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可能都是自觉行为。但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关键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

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六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枷锁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念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摘编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其中萧绎对文笔之分的阐述里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就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体现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人的觉醒催生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文学自觉创作的结果,关键原因在于当时其创作者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C.两汉民间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D.由于受到儒家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萧统编纂的《文选》,没有收录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只精心编排了赋、诗、骚等37类文体。B.谢灵运诗中大量出现形式严密的对偶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等。C.《涉江采芙蓉》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彼此强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将萧瑟秋景与诗人失意的心绪有机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4.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题意的一项是(

)(3分)选项材料说法或推断A《文心雕龙》有韵者笔也,无韵者文也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一直只以文字形式流传C《古诗十九首》满足创作者的抒情需要D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更自觉地追求语言形式美5.材料二认为,“人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先声。请结合《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中国不亡,有我!①齐邦媛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年~1951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O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介石公开宣称,“南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ThereisAnotherChina》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CrownPress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自一九O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节选自《巨流河》)[注]①选自台湾著名翻译家、作家齐邦媛教授的自传性作品《巨流河》第三章。这部内容丰厚、思想沉重的作品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海外华文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既可以看成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可以看作家族史、国家史,大时代与小命运在这里得到了奇妙地碰撞与统一。B.文章标题即张伯苓半个世纪演讲的主题,体现其对教育救国的热情,更是民族大义精神的印证,鼓舞人心,影响深远。C.在南开中学因形势危急、辗转沙坪坝期间,张伯苓校长仍坚持办学,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此而来。D.张校长每天早晨拄杖出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珍爱这些孩子,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昙花凋谢”比喻贴切,写出种种微小幸福转瞬即逝,间接表现了家庭的颠沛流离,时局的动荡不安。B.“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张伯苓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也指张校长和他的故事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C.“眼睁睁”描写细腻,表现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国力衰微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D.“丢得起”“丢不起”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很多人”的自私与狭隘,说明像张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8.张伯苓教育救国的理想是如何形成并一步步实现的?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

9.学者王德威评价《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有贤士五人。献公为太子时,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逃,凡十九年。其后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①欲上天,五蛇②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晋人闻之,皆说。(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材料二: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子推安在?”应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见而欲隐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

人心之不同,岂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注】①龙:喻重耳。②五蛇:指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五位贤士。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介子推苟不欲A见B而欲隐C吾D独E焉知F之G遂背H而I行J终身K不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施惠百姓”的“施”是施与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中的“施”含义不同。B.“周流天下”的“周”是到处的意思,与《离骚》中的“何方圜之能周兮”中的“周”含义相同。C.“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的“王”的用法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结束逃亡岁月回到晋国后,他会给予臣子们或分封城邑或授以爵位的赏赐,从回答壶叔的一番话中,也可看出晋文公论功行赏,施惠晋人。B.晋文公当上国君,并没有想到给介子推相应的俸禄,介子推的母亲极力劝说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子推志向高洁,不愿用言语去获取名利,于是母子俩一起归隐,再也没有露面。C.介子推当初一路紧紧追随着晋公子重耳,后来却跑到绵上山中远离了拥有万辆兵车的晋文公,这是由于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D.《史记》和《吕氏春秋》对介子推的记载有不同之处,例如有关“悬书宫门”一事,司马迁认为是介子推的随从所写,而《吕氏春秋》则认为是介子推自己所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2)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

14.材料二认为“介子推之离俗远矣”,请结合两则材料,用原文的语言简要概括介子推“离俗远”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瑞鹧鸪柳永〔宋代〕吴会①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方面委元侯②。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③。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注】①吴会(wúkuài):这里指曾为春秋时吴国都城的苏州。②元侯,善治的州牧,指此时的苏州太守范仲淹。③济川舟:语出《尚书·说命上》,匡时济世的大船,喻指宰相。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会风流”,词开篇首句写苏州古城历史悠久,总写当地的风流特点,统领全篇。

B.词上片层层铺叙,从景色、建筑、市井、人物等不同角度描绘了苏州的风流余韵。C.“襦温袴暖”两句,称赞当地官吏的治理让百姓丰衣足食,得到了老百姓讴歌称赞。D.本词点面结合、虚实相间,采用对比、用典等手法,清高雅致,又有历史厚重感。16.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人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2)《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3)归有光《项脊轩志》语言淡而有味,文中写到祖母时,用“

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处动作描写,分别写出了祖母不忍打扰孙儿读书的关爱之意和对孙儿取得功名的殷殷期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做成的果蔬干零食口感酥脆,不少商家宣称它们“更营养更健康”,所以年轻人都很喜欢。那么,

?相关专家表示,果蔬零食不能代替新鲜果蔬,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健康负担。果蔬零食的加工有两个主流技术:一个是以“真空低温油浴脱水”为核心,

。真空低温油浴脱水温度约80-110℃,在真空作用下,果蔬内的水分迅速气化被抽走。它加热时间短、营养保持较好,而且因为是缺氧环境,油脂氧化被抑制。这样加工出来的果蔬干,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泡在油里加工出来的,比如用红薯、南瓜、香菇等加工的果蔬干,脂肪含量大都在30%左右,比大家认为“不健康”的饼干、辣条都高。再看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加工的果蔬干,真空冷冻干燥利用了冰的升华原理,冰不融化就直接变成蒸汽流失,可较好地保存果蔬的营养、色泽和味道。这种果蔬与低温油浴加工的果干相比,虽然

,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多数在80%左右。所以,这种水果脆片食用也需要适可而止。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本文体现了科普类文章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2题。①2023年,是中国动画诞生百年之后的新起点,②《中国奇谭》无疑开了个好头。③从《中国奇谭》的人物设计到动画色彩再到故事场景,都饱含浓郁的中国味儿,④不时给人“灵魂共鸣”乃至“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就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挥舞着定海神针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更能代入到小猪妖当时的心境,回忆起儿时那个已经遥远的英雄梦想。

诚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留下来的传世经典数不胜数,但仅仅是得其“形”还远远不够。神似胜于形似。文艺作品既要叫好也要叫座,还须有饱满的精神内核作为支撑。像近年来一些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画电影,有的虽然画面精美、特效绚丽,令人眼花缭乱,却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只顾形式而忽视了对精神内核的挖掘。

正如《中国奇谭》创作者感慨,“我们手里有那么好的牌,中国文化中国风自己就是王炸。”如何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国文化中国风变成好作品、吸引大流量,值得我们持续付出努力。20.下列句子中的“就是”和文中加点的“就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B.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就是钢筋铁骨的巨龙在它面前也不能昂首阔步。(《哦,香雪》)C.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祝福》)D.这所房子下多大的雨,绝对,绝对不漏!就是呀,夏天稍微热一点。(《四世同堂》)21.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完整连贯,逻辑严密。(4分)

2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请对其构成及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现代文阅读Ⅰ中谈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其实,无论是文学发展、科技探索,还是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绩,达到一定的高度,均需要长期地跟外在或内在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博弈。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感悟,请写出你的所思所想。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C项“导致”强加因果,原文“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可见“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2.D(D项“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是说其本质不同,没有评价其情感表达的真切与否。)3.D(D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属于战国时期的《楚辞》作品,此时的屈原尚无文学的概念,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4.C(A项原文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B项“一直”不合文意,《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曾以音乐形式流传,“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D项原文为“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5.①魏晋时期人们重新审视个体生命,从而认识、肯定自身的价值,尊重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得魏晋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抒情性特征。②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眼前的雅集之乐思及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人生问题,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是作者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③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细致描摹了田园生活之美,反复抒发了自己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之情,也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顺应天性,坚定选择,这是作者独立人格觉醒的表现。(一点给2分,共6分)6.C(C.文章倒数第二段“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推断可知,“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来已久。)7.D(D.“说明像张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于文无据。文中“丢得起”“丢不起”是说很多人对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不理解。)8.①幼年跟随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便知晓教育的意义。②在北洋水师学堂时,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志气,影响了他一生。③“通济轮”见习时,目睹国帜三易,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振作民心。④先后出国参观、读书、交流,回国创设南开。⑤半个世纪激情演讲,宣扬教育救国理想,影响深远。(一点1分,共5分)9.示例:①悲伤:个人体弱多病,家庭颠沛流离,时局动荡不安,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②愉悦:张伯苓校长对学生的无私关怀令人温暖,教育和精神薪火相传。③独特:文字精确冷静、叙述平白和缓,时间跨度漫长,人称视角转换自然。(一点给2分,共6分)10.CGJ11.B(《离骚》中的“周”是相合之意,两者含义不同。)12.B(介子推的母亲并没有极力劝说他去邀功,从原文“与女偕隐”等可看出。)13.(1)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尤,犯过错;效,效仿;有甚,更大。各1分,句意通顺1分)(2)现在世上那些追逐私利的人,尽管每天早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回来,口干舌燥,日夜思虑,还是不能满足私欲。(晏,晚,很晚;犹,还是;未之能得,倒装。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②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③今得之而务疾逃之。(每点1分,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参考译文: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贤能之士,自己手下就有五位贤人。在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曾经派宦官履鞮追杀重耳。重耳逃离晋国总共十九年,到了壬寅年重回晋国军队。丁未年入朝武宫,登上国君之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修明政务,对百姓布施恩惠,赏赐随从逃亡的人员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给城邑,功小的授与爵位。文公还未来得及赏赐完毕,周襄王因弟弟王子带叛乱逃到郑国居住,于是来向晋国告急。晋国刚刚安定,想派军队去,又担心国内发生动乱,这时文公赏赐随从的逃亡者,但还未顾及到退隐的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索要俸禄,文公赏赐的俸禄也没轮到他。介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国君您还健在。晋惠公、怀公没有亲信,晋国内外都唾弃他们;上天还没让晋国灭亡,必定要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除了国君您还有谁呢?上天确实在助您兴起,可是他们魏无子那几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很荒谬可笑吗?偷了别人的财物,这就称得上是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功的人呢?臣下掩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难以与他们相处了!”介子推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如果你死了怨谁?”介子推说:“我明知他们犯了错误还去效仿他们的行为,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绝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母亲说:“那就让文公了解一下你的情况,怎么样?”介子推回答说:“言语是每人身上的装饰,身体都想隐藏起来了,何必再使用装饰呢?装饰是为了让自己显达。”介子推的母亲说:“你果真要像你说的这样做吗?那我和你一起隐藏起来吧。”母子俩至死没有再露面。介子推的随从们很怜悯他,就在宫门口挂上一张牌子,上面写道:“龙想上天,需五条蛇辅佐。龙已深入云霄,四条蛇各自进了自己的殿宇。只有一条蛇独自悲怨,最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去处。”文公出宫时,看见了这几句话,说:“这一定是介子推。我正为王室之事担忧,还没能考虑他的功劳。”于是,文公派人去召唤介子推,但介子推已逃走。文公就打听介子推的住所,听说他进了绵上山。于是,文公把整座绵上山封给介子推,作为他的封地称之为介推田,又起名叫介山,“以此来记载我的罪过,而且表彰贤能之人。”有一个随从文公逃亡的微贱之辈壶叔说:“您三次赏赐功臣都没有轮到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文公回答说:“用仁义教导我,用道德防备我犯错,这应受到上等赏赐。用行动辅佐我,最终使我获得成功,这应受到次等赏赐。承担被弓箭射杀的危难,给我立下汗马功劳,这应受到再次等赏赐。假如只是用苦力侍奉我,而没有弥补我的错误,这样也还可以受到再次一等的赏赐。这三次赏赐之后,就会轮到你。”晋国人听到文公这番话,都很高兴。材料二:靠富贵受人拥戴容易,靠贫贱受人拥戴很难。当时晋文公逃亡在外,遍行天下,困窘极了,卑贱极了,然而介子推一直不离开他,这是由于晋文公具有受他拥戴的德行。晋文公返回晋国后,拥有万辆兵车,然而介子推却离开了他,这是由于当时晋文公已经没有受他拥戴的德行了。困难的时候能有美好德行,在容易的时候反而丢掉了美好德行,这正是文公不能成就王业的原因啊!晋文公返回晋国后,介子推不肯接受封赏,他为自己赋诗道:“有龙飞翔,遍行天下。五蛇追随,甘当辅佐。龙返故乡,得其归所。四蛇追随,享其思泽。一蛇羞惭,枯死荒野。”他把这首诗悬挂在文公门前,自己隐居山下。文公听闻这件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