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房建设技术标准_第1页
绿色农房建设技术标准_第2页
绿色农房建设技术标准_第3页
绿色农房建设技术标准_第4页
绿色农房建设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8年第

二批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鲁建标字〔2018〕17号)的要求,

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结合我省实际,

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与规划;建筑设计;围护结构

节能设计;结构设计;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可再生能源利用;

既有农房绿色化改造;施工与验收以及有关的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负责具体

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意见和建议,

请反馈至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济南市市中区卧龙路128号,邮编:250004,联系

电话电子邮箱:sdjzjn2016@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东省建设发展研究院

山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金富地新型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睿利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龙新建材有限公司

青州金胜高科有限公司

日照大象房屋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鸿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张永光朱传晟郭柱道崔艳秋张竞

王洪飞刘萍肖庆浩高鹏蔡洪彬

鲁敏由明通薛鹏张磊刘海泉

陈一全谭建华韩涛王功振王锟

付茂强曹金刚卜志宏王海胜马全涛

王英顺杨凤缓甄庆祥刘传伟

主要审查人员:

I

目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5

4场地与规划..........................................................................................................................................6

4.1场地选址.....................................................................................................................................6

4.2场地规划.....................................................................................................................................7

5建筑设计..............................................................................................................................................8

5.1总平面布局...................................................................................................................................8

5.2平面功能.......................................................................................................................................8

5.3建筑造型.......................................................................................................................................9

6围护结构节能设计............................................................................................................................11

6.1一般规定.....................................................................................................................................11

6.2外墙...........................................................................................................................................11

6.3门窗...........................................................................................................................................12

6.4屋面和地面.................................................................................................................................12

7结构设计............................................................................................................................................13

7.1一般规定.....................................................................................................................................13

7.2地基基础.....................................................................................................................................14

7.3主体结构.....................................................................................................................................15

7.4结构材料.....................................................................................................................................13

8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17

8.1一般规定.....................................................................................................................................17

8.2供暖热源.....................................................................................................................................17

8.3室内供暖系统.............................................................................................................................18

8.4通风与降温.................................................................................................................................19

9建筑电气............................................................................................................................................20

9.1一般规定.....................................................................................................................................20

9.2供配电系统.................................................................................................................................20

9.3照明系统及建筑物防雷设计.....................................................................................................20

9.4信息设施及智能化系统.............................................................................................................21

10给水排水..........................................................................................................................................22

10.1一般规定...................................................................................................................................22

10.2给水设计...................................................................................................................................22

II

10.3排水设计...................................................................................................................................22

11可再生能源利用..............................................................................................................................23

11.1一般规定...................................................................................................................................23

11.2太阳能利用...............................................................................................................................23

11.3生物质能利用...........................................................................................................................24

11.4空气能利用...............................................................................................................................24

11.5地热能利用...............................................................................................................................25

12既有农房绿色化改造......................................................................................................................26

12.1一般规定...................................................................................................................................26

12.2功能空间改造...........................................................................................................................26

12.3立面造型改造...........................................................................................................................27

12.4围护结构改造...........................................................................................................................27

12.5室内环境改造...........................................................................................................................29

12.6可再生能源利用.......................................................................................................................29

13施工与验收......................................................................................................................................30

13.1一般规定...................................................................................................................................30

13.2施工要求...................................................................................................................................30

13.3质量验收...................................................................................................................................31

附录A常用建筑保温材料和围护结构材料的主要技术参数..........................................................32

附录B绿色农房建设适宜技术..........................................................................................................34

附录C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构造做法与计算参数..............................................................58

附录D常用外保温墙体构造参考做法与计算参数..........................................................................67

附录E常用屋面外保温构造参考做法与计算参数..........................................................................70

附录F绿色农房建筑供暖空调适宜技术...........................................................................................73

本标准用词说明......................................................................................................................................75

引用标准名录..........................................................................................................................................76

附:条文说明..........................................................................................................................................76

III

1总则

1.0.1为规范山东省绿色农房建设,改善农村住房宜居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农房建设

质量,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健康舒适、绿色生态和节能环保,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下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3层及3层以下绿色

农房建设以及农房绿色化改造工程。

1.0.3绿色农房建设应遵循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法规。

1.0.4绿色农房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1

2术语

2.0.1绿色农房greenfarmhouse

在全寿命期内,节能减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生活便利、健康舒

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农村住宅。

2.0.2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

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产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

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3绿色施工green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

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施工活动。

2.0.4绿色照明greenlighting

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照明方式。

2.0.5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wallinsulationandstructuralintegrationtechnology

墙体保温层与建筑结构同步施工且墙体不再需要另行采取保温措施即可满足现行建筑节能

标准要求的构造技术。主要包括承重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聚苯模块现浇混凝土墙体自保温体系、

装配式墙板自保温体系、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自保温体系、夹芯保温复合砖砌体自保温体系等。

2.0.6立体集约化绿色生态院落threedimensionalintensivegreenecologicalcourtyard

根据农民生活习惯,高效利用庭院空间,合理安排凉台、棚架、储藏、蔬果种植、畜禽养殖

等立体功能分区,发展垂直立体庭院经济,在空间上形成的果树种植、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居

住、农产品加工等立体集约化新型院落模式。

2.0.7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一体化solarthermal(photovoltaic)buildingintegration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和建筑用能需求有机结合,与建筑外观相协调,并与建筑

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和同步验收。

2.0.8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solarheating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供给建筑物冬季供暖和全年其他用热的系统,系统主要部件有太阳能

集热器、换热蓄热装置、控制系统、其他能源辅助加热(换热)设备、泵或风机、连接管道和

末端系统等。

2.0.9太阳能热水系统solarhotwater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用以加热水所需的部件和附件组成的完整装置。通常包括集热器、贮水

箱、连接管道、支架及其他部件。

2.0.10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沼气、秸

秆等)、地热能、空气能和海洋能等。

2

2.0.11生物质能biomassenergy

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形式,农村常用的形式有沼气、秸秆、成型燃料等。

2.0.12沼气methane

将人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有机废水、水生植物等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

发酵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有甲烷(CH4)、二氧化碳(CO2)及少量的氢(H2)、

氮(N2)和一氧化氮(NO)等。

2.0.13沼气池biogasdigester

有机物质在其中经微生物分解发酵而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的池子,池子是由玻璃钢、红泥塑

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制成。

2.0.14被动式太阳房passivesolarhouse

通过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匹

配选择,使其在冬季能集取、蓄存和分配太阳热能的一种建筑物。

2.0.15火炕heatedbrickbed

用砖、土坯或切块等材料砌成,其内有孔道分别与炉灶、烟囱相通,利用烟气通过孔道进行

取暖的炕。

2.0.16承重砌块墙体自保温体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bearingblockwall

以自保温砌块为墙体承重围护材料并采用专用砂浆砌筑,辅以节点部位保温构造措施后形成

的一种集外墙承重、围护和保温功能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技术。

2.0.17聚苯模块现浇混凝土墙体自保温体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polystyrenemodule

cast-in-placeconcretewall

聚苯空腔模块经错缝插接拼装后在空腔内按照设计要求配置受力或构造钢筋,经现场浇筑混

凝土形成复合结构保温墙体,并在墙体内、外侧做找平、抹面及饰面后所形成的一种集外墙承重、

围护和保温功能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技术。

2.0.18装配式墙板自保温体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prefabricatedwallpanel

将工厂预制的自保温墙板通过预埋件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轻钢结构的梁、柱等牢固连接

并组成外围护墙体,集外墙围护和保温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技术。

2.0.19钢丝网架混凝土复合自保温体系compositeselfinsulationsystemofsteelwiregrid

concrete

在工厂生产的钢丝网架保温板两侧现浇或喷抹混凝土形成复合墙板、复合楼板、复合屋面板

等建筑构件后,与边缘构件一同现浇形成的集承重、围护和保温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技术。

2.0.20夹芯复合砖砌体自保温体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sandwichcompositebrickmasonry

以普通砖(包括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多孔砖(包括烧结砖、蒸压砖及混凝土多孔

砖)等为墙体砌筑材料,墙体设置外叶墙(非承重)和内叶墙(承重),中间为夹芯保温层,如

脲醛树脂浇注泡沫保温材料(UF)、挤塑聚苯板(XPS)、硬泡聚氨酯板(PU)、石墨聚苯板

3

(SEPS)、模塑聚苯板(EPS)等,并辅以节点部位保温构造措施后形成的一种集外墙承重、围

护和保温于一体的墙体自保温技术。

2.0.21承重混凝土多孔砖自保温体系selfinsulationsystemofbearingconcreteporousbrick

以自保温承重混凝土多孔砖为墙体围护材料,采用专用砌筑砂浆砌筑,梁柱等热桥部位采用

复合保温板保温,外侧采用专用抹面砂浆找平处理后形成的集外墙围护和保温于一体的墙体自保

温技术。

2.0.22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农房建筑体系prefabricatedcold-formedthin-walledsteelfarm

buildingsystem

将薄壁型钢经冷弯(或冷压)工艺在工厂预制成型的各种屋架、檩条、墙梁、墙柱等结构构

件,通过装配拼装、进行保温防火后形成的型钢结构体系。

2.0.23绿色化改造greentransformation

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使用功能等为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维护、更新、加

固等活动。

2.0.24清洁供暖cleanheating

利用天然气、电(含各类热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

等清洁化能源,通过高效用能系统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供暖方式,包含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和能

源消耗为目标的供暖全过程,涉及清洁热源、高效输配管网(热网)、节能建筑(热用户)等环节。

2.0.25清洁型煤cleanbriquette

以低硫、低灰、高热值的优质无烟煤为主要原料,加入固硫、黏合、助燃等有机添加剂加工

而成的煤制品,具有清洁环保、燃烧高效、污染排放小、使用简单等特点。

4

3基本规定

3.0.1绿色农房建设应依据村庄规划重视场地选址,结合农村当地地域特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做到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3.0.2绿色农房建设应以人为本,提升农民居住生活水平,从设计、施工和使用维护全过程综合

提升建筑质量,延长农房使用寿命,增强建筑防震减灾和防火能力。其设计应符合《农村防火规

范》GB50039、《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和《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标准》

DB37/T5091、《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等有关标准规定。

3.0.3绿色农房建设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用能实际进行节能设计,优先选用墙体保温与结构一

体化等新型建筑保温体系。

3.0.4绿色农房建设应根据给水排水、供暖、电气和燃气等管线布置要求,为相关设备预留安装

位置,确保设备系统功能有效、运行安全和维修方便。

3.0.5绿色农房建设应采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合理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

地热能、风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应充分结合农村当地资源条件,注意环境保护,减少环

境污染。

3.0.6绿色农房建设应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应使用绿色建

材,节约建设、使用及维护成本。

3.0.7绿色农房在正常使用和正确维护条件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成使用、维护和改造

中应正确使用户内电气、燃气、给水排水等设施,保持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完好畅通。不得擅自

改变承重结构和房间使用功能,不得在楼面、屋面上超载堆放影响结构安全的重物。

3.0.8既有农房绿色改造应按照《农村住房危险性鉴定标准》JGJ/T363进行危险程度评定,确

保房屋安全的条件下满足绿色化改造要求。传统农房改造要保留地域、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对

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

3.0.9绿色农房应结合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饮水安全,确立防洪、防火、

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

5

4场地与规划

4.1场地选址

4.1.1场地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不应破坏村庄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体系。

4.1.2场地选址应符合各类保护区、基本农田(含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文物古迹的

保护和控制要求,不应产生破坏。

4.1.3场地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大自然灾害易发区应避开,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气候灾害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应

避开,包括湿地、林地、水源地等;

2应避开自然疫源地,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

害;

3应远离各类污染源,与农业生产区、养殖区和工业副业区、大型集贸市场、垃圾粪便和污

水处理地点严格分开;

4与其他产生有害因素场所之间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有关的工业企业防护距离卫生标准

和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要求。

5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

4.1.4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场地面积应符合以下要求:

表4.1.4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居民点类型人均建设用地(m2/人)户均宅基地(m2)容积率

平原居民点≤90≤166≥0.5

城郊居民点

山区居民点≤80≤133≥0.4

平原居民点≤100≤200≥0.3

其他居民点

山区居民点≤80≤133≥0.4

注:1.本指标为《山东省建设用地控制标准》(2019年版);

2.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不应超过控制指标的5%,若超过每户宅基地用地面积可减少5m2;

3.农村居民点的闲置、空置宅基地数量超过总数的5%,不应批准新的宅基地。

4.1.5场地的环境质量应满足下列规定:

1场地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冬季防风,并有利于夏季通风;

2场地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且场地周边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3场地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应符合国家电磁辐射防护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避免在噪声大于75dB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农房应远离机场、铁路线、具有交通枢

纽性质的车站和港口等;

5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6

4.2场地规划

4.2.1场地规划应结合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减少高填和深挖,

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山坡农房应保护和

利用林木、谷地、水体和地形起伏等自然条件,依山顺势而建,滨水农房应充分利用河流、湖泊、

坑塘和水渠等景观条件沿岸线灵活布局,形成错落有致、风格独特的山林、滨水村庄景观。

4.2.2空间布局要合理继承原有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

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等。纳入保护名录的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按照相关要求妥善保护、

精心修缮、适度利用。宜使用当地工匠,传承传统建造技艺。

4.2.3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不得违反有关保护规划及保护措施的规定和控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应

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相适应。

4.2.4新建及改扩建的农房建筑不得破坏或改变经认定应予以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遗存的

安全性和遗产环境的和谐性。

4.2.5绿色农房建设应体现保护和延续传统特色,符合所在村庄的整体风貌特色,并满足以下要

求:

1绿色农房建设应根据村庄原有地域要素(包括整体格局、风貌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

地貌特征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综合确定农房的风貌特色,平面绿化与立体

绿化相结合、绿地布置与水体景观相融合。

2新建农房应体现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既有建筑保护和改造应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

及风貌。

4.2.6场地无障碍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场地出入口与村庄道路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

步行系统。室内外地面或路面应设置防滑措施。

4.2.7生活垃圾宜简易分类、干湿分离,合理利用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实现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

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和中转站位置、容量。有条件的村庄可指定专人进行定期清扫和收集,

运送至乡镇以上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

4.2.8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利用场地空间和雨水基础设施等规划地表、

屋面雨水径流,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地表雨水等进入地面生态设施。

4.2.9场地内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2.10场地室外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日照间距应满足现行标准要求,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农房宜选择南向,

使农房获得更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条件。

2场地内的环境噪声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7

5建筑设计

5.1总平面布局

5.1.1绿色农房设计应满足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安全卫生及绿色节能要求。

5.1.2绿色农房的间距应根据日照、采光、通风、消防及抗震等要求进行设计。

5.1.3绿色农房的南立面采光窗不宜被遮挡,建筑与庭院里植物的距离应满足采光与日照的要

求。

5.1.4绿色农房宜采用双拼式或联排式(长度不宜超过50m)集中布局。

5.1.5绿色农房布置应根据防火分隔要求设计,双拼式、联排式农房的相邻房屋山墙之间(外墙

至外墙)的间距不应小于4米。

5.1.6绿色农房利用宅前、宅后宜设置几户合用的公共空间,创造邻里交往的空间环境。

5.1.7有条件的农房应配置庭院,庭院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环境

等要素进行庭院绿化美化。

1庭院功能分区应根据农民生活习惯等实现人畜分离。畜禽栅圈不应设在居住功能空间的上

风向位置和院落出入口位置,基底应采取卫生处理措施;

2庭院空间安排凉台、棚架、储藏、蔬果种植、畜禽养殖等功能区,庭院里的高大树木应与

住房保持适当距离;

3在劣地、坡地、洼地、林地等地段种植具有地方特色、易生长、抗病害、符合农村特点和

生态要求的经济作物、观赏果林等绿化植物;

4宜采用垂直立体庭院,在庭院空间上形成果树种植、畜禽养殖、食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

等立体集约化绿色生态院落模式。

5.1.8新建农房应根据未来道路的拓宽需要,按照规划适当做出预留。

5.2平面功能

5.2.1绿色农房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朝向、体形、间距、功能空间等进行优化设计。

5.2.2绿色农房应符合当地规划要求,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三层。

5.2.3绿色农房功能空间设计应根据农村居住实态和家庭构成,尊重当地传统风俗习惯和方便居

民生活,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1居住空间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满足不同时期家庭结构变化的居住需求;

2房间功能应设置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基本居住空间,也应结合农

村生产生活需要设置屋顶晾晒平台等;

3卧室和起居室等主要房间宜布置在南向,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辅助房间宜布置在北向;

4平面功能分区应明确紧凑、减少干扰,各功能空间划分应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洁污

8

分离、人畜分离,且应为农民提供适宜的室外生活空间;

5对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应进行视线遮挡;

6西向居住空间朝西外窗均应采取遮阳措施;

7屋顶和西向外墙应采取隔热措施。

5.2.4农房设计应结合乡村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遵循节约用地原则,并宜结合地形地貌灵活

布局,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

1建筑室内净高(层高)不宜大于3m,住房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m;单面采光房间的进深不

宜超过6m。

2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5.2.5绿色农房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采光、通风;外窗的可开启部分应利于房间获得良好

的自然通风。

5.2.6绿色农房空间布局应组织好室内通风。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应有利于室内通风换气,外窗的

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25%。

5.2.7卧室、起居室(厅)、厨房等应设置外窗,其采光系数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的规定。

5.2.8既有农房卫生间宜进行干湿分离,提高卫生间的使用环境质量和空间利用效率。

5.2.9厨房、卫生间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5.2.10合理布置农机具房、农作物储藏间等辅助用房,并与主要功能房间适当分离。

5.2.11在满足健康、安全、有利生产的前提下,辅助用房可结合庭院灵活布置。

5.2.12绿色农房南向设置外廊时,宜封闭形成阳光间并满足下列要求:

1阳光间进深不宜过大,单纯作为集热部件的阳光间进深不宜大于0.6m;兼做使用空间时,

进深不宜大于1.5m;

2应组织好阳光间内热空气与室内的循环,阳光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公共墙上宜开设上下通

风口;

3阳光间的玻璃不宜直接落地,宜高出室内地面0.3m~0.5m。

5.2.13新建绿色农房的土建工程宜与装修工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菜单式全装

修方案。

5.2.14绿色农房功能布局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残疾人使用。

5.3建筑造型

5.3.1绿色农房的建筑造型应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房屋的细部设计及装饰装修上应

延续传统建筑风格,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

5.3.2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布置宜规则匀称,建筑形体及造型应简约规则。

9

5.3.3建筑立面应统一协调,宜选用体现地域特色的配色方案,不应有大量装饰性构件。

5.3.4绿色农房立面不应采用大面积玻璃门窗以及玻璃幕墙。

5.3.5农房宜采用坡屋顶,有晾晒农作物等需求时,也可采用平屋顶。

5.3.6传统农房造型应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进行一体化设计。

10

6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绿色农房的选址与布置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和冬季防风,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有利于夏

季通风。

6.1.2绿色农房主要房间朝向应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立面应南向或东南向布置并合理确

定房屋进深。

6.1.3绿色农房的体形宜简单、规整,平立面不宜出现过多的局部凹凸部位,建筑体形系数不应

大于0.52。

6.1.4节能设计应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功能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计算温度宜采用14℃~18℃;

2计算换气次数应取0.5h-1。

6.1.5绿色农房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6.1.5规定的限值。

表6.1.5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限值K[W/(m2·K)]

外墙外窗外门屋面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宜

≤0.60≤2.5≤3.0≤0.30≤1.5

注:墙体传热系数系指外墙主断面的传热系数。

6.1.6外窗面积不宜过大,南向宜采用大窗,北向宜采用小窗,窗墙面积比限值应符合表6.1.6

的规定。

表6.1.6房屋开间窗墙面积比限值

朝向房屋开间窗墙面积比

北≤0.40

东、西≤0.45

南≤0.60

6.1.7绿色农房进行被动式太阳房设计时,应符合《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

的有关规定。

6.2外墙

6.2.1绿色农房宜根据当地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外墙保温构造技术;宜优先选用墙体保温与结

构一体化技术,也可选择厚抹灰外墙外保温技术或外墙内保温技术等;保温层厚度应经过计算确

定,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本标准附录B~附录D选用。

11

6.2.2外墙应采用轻质、高强、保温节能的墙体材料,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1承重外墙宜采用自保温复合砌块、非粘土类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多孔砖和聚苯模块现浇

混凝土墙体、钢丝网架保温板复合构件等新型墙体材料。

2非承重外墙宜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轻质复合装配式墙板、混凝土空心砖、非粘土

类烧结空心砖等节能型墙体材料。

6.2.3绿色农房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如外墙挑出构件、外门窗洞口四周侧面、凸(飘)窗上下

顶板、室外空调机搁板、封闭阳台栏板、女儿墙及附墙部件等,应做好保温和防水处理,并保证

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伸出屋顶的构件及砌体

(烟道、通风道等)应采取防结露的保温措施处理。

6.3门窗

6.3.1外门窗应选用保温和密闭性能良好的门窗,其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建筑外门窗气密、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4级;辅助用房可采用普通窗。

6.3.2绿色农房外门应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可设置门斗、双层门或保温门帘等;外窗宜增加夜

间保温措施。

6.3.3当绿色农房设有檐廊时,宜采用铝合金型材或塑料单玻璃(或中空玻璃)组合进行封闭设

计,并应满足其安全性能的要求。

6.4屋面和地面

6.4.1屋面宜采用倒置式屋面,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压缩强度高的挤塑聚苯

板(XPS板)、石墨挤塑聚苯板(SXPS板)、硬泡聚氨酯板(PU板)等高效保温材料进行保温。

6.4.2坡屋面保温层宜设置在吊顶内,钢筋混凝土屋面的保温层应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层上。

6.4.3屋面的构造做法和热工计算可按本标准附录E选用。

6.4.4绿色农房地面宜设置保温层,保温工程施工前应做好相应的防水、防潮设计。

12

7结构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绿色农房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并应符合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的规定。

7.1.2绿色农房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和《农村房屋建

筑抗震技术标准》DB37/T5091等有关规定。

对新建农房建筑应按不低于7度进行抗震设计,砌体结构应通过增加构造柱和圈梁设置,加

强房屋构件拉结、减轻屋盖重量等抗震措施,提高农房抗震性能。

7.1.3在保证安全与耐久性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宜采用较难实现的结构及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复杂结构;

2应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

3宜提高结构布置对建筑布局的适应性。

7.1.4绿色农房建设应从基础、墙柱、梁板等方面注重提升结构质量安全。

7.1.5绿色农房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

7.2结构材料

7.2.1绿色农房结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选材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选用绿色经济的建材产品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7.2.2绿色农房选材在保证结构安全和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宜回收使用旧建筑的构件及材料。严

禁采用国家及地方限制使用或淘汰的材料,禁止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的材料。

7.2.3绿色农房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基础垫层不宜低于C15。

2所用钢筋应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要求的HPB300、HRB335和HRB400级热轧钢筋;

3石材应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的石料;

4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防腐措施。

7.2.4农房建筑采用砌体结构时,承重砌体材料的强度等级与砂浆应符合表7.2.4的规定。

表7.2.4承重砌体材料的强度等级

材料类别强度等级砌筑砂浆备注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MU10M5普通砂浆

M5

蒸压灰砂(粉煤灰)普通砖MU15专用砂浆

Ms5.0

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MU15Mb5专用砂浆

13

材料类别强度等级砌筑砂浆备注

毛料石、平毛石(基础用)MU30M5.0普通砂浆

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MU7.5Mb5专用砂浆

承重自保温砌块MU7.5Mb5专用砂浆

注:1.烧结普通砖用于基础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5,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2.石材应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痕的毛料石或平毛石。

7.2.5轻型钢结构采用的钢材宜为Q235-B钢或Q345-B钢,亦可采用Q345-A钢,其质量应分

别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采用其他牌号

钢材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7.3地基基础

7.3.1农房建筑宜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并结合当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结构类型

和当地施工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地基基础设计。

7.3.2当缺失地质勘察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宜补充勘察;当场地条件不适宜补充勘察时,如有可靠依

据可参考相邻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

7.3.3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变形应保证农房的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

及基础设计应符合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规定。

7.3.4绿色农房应在充分结合当地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上部结构类型的不同选择墙下条

形基础、柱下独立基础等基础形式。常见基础形式和构造要求宜符合现行《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

术标准》DB37/T5091的规定。

7.3.5绿色农房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采用天然地基,经特殊处理后的地基应符合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的规定;

2基础应设置在满足要求的持力层土层中,同一房屋的基础不应设置在性质不同的地基土

上;

3当基础位于山区场地时,应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应满足响应规范要求;

4除石砌结构外,建筑墙体应在室内地面以下60mm处设置防潮层,防潮层可与基础圈梁或

配筋砂浆带合并设置;

5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土、桩基或其他方法处理。

7.3.6基础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2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能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

措施使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

3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

14

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

7.4主体结构

7.4.1结构设计应重视其平面和竖向布置的规则性。

1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减少偏心,不宜有较大的平面凹凸或开洞;

2竖向布置宜规则、均匀,不宜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3竖向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竖向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4纵横墙体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

差过大;

5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

7.4.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木柱与

石柱等不同材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可采用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结构体系,鼓励选用钢结构、木结构等可循环再

利用材料组成的结构体系;

3具备条件的可选用装配式结构体系。

7.4.3选用砌体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结构农房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规定;

2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避免采用纵墙承重方案;

3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尺寸宜均匀、对称。横墙和内纵墙上的洞口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

墙上的洞口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4纵横墙交接处及墙体转角处应当加强连接,梁、屋架应当与墙、柱或圈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5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屋架可靠连接,房屋出

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采用硬山搁檩时,顶层内纵墙顶宜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

垛,并设置构造柱;

7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应设置构造柱,宽度不小于2.1m的洞口的两侧墙体,跨度超过6m

的大梁下应设置构造柱;

8房屋屋盖处及楼盖处的外墙和内纵墙均应设置圈梁,屋盖处间距大于4.5m、楼盖处间距大

于7.2m的横墙处应设置圈梁,8度及9度区所有纵横墙均应设置圈梁;

9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

7.4.4选用轻型钢结构体系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轻型钢结构农房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JGJ209等有关规定;

15

2钢构件宜选用热轧H型钢、高频焊接或普通焊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