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经济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经济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经济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经济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经济模块检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模块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福建莆田一中期末)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已瓦解B.地主阶级实力上升C.土地兼并严重D.工商食官政策破坏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并未瓦解,排除A项;根据材料“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可知“他们”并非地主阶级,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时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特殊群体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开始摆脱政府的控制而有所发展,故选D项。2.(2019·湖南郴州一检)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答案A解析材料中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前代的对比,不能说明明显进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指出生产资料投入的多少,排除D项。3.(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时期规定曹魏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北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曹魏到唐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同朝代都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农民所获得的土地福利固定下来,使农民的部分福利有制度保障,故选A项。男耕女织的经济在此时依旧是主要形式,被保护,B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这样的制度根本上还是对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一种保护,D项错误。4.(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尽管西欧在14世纪中叶因黑死病危机损失了不少人口,但在瘟疫结束后西欧农民的收入却有了很大提高。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根据当时的文献分析认为,14世纪后期意大利地区农民的肉食和糖类的摄入量和贵族基本相当,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欧洲()A.农村劳动力价格上升B.新航路开辟推动物质生活进步C.文艺复兴推动社会消费水平上升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贵族衰落答案A解析人口的迅速减少对应的就是劳动力的稀缺,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在此时还没有开始,排除B项;文艺复兴没有在经济领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5.(2020·湖南衡阳一中月考)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A.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B.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竟事业C.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D.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及时间19世纪70年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根据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综上所述,这都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排除D项。6.(2020·广东佛山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中国1843年前后主要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表明()——《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A.清政府结束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标志着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协定关税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明显下降,这有利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正确。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束,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此时期关税税率降低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7.(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这些现象反映出()A.有识之士呼吁社会风气开化B.晚清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缠足现象引起国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郑观应、康有为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裹足”的危害,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革除陋俗,促进社会风气开化,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裹足的危害,裹足、放足与当时女性地位的高低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普遍”一词扩大了认识到裹足危害的人员的范围,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不能代表当时普通的国人,排除C项;材料只是表达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裹足的危害,并没有具体提出废止缠足,排除D项。8.(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下图是近代中国轻工业生产月平均指数增长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答案D解析由时间“1933年到1936年”可知,当时清朝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B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排除;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于1912年,排除C项;1927年,国民政府掀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中国轻工业发展,故选D项。9.(2020·河北衡水摸底)“对列宁而言,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类似的“退却”在新中国初期表现为()A.全行业公私合营B.限制和利用民族工商业C.过渡时期总路线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是指列宁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找到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新中国政权,采取限制和利用民族工商业的政策,B项正确。全行业公私合营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国民经济已恢复发展、政权巩固,排除A项;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政权巩固的前提下,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排除C项;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背景下,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D项。10.(2020·湖北部分重中起点考)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有关B.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十五大精神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城乡差距减少,A项正确。1984年后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乡差距再次加大,排除B项;“南方谈话”的时间是1992年,排除C项;十五大的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11.(2019·吉林长春质量监测)到2002年,中国人民讨论的不再是航向是否正确,而是不断崛起、充满活力的中国对世界秩序和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建立单一世界格局愿望的破灭B.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原则确立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D.两极格局瓦解创造的良好机遇答案C解析1992年中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项属于当今政治格局变化的表现,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原则确立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12.(2019·河南郑州模拟)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这表明()A.美国电气、钢铁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B.垄断组织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 C.“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消费市场D.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短时间内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繁荣”,股票价格高涨,结合材料时间“1929年夏季”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美国经济“繁荣”促使股票投机活跃,故D项正确。当时钢铁工业并非新型工业,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垄断组织,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消费市场的状况,C项错误。13.(2019·山东潍坊三模)罗斯福就任伊始即表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的。”这表明,罗斯福()A.力图缓和紧张的国际关系 B.对外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C.主张建立国际协调对话机制 D.致力于国内经济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主张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分清轻重缓急。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的”可知,罗斯福认为国内经济的调整应早于国际贸易的调整,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4.(2019·辽宁大连二模)1946年法国实行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纳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电力公司管理和经营。这一措施表明法国()A.放弃了市场的调节性作用B.顺应了管理社会化的趋势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D.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答案C解析材料中法国将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说明法国政府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有化,这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推动战后法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法国实行国有化,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管理社会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排除D项。15.(2019·山东济南一模)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1920年相比1921年俄国民众生活状况“更惨”的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党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项正确。1921年俄国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1921年国内战争已经结束,B项错误;西方国家对苏俄的经济封锁在十月革命后没有发生变化,即苏俄国内情况恶化应该从内部找原因,D项错误。16.(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28年1月,一个苏联农民给《农民报》写信诉说:“农民非常愿意帮助苏维埃政权,准备全力帮助国家,但是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应当给农民自由,让他们发展,让他们发家致富。”材料主要反映出()A.固定粮食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C.列宁新经济政策得到继续执行D.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答案B解析材料“当局不让他们发展,因为当局对农民的粮食规定固定的价格,可是农民购买东西却无法按固定的价格”表明集体农庄制打击了农民积极性,故B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7.(2019·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A.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C.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D.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共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项正确。A、B、D三项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8.(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如表是1969年欧美四个国家在亚非拉的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表。其中,乙国是()A.英国 B.法国C.联邦德国 D.美国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乙国国外子公司数量及分布比例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比较平衡,这与英国传统殖民地的分布有关,A项正确。二战后法国、联邦德国刚刚复国和在废墟上重建,都致力于本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在国外投资比例较小,B、C两项错误;二战后美苏双方都争取亚非拉中间地带,尤其是美国,把拉美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大拉美投资,故D项错误。19.(2019·河南洛阳联考)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率大跌。1973年美元再度贬值10%,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A.国际金融体系呈现三足鼎立局面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C.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D.经济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美元汇率大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日本垄断的亚洲开发银行”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反映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说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崩溃,而非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经济多极化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排除D项。20.(2019·江苏苏州期末)2014年1月,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制定B.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C.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D.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说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故选C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贸组织对各国市场开放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21题24分,第22题24分,第23题12分,共60分。21.(2019·湖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昌盛。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等,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必然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端倪。——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19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管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1815年开垦荒地运动也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会扩展,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材料三1978年底开始,对农业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在扩大农民生产自主权的同时,给予农民极大的政策偏向。首先,1979至1982年4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其中1979年一次提高21.1%。其次,1979年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的一律免购。再次,政府还大力减免税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并对粮食、棉花、食糖等实行奖售,规定农民在完成国家任务后,一些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摘编自肖冬连《探路之役——1978至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放权让利”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现农作物专业种植区域;形成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市镇;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了完整的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8分,任答四点)(2)原因: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农业机器的运用;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8分,任答四点)(3)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物质基础;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积累经验。(8分,任答四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可知,其特点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一“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可知,其特点为:出现农作物专业种植区域;根据材料一“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可知,其特点为:形成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市镇;根据材料一“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社会分工”可知,其特点为:农业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了完整的分工;根据材料一“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品化的端倪”可知,其特点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第(2)问,根据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大农业体制”“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农业科学知识大规模普及”等概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社会分工,农业商品化程度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3)问,可从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农产品商品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等角度分析其意义。22.(2019·湘赣十四校一联)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摘编自凤凰网材料二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材料三1950-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初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摘编自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西方传统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社会因素。(14分)(3)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4分)答案(1)原因:经济上,工业革命给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权利。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教育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6分)(2)特点: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业经济;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婚姻观念日益自由;农村家庭虽有变化但仍以传统生活为主;城乡家庭变迁不平衡。(6分,任答三点)推动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启蒙与解放;政府的法律支持与教育发展。(4分,任答两点)阻碍因素:自然经济普遍存在;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4分)(3)认识: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4分,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上,工业革命;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西方女权运动、教育发展和妇女知识素养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可知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业经济;根据材料二“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可知家庭关系趋向平等;根据材料二“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