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原野放歌》教案_第1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原野放歌》教案_第2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原野放歌》教案_第3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原野放歌》教案_第4页
八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原野放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敕勒歌一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并背诵古诗。二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录音词带。四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在读中感受。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啊昨天画了一幅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生)(出示挂图)这是老师根据一首诗,通过诗中的描绘发挥自己的想象画的,漂亮吗?(生)师:老师觉得也还不错,那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在这幅画中都看到了什么?(生:牛、草、羊......)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现在猜一猜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呢?(生)同学们真聪明,这幅的就是大草原的景色。那聪明的你们现在谁能告诉我老师昨天看的这首诗它所描绘的内容是什么吗?(生)师:对就是一首描绘草原景色的诗“敕勒歌”(板书课题注音)(二)新授:师: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下。(生)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首美丽的诗,大家起学吗?(生)好那大家把书翻开51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三首古诗“敕勒歌”在学习之前先听老师把诗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材料略)师:下面大家就根据文中的注音自由的朗读一遍课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低声吟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通、读懂。(2分钟)师:刚才在大家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我们有好多同学对于诗的朗读把握的还是不够好,大家现在把书放下来回想一下,我们在以往学习古诗的时候强调在朗诵古诗时应注意什么了?(速度不能太快、要有轻重......)师:对要有停顿、有升降、有重读,这样诗读起来才有节奏有韵律,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中是如何来朗读这首诗的。(放录音)大家听清了吗?师:好,现在大家就跟录音轻声的朗读两遍,记住,用心听、用心去朗读仔细的体会这首诗的韵律。(5分钟)(1)跟录音练读。(2)自由练读。(3)汇报朗读。(师生评价、指正)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勤加练习,继续努力吧!老师相信你们会更棒的。师:诗我们已经读了很多遍了,回家也预习过,那现在大家就快速的把诗再朗读一遍,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前后桌说一说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呢?(5分钟)(1)合作学习讨论。(2)汇报师:大家讨论的都很认真,那哪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都看到了什么呢?在哪里看到的?(生:草地、天空、蒙古包......)师:看见了天空,什么样子的呢?(生)啊!是苍苍的,(板书:苍苍)从哪看到的?(生)从“天苍苍,野茫茫”这名话中,非常好,那同学们看一看在这话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生)对是草地,那它是什么样子的?(生)是“茫茫”的(板书茫茫)那同学们来看一看,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生)对很大,望不到边,也就是说给人一种辽阔无边的感觉。(板书辽阔无边)......(略),还有什么?(生)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看见了许多的牛羊,(板书草低、见牛羊),那大家想一想有了上面的辽阔无边的茂盛的草地,牛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生)对一定会长的非常肥壮,(板书肥壮)。同学们观察的真认真,那现在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上面的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呢?(生)对是静态的描写。(板书静)那相反下面的草低、见牛羊,是什么状态的呢?对是动态的,(板书动)那大家来看一下这首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这样诗看起来就会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的更好。师:古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给大家一分钷的时间,快速的把诗再朗读一遍,用心去感受一下诗中优美的景色。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当你们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时你有什么的心情和感受呢?(生......)师:作者和你们有着同样的心情和感受,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后非常的高兴,他非常的热喜欢和热爱这片大草原,但是美的的景色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保护的,不能让它受到破坏和污染,这样它才能更美,并且永远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要从我做起,记住了吗?师:刚才同学们都说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心情非常高兴,那现在就把你们那种快乐的心情通过读表现出来吧!看谁读出了他的感受和心情。(1)自由朗读。(2)汇报朗读。(师生评价)师:诗我们已经看过、听过、读过、学习过,民学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看来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的不小。这美的景色同学们是不是都不愿从中走出来呢?(生)那大家想不想把它留住呢?(生)那好,现在大家就拿起你手中的画笔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留下来,看一看谁看到的景色更美,谁的感受最深。(放音乐录音)......板书设计:敕勒歌北朝民歌苍苍茫茫静(辽阔无边)草低见牛羊动(茂盛肥壮)静默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所以学习本课应以课文为载体,通过“讲授法”的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去旅游,你想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现在我们就在鲍尔.吉野的带领下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吧!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xiào)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穹庐: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抚摩。

2、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可让学生板书。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从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来看,草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3、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刚才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了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你是如何理解这些描写的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课文,并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的(感受)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

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辽远而苍茫:草原是辽阔无边的,看不到边际。

(2)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困惑: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景物的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心理上的困惑。

(3)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板书: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4)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4、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请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示例:(1)“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赏析: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

(2)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3)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怎样的思考?

赏析:(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4)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5、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句,并简析其作用。

(1)第3段:(对比)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景色的辽阔而苍茫的特点。

(2)第__段:(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四、布置作业: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凉州词教学目标: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难点:品读悟诗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学生准备:边塞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画时尚导入。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⑶质疑。三、品读悟诗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2、教师推介。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李益《从军苦乐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六、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七、板书设计:凉州词(唐)王之涣相思离情相思离情孤城怨不度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解:长云:连绵不断的云。雪山:指现在甘肃的祁连山,终年积雪。穿:磨破的意思。楼兰:汉代时西域的国名,在现在的新疆。后来楼兰成了外族敌人的代名词。这里指吐蕃。2)交流:(1)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出示:战争阴云图与玉门关图片)讨论:长云为什么会使雪山显得暗淡?玉门关看上去为什么会像是“孤城”?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板书:暗孤城悲凉的场面)(2)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板书:豪迈的决心)(3)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4)诵读。[设计意图:抓住“暗”“孤”,想象丰满画面,探究原因,感受战争的惨烈;抓住“穿”“破”,进行对比,体会不灭外患不返家园的坚强决心;通过诵读,升华感情,进一步体会将士们忠勇爱国的气概。](5)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共同点?(前两句叙述,后两句直接抒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边塞诗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与提升,也为学生的课外拓展打下基础。]3、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在我们背诵过的古诗里,还有不少是边塞诗。你能想起来吗?根据学生背诵,出示,并简单理解。2)刚才我们背诵阅读的边塞诗都是绝句,只有四句,其实,在唐诗中,最出名的边塞诗并不是绝句。让我们来听听。出示并播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边塞诗是唐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诗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人们把这些诗人称为边塞诗人。你能说出几个边塞诗人的名字吗?(高适、王昌龄、王翰、卢纶、岑参,其中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被后人合称为“高岑”。)希望大家在课外能再读一读,背一背更多的边塞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时空,从而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边塞诗学习的热情。]板书: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导语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朝诗歌的艺术健力吧!王维诗之宏大,李白诗之飘逸,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一)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整体感知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词语障碍。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5.理解诗的内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6.理解诗的意境、(1)《使至塞上》王维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8.全班齐诵全诗。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9.作业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二、初读感知1.正字音。折散裘衾角着羌掣2.明内容。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三、品析学读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情是纯真的;雪景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雪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了军人的豪迈?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6.学生练习读。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比较角度提示: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草原散章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重点:

1、如何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2、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采取的分节描述这种结构形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了《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的草原。今天我们学习〈〈草原散章〉〉

二、作者简介

楚楚,女,1964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作品被收入《中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新中国50年诗选》《中华百年游记精华》《当代散文经典》《新时期中国散文精选》《当代美文百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补充教材》《中学生诵读文选•名家精美诗文》等50多种选本,并连续六年入选《年度最佳散文》。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中华文摘》《中国文学》《读者》等期刊转载。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黔贵()踱步()铸成()嚼草()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四、再读课文,详析课文。

五、互动学习:

互动1:详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水乳交融。

教师讲解: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的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天空会走开是黑夜)

互动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上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讲解: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的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互动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绘了云?

明确:1、从心理效果方面。说是看云看得让人要“痴”过去。这个“痴”字,和前面的看草有相近之处,很着迷,很任性。2、抓云的特点,把自己想象成云:洁白、柔软、温情。3、云的动态:“半推半就,半掩半露”用了拟人的手法,少了点孩子气,多了点温柔而多情的淑女气。4、楚楚没花太多的篇幅去直接描写云。而是带着幻想。“有一群肥羊,温驯的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的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马失前蹄”,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化用郑愁予的《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爱情的等待,很是淑女气。楚楚笔下的云就象她向往的爱情一样,飘飘渺渺,充满了错觉,变化无常,即使沾着地面,也不化为尘泥。

互动4:作者带着淑女气的感觉一直延伸到下面花的描绘上,思考作者写花抓住了花的那些特点?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互动5:从这部分关于虹的描绘的文章中可以看到楚楚怎样的特点?

明确:全是女性关注的,从外表的装饰(七彩发夹、柳叶眉)到内心(比爱情短)的期盼,淑女气质更加集中了。虽然这一切都没有脱离草原的现实环境,但是仍然以“神的一滴”,把这淑女心态诗化童话化。

互动6:作者在写到草原上的“水”时,仍然用的是女性的拟人格,找一找文章中那些描写体现了这些特征?

明确:见课本

互动7:如何理解‘小水死去了,如秋蝉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

明确:小水干涸以后,将是土地的盐碱化,那是很严重很可怕的生态悲剧,蝉蜕即使惨白,也不能表现生态的丑陋和草原的命运威胁。再作者看来悲剧应该淡化才够艺术,她将悲剧淡化为哀愁,把哀愁淡化为回忆,而回忆还不能是痛苦的,而是优美的。“草原上的水,最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让爱它的人只能隔着记忆的木窗,拓一副“小池烟雨”。唯美到了极端,显得这个淑女真有点不识人间烟火,他的诗意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互动8:文章的最后写到了蒙古长歌,作者写长歌是为了表现什么?

明确:草原上的牧人用歌声来抒发对草原的热爱,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互动9:结合前面学过的〈〈静默草原〉〉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草原散章》以柔美为主,柔中含壮;描写细腻,修辞手法多样,抒情意味重;外乡人看草原,写出了别于各地的草原奇美,别人少谈的柔美。《静默草原》以壮美为主,壮中有柔;叙述议论凝练,富有哲理韵味;草原人看草,表达了新异独特的感受。

互动10:作者采取分节描述的结构形式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茫茫草原上,牛羊成群,繁华似锦,物种丰富,可以描写的内容许许多多。作者选取草原极具代表性的又为人所熟悉的六种景物,采取小标题,用分节的形式加以描绘,既集中笔墨描述了美丽的个景,又从整体上让他们群芳争艳,交相辉映,结构严谨而不拖沓,避免了繁冗杂乱之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六、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采取分节、空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草原上的动人景象:胖草、矮云、薄虹、笑花、小水就像把一副副优美的图画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很好的揭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志趣和理想。

七、写作特色

1结构安排新颖巧妙

2选取人们熟悉的事物描写,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板书

胖草----姿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笑对人生

薄虹----神的一瞥

小水----死而后已

长歌----长于歌唱

高原,我的中国色(一)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观全文,作者抒发了三个方面的感情:(1)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或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崇敬。(2)对近千年来中国的衰败与懦弱的痛惜。(3)对当代城市青年状态深深的忧虑。(4)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和信心。

(二)重点语句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解析:作者首先分析到:面观中华沧桑史,上下求索二百年,念往昔,华夏国土遭受浩劫何其惨烈?中华民族所受凌辱何其惨痛?清代末期,在一大帮卖国求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鼠辈政治家们的操控下,弹指一挥间,许多原本应属于我中华亿万儿女之皇天厚土,均沦为他邦夷地。其次又在民族同化上加以引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野蛮可以暂时战胜文明,但仅仅是政治形式层面的意义而已。最终,当战火的硝烟沉寂之后,入侵者不是被同化,就是更加不遗余力地继承和发展这种薪火相传的文明,因为这种文明是在旧基础上新的大一统国家强有力的道德。最终说明中华民族伟大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三)写作特点

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如:“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将褒贬之词同时用来描写这种感觉,这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充实密集而又雄大的历史,又有虚空疏朗而又渺小的历史。“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就是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悟沙(一)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不但相当有魄力地表现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显示着他自己的灵魂的风貌。开始笔酣墨饱地讴歌生命的伟力和自然的造化,讴歌大西北的雄浑与苍茫,浩瀚戈壁上的黄沙,原本是无知无觉、无性无灵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写对象后,便幻化为西部的象征和语言。它不仅拥有刚柔相济的容貌和动作,而且还表现出性格上的热情与沉默,暴虐与缠绵,以及渴望让人听懂的永不消歇的倾诉。(二)重点语句我把黄沙视作西部的语言,我陶醉于我的发现,我把它渲染得绚丽多姿,魅力无边。解析:这正好说明在他心灵中,有着这种特有的精神气质。否则他不可能对于西部大自然的地貌残缺特征,欣赏到了这种程度,他竟这样强调:“我坚信,读懂了沙子就读懂了西部,读懂了柴达木。”刘元举先生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最使刘元举先生才思得以激发,我们就知道他的心灵风貌,或者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什么的家伙,或者文雅一点说,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人格。(三)写作特点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不在于他的强悍和奇诡,不满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诡风景的刺激。譬如,在本文中,元举的生命激情总是被目光里的恢宏、坚忍或崇高所唤醒、所牵动:“因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为松散而过于低贱,因为松散而形不成气候,更形不成风景。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沙子却具有着伟大的魅力。这种伟大魅力是来自一种群体意识。它足以震动天地万物,更能够震动人类。”首先是震动我的是他超越旅游景点的大跨度的思绪,从空间来说,有对于舒适生活对人消极作用的批判,还有西部的盐碱使得人有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强悍和悲壮;从时间来说,有从二亿年前地壳变迁的很有历史气概的想像;还有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忧思。他奉献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