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据传世文献记载,战国之前禹只是一个因为治水等功勋,被后人铭记的一个先祖形象;但在战国诸子尤其是儒墨思想家口中,大禹治水诛杀防风、讨伐共工、征讨三苗等功勋被反复强调,被塑造成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楷模。儒墨思想家此举旨在()A.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B.确立是古非今观念C.塑造学术权威地位 D.实现政治统一理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诸子尤其是儒墨思想家口中,大禹治水诛杀防风、讨伐共工、征讨三苗等功勋被反复强调,被塑造成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楷模”可知,战国时期,儒墨学派将大禹尊崇为本学派的英雄楷模,这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学说的声誉,增强其思想影响力,体现了塑造本学派学术权威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与是古非今的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儒墨学派的政治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据云梦秦简记载,“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鐵(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官吏行为规范 B.律令并行且细密严苛C.治国理念杂取百家 D.以严刑酷法规范吏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鐵(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可知,秦律对官吏处理政务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有利于规范官吏公正执法,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秦朝律令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并不是杂取百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通过严刑酷法规范吏治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A.控制政府赋税来源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协调各地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经济政策。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示意图反映的是汉代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不是赋税制度,与收税无关,排除A项;汉代消除地方割据基础的是推恩令,属于政治制度,排除C项;均输平准政策是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平抑各地物价,并不是为了协调各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神态庄严,到了中后期则体型变小,表情由肃穆威严为主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变化主要是缘于()A.北朝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C.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神态庄严,到了中后期则体型变小,表情由肃穆威严为主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可知,北魏早期,佛像雄健粗犷,浑厚质朴,这反映了北魏早期鲜卑族大气雄健和强悍的审美取向,北朝中后期的佛像呈现的“慈眉善目,含蓄恬静”则体现了汉化的特点,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朝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朝中后期,社会局势动荡,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这一现象()A.体现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是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缩影C.主要源自于丧葬文化的转型 D.反映出主要贸易通道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隋唐至宋代。根据材料“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及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胡人牵骆驼俑”这样的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后宋代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而宋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断了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发生了一定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贸易的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丧葬文化的变化,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排除C项。故选D项。6.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这一局面()A.为中外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 B.改变了欧亚内陆文化格局C.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与蒙古西征有关,蒙古的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但没有改变文化格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排除C项;四大汗国的疆域与现代中国的版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近代学者马建忠认为,“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王韬则高呼“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他们认识的共同之处是()A.颠覆了“中体西用”思想 B.体现了“工商皆本”理念C.彰显了“富强救国”主题 D.践行了“实业救国”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可知,两者的主张体现了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救国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体”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发展经济实现国富,体现不出“工商皆本”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不能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据此可推知()出国方向1801-1850年1851—1875年共计人数年均人数共计人数年均人数美洲60000120053500021000美国18000360160000640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00200600002400A.华工取代黑奴助推工业革命进程 B.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结构C.清政府通过组织移民减轻人口增长压力 D.近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801-187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可知,1801-1875年期间,大量华工出国流向美洲、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为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体现了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取代黑奴的信息,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殖民者需要非洲市场,加之黑人的反抗,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强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促进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但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工通过契约关系出国的信息,而不是清政府组织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事迹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旨在()A.增强民族凝聚力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C.扩大统一战线 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根据地。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根据地……把‘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事迹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可知,###重视民众的识字教育,并且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宣传革命英雄事迹,这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缓和抗日根据地阶级矛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和宣传,“扩大统一战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重视民众识字教育的信息,但主旨是服务于抗日战争,并不是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留苏热潮,大量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生和进修教师纷纷前往苏联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工厂学习。与此同时,大量留学人员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中多数从欧美返回祖国。这反映出()A.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B.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意愿C.国际局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D.新中国“一边倒”战略落到实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留苏热潮,……与此同时,大量留学人员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中多数从欧美返回祖国。”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国内掀起了留学苏联的热潮,同时欧美地区的爱国留学生纷纷返回祖国,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局势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新中国采取的“一边倒”战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文学作品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D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拜占庭帝国成立于395年,三者都没有《一千零一夜》这一文学作品,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天职”一词最早由马丁·路德提出,特指以教皇为首牧师集团所从事的教谕活动;但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一个鞋匠、一个铁匠、一个农民,不同的工作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世俗的各种职业都是上帝精心创立的“天职”。马丁·路德对“天职”内涵重新解读旨在()A.调动世俗力量对抗教廷 B.颠覆教皇在欧洲的地位C.建立本民族的基督教会 D.宣扬人文主义的宗教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据题意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以教皇为首的牧师集团所从事的教谕活动是他们的天职,之后他将“天职”的概念扩展到普通的公民,由此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重视,因此是宣扬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D项正确;马丁·路德只是在宣扬人文主义宗教观,并不是在对抗教廷和颠覆教皇的地位,排除AB项;马丁·路德对“天职”的解读是在宣扬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并不是要建立本民族的基督教会,排除C项。故选D项。13.7世纪的欧洲学者格劳秀斯指出:“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格劳秀斯在此强调的是()A.人的社会性与理性 B.国际法制定的必要性C.中世纪神学的虚伪 D.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可知,格劳秀斯认为上帝与人类的事务无关,这体现了摆脱基督教会神权统治的要求,承认人类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格劳秀斯关于制定国际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中世纪神学的虚伪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卢梭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4.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他们提醒英国工人阶级,“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象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意在表明()A.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B.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密不可分C.民族自决理应成为普遍原则 D.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相互依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象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解放,爱尔兰才能够实现民族解放,由此证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是相互依存的,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依存,并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公民意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面临威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文化概览材料时期发展特征先秦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明清前期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理由:魏晋时期,道教发展、佛教盛行,儒学在面临冲击的同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获得了新的发展,融合儒道思想的玄学出现并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推动儒学复兴。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放,民族交融持续发生,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传播广泛。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国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是基本格局,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魏晋时期的文化也为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示例二: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理由:宋代,儒佛道学说互相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市民文化兴起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也高度繁荣,其中指南针等科技的应用和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文化。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从“中国古代文化概览”中的空白时期任选其一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如选择“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与发展、民族交融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或表现,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还可以选择“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并占据统治地位,深刻影响后世;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兴起;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或成就,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鸿章答记者问(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美国接受了记者的集中采访。)记者:阁下,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李鸿章: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进一步说,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指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李鸿章: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坚持这点,我们欢迎。——摘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提取材料信息,对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加以阐释。〖答案〗从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近代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状况、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角度作答如:在经济发展状况上,美国的电梯大楼、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说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丰硕;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现代化水平仍落后。在教育状况上,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妇女地位提高,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需要增强,因此美国不断扩大受教育的群体,推动教育普遍化;中国学校数量较少,且受封建思想束缚,男女无法平等地接受教育。在社会性质上,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家等。从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角度作答如:美国记者关心美国资本的出路问题。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重要手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战争,没有直接参与对华势力划分,因此迫切关心美国在华投资出路。李鸿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等,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但没有看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中国)。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首先,提炼材料中李鸿章对话的关键信息,根据材料“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可知,从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近代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状况、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可以看出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其次,根据提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在经济发展状况上,美国的电梯大楼、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说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丰硕;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现代化水平仍落后。在教育状况上,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妇女地位提高,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需要增强,因此美国不断扩大受教育的群体,推动教育普遍化;中国学校数量较少,且受封建思想束缚,男女无法平等地接受教育。在社会性质上,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家等。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美国记者关心美国资本的出路问题。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重要手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战争,没有直接参与对华势力划分,因此迫切关心美国在华投资出路。李鸿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等,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但没有看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知识分子的家国梦材料一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未来的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兆楚英(教育家)○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张。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章乃器(经济学家)○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彭芳草(杂志撰述员)○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一致。——徐伯璞(山东正谊中学教员)材料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理解:材料二反映了家国一体的理念,表明个人应该自觉地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20世纪3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正是体现了知识分子实现民族振兴的紧迫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国际形势紧张;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对内围刷红军,社会矛盾激化。面对危机,知识分子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有人对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出路在于革命;有人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不满;更有人预言二战的爆发,提出坚持团结奋斗就能改变国家命运,实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下对未来国家构建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希望国家迈向独立、民主、富强的时代担当。综上,在爱国救亡、团结抗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时代主题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青年也应该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由材料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知,反映了家国一体的理念,表明个人应该自觉地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由材料一“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正是体现了知识分子实现民族振兴的紧迫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由材料一“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张。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及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国际形势紧张;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对日妥协,对内围刷红军,社会矛盾激化。由材料一“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及所学可知,面对危机,知识分子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有人对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出路在于革命;有人表达了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的不满;更有人预言二战的爆发,提出坚持团结奋斗就能改变国家命运,实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最后,深化结论,在爱国救亡、团结抗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时代主题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新时代,青年也应该有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世界贸易之变(1)观察图1,你认为绘制者试图告诉我们什么?请为图1命制一个合适的名称。(2)指出图2至图3反映出的世界贸易总体发展趋势并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答案〗(1)图1: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主导的大西洋贸易、印度洋贸易及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名称: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业贸易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发展趋势:从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反映了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趋势。历史解释:从1870—1913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有所发展,推动世界整体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向外扩展由原先的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推动世界贸易向多中心化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亚非拉在民族觉醒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在世界贸易整体发展的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持续发展,但占比有所下降,是世界贸易总额增长的结果。〖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由图1“世界贸易之变”及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以欧洲为主导的大西洋贸易、印度洋贸易及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名称可以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业贸易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70—1913年的世界。第一问发展趋势,对比图2和图3的变化可知,从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反映了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趋势。第二问解释,由图片信息及所学可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从1870—1913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有所发展,推动世界整体经济发展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竞争更为激烈,向外扩展由原先的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垄断组织、跨国公司推动世界贸易向多中心化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亚非拉在民族觉醒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有一定发展。在世界贸易整体发展的情况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持续发展,但占比有所下降,是世界贸易总额增长的结果。2022-2023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据传世文献记载,战国之前禹只是一个因为治水等功勋,被后人铭记的一个先祖形象;但在战国诸子尤其是儒墨思想家口中,大禹治水诛杀防风、讨伐共工、征讨三苗等功勋被反复强调,被塑造成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楷模。儒墨思想家此举旨在()A.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B.确立是古非今观念C.塑造学术权威地位 D.实现政治统一理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战国诸子尤其是儒墨思想家口中,大禹治水诛杀防风、讨伐共工、征讨三苗等功勋被反复强调,被塑造成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楷模”可知,战国时期,儒墨学派将大禹尊崇为本学派的英雄楷模,这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学说的声誉,增强其思想影响力,体现了塑造本学派学术权威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与是古非今的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儒墨学派的政治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据云梦秦简记载,“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鐵(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官吏行为规范 B.律令并行且细密严苛C.治国理念杂取百家 D.以严刑酷法规范吏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无)私,微密鐵(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过(祸)去福存”可知,秦律对官吏处理政务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有利于规范官吏公正执法,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秦朝律令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并不是杂取百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通过严刑酷法规范吏治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下图是现代学者绘制的汉代经济政策示意图。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A.控制政府赋税来源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D.协调各地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经济政策。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幅示意图反映的是汉代时期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均输平准政策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均输平准政策不是赋税制度,与收税无关,排除A项;汉代消除地方割据基础的是推恩令,属于政治制度,排除C项;均输平准政策是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平抑各地物价,并不是为了协调各地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神态庄严,到了中后期则体型变小,表情由肃穆威严为主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这一变化主要是缘于()A.北朝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民族交融不断加深C.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D.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北朝早期的佛像,造型雄健、粗犷、浑厚,神态庄严,到了中后期则体型变小,表情由肃穆威严为主变得慈眉善目、含蓄恬静。”可知,北魏早期,佛像雄健粗犷,浑厚质朴,这反映了北魏早期鲜卑族大气雄健和强悍的审美取向,北朝中后期的佛像呈现的“慈眉善目,含蓄恬静”则体现了汉化的特点,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朝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佛教吸收儒家思想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朝中后期,社会局势动荡,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5.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这一现象()A.体现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是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缩影C.主要源自于丧葬文化的转型 D.反映出主要贸易通道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隋唐至宋代。根据材料“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及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胡人牵骆驼俑”这样的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后宋代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而宋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断了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发生了一定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贸易的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丧葬文化的变化,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排除C项。故选D项。6.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这一局面()A.为中外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 B.改变了欧亚内陆文化格局C.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D.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与蒙古西征有关,蒙古的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但没有改变文化格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四大汗国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排除C项;四大汗国的疆域与现代中国的版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近代学者马建忠认为,“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王韬则高呼“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他们认识的共同之处是()A.颠覆了“中体西用”思想 B.体现了“工商皆本”理念C.彰显了“富强救国”主题 D.践行了“实业救国”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可知,两者的主张体现了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救国的意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体”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发展经济实现国富,体现不出“工商皆本”的理念,排除B项;材料“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不能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据此可推知()出国方向1801-1850年1851—1875年共计人数年均人数共计人数年均人数美洲60000120053500021000美国18000360160000640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00200600002400A.华工取代黑奴助推工业革命进程 B.列强入侵瓦解了传统经济结构C.清政府通过组织移民减轻人口增长压力 D.近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1801-187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可知,1801-1875年期间,大量华工出国流向美洲、美国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为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资源,体现了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现象,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工取代黑奴的信息,并且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殖民者需要非洲市场,加之黑人的反抗,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强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促进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但这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工通过契约关系出国的信息,而不是清政府组织移民,排除C项。故选D项。9.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事迹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旨在()A.增强民族凝聚力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C.扩大统一战线 D.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根据地。根据材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根据地……把‘狼牙山五壮士’‘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事迹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可知,###重视民众的识字教育,并且在革命根据地大力宣传革命英雄事迹,这有助于增强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缓和抗日根据地阶级矛盾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在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和宣传,“扩大统一战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重视民众识字教育的信息,但主旨是服务于抗日战争,并不是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排除D项。故选A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留苏热潮,大量大学生、研究生、实习生和进修教师纷纷前往苏联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工厂学习。与此同时,大量留学人员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中多数从欧美返回祖国。这反映出()A.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B.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意愿C.国际局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D.新中国“一边倒”战略落到实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掀起留苏热潮,……与此同时,大量留学人员历经坎坷回到祖国,其中多数从欧美返回祖国。”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初期国内掀起了留学苏联的热潮,同时欧美地区的爱国留学生纷纷返回祖国,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局势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新中国采取的“一边倒”战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1.如图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文学作品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于7世纪中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千零一夜》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D项正确;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于公元前4世纪,拜占庭帝国成立于395年,三者都没有《一千零一夜》这一文学作品,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天职”一词最早由马丁·路德提出,特指以教皇为首牧师集团所从事的教谕活动;但之后他进一步提出“一个鞋匠、一个铁匠、一个农民,不同的工作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世俗的各种职业都是上帝精心创立的“天职”。马丁·路德对“天职”内涵重新解读旨在()A.调动世俗力量对抗教廷 B.颠覆教皇在欧洲的地位C.建立本民族的基督教会 D.宣扬人文主义的宗教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据题意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以教皇为首的牧师集团所从事的教谕活动是他们的天职,之后他将“天职”的概念扩展到普通的公民,由此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重视,因此是宣扬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D项正确;马丁·路德只是在宣扬人文主义宗教观,并不是在对抗教廷和颠覆教皇的地位,排除AB项;马丁·路德对“天职”的解读是在宣扬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并不是要建立本民族的基督教会,排除C项。故选D项。13.7世纪的欧洲学者格劳秀斯指出:“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格劳秀斯在此强调的是()A.人的社会性与理性 B.国际法制定的必要性C.中世纪神学的虚伪 D.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7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即使我们承认那些若非极其邪恶就不可能被容许的观点,即上帝是不存在的,或者人类的事务与上帝无关,我们所讲的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正当性”可知,格劳秀斯认为上帝与人类的事务无关,这体现了摆脱基督教会神权统治的要求,承认人类自身行为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格劳秀斯关于制定国际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中世纪神学的虚伪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卢梭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4.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奴役其他民族的民族是在为自身锻造镣铐”,他们提醒英国工人阶级,“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象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意在表明()A.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B.民族意识与公民意识密不可分C.民族自决理应成为普遍原则 D.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相互依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抽象或博爱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社会解放的首要条件”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解放,爱尔兰才能够实现民族解放,由此证明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是相互依存的,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相互依存,并没有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公民意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国家文化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面临威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文化概览材料时期发展特征先秦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明清前期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理由:魏晋时期,道教发展、佛教盛行,儒学在面临冲击的同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获得了新的发展,融合儒道思想的玄学出现并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推动儒学复兴。魏晋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政策开放,民族交融持续发生,同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传播广泛。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国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是基本格局,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魏晋时期的文化也为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示例二: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理由:宋代,儒佛道学说互相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上升,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宋元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市民文化兴起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也高度繁荣,其中指南针等科技的应用和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先秦至明清的中国文化。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从“中国古代文化概览”中的空白时期任选其一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如选择“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魏晋-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与发展、民族交融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或表现,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还可以选择“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进行补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此时期文化特征是: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市民文化兴起、科技发达等。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并占据统治地位,深刻影响后世;商品经济发达,市民文化兴起;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或成就,以此说明选择的理由即可。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鸿章答记者问(1896年9月2日,李鸿章在美国接受了记者的集中采访。)记者:阁下,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李鸿章: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进一步说,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指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李鸿章: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坚持这点,我们欢迎。——摘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提取材料信息,对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加以阐释。〖答案〗从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近代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状况、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角度作答如:在经济发展状况上,美国的电梯大楼、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说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丰硕;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现代化水平仍落后。在教育状况上,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妇女地位提高,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需要增强,因此美国不断扩大受教育的群体,推动教育普遍化;中国学校数量较少,且受封建思想束缚,男女无法平等地接受教育。在社会性质上,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家等。从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角度作答如:美国记者关心美国资本的出路问题。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重要手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战争,没有直接参与对华势力划分,因此迫切关心美国在华投资出路。李鸿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等,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但没有看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中国)。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首先,提炼材料中李鸿章对话的关键信息,根据材料“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可知,从李鸿章与美国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近代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状况、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也可以看出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其次,根据提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在经济发展状况上,美国的电梯大楼、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说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丰硕;而中国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现代化水平仍落后。在教育状况上,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妇女地位提高,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需要增强,因此美国不断扩大受教育的群体,推动教育普遍化;中国学校数量较少,且受封建思想束缚,男女无法平等地接受教育。在社会性质上,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国家等。美国记者的提问中所反映的对华态度及李鸿章回答中所反映的认识局限性。美国记者关心美国资本的出路问题。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外侵略的重要手段,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由于忙于战争,没有直接参与对华势力划分,因此迫切关心美国在华投资出路。李鸿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看到了中美之间的巨大差距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教育制度等,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但没有看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知识分子的家国梦材料一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未来的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兆楚英(教育家)○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