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1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2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3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4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练习 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选择题1.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属于其改革措施的是()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推行封建土地国有制D.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2.朝鲜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深远B.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3.《阿拉伯文学史》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4.1185年,源赖朝令亲信担任朝廷的内览,并实行“议奏”制度,规定凡违背“兴行善政”的事,即使是天皇同意,也应反复启奏,坚决阻止,以尽“忠臣之礼”。这表明()A.源赖朝竭力维护天皇权威B.幕府体制正式确立C.源赖朝试图提高政治地位D.中央政府名存实亡5.奥斯曼人最初游牧于中亚地区,13世纪时向西迁徙。造成其西迁的主要原因是()A.蒙古西征的压力B.生存环境的恶化C.罗马帝国的邀请D.传播宗教的需要6.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下列关于源赖朝幕府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采取锁国政策B.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C.不具有征收赋税的权力D.将军与武士是主从关系7.“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8.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巴格达、麦加和开罗),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是()A.法兰克王国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9.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书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可以得出()A.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明朝时期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身影C.阿拉伯帝国都城的繁华景象D.伊斯兰教由创立到衰落的发展历程10.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日本文化 B.开展商业贸易C.获得中国珍宝 D.学习唐朝制度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7年,奥斯曼帝国推翻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派总督专门治理。总督将埃及划分为24个省,并任命埃及的马木路克为省长。另外,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皇帝)派一支5000人的近卫军驻扎埃及,作为总督和马木路克的制衡力量。材料二奥斯曼帝国侵占埃及时,掠走1.8万名工匠,使埃及50多个手工行业消失。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争霸地中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繁荣的埃及手工业、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遭受致命打击。以精美著称于世的(埃及)丝织业荡然无存,昔日东西方贸易中心——繁华的亚历山大城,人口曾达60万,到18世纪末变成一个仅有8000人的小渔村。(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16世纪时埃及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政策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隋唐以前,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他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方式进行。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方面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变化。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选择题1.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改革,下列属于其改革措施的是()A.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B.地方实行行省制度C.推行封建土地国有制D.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答案:C解析: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故选C项;其他三项不是高丽王朝的改革措施,均排除。2.朝鲜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深远B.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可知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的选官制度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C项是科举考试的特点,D项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阿拉伯文学史》记载: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以往文明的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发给发奋的学生们”,可知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故B项正确。4.1185年,源赖朝令亲信担任朝廷的内览,并实行“议奏”制度,规定凡违背“兴行善政”的事,即使是天皇同意,也应反复启奏,坚决阻止,以尽“忠臣之礼”。这表明()A.源赖朝竭力维护天皇权威B.幕府体制正式确立C.源赖朝试图提高政治地位D.中央政府名存实亡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源赖朝想限制天皇的权力,试图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名存实亡,B、D两项错误。5.奥斯曼人最初游牧于中亚地区,13世纪时向西迁徙。造成其西迁的主要原因是()A.蒙古西征的压力B.生存环境的恶化C.罗马帝国的邀请D.传播宗教的需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蒙古军队通过西征,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迫使奥斯曼人向西迁徙,故选A项。6.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下列关于源赖朝幕府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外采取锁国政策B.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C.不具有征收赋税的权力D.将军与武士是主从关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故选D项;A项锁国政策是17世纪德川幕府采取的政策;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B项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人奴隶,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故选B项;A项拜占庭帝国和C项罗马帝国都流行基督教;D项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是伊斯坦布尔。8.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包括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巴格达、麦加和开罗),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是()A.法兰克王国B.罗马帝国C.拜占庭帝国D.奥斯曼帝国答案:D解析:世界上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的帝国有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控制丝绸之路西段要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帝国,D项正确。9.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书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可以得出()A.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B.明朝时期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身影C.阿拉伯帝国都城的繁华景象D.伊斯兰教由创立到衰落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千零一夜》中有几百个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10.下图为《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它反映出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日本文化 B.开展商业贸易C.获得中国珍宝 D.学习唐朝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大唐王朝制度完备先进,属于难得的发达国家,我们必须经常派人去那里学习,故选D项;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7年,奥斯曼帝国推翻了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派总督专门治理。总督将埃及划分为24个省,并任命埃及的马木路克为省长。另外,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皇帝)派一支5000人的近卫军驻扎埃及,作为总督和马木路克的制衡力量。材料二奥斯曼帝国侵占埃及时,掠走1.8万名工匠,使埃及50多个手工行业消失。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列强争霸地中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繁荣的埃及手工业、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遭受致命打击。以精美著称于世的(埃及)丝织业荡然无存,昔日东西方贸易中心——繁华的亚历山大城,人口曾达60万,到18世纪末变成一个仅有8000人的小渔村。(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16世纪时埃及的社会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政策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社会状况:受奥斯曼帝国的行政控制;对外贸易及城市经济遭到破坏,渐趋衰败。(2)影响:阻断了欧亚商路,造成了欧洲的商业危机,迫使欧洲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隋唐以前,中日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他们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方式进行。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文化交流史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