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_第1页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_第2页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_第3页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_第4页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XXXXX—2017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rmaltransfersignofpowerengineering

2017-XX-XX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DL/TXXXXX—2017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的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包装与贮存、安装、运行维护的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设备运行标识、线路运行标识、警示标识、电力安全标识、禁止标识、警示标识

等热转印标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040.3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塑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2423.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GB2893安全色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7706凸版装潢印刷品

GB/T8807塑料镜面光泽试验方法

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1547塑料耐液体化学试剂性能的测定

GB/T12952聚氯乙烯防水卷材

GB/T16422.2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氙弧灯

GB/T18833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28165热打印机通用规范

GB/T28439热转印色带通用规范

DL/T602架空绝缘配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程

DL5190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DL/T5220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5221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1

DL/TXXXXX—2017

GB/T28165和GB/T28439中的术语和下列属于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承印物Printingstock

附着高分子碳带颜色呈现图文内容的材料,热转印内容的载体。

3.2

热转印标识Thermaltransfersign

使用热转印技术制作的标识。

3.3

射频热转印标识Radiofrequencythermaltransfersign

载有射频芯片和射频标签的热转印标识。

3.4

亮光型热转印标识Luminousthermaltransfersign

承印物通常为高分子材料均质膜的热转印标识。(表面光泽度大于等于80光泽度单位)。

3.5

反光型热转印标识Reflectivethermaltransfersign

承印物为玻璃微珠反光膜或微棱镜反光膜的热转印标识。

4分类

4.1根据热转印标识光泽度和反光度的不同,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可采用亮光型热转印标识和反光型

热转印标识。

4.2根据标识使用功能不同,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可分为安全警示类热转印标识、RFID射频热转印标

识、二维码热转印标识

5技术要求

5.1外观要求

5.1.1热转印标识应厚度均匀,边缘整齐。

5.1.2热转印标识应表面平滑、无污渍、无划痕、无气泡、无条纹、无残缺。

5.1.3热转印标识应图文清晰,颜色均匀、光泽均匀、无白点。

5.1.4热转印标识表面应采用热转印技术一次印刷完成,无覆膜封层结构。

5.2材质要求

2

DL/TXXXXX—2017

5.2.1承印物

承印物应为耐溶剂,耐老化,抗风沙的均质高分子材料。

5.2.2热转印色带

热转印色带宜为高分子树脂基碳带,应满足GB/T28439与GB2893的相关规定。

5.3色带印迹性能要求

热转印标识色带印迹具有耐摩擦性、耐剥离性。

5.4热处理尺寸变化率

80℃±2℃的条件下恒温24h,热转印标识尺寸变化率不大于相关规定。

5.5持粘性能

悬挂重物2kg的条件下保持264h,热转印标识无位移,不脱落。

5.6耐盐雾腐蚀性能

在35℃±2℃,盐溶液为5%的条件下持续暴露120h,热转印标识表面应无明显褪色、起皱、起泡、

开裂现象。同时,满足粘接性能要求。

5.7耐高低温性

在-40℃±3℃的条件下保持72h,70℃±3℃的条件下保持24h,热转印标识应不开胶、不脱落。

5.8耐溶剂性能

热转印标识应具有耐硫酸、盐酸、乙醇、软性清洗剂、柴油、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钙等溶液腐蚀的

能力。

5.9耐候性能

热转印标识应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氙灯人工加速老化2000h应满足规定条件。

5.10光度性能

热转印标识的光度性能以逆反射系数表示,逆反系数RA应符合GB/T18833中表1~7的规定。

5.11光泽度

亮光型热转印标识表面光泽度应大于等于80光泽度单位。

5.12超高频读写性

超高频热转印标识在860MHZ~960MHZ的频段范围内,读写灵敏度应满足相关规定。

5.13超高频高低温性

超高频热转印标识在-40℃~80℃条件下,能够读取超高频热转印标识芯片信息。

5.14超高频防护等级性

3

DL/TXXXXX—2017

超高频热转印标识防护等级不低于IP68。

6试验方法

6.1试样

按照下列方法抽取和准备试样:

a)使用热转印打印机连续打印10张400mm×500mm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

b)从中随机抽取6张热转印标识,按照各检测试验项目中要求的制样方法进行制样。

6.2外观检验

热转印标识的外观除了应符合GB2893、GB2894的相关规定以外,还应对其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目测,

外观检验结果应符合5.1中的规定。

6.3耐摩擦试验

6.3.1实验仪器

摩擦试验机,如图1所示,符合标准GB/T7706-2006。

6.3.2实验步骤

6.3.2.1裁取60mm×250mm的热转印标识试样,制成耐摩擦试样。

6.3.2.2将试样置于分析天平中,记录试样摩擦前质量m1。

6.3.2.3将试样固定在摩擦试验台上,启动摩擦试验机,设定摩擦次数500次。

6.3.2.4摩擦结束后,用骆驼毛刷将试样表面清除干净,置于分析天平中称重,记录试样摩擦后的质

量m2,计算质量衰减量m,按式(1)计算。

m=m1-m2--------------------(1)

6.3.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摩擦试验后质量衰减小于等于2mg,表明热转印标识耐摩擦性合格。

图1摩擦实验机示意图

6.4剥离性能试验

6.4.1实验仪器

剥离试验机,如图2所示,符合标准GB/T7706-2006。

4

DL/TXXXXX—2017

6.4.2实验步骤

6.4.2.1裁取35mm×300mm的热转印标识试样,制成剥离性能试样。

6.4.2.2将剥离专用胶带粘贴在热转印标识色带印迹上,用胶带压滚机往返滚压3次,使要求的试样

部位完全粘贴,并将热转印标识粘贴后的试样放置5min~10min。

6.4.2.3将试样一端固定在A盘上,露头的胶带固定在B盘上。

6.4.2.4开机后,A盘以0.6m/s~1.0m/s的速度旋转揭开胶带;

6.4.2.5取下试样,用宽20mm的半透明毫米格纸盖在被揭部分,分别数出色带印记所占的格数A1和

被揭去的色带印迹所占的格数A2。色带印迹结合牢度A,按式(2)计算:

A1

A100%

A1A2------------------(2)

6.4.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色带印迹结合牢度A大于等于99%,表明热转印标识剥离性能合格。

图2剥离试验机示意图

6.5热处理尺寸变化率

6.5.1实验仪器

鼓风干燥箱,符合标准GB/T30435-2013。

6.5.2实验步骤

6.5.2.1裁取250mm×250mm的热转印标识试样,去除防粘纸。

6.5.2.2将试样粘贴在铝板上,粘贴表面应无气泡。

6.5.2.3将试样放置在80℃±2℃的鼓风干燥箱中,不叠放,恒温24h。

6.5.2.4取出在标准实验环境下放置24h,再次测量尺寸。

6.5.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热处理尺寸变化率小于等于0.1%即为合格。

6.6持粘性能试验

6.6.1实验仪器

5

DL/TXXXXX—2017

保持力试验机,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符合标准GB/T4851-2014。

6.6.2实验步骤

6.6.2.1将热转印标识裁成25mm×100mm的试样,每组试样不少于3个。

6.6.2.2用擦拭材料沾清洗剂擦洗试验板和加载板,然后用干净纱布将其擦干,清洗后不得用手或其

他物体接触板的工作面。

6.6.2.3将试样平行于板的纵向粘贴在紧挨着试验板和加载板的中部。用压辊机以300mm/min的速度

在试样上滚压。

6.6.2.4试样在板上粘贴后,将试验板垂直固定在试验架上,轻轻用销子连接加载板和2kg砝码。记

录测试起始时间。

6.6.2.5264h小时后卸去重物。用带分度的放大镜测试试样下滑的位移量,精确至0.1mm。

6.6.2.6试验结果以一组试样的平均值表示。

6.6.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持粘性试验结束后试样下滑位移量小于等于0.1mm,表明热转印标识持粘性合格。

说明:

1——铝合金背板;

2——热转印标识;

3——重物。

图3持粘性试验装置示意图

6.7耐盐雾腐蚀性能

6.7.1实验仪器

盐雾试验箱,符合标准GB/T10125-2012。

6.7.2实验步骤

6.7.2.1把化学纯的氯化钠溶于蒸馏水,配制成5%的盐溶液,使盐溶液在盐雾试验箱内连续雾化,箱

内温度保持35℃±2℃。

6.7.2.2裁取150mm×150mm的热转印标识试样,粘贴在1mm~2mm厚的铝合金板上,制成盐雾腐蚀试

样。

6.7.2.3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其受试面与垂直方向成30°角,相邻两样板保持一定的间隙,行间距

不少于75mm,试样在盐雾空间连续暴露120h。

6.7.2.4试验结束后,用清水洗掉试样表面的盐沉积物,然后置于标准环境下恢复2h,进行全面检查。

6.7.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表面应无褪色、起皱、起泡、开裂现象,同时具有良好的持粘性能,表明热转印标识耐

盐雾性能合格。

6

DL/TXXXXX—2017

6.8耐高低温试验

6.8.1实验仪器

高低温循环试验箱,符合标准GB/T10592-2008。

6.8.2实验步骤

6.8.2.1裁取150mm×150mm的热转印标识,粘贴在1mm~2mm厚的铝合金板上,制成高低温试样。

6.8.2.2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开动冷源,将箱内温度逐渐降至-40℃±3℃,使试样在该温度下保持

72h。

6.8.2.3关闭电源,使试验箱自然升温至室温后,再将试验箱升温至70℃±3℃,并在该温度下保持

24h,最后关闭电源,使试验箱自然冷却至室温。

6.8.2.4取出试样,在标准测试条件下放置2h,检查其表面变化。

6.8.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不开胶、不脱落表明热转印标识耐高低温性能合格。

6.9耐溶剂性能试验

6.9.1溶剂类型

用于热转印标识耐溶剂腐蚀的溶液类型、浓度及浸渍时间见表1。

表1溶剂试验

溶剂浓度浸渍时间/周备注

硫酸5%16

盐酸10%16

乙醇50%16

软性清洗剂5%16

柴油-16

NaCl10%16

Ca(OH)2饱和溶液16

6.9.2实验步骤

6.9.2.1按表1中规定的溶液浓度配置溶剂

6.9.2.2将耐摩擦试样和剥离试样放入浸泡容器中,将配置好的溶剂注入容器,注入量以完全浸没试

样为宜。记录起始时间。

6.9.2.316周后,将试样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放入鼓风干燥箱中烘干。

6.9.2.4对试样分别进行耐磨性能和剥离性能实验,实验步骤参考6.3、6.4中规定的内容。

6.9.3结果判定

热转印标识耐液后,磨擦实验质量衰减量小于等于3.75mg,剥离实验中色带印迹保留率大于等于

79%,表明热转印标识耐溶剂性能合格。

6.10耐候性能试验

6.10.1实验时间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时间见表2。

7

DL/TXXXXX—2017

表2耐候性能试验时间

热转印标识类别人工加速老化试验/h

亮光型热转印标识2000

微棱镜型热转印标识2000

6.10.2人工加速老化试验

6.10.2.1按GB/T16422.2,老化试验箱采用氙弧灯作为光源,箱内黑板温度选择65℃±3℃,相对湿

度选择50%±5%。

6.10.2.2试样的尺寸可根据试验箱的要求来选定,一般为65mm×142mm。

6.10.2.3老化试验箱在光谱波长290nm~800nm之间的辐照度为550W/m2,光谱波长290nm~2450nm

之间的总辐照度不超过1000W/m2±100W/m2,,试样表面的任意两点之间的辐照度差别不应大于10%。

6.10.2.4试验过程采用连续光照,周期性喷水,喷水周期为120min,其中18min喷水,102min不喷

水;

6.10.2.5经过2000h老化试验后的试样,用清水彻底冲洗,用软布擦干后进行各种检查及有关性能测

试。

6.10.3结果判定

进行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后,若热转印标识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表明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耐候性能合

格:

a)热转印标识承印物灰度等级大于等于4;

b)热转印标识图案色密度衰减率:黑色图案衰减率小于或等于5%,其它颜色衰减率小于或等于20%;

c)热转印标识表面不应有裂缝、褶皱、刻痕、凹陷、气泡、侵蚀、剥离、粉化或变形等损坏;

d)从任何一边均不应出现超过2%的收缩,也不应出现热转印标识从底板边缘翘曲或脱离的痕迹;

6.11光度性能

6.11.1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包括光接收器、投射光源、角度计-试样架和接收器-光源支架。

6.11.2实验步骤

6.11.2.1裁取150mm×150mm的热转印反光膜试样。

6.11.2.2按JT/T690中规定的比率法、替代法或直接发光法测试热转印标识逆反射系数。

6.11.3结果判定

反光型热转印标识的逆反射系数满足GB/T18833中表1~7的规定即为合格。

6.12光泽度

6.12.1实验仪器

光泽度计,符合标准GB/T8807-1988

6.12.2实验步骤

6.12.2.1裁取100mm×100mm的亮光型热转印标识,每组试样不少于3个。

6.12.2.2将试样置于光泽度计下进行测试。

6.12.2.3测量结果以算数平均值表示。

6.12.3结果判定

8

DL/TXXXXX—2017

亮光型热转印标识表面光泽度大于等于80光泽度单位即为亮光型热转印标识。

6.13超高频EPC数据读写功能测试

6.13.1对超高频热转印标识中的超高频标签EPC数据读写功能的测试,按照EPCglobal标准:EPC射频

识别协议—1类2代超高频射频识别—用于860MHZ到960MHZ频段通信协议。

6.13.2EPCglobal标准:兼容产品电子代码1类2代超高频射频识别设备的互操作性测试系统——互操

作性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6.14超高频防护等级

6.14.1防水试验IPx4,用滴水法、滴水箱法,冲水法分别测试单位时间内(最长2h)标签的进水情况,

从而得出防水性(向外壳各方向溅水无有害影响)。

6.14.2防水试验IPx7,用滴水法、滴水箱法,冲水法分别测试单位时间内(最长2h)标签的进水情况,

从而得出防水性(浸入规定压力的水中经规定时间后外壳进水量不致达有害程度)参照GB/T2423.38电工

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_试验方法和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标准。

7检验规则

7.1检测分类

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和抽样检验三种。

7.2型式试验

7.2.1热转印标识产品在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按照第6项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a)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时;

b)老产品转厂生产时;

c)停产1年或1年以上的产品再生产时;

d)产品的设计、材料、工艺变更时;

e)应用方或质量监督检察部门提出要求时。

7.2.2型式试验资质要求

a)出具型式试验报告的第三方实验室应具备CMA资质。

b)型式试验检验报告有效期6个月。

7.3试验项目

产品出厂应进行型式检验,出厂检验验和现场抽样检验。

现场抽样检验应按照表3中规定的抽样数量进行。如某一试样的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则应从

同一批产品中再抽取双倍数量的试样进行该不合格项目的复测,若复测结果全部合格,则整批产品合格;

若复测结果有不合格项,则整批产品不合格。具体要求见表4。

表3抽样试验取样要求

同批产品数量X/张取样数量/张

X<5001

500≤X<10002

X≥10003

9

DL/TXXXXX—2017

表4产品检验要求

序号检验项目型式试出厂试现场抽样检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验要求验要求验要求

1外观检验√√√5.16.2

2材质要求√5.2--

3耐磨擦性能√√5.36.3

4色带印迹剥离性能√√5.46.4

5热处理尺寸变化率√5.56.5

6持粘性能√√5.66.6

7耐盐雾腐蚀性能√5.76.7

8耐高低温性能√5.86.8

9耐溶剂性能√5.96.9

10耐候性能√5.106.10

11光度性能√5.116.11

12光泽度√5.126.12

13超高频读写性√√√5.136.13

14超高频高低温性√√5.146.13

15超高频防护等级性√5.156.14

8包装与贮存

8.1包装

8.1.1包装应符合GB/T191相关规定,应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包装,纸箱中应加缓冲材料,保护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

8.1.2对于每卷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厂方应提供使用说明书、产品检验合格报告或证书等证明材料。

8.2贮存

承印物和色带应贮存于干净、干燥、阴凉、空气流通、远离热源的室内。

承印物和色带自生产之日起贮存不应超过36个月。

9安装

9.1环境条件

a)应避免在起雾、凝露、降水、降雪等可能导致被施工物体表面受潮的环境下安装;

b)应避免在严重扬尘条件下安装;

10

DL/TXXXXX—2017

c)环境温度应在-10℃以上。

9.2被施工物体表面要求

热转印标识安装表面应平整干净、无水分、无灰尘、无油渍、无铁锈、无毛刺;

9.3安装工艺要求

a)安装按照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DL5190相关安装施工标准。

b)表面平整整齐,无气泡。

工艺要求如图4所示:

说明:

A——被施工物体表面;

B——箭头所指方向为标识粘贴被施工物体表面时顺序;

C——已粘贴于被施工物体表面的标识;

D——未粘贴于被施工物体的剩余标识。

图4标识粘贴示意图

10运行维护

a)定期检查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是否出现污渍、字迹不清晰、损坏等现象。

b)当热转印标识表面出现污渍时应使用无尘布擦拭热转印标识表面,对标识表面进行清洁。

c)热转印标识表面掉色严重,字迹模糊、开胶、起皱、开裂、破损、残缺现象时应及时予以更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DL/TXXXXX—2017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12

DL/TXXXXX—2017

目次

1编制背景

2编制主要原则

3与其他标准文件关系

4主要工作过程

5标准结构和内容

6条文说明

13

DL/TXXXXX—2017

1编制背景

本标准依据《2016年下达的电力国家(行业)标准计划项目及编制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输配协〔2016〕65号)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是在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运维过程中发现热转印标识标准不一,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验收、

检验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范情况下配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写定制的。

本标准编写的目的是对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安装、包装、

贮存及运维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规范。

2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立足于实践,充分结合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现状,统筹考虑电力工程行业发展趋势,规范电力

工程热转印标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验收、安装、包装、贮存及运维,进一步提高电力

工程热转印标识应用水平;

本标准项目计划名称为电力工程标识牌标识技术规范,因电力热转印标识使用的材质的区别和相应

国家绿色节能环保政策的号召,经编写组与专家商定,更名为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本标准主要参考引用了GB2893《安全色》、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等相关规定。

4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先后组织多次会议,对标准的编制给予协调和指导。

2017年*月,按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相关要求,由北京鼎一致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展

《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编制工作。

2017年*月,成立标准编写组,编制完成了《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项目建议书》。

2017年*月,完成标准大纲,组织召开编写大纲研讨会。

2017年*月,完成保准征求意见稿变编写,采用征集和收集的方式,广泛、多次在相关使用热转印

标识地方和小组成员范围内开展调研和交流的基础上,征求意见。

2017年*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国网电力公司专家在北京召开讨论会,对标准的内容进行讨论,

提出了修改意见。

2017年*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业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结论为:要明确热转印

标识的定义,检验和验收的作业步骤和标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修改完善《电力工程热转印

标识技术规范》初稿。

2017年*月,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修改完善《电力工程热转印标识技术规范》送审稿。

5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或本部分或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按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中国电力企业联

合会输配协〔2016〕65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或本部分或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十章,由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

包装和贮存、安装、运行和维护十部分组成。本部分兼顾了架空输电线路标识标准,本着公平、公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