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2023.05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燥”;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 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了有巢氏“构木为巢”、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结绳为网、神农氏制作耒耜进行耕作,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排除B项;据材料,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情况,不是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这些传说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的内容,不是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2.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摩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代西域地区。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摩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②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③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①项正确;“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反映的是边疆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②项错误;“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反映了福建泉州一带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③项正确;“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反映的是京师地区商业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 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6.1864年,奕䜣上书朝廷:“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黯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引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其上书的目的在于()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 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 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64年的清王朝。根据材料“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可知,奕䜣认识到外国人能够借助中国文化典籍对中国进行诘难,而中国因国内缺少外文翻译著作,对西方国情的了解较少,在外交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由此可见,奕䜣的主要目的是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的信息,排除A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7.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武昌。根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及所学可知,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是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以此可知,保路运动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二次鸦片战后,天津条约对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标志着列强侵入由沿海进入内地,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已经组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8.1940年,历史剧《梁红玉》在延安创作完成。剧中开场时最先登台的人物并非英雄角色,而是没有姓名的“民众甲”“民众乙”“民众丙”,开场白便是民众们念:“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这一剧目()①借助历史题材唤起民众投身抗战②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观念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④贯彻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历史剧《梁红玉》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的责任,①项正确;体现了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性,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②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选项与史实不符,③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选项与史实不符,④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全国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普遍进行了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活动。195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同期大为减少。这说明()①爱国卫生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匮乏基本缓解③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④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据所学,1952年正值朝鲜战争、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结合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针对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东北疾病流行的情况,我国开展了范围广、参与度高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最终各地传染病发病率大为减少。据此可知,①④正确。②错在爱国卫生运动减少了传染病发病率,并非达到基本缓解医疗匮乏的程度;③错在“长足进步“意思是形容进步速度很快,材料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未涉及中医药治疗水平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故本题选C项。10.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金本位制在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便已经解体,①错误;根据材料“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可知,亚投行的设立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解体,③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亚投行的设立推动了印度和埃及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其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11.《汉谟拉比法典》有如下条款。对下述信息解读正确的包括()第53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第55条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使水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①麦类是两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②气候干旱推动该地灌溉农业发展③法律制度维护了借贷和契约关系④国家重视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可知,麦类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①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气候条件与灌溉农业之间的关系,②项错误;“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借贷和契约关系,③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农业生产秩序,④项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普遍认为财富只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追求财富遭到鄙视,禁止放贷收取利息。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以上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城市的复兴和发展 B.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展开C.教会特权遭到挑战 D.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根据材料“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可知,中世纪时期,西欧城市市民在获得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追求财富的价值观,A项正确;罗马法复兴运动是欧洲11~15世纪主要以意大利为中心而发生的重新研究、鼓吹罗马法的高潮,它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教会特权遭到挑战”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其次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是市民阶层为实现城市自由和自治而进行的斗争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3.西方学者论述道:“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有这本‘圣经’就足够了。”以上材料反映出北美独立战争()①终结了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②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政治理想③推动了法国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④鼓舞了拉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美国)。本题要求据材料答出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据材料“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和“《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可知,材料反映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的情况,①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可知,北美独立战争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关于权利的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主张,②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鼓舞了法国而不是拉美,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埃及不仅在修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政府还因举借英法外债走向财政破产,进而出卖国家主权;而英法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则掌握着运河带来的高额利润。1882年,通过运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国的,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称运河为大英帝国的动脉。苏伊士运河的修建()①使地中海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②引发了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运动③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④加深西方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侵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69年埃及。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①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强烈支持,史称“华夫脱党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②项错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进而出卖国家主权;而英法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则掌握着运河带来的高额利润。1882年,通过运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国的……”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③项正确;“埃及不仅在修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政府还因举借英法外债走向财政破产,进而出卖国家主权”可知,苏伊士运河的修凿便利了英法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侵略,④项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下列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②“本防御同盟既以维护欧洲均势、保障欧洲各国的安宁和独立,防止多年来(法国)蹂躏世界的那些侵略重演为其目的,……”③“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④“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所学可知,①“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属于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内容;②“本防御同盟既以维护欧洲均势、保障欧洲各国的安宁和独立,防止多年来(法国)蹂躏世界的那些侵略重演为其目的。”属于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相关内容,……”;③“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④“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属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爆发的相关内容。所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B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风俗与施政材料一鉴于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时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摘编自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材料二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的情况下,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强行向全国推广,仍有激起东方社会反抗的危险。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西汉能成功地避开亡秦覆辙,将帝国的统治巩固下来,与此不无关系。——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三为了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朝儒生们提出“德教”的主张。贾谊和董仲舒分别对“德教”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贾谊的方案可以称为“以礼为治”。他建议汉朝仿照西周,尽快“制礼作乐”,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儒家制度,用这套制度约束百姓的行为,“使民日迁善远罪”,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摘编自陈苏镇《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以社会风俗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为视角,评析秦至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时期东西部风俗差异是如何消弭的。〖答案〗(1)评析: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故地的风俗与法令与原秦国统治地区各不相同。秦以“以法治俗”为指导思想,以严厉的法令来整顿东方地区的风俗,力图实现文化一统,巩固统一局面。但因秦法过于严苛激发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汉朝建立后,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鉴于东方地区传统势力强大,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东方地区建立诸侯国,任用当地士人,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治理,巩固了汉的统治;但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从秦到汉初的巩固统一政策和不同文化政策产生的后果,体现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与风俗的统一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2)说明: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社会文化风俗的交融和整合;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至西汉初期。由材料一“秦统一后‘移风易俗’主要针时的是东方六国。”及所学可得出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故地的风俗与法令与原秦国统治地区各不相同;由材料一“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可得出秦以“以法治俗”为指导思想,以严厉的法令来整顿东方地区的风俗,力图实现文化一统,巩固统一局面;由材料一“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可得出秦法过于严苛激发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二“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可得出汉朝建立后,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鉴于东方地区传统势力强大,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东方地区建立诸侯国,任用当地士人,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治理,巩固了汉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由材料三“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统一。”及所学可得出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社会文化风俗的交融和整合;由材料三“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可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可得出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17.魏晋南北朝绘画材料一——地图依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材料二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陈寅格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答案〗特点:A地区,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地区: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佛教传入中国。C地区:画家人数较多,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原因: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解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图中A地区,可知是河西走廊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该地区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原因:根据材料二“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可知政治环境较为安定;根据材料二“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可知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并结合所学可从地理位置分析,即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图中B地区处于黄河流域,根据图例可知此处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原地区的文化地位、民族交融、绘画历史等角度进行分析。即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佛教传入中国。C地区中,根据图例可知画家人数较多。结合所学可知,该地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原因:可从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18.进入20世纪,“革命”成为中国的焦点。《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大意:商汤灭夏、武王灭商,顺应“天”的规律,符合人民意愿)树立山人《尊革命》(1901年)故有易姓而非革命者,如汉灭秦、魏灭汉、晋灭魏……有革命而不必易姓者,如日本自神武天皇以来二千余年皆一姓相传,专制为治;而明治维新之后,由专制政体改而为立宪政体是也。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利利霞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党纲草案》(1923年7月)此时中国重要的工业机关,大部分都在列强或军阀官僚手里,很少在中国资产阶级手里;农民正面的敌人,更是列强与军阀官僚,故中国的无产阶级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以革命的方法建立真正平民的民权,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从古代到晚清,“革命”这一词语含义的变化。(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党纲草案》阐述的革命的内涵。〖答案〗(1)中国古代“革命”的含义为推翻暴政,改朝换代;晚清变化为建立近代民主制度。(如果学生回答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制度也可给分)(2)《###党纲草案》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无产阶级与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并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革命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到晚清时期。由材料“故有易姓而非革命者,如汉灭秦、魏灭汉、晋灭魏……有革命而不必易姓者”可得出中国古代“革命”的含义为推翻暴政,改朝换代;由材料“观于昏昧之清朝,断难行其君主立宪政体,故非实行革命、建立共和国家不可也。”可得出晚清变化为建立近代民主制度。【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3年7月的中国。由材料“此时中国重要的工业机关,大部分都在列强或军阀官僚手里,很少在中国资产阶级手里”及所学可得出《###党纲草案》指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由材料“农民正面的敌人,更是列强与军阀官僚,故中国的无产阶级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此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可得出无产阶级与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并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由材料“以革命的方法建立真正平民的民权,取得一切政治上的自由及完全的真正的民族独立。”可得出革命目标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使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11)六、中华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5)(十)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例如绥德、富县、庆阳),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主的债权,帷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政府对东佃(租佃)关系与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9)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第八条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第十五条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12)第八条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稍、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第十五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第十六条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3)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依据###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的上述史料,自拟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加以论述。要求:至少使用两则史料,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主题: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党领导的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发展。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之下,农民遭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八七会议提出实行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逐步开展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关系。获得土地的农民拥护###,积极发展生产,支持根据地建设和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事业,对支持敌后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土地政策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建党以来,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要求:至少使用两则史料,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首先,结合材料信息“###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使命”和设问信息“###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根据材料中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消灭封建制度”“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主张废除封建制度与剥削,实现土地国有,巩固政权建设;1941年全面抗战的背景之下,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双减双交”政策,巩固统一战线和敌后根据地。由此可提炼观点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党领导的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党领导的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发展”,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关系。长期以来,农民遭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分土地给农民,获得土地的农民拥护###,积极发展生产,支持根据地建设和革命。随着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中共通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事业,对支持敌后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土地政策在原则性与灵活性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战后国际贸易材料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时间谈判回合谈判主要情况1949年4—8月安纳西回合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1950年9月—1951年4月托基回合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1956年1—5月第二次日内瓦回合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1961年5月—1962年7月狄龙回合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评论: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发展。(2)变化: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原因: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世界。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一“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可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由材料一“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可得出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由材料一“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可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由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可得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第二问评论,由材料一“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及所学可得出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及所学可得出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由材料一“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可得出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发展。【小问2详析】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5年至1995年的世界。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可得出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滞胀”危机的影响、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2023.05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燥”;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 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了有巢氏“构木为巢”、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结绳为网、神农氏制作耒耜进行耕作,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排除B项;据材料,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情况,不是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这些传说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的内容,不是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2.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摩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代西域地区。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摩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港口城市繁荣。以下关于宋朝的历史记载,可印证这一结论的是()①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②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③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④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代。“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不惟岁获厚利,兼使外蕃辐辏中国,亦壮观一事也。”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①项正确;“置立榷场于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别置蕃市以居来者……使利归于公,货通天下。”反映的是边疆地区商业贸易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②项错误;“泉南(泉州)地大民众,为七闽一都会,加以蛮夷慕义,航海日至,富商大贾,宝货聚焉。”反映了福建泉州一带海外贸易繁荣的信息,③项正确;“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富人大姓,皆得乘伺缓急,擅开阖敛散之权。”反映的是京师地区商业发展的信息,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任命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等官员。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以上材料说明()A.地方军事力量膨胀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B.忽必烈改革遭到蒙古权贵的激烈反抗C.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 D.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首席的右丞相是忽必烈的外甥,还掌握着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中书省的其他重要职务由蒙古、畏吾儿、契丹贵族和汉人谋臣担任,他们大多出自忽必烈的怯薛(侍卫)。”可知元朝政治体制一方面采行了中原传统王朝的多种制度,但另一方面又保存了不少蒙古旧制,较为生硬地混合了蒙古旧制和汉制,具有镶嵌复合的特点,故元朝政治体制兼有中原和蒙古二重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蒙古权贵对忽必烈改革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机构的官员主要出身于科举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代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官”,又称“言官”。“考选之例,优者授给事中,次者御史,又次者部曹用”。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这样的制度设计说明()A.朝廷重视对官员的监察 B.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C.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 D.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根据材料“科道官是进士出身的佼佼者,可以得到迅速的提拔,如果贪赃枉法,会受到比普通官员更为严厉的惩处。”及所学可知,明代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统治者重视对科道官的选拔,并且对科道官的管理要求更高,体现了明代统治者重视对官员的监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朝廷内部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君主勤于政事善于纳谏”属于唐代统治者的重要人才的表现,排除C项;“优秀人才普遍得到重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6.1864年,奕䜣上书朝廷:“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黯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引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其上书的目的在于()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 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 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64年的清王朝。根据材料“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可知,奕䜣认识到外国人能够借助中国文化典籍对中国进行诘难,而中国因国内缺少外文翻译著作,对西方国情的了解较少,在外交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由此可见,奕䜣的主要目的是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的信息,排除A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7.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的武昌。根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及所学可知,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是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以此可知,保路运动为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D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表述与史实不符,第二次鸦片战后,天津条约对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破坏中国的内河航运权,标志着列强侵入由沿海进入内地,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已经组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排除B项;甲午战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8.1940年,历史剧《梁红玉》在延安创作完成。剧中开场时最先登台的人物并非英雄角色,而是没有姓名的“民众甲”“民众乙”“民众丙”,开场白便是民众们念:“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这一剧目()①借助历史题材唤起民众投身抗战②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观念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④贯彻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历史剧《梁红玉》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的责任,①项正确;体现了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性,表达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②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选项与史实不符,③项错误;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选项与史实不符,④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1952年初,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中国东北地区脑炎等疾病流行。全国迅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都普遍进行了清洁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害虫等活动。1952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上一年同期大为减少。这说明()①爱国卫生运动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②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匮乏基本缓解③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④群众参与是中国疫病防治的特色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据所学,1952年正值朝鲜战争、我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期间;结合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针对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细菌战导致东北疾病流行的情况,我国开展了范围广、参与度高的爱国卫生运动,“从各大工厂到广大农村,从机关到学校”,最终各地传染病发病率大为减少。据此可知,①④正确。②错在爱国卫生运动减少了传染病发病率,并非达到基本缓解医疗匮乏的程度;③错在“长足进步“意思是形容进步速度很快,材料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未涉及中医药治疗水平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故本题选C项。10.自2016年开业以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项目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在埃及,一片沙漠被改造为该国第一个“太阳能村”。亚投行的成立()①强化了国际金本位制度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③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④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金本位制在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便已经解体,①错误;根据材料“在印度古吉拉特邦,1060个村庄的道路被修缮,方便了800万人出行”可知,亚投行的设立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进步,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解体,③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亚投行的设立推动了印度和埃及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结合所学可知,其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11.《汉谟拉比法典》有如下条款。对下述信息解读正确的包括()第53条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第55条如果一个人打开他的河渠用于灌溉,使水冲毁了他邻居的田地和作物,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①麦类是两河流域的重要粮食作物②气候干旱推动该地灌溉农业发展③法律制度维护了借贷和契约关系④国家重视灌溉设施的维护和管理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不去加固他的河堤,在他的河段中出现了决口,使水冲走了农田和大麦,那么他应该赔偿被毁掉的大麦。”可知,麦类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①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气候条件与灌溉农业之间的关系,②项错误;“他应该按照邻近地区的大麦产量做出赔偿”反映出《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借贷和契约关系,③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农业生产秩序,④项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普遍认为财富只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追求财富遭到鄙视,禁止放贷收取利息。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以上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城市的复兴和发展 B.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展开C.教会特权遭到挑战 D.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根据材料“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可知,中世纪时期,西欧城市市民在获得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追求财富的价值观,A项正确;罗马法复兴运动是欧洲11~15世纪主要以意大利为中心而发生的重新研究、鼓吹罗马法的高潮,它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教会特权遭到挑战”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其次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是市民阶层为实现城市自由和自治而进行的斗争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13.西方学者论述道:“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有这本‘圣经’就足够了。”以上材料反映出北美独立战争()①终结了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②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政治理想③推动了法国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④鼓舞了拉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美国)。本题要求据材料答出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据材料“美国的革命并不仅是巴黎城中的一种时尚,它实际上已成了一种新的信仰”和“《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可知,材料反映美国独立战争影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英国在北美地区的殖民统治的情况,①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可知,北美独立战争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关于权利的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主张,②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鼓舞了法国而不是拉美,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4.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埃及不仅在修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政府还因举借英法外债走向财政破产,进而出卖国家主权;而英法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则掌握着运河带来的高额利润。1882年,通过运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国的,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称运河为大英帝国的动脉。苏伊士运河的修建()①使地中海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②引发了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运动③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④加深西方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侵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69年埃及。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①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强烈支持,史称“华夫脱党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②项错误;“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进而出卖国家主权;而英法控股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则掌握着运河带来的高额利润。1882年,通过运河的船只中有80%是英国的……”可知,苏伊士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的航运距离,有助于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③项正确;“埃及不仅在修凿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与财力,政府还因举借英法外债走向财政破产,进而出卖国家主权”可知,苏伊士运河的修凿便利了英法列强对埃及的殖民侵略,④项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5.下列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②“本防御同盟既以维护欧洲均势、保障欧洲各国的安宁和独立,防止多年来(法国)蹂躏世界的那些侵略重演为其目的,……”③“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④“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所学可知,①“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以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属于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内容;②“本防御同盟既以维护欧洲均势、保障欧洲各国的安宁和独立,防止多年来(法国)蹂躏世界的那些侵略重演为其目的。”属于1815年维也纳体系的相关内容,……”;③“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利于和平的不结盟国家存在和活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更加重要的因素之一。”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④“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属于20世纪50年代冷战爆发的相关内容。所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B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B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风俗与施政材料一鉴于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时的是东方六国。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摘编自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材料二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在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的情况下,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强行向全国推广,仍有激起东方社会反抗的危险。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西汉能成功地避开亡秦覆辙,将帝国的统治巩固下来,与此不无关系。——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材料三为了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朝儒生们提出“德教”的主张。贾谊和董仲舒分别对“德教”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贾谊的方案可以称为“以礼为治”。他建议汉朝仿照西周,尽快“制礼作乐”,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儒家制度,用这套制度约束百姓的行为,“使民日迁善远罪”,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董仲舒则主张“教化”必须由“圣人”主持,圣人奉天命来到人间作天子,这种圣人加天子的角色就是“王者”;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的统一。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摘编自陈苏镇《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以社会风俗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为视角,评析秦至西汉初期的统治政策。(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西汉时期东西部风俗差异是如何消弭的。〖答案〗(1)评析: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故地的风俗与法令与原秦国统治地区各不相同。秦以“以法治俗”为指导思想,以严厉的法令来整顿东方地区的风俗,力图实现文化一统,巩固统一局面。但因秦法过于严苛激发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汉朝建立后,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鉴于东方地区传统势力强大,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东方地区建立诸侯国,任用当地士人,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治理,巩固了汉的统治;但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从秦到汉初的巩固统一政策和不同文化政策产生的后果,体现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与风俗的统一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意义重大。(2)说明: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社会文化风俗的交融和整合;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至西汉初期。由材料一“秦统一后‘移风易俗’主要针时的是东方六国。”及所学可得出秦朝统一后,东方六国故地的风俗与法令与原秦国统治地区各不相同;由材料一“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可得出秦以“以法治俗”为指导思想,以严厉的法令来整顿东方地区的风俗,力图实现文化一统,巩固统一局面;由材料一“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可得出秦法过于严苛激发了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激烈冲突,成为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之一。由材料二“在完成政治统一之后,刘邦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可得出汉朝建立后,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鉴于东方地区传统势力强大,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东方地区建立诸侯国,任用当地士人,按照当地风俗进行治理,巩固了汉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由材料三“王者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推行教化,逐渐移风易俗,实现文化统一。”及所学可得出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社会文化风俗的交融和整合;由材料三“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的主导地位。”可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结合所学可知可得出平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17.魏晋南北朝绘画材料一——地图依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材料二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陈寅格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答案〗特点:A地区,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地区: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