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1页
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2页
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3页
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4页
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台中学校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摘编自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要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医药被称为替代(Alternative)医学、补充(CompIementary)医学、整合(Integrative)医学或是健康保健(HealthCare)。替代医学在话语上具有模糊性,且具有一种话语隔离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没有被放置于与西方医学对等的地位。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摘编自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在YouTube、Instagram、Tiktok上,以“gu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风、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6.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在场人们的反应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不仅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

C.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7.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在材料一的诸多细节表现了王熙凤“太聪明"的形象特征,“忙转悲为喜”的“忙"字十分传神。

B.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的高调出场,体现了其在贾府的地位和张扬跋扈的性格,也与其悲惨结局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唏嘘。

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文中着墨描写元妃回家省亲与亲人叙离别情,在这烈火烹油的辉煌之后,小说结尾提及的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也就有迹可循了。

D.《红楼梦》善用隐涵,处处可品。元妃承蒙皇恩回家省亲,本应是无上恩宠的喜事,但其数次哽咽及垂泪,不免令人多思其在宫里的真正处境。

8.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9.“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以A杨B士C奇D荐E擢F御G史H时I官J吏K有L罪M不N问O重P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夫人甚爱女"的“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B.“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C.“若翁廉"的“若”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若”用法相同。

D.“数遣医视疾"的“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翱深得皇上信任,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赃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B.王翱的仲孙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平,就把试卷撕了烧掉了。

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调入京城任职。

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一同工作的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请简要概括文中王翱的形象特点。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传唤到汴京,后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事一场大梦”运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虚幻,“新凉"二字照应“中秋”,既指节候的变化,也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

B.“夜来"两句中,作者选取风、叶两个典型的秋日意象,描写了夜晚时分,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鬓上发出响亮声音的画面。

C.本词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

D.全词不用典故,只用一、二、五、六四句对偶加以点缀,词语精粹,情感充盈,体现出苏轼词风哀婉的一面。

16.本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7.(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篇末用“”的典故表达殷勤接待贤才之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仙之人兮列如麻"以瑰丽的想象展现梦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称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就能取得“,_____________”的成效,被孔子批评“其言不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人们在沂水沐浴后,“,”高台临风,一路欢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谚语说:“甲”,其实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古人根据这一天的气温和降雪情况预测来年的天气和粮食丰歉情况。“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就是“乙"的另外一种说法;“大雪晴天,立春雪多”,意思是如果大雪当天是大晴天,第二年立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降雪。

关于雪,诗人们也有许多奇思妙想。“丙”,这种惊喜,像不像你第一次看见雪的南方朋友?“丁”,这首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是唐诗版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顺应时节,休养生息,大雪的物候已经告诉我们,新的希望正在萌动。二十四节气的思想理念是人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18.文中引用了一些谚语或诗句,请从下列谚语和诗句中选出四句,填入文中四个空缺处。(填序号即可)

①小雪封地,大雪封河②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

③冬雪是个宝,春雪是根草④瑞雪兆丰年

⑤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B.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C.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天地万物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D.历代文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着二十四节气,把天地万物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使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

20.为了普及二十四节气常识,学校的“朝花文学社"设计了一组文创书签,其文字如:“春分——昼夜无长短,春意与你分一半。”“冬至——不管汤圆还是饺子,都是一团和气。"请你根据文段意思,选取一个或多个“大雪”的节气特点,为“大雪"节气设计一条文字书签(不超过20字)。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诵包括“吟”和“诵"两种主要方式。“吟”是将古诗文的语音长短有致地延长,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所以有人将其称之为“①"。“诵”是在口语基础上强化语音张力和节奏感,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效果。

吟诵之所以成为古人喜爱的诗文口传方式,主要是基于两点:②;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配合古诗文本身内在的节奏韵律,自然就会形成具有优美旋律的声音形式。而这个声音形式③是无法体现的,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声音既是古诗文意义得以表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外在形式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吟诵()。

21.在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恰恰能证明这一点

B.恰恰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

C.恰恰是表现古诗文的美的最好方式

D.恰恰最能表现古诗文的美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如长跑,有的人是领跑者,敢为人先;有的人是追赶者,紧随其后;当然,领跑者,荣耀的背后是担当的压力;跟随者,看似轻松也需甘居落后的心态……

上述说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综合材料大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

③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4.材料二侧重于中医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侧重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尤为重要。

5.①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文化;

②正视、推广中医药重要贡献(成就);

③注重研究并完善中医药学术体系;

④加快培养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质量。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主要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多个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思考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再组织语言作答。

⑸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1.B.“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错误。由原文“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可知,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是苏耽的母亲。

故答案为:B。

2.B.“……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错误。由原文“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而不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

故答案为:B。

3.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

C.“抗击非典疫情”属于与疫病斗争,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

ABD项没有与疫病的斗争,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

故答案为:C。

4.结合材料二关键句“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可知,材料二侧重于中医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三关键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可知,材料三侧重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尤为重要。

故答案为:材料二侧重于中医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侧重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尤为重要。

5.结合“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可知,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文化;

结合“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可知,正视、推广中医药重要贡献(成就);

结合“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可知,注重研究并完善中医药学术体系;

结合“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可知,加快培养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质量。

故答案为:①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文化;

②正视、推广中医药重要贡献(成就);

③注重研究并完善中医药学术体系;

④加快培养翻译人才,提升翻译质量。

【答案】6.B

7.C

8.①先是由衷赞叹黛玉美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②接着又叹黛玉是“嫡亲的孙女儿”,周全地顾及了在场的迎春、探春等一众姐妹,巧妙地处理了所有人际关系,做到滴水不漏;③接着转喜为悲,慨叹黛玉丧母的身世,意在迎合贾母丧女且疼爱外孙女之心理;④之后见老祖宗令其“休再提前话”,她立刻转悲伤为喜,解释自己一心牵挂老祖宗才会如此,机变逢迎展露无遗;⑤最后转而向黛玉大献殷勤,在贾母面前展示其热情细心,又艺术性地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身份。

9.林黛玉:①母亲亡故,寄居外婆家,是寄人篱下之悲。②贾府人际关系复杂,礼数繁多,体弱多病、敏感多疑的黛玉注定活不出来,这是性格、命运之悲。

贾元春:①元春成了元妃,看似皇恩宠荣,背后却有难言凄怆,此次回贾府省亲时间短暂且成为与亲人相聚的最后机会,这是被禁于宫闱的生存之悲;②元妃与父亲对话,与亲人见面时的繁文缛节,使其与家人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她作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之悲。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找出三处对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理解人物形象,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人物的悲剧意义。

6.B.“更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错。王熙凤对这个刚来贾府的“新人”,一切关怀只是出自对贾母的逢迎,根本没有关爱之情。

故答案为:B。

7.C.“贾府的无上政治荣耀"错。应为“贾府的败落”。

故答案为:C。

8.①王熙凤的出场与众不同。“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语言上说我来迟了,说明她比较忙,事情多,是个掌握实权的,不曾迎接远客,说明她知远近,知道黛玉是嫡亲的孙女,要围拢过来的,在贾府讨长辈欢心。

②王熙凤见到林黛玉时。“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一个“真”,一个“才”,极尽夸张之能事,恭维林黛玉到了极点。“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只有贾母的嫡孙女才有这通身的气派!表面上是恭维林黛玉,其实还是讨好贾母。贾母的嫡孙女都有这通身的气派!当时在场的惜春、探春、迎春听了心里也会很舒服。一石三鸟,一箭三雕。王熙凤真是“聪明"至极。

③“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就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正在“拭泪”,见贾母笑了,“忙转悲为喜”,解释的原因更是精彩:我一心扑在了你的“嫡”孙女的身上,就忘记了老祖宗您。察言观色,八面玲珑。两句“该打,该打!"说的贾母心里更是舒服。贾母是贾府中的最高家长,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太聪明”的王熙凤心里自然比谁都清楚!她的话表面上都是恭维林黛玉,其实都是讨好贾母。

故答案为:①先是由衷赞叹黛玉美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②接着又叹黛玉是“嫡亲的孙女儿”,周全地顾及了在场的迎春、探春等一众姐妹,巧妙地处理了所有人际关系,做到滴水不漏;③接着转喜为悲,慨叹黛玉丧母的身世,意在迎合贾母丧女且疼爱外孙女之心理;④之后见老祖宗令其“休再提前话”,她立刻转悲伤为喜,解释自己一心牵挂老祖宗才会如此,机变逢迎展露无遗;⑤最后转而向黛玉大献殷勤,在贾母面前展示其热情细心,又艺术性地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的身份。

9.①丧母之后的林黛玉,不得不遵父命去投靠外祖母。而外祖母家又与别家不同,这早已为母亲生前所告知。黛玉到贾府,名为投亲,实为寄人篱下,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本回中,他先后见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主要人物: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甫见面,贾母是“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后又呜咽起来。王熙凤先是拭泪,又忙转悲为喜。宝玉更不用说,连痴狂病都发了起来。虽然这是亲人见面的应有之意,然而我们却读不出一点悲凉之意来。我们读到的更多是大家的笑。在本回中,喜比悲多,这种错位,我想也影射了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与处境,除去贾母一点点丧女之痛外,王熙凤的拭泪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贾宝玉的痴狂是为了自己。其实,就是贾母的痛,多的也是黛玉之母的成分,为黛玉而痛的又有多少呢?这种悲中喜,实在是黛玉一生的写照啊,黛玉之悲,除却我们这些读者与作者,大观园中的人们又有谁认为这是一场悲剧呢,大多不过是唱自己的叹歌,抒自我的哀愁罢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黛玉才真的是一种悲的薄凉。总之,《红楼梦》中人物的悲剧是命中注定的。林黛玉也不例外。从她出场的点点滴滴,作者都在为之布局,提帮我们注意这是一场丝毫不差的人生单轨线。

②为了贾府荣辱,自幼进宫远离骨肉亲情,做出了牺牲。贾元春在贾府里度过了令人神往的少女时代,在元春知道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祖母和母亲之后,想着自己的经历,心中已经充满悲伤,眼中已经“情不自禁地流泪"。如今再一次迈进贾府,自然是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元妃省亲,虽然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在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内心真实的感受。

总之,元春是是十二钗中最寂寞最为悲剧的人,她的家族为了延续荣华富贵,把她送进了皇宫那个黄金牢笼,当家人们享受着奢侈豪华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时候,她却在宫中忍受着孤苦寂寞的煎熬,最后还死于非命……,这不仅仅是贾元春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故答案为:林黛玉:①母亲亡故,寄居外婆家,是寄人篱下之悲。②贾府人际关系复杂,礼数繁多,体弱多病、敏感多疑的黛玉注定活不出来,这是性格、命运之悲。

贾元春:①元春成了元妃,看似皇恩宠荣,背后却有难言凄怆,此次回贾府省亲时间短暂且成为与亲人相聚的最后机会,这是被禁于宫闱的生存之悲;②元妃与父亲对话,与亲人见面时的繁文缛节,使其与家人有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她作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之悲。

【答案】10.EHM

11.C

12.D

13.①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贪污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②(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4.①忠于职守。他做御史的时候,能够直言进谏,提出意见。②奉公守法。他任吏部尚书不准仲孙作弊、“拒婿调迁"。③清正廉洁。他不贪财,“珠还原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都允许赎罪官复原职。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所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拿有秋试主管官加印的卷子禀告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为事前拿到考题而考中,则妨碍了一名苦读学子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就撕裂考卷烧了。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一位官吏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妻子回娘家,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如同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为什么你父亲如此固执吝惜力气呢?”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宴,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出门,坐车到朝房里住下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担任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推辞不受。太监哭着说:“这些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伴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里,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辈,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公拆开披祆,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英宗对待王翱很宽厚,时常在别殿召见王翱,称王翱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王翱年近八十,时常忘记事情,曾让侍郎谈伦跟随自己入见。英宗问他原因,王翱叩头说:“我老了,最担心的是遗漏耽误了圣谕,让侍郎代我记忆,他是诚实谨慎值得信任的人。"成化元年升任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以不上朝参拜。王翱多次请求卸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成化三年,病重,宪宗才答应他退休。没出京城就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太保,谥号忠肃。

10.句意: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

“以杨士奇荐”是原因,“擢御史"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E处断开。

“御史”是官职名称,这里与“擢"用在一起,表明被提拔为御史,句意完整,应在H处断开。

“时官吏有罪”意思是当时官吏们犯罪,应为整个句子的状语,修饰后文,故在M处断开。

故答案为:EHM。

11.A.“公夫人甚爱女"的“爱”,疼爱。句意: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

《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吝啬。句意: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一头牛。

B.“公固辞"的“固”,坚决。句意:王公坚决推辞不受。

《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固”,本来。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C.“用法相同"错误。

“若翁廉”的“若”,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句意:你们的老人很廉洁。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若”,如果。句意: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

D.“数遣医视疾”的“数”,多次,句意: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

《鸿门实》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多次,句意:范增几次用眼光示意项羽。

故答案为:C。

12.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说法错误。从文中“后公改两广"可知,不是王翱从辽东回朝,而是从辽东到两广去任职时。

故答案为:D。

13.得分点:

(1)“但”,只,仅仅;“许”,允许;“从”,听从。

(2)“然则”,既然这样;“厌”,满足;“愈”,更加。

故答案为:①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贪污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②(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14.从文中“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可知,王翱勇于惩治贪赃官员。

从文中王翱撕裂并焚毁了孙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得的考卷以及坚决不利用自己的权利调动女婿的官职,可以看出,王翱为官正直,不为自己亲属谋取私利。

从文中“……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可以看出,王翱为官清廉,不贪图财物。

从文中“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可知,王翱不想皇帝隐瞒自己年老易忘的事实,体现了他对皇帝的忠诚。

故答案为:①忠于职守。他做御史的时候,能够直言进谏,提出意见。②奉公守法。他任吏部尚书不准仲孙作弊、“拒婿调迁"。③清正廉洁。他不贪财,“珠还原主”。

【答案】15.B

16.①因门庭冷落、世态炎凉而孤寂落寞。词人负罪放逐,遭时人冷落,有酒少客,引起愁情。

②对奸人当道、忠臣被诽谤(或国君受蒙蔽)而愤慨。词人有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但月明云遮,才高人妒,令词人不满。

③对亲人的怀念。中秋本是团圆时节,却无人与词人共赏月光。

④不得志的苦闷,对被重新起用的期待。词人被贬南下,凄然把酒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期待有复归之时。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B.“秋风将落叶吹到眉头鬓上发出响亮声音"错,“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词人念及自身眉头鬓上斑白,抒发年华迟暮之悲、伤秋之感。

故答案为:B。

16.①因门庭冷落、世态炎凉而孤寂落寞。“酒贱常愁客少"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有酒少客,引起愁情。

②对奸人当道、忠臣被诽谤(或国君受蒙蔽)而愤慨。“月明多被云妨”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词人有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但才高人妒,令词人愤慨。

③对亲人的怀念。“中秋谁与共孤光"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中秋本是团圆时节,却无人与词人共赏月光。

④不得志的苦闷,对被重新起用的期待。“把盏凄然北望”词人被贬南下,内心充满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凄然把酒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

故答案为:①因门庭冷落、世态炎凉而孤寂落寞。词人负罪放逐,遭时人冷落,有酒少客,引起愁情。②对奸人当道、忠臣被诽谤(或国君受蒙蔽)而愤慨。词人有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但月明云遮,才高人妒,令词人不满。③对亲人的怀念。中秋本是团圆时节,却无人与词人共赏月光。④不得志的苦闷,对被重新起用的期待。词人被贬南下,凄然把酒望向朝廷所在的北方,期待有复归之时。

17.【答案】(1)周公吐哺;虎鼓瑟兮鸾回车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哺、瑟、鸾、雩。

故答案为:(1)周公吐哺;虎鼓瑟兮鸾回车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④⑥⑤

19.B

20.大雪——冰封雪舞养生息,岁暮天寒问冬安。大雪——人间至此雪盛时,万物冬藏待春来。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空白处。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书签文字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结合题干所给的示例组织语言拟写书签。

18.①谚语的意思是指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在小雪期间土地会上冻,大雪期间河水会结冰。

②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这天刮起寒冷的风,那么三九的时候天气就会比较温暖,也就是说今年会有个暖冬。

③谚语的意思是说明了冬天下雪是非常有好处的。

④谚语的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⑤诗句的意思是数千点雪花纷纷扬扬从瑶台飘落来,每片都带着春风里的花香。这样描写出来的雪景带有美感。

⑥诗句的意思是枝头落满了积雪的样子像极了盛放的梨花,仿佛是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了一样。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甲处,依据后文“大雪这一天未必会下雪,但天气较小雪时节更为寒冷”可知,这里是通过与“小雪"比较,突出“大雪”时更寒冷,所以选“小雪封地,大雪封河"。

乙处,所填诗句应与“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意思相同,“大雪纷纷落"照应“瑞雪”,“明年吃馍馍"照应“丰年”,所以选“瑞雪兆丰年"。

丙处,照应后文的“这种惊喜”,可用“忽"字,所以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丁处,依据“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知,所填诗句既要有“冬"的元素,又要有“春”的希望。而“春雪是根草"不是“希望”,不符合“听起来心情就比较好"的语境,所以选“瑶台雪花数千片,片片吹落春风香”。

故答案为:①④⑥⑤。

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①成分残缺。“丰富着"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节气”后添加“内涵"一词。

②结构混乱。句子的主语是“历代文人墨客”,“今天的我们能有一种与天地感应的诗意浪漫"的主语则变成了“我们”,偷换主语,应在“今天的我们"前加上动词“使”。

只有B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B。

20.结合文段内容可知,“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寒”“预示希望"预示丰收”等。根据题干中所给的示例可知,描写春分的文字抓住了春分昼夜平分这一节气特点来组织语句,而冬至则是抓住了在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不同饮食习惯来组织语句。对于大雪的特点,考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或多个特点,如寒冷,距离立春已经很近等特点组织语句,也可通过使用恰当的修辞让写出的语句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表现力。具体来说,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比秋天与初冬时增多了。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寒冷冬季,北方一些地区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降水量(雨或雪)增多。大雪节气的风俗有腌肉、打雪仗、赏雪景、进补等。因此,可从习俗方面组织语句。

故答案为:大雪——冰封雪舞养生息,岁暮天寒问冬安。大雪——人间至此雪盛时,万物冬藏待春来。

【答案】21.①“吟唱"(或“吟咏”)②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③只靠默读的方式(或:只靠眼睛来看)

22.B

【知识点】语句连贯;仿写句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21.第一空,依据前文“听上去有种接近于歌唱的旋律感”,这里可填“吟唱”或“吟咏"。

第二空,所填句子对应后文的“通过汉语四声的高低和发声的长短”,再结合“二是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节奏韵律"的句式,这里可填“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

第三空,结合后文“只有通过有声的吟诵才能表达出来"可知,这里是说“无声不行”,所以可填“只靠默读的方式"或“只靠眼睛来看”。

故答案为:①“吟唱"(或“吟咏”)②一是汉语言文字有平上去入的声调③只靠默读的方式(或:只靠眼睛来看)

22.依据前文“声音既是……"可知,这里是强调吟咏是表现古诗文“声音之美”的最好方式。四个选项中B最为准确。

故答案为:B。

23.【答案】【参考例文】

敢为人先,做领跑者

敢为人先,做领跑者,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才能感受到独一无二的高度。一味追随,甘居他人背后,便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世间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模仿与追随他人,活在他人华丽的光彩之下,你怎能辨别出这千万缕的光芒究竟哪一缕属于自己?

做第一流的花,做第一流的人,才能让生命充满色彩。当一件件多姿多彩的古物被人发现,一件件仿制品也开始鱼贯市场,或许仿制品的做工比真品还要精良,质地也更莹润,但仿制品仍会被打上两个字——"陨品"。领先与创新让作品价值连城,灌注了心血与汗水的果实自然香甜。伴着香甜的果实,登上高峰,品味着“一览众山小"的豪壮气概,这是领跑者所拥有的乐趣;而追随者,将成功复制,妄为自己所用,终将化为一场空。三星模仿追随苹果公司,正当三星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苹果一纸诉状将三星告上法庭,三星顿成众矢之的。盗窃他人的成功,虽得一时之快,但到最后也会落到别人的白眼之中。然而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跟随者永远只能吃残羹冷炙,甚至乞讨度日,如此还需看人脸色,指不定哪天就没有吃的东西,被人一脚踢开。做跟随者,看似轻松,实则被人拿住了命门。

有人说了,安逸舒适地获得成功有何不可?可是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樵风乍起,残月孤云,雨意薄冻,没有经寒风冷雨打磨过的成功,不过是成功的“半成品"。荆棘和苦难由领跑者砍去,追随着的人就去欣赏荆棘之后的陌上花开,因为每一个领跑者都敢于正视自己,正确定位自己。不是吗?畎亩之中,舜见发;版筑之间,傅说举。直面苦难,成功之花更加艳丽;享受安逸的成功,似光鲜美满,鲜花盛开,实则暗潮汹涌,潜藏着随时堤溃的危险。

当盲目追随成为主流,人们将丧失另辟蹊径的能力。人是一根有生命的苇草,当盲目追随让行动的齿轮被动转动时,思考的齿轮将失去它的作用,一点点被风化锈蚀,此时,人与机器有什么两样?不过是按照固定的程序,一日日周而复始地忙碌,最终当全世界思考的齿轮都被锈死,领先者不在,追随者还能去模仿谁?披荆斩棘,大道争先,做一个领跑者,享受成功喜悦,创造生命的精彩!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把人生比作长跑,把人分成两类——“领跑者”、“跟随者”,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题干分析】领跑者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常规,但同时承担的压力也大。跟随者,紧随其后,似轻松也需要有良好的、甘居落后的心态。跟随者他们观察领跑者的行动,并根据领跑者的成功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追随者往往更加谨慎,他们会等待领跑者的成功后再跟进。这种观望的态度有时会让追随者错过机会,但同时也可以避免风险。不过,如果总是做跟随者,看似轻松也需甘居落后的心态。

还应注意,领跑者和跟随者是可以互换位置的。跟随者,如果拥有成为领跑者的梦想,就可以在跟随跑的过程中辨明方向,汲取经验,积蓄力量,在时机成熟时完成超越,成为领跑者。现实生活中,领跑者只有一个,可能随时被替换,梦想成为拥有优势的领跑者,就意味着拼搏奋进,敢为人先,不断向前,引领潮流的进取之心。

要注意写作任务和写作情境。首先,你的写作身份是学长代表,写作情境是在高一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阐述“你愿意做领跑者还是追赶者?”注意给学弟学妹做演讲,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勇敢做领跑者,可以联系时代特点写出青年风采,比如在科技、国防、教育领域,在国家实现富强复兴的征途上,就要有争当领跑者的梦想。如果暂时落后,做了跟随者,也不能满足于轻松跟跑,要继积蓄力量,积累经验,随着超越对方做领跑者。

【立意提取】

1.领跑的姿态,是最美的青春姿态。

2.独领风骚,展现青春风采。

3.不甘做跟随者,要敢做领跑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三台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当时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担负着除病济世、造福百姓的重任,凝聚着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学在秦汉时期已经认识到疫病病因不同于普通疾病,并论述了疫病的传染性、传染方式以及潜伏期等内容。在疫病防治学方面,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中医还创造了疫病预防内服和外用方药,并形成了系统理论,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202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中医药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与使用也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了中国方案,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摘编自李晓红《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中医药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推广中医药文化在传播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当下仍面临着学术研究、翻译实践等层面的问题和困境。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中指出,要从思想认识、法律地位、学术发展与实践运用上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然而,在国际学术界,中医药被称为替代(Alternative)医学、补充(CompIementary)医学、整合(Integrative)医学或是健康保健(HealthCare)。替代医学在话语上具有模糊性,且具有一种话语隔离性,也就是说,中医药并没有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没有被放置于与西方医学对等的地位。

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翻译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医名著中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内涵复杂,如中医文化中包含经络文化、气一元论文化、五行文化等内容,翻译转化困难、语境复杂,中医药翻译至今缺乏统一的标注,特定语境中词汇的翻译仍面临很多争议。尽管中医名著已经有各种版本的译著,但质量参差不齐。语言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翻译水平影响着中医古籍、中医学术成果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制约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

(摘编自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澎湃新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在古代有多种称谓。有的称谓极具代表性,也有的称谓少有人知,无论哪一个称谓都可以关联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B.中国流传着赞誉中医的故事,如“橘井泉香”歌颂了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患者的事。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往往可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病痛会不药而愈。

D.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文献中虽然有“中医"二字,但与我们现在说的“中医”含义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强调了要重视人体自身调节功能,但我们生病后也要对症吃药。

B.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中医药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具有模糊性和话语隔离性的替代医学,可见中医药很难被纳入国际认可的科学体系中。

D.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受到中医翻译水平的限制,因此解决中医名著的翻译问题是向国际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任务。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蕴涵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我国中医药文化总结为“仁和精诚"四字。

B.在YouTube、Instagram、Tiktok上,以“guasha”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外国人通过影像和语言展示刮痧一周前后自身容貌的变化。

C.在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病亡率、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成效明显。

D.《红楼梦》中贾母因陪刘姥姥逛园子吃喝玩耍,疲劳后汗出伤风,遂患感冒,王太医虽有处方,却说不必服药,好好将息即可痊愈。

4.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到中医药的“重要”,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5.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请结合三则材料,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

【答案】1.B

2.B

3.C

4.材料二侧重于中医药在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材料三侧重于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在当下尤为重要。

5.①讲好中医故事,宣传中医文化;

②正视、推广中医药重要贡献(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