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案-2023-2024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1页
《将进酒》教案-2023-2024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2页
《将进酒》教案-2023-2024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3页
《将进酒》教案-2023-2024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4页
《将进酒》教案-2023-2024学年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案授课题目将进酒课时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复习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把握作者形象,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二、解题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将,读qiāng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三、背景介绍《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四、知人论世李白(701年—762年),祖籍陇西成纪,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上元三年(762年),李白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知人:李白从小就有不凡的抱负,出众的才华,想直取卿相之位,实现济世安邦的理想。曾经被唐玄宗召为翰林学士(翰林,为皇帝储才之地,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处,可成为皇帝的秘书。),但唐玄宗仅仅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权贵又因不满李白的傲岸的个性,嫉妒他出众的才华,遭到谗毁排挤,被迫离开长安,飘零江湖,落魄失意。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功业未就而两鬓斑白。论世: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叛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消愁。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即今贵州一带),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实。五、读出诗韵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字音: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2.个别诵读,教师指导。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3.听朗读录音,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六、整体感知《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要点有两个: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他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其次,“古来”二句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着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思想矛盾的存在。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七、重点鉴赏(一)1、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悲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先看第一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是悲伤的,那么从哪里能读出诗人的悲?明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暮成雪”。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3、李白悲的是什么?——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我们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写作这首诗歌时,诗人已经50多岁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结很深,这是他感叹悲伤的深层原因。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比兴。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了比兴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天上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将进酒》一开篇,就把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二)讨论艺术手法过渡语:好的艺术作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常常需要精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承载。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矛盾、苦闷的内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请大家展开讨论,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分析。(板书:解读艺术手法)1.讨论(1)比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而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2)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空间范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前一句把壮浪的说得更壮浪,后一句把短暂的说得更短暂,形成反向的夸张,既有比意,又有反衬作用。“会须一饮三百杯”,极度夸张,这是多么痛快的宴饮,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斗酒十千恣欢谑”,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极度夸张,极言名贵。“与尔同销万古愁”,愁思之深,感情之奔涌,非如椽巨笔不能为之。2.小结(板书:比兴夸张)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奔放豪迈的印象,与比兴、夸张手法的运用很有关系。读者明知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意绪是悲凉的,但却感到它们被表达得气势磅礴。这些诗句正如受伤雄狮的悲吼,照样能震荡山林,而决不是秋虫在窗下哀鸣,枯草在风中瑟缩。八、比较阅读下面让我们看一首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比较一下两首《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幻灯片11)将进酒李贺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1.思想内容方面:这首诗的诗眼你这为应该是哪一句,为什么?相比之下,你认为两首《将进酒》哪一首写得更好,为什么?参考:应当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何况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