13页【知识梳理】一、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通假字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属”通“嘱”归有光《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合”《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溟”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第14页《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是谁之过与。 “与”通“欤”《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尔,是亦走也。 “直”通“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荀子·劝学》(节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第15页贾谊《过秦论》合从而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第16页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第17页李密《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不嗛,则奋击。 “嗛”通“慊”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太尉判书,辞甚巽。 “巽”通“逊”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 “覆”通“复”第18页《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无”通“毋”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通“置”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通“掘”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通“赐”第19页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第20页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一词多义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喜欢,兴趣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静女》) 隐蔽,躲藏安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安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莫非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哪里暴今尚书恣卒为暴。(《段太尉逸事状》) 凶暴虽又槁暴。(《劝学》) 通“曝”,晒乘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趁着,凭借乘骐骥以驰骋兮。(《离骚》) 骑沛公之参乘者也。(《鸿门宴》)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乘彼垝垣。(《诗经·氓》) 登上第21页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推辞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告别,告别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究请辞于军。(《段太尉逸事状》) 致辞蔓辞以自饰。(《报任安书》) 辞令从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跟随,随从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 向……学习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依傍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 由,自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参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通“纵”除除臣洗马。(《陈情表》) 拜官授职蔓草犹不可除。(《郑伯克段于鄢》) 铲除第22页当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占据,把守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值,在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取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道理,规律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主张,思想,学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说,谈论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通导既遵道而得路。(《离骚》) 正道第23页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心得,收获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能够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应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具备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与妻书》) 见到吾幸而得汝。(《与妻书》) 得到既遵道而得路。(《离骚》) 求取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量,计算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推测,预计何不改乎此度。(《离骚》) 法度第24页反反是不思。(《诗经·氓》) 违反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反而三餐而反。(《逍遥游》) 通“返”非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不,没有非亢九国之师也。(《过秦论》) 不能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不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除非,除了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 错误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返回,回来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再,又第25页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背东西,以背载物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对不起,辜负故

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衰老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过去,从前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交情故谴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有意,特意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段太尉逸事状》) 缘故第26页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险要地势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 顽固,固执余固知謇謇知为患。(《离骚》) 原来,原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当然,诚然固众芳之所在。(《离骚》) 确实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短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使……牢靠顾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 回头看;回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与妻书》) 顾念第27页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经过,经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错误,过失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一日,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 到,到来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责备恨别有幽愁暗恨生。(《琵琶行》) 遗憾,不满意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惆怅、悲伤一夕自恨死。(《段太尉逸事状》) 羞悔患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离骚》) 祸患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 担心第28页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有些人或又是男。(《与妻书》) 或者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迅猛,急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憎恨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病及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赶上,追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 到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比得上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段太尉逸事状》) 等到……时候第29页即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靠近,靠近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马上,马上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当,当初加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 愈加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 采取臂非加长也。(《劝学》) 增加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凭借,借助假令仆伏法受诛。(《报任安书》) 假如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请假第30页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秘密地,悄悄地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 形容鸟声婉转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中间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 间隔见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拜见,会见爱而不见。(《静女》) 同“现”,出现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表被动不如登高之博见。(《劝学》) 看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解释,解答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了解,知道解配刀。(《段太尉逸事状》) 放下第31页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吾命绝今日。(《孔雀东南飞》) 断绝怒怒而飞。(《逍遥游》) 奋起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段太尉逸事状》) 愤恨迁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贬谪,放逐以我贿迁。(《氓》) 从女家搬迁到男家请强国请服。(《过秦论》) 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取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通“娶”日群行丐取于市。(《段太尉逸事状》) 索取取判铺背上。(《段太尉逸事状》) 拿第32页去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离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 过去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 距,距离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表示动作趋势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 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到……去,往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及,比得上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好事,好行为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友好,亲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擅长,善于第33页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少年,青年,年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不一会儿,很快(表时间短暂)某为泾州,甚适,少事。(《段太尉逸事状》)不多胜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鸿门宴》) 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尽使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 让使六国各爱其人。(《过秦论》) 假使领行营节度使。(《段太尉逸事状》) 节度使,古代官职适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去,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段太尉逸事状》)安适第34页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等,辈数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数目,数量数谷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密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几,几个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一再未数数然也。(《逍遥游》) 急急忙忙景公召而数之。(《晏子治东阿》) 责备率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 率领,率领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大都第35页说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讲明《师说》。(《师说》) 一个文体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 劝说,说服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白色生绢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向来,一向纤纤擢素手。(《迢迢牵牛星》) 雪白相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 容貌,相貌相夫子,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 帮助,辅助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相互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辅助盲人走路人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一起第36页谢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道歉,认错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告别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感激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告诉信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相信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 随意,随便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真诚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可靠于俗不信。(《报任安书》) 信任第37页行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行走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行为,品行《琵琶行》。(《琵琶行》) 一个古诗体裁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行列,队伍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山南面,水北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永遇乐》) 阳光,太阳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知道,知道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通“智”,智慧第38页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到达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招纳,招引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朱泚幸致货币。(《段太尉逸事状》) 送卒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最终太尉列卒取十七人。(《段太尉逸事状》) 兵第39页【能力突破】题型示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节选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对以下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解一项是 (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 B.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忧虑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慕 D.相夫子

相:辅佐【答案】

C【答案解析】倾:倾覆。第40页对点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对以下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解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长:生长 B.必固其根本

本:原来 C.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D.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答案】

B【答案解析】本:树根。第41页题型示例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兴趣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①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②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何辱,还其所馈。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③,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这类也。(节选自《晋书》)【注】

①蒱博:即樗蒱,古代一个赌博游戏。②乱头养望: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

望。③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对以下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解一项是 (

) A.兴趣人伦

人伦:品评人物 B.阃外多事

阃外:指统兵在外 C.慰赐参倍

参倍:指加倍 D.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听取下级汇报事情第42页【答案】

D【答案解析】听事:指处理公事、接待宾客厅堂。【参考译文】陶侃性情聪慧灵敏,为官勤恳,恭敬有礼,喜好品评人物。整天严厉端坐处理政事,他统兵在外,事情头绪很多,但没有一件遗忘疏漏;远近所来书信公文,没有不亲笔回信,下笔如流,笔无停滞。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等候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珍惜分分秒秒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生年时对社会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荒废自己啊。”很多手下人有时因为谈论趣事而贻误政事,他就命令收缴他们酒器和赌博用具,全部投入江中,并对将官处以鞭打,还说:“赌博是放猪奴仆游戏,《老子》《庄子》内容浮华,讲不是先王合乎礼法言论,不能那么做。君子应该衣冠严整,要有威仪,怎么能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并自认为前途远大呢!”有些人送礼时,他一定要问其所来何处。假如是劳动所得,即使礼轻他也很高兴,并加倍赏赐;假如是非法所得,则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造船时,陶侃命令把木屑和竹头都搜集起来,人们都不明白原因。以后大年初一聚会时,积雪消融,厅堂前被雪水弄湿,于是用木屑铺洒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候,又用陶侃保留竹头做钉装船。陶侃治理细密,都像这么。第43页对点练习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多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通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节选自《北史·李崇传》)对以下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解一项是 (

) A.遇贼亡失

亡:丢失 B.郡县不能断

断:决断 C.君儿遇患

患:祸患 D.诘奉伯诈状

诘:追究【答案】

C【答案解析】患:患病。第44页【参考译文】当初,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儿子,遇强盗时丢失了,多年不知道孩子下落。以后发觉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苟泰以此状告赵奉伯。苟泰与赵奉伯都申言那是自己儿子,并都有邻居作证。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李崇说:“这轻易搞清楚。”令二人与那孩子隔离(拘禁),拘禁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他二人说:“你儿患病,很快前突然死亡,(官府)解除监禁,你可出去办理后事。”苟泰听后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赵奉伯只是叹息,没有尤其悲痛之意。李崇分析了解到情况,就把孩子判给苟泰,追究赵奉伯诈骗罪。赵奉伯于是如实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个儿子,于是便冒认了这个孩子。”第45页(二)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使用方法【考点解读】“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使用方法”,该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了解层级。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普通不作句子成份、不表示实在意义词,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常见文言虚词包含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等七类。“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使用方法”,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求掌握对象是常见文言虚词,复习时围绕“常见”文言虚词和常见文言虚词常见使用方法;第二,对于常见文言虚词要掌握其意义和使用方法两方面;第三,注意是“在文中”,也就是在一定语境中“意义和使用方法”。第46页【方法指导】1.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一样,那么它意义和使用方法必定不一样。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焉:指险远地方,代词。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焉:相当于“于之”,兼词。2.注意虚词所在位置以及在句中成份。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乎:译作“吗”,助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乎:译作“于”,介词。3.注意人称不一样。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其:第一人称,我,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其:第三人称,他,代词。4.注意把课文中经典句子中虚词意义和使用方法进行归类整理、比较。第47页【知识梳理】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使用方法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不过”“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假如”。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第48页(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连词,表示目标关系,可不译。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9)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们)”“你(们)”。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10)代词,近指代词,可译为“此”“这么”。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强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第49页

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何”“什么原因”。例: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何”“怎么”。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4)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么”。例: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5)语气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第50页

乃(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顺承或时间上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反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4)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第51页

其(1)代词,用作第三人称,可译为“他(们)”“它(们)”“他(们)”“它(们)”。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2)代词,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我(自己)”或者“你”“你”。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些)”“那个”“那里”或“这(些)”“这个”“这里”。例: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约”“莫非”“还要”等,或不译。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表推测语气。)例: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其”表反诘语气。)例:汝其勿悲!(《与妻书》)(“其”表婉商语气。)第52页

且(1)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而且”“况且”等。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2)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等。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例: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若(1)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例: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如”“假设”等。例: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第53页

所(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人”“所……事物”“所……情况”等。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与“为”呼应,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3)“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方法”“是用来……”等;②表示原因,相当于“……原因(缘故)”。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第54页

为(1)介词,表被动,读wéi,有时与“所”结合,组成“为所”“为……所”结构,译为“被”。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过秦论》)(2)介词,介绍原因或目标,译为“为了”“因为”。例: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词,介绍包括对象,译为“给”“替”。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4)介词,译为“对”“向”。例:为之奈何?(《鸿门宴》)(5)语气助词,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第55页

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代词,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例: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4)语气助词,在句末相当于“了”“啊”“呢”。例: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5)语气助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6)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第56页

以(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工具、方法及其它,可译为“拿”“用”“凭着”“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包括、处置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例: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4)连词,表示并列、递进、顺承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而且”等。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5)连词,表示目标关系,后一动作行为为前一动作行为目标或结果,可译“来”“用来”“以致”等。例: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惯用在表原因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7)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可不译。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第57页

因(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原因、依据、方式,可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例: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2)副词,可译为“于是”“就”。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于(1)介词,引出动作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对”“对于”“给”“因为”等。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例: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作“比”。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3)介词,表被动关系,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主动者,译为“被”。例:不拘于时。(《师说》)第58页与(1)介词,相当于“和”“跟”“同”“给”“替”。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连词,相当于“和”“跟”“同”。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助词,无实义。例: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段太尉逸事状》)(4)通“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