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③

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

编写人:陈学富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2-3-26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I.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

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时间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学习步骤】

一、知人论世

I.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

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

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

锋利,针硬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

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

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

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

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

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

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

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

我们不能苛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丛()缔交旗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zX毅

I(J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X.xZ安乐()

③翟()景墨翟()e()滑累目()不应蒙佰()

④遂()巡si穆棘泠()及()持

摩()长絮()大度()德量力内立法摩()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务耕织()亨侬之具()

②会盟()重宝()

③阴津忠信()尊贤而事土()

④兼韩、魏……之众()杜赫之屣()

⑤于举六国之士()于号从散约败()

⑥开关延敌()天下诸侯已国矣()

⑦国利乘便()尊及孝文王()

⑧事国之日浅()珍列用而谁何()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同年而语

11以下非个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百集则应,赢粮而录从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拿瞩缠枢之子④了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③伏尸百万,流血尊横()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⑤一夫作难而七庙塞()

【附】练习答案:

(1)①zbngyingcongch6n9sheng②Ningningningyuele

③Zhdidishoozhaotianxian④qUnqlnjinduo

duodii

(2)①致力,从事;防御和进攻②诸侯间聚会而结盟;贵重③懂事理,有远见;尊重④同时

并有;类⑤介宾短语,在那时;介宾短语,从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凭借有利的形势;延

续⑧享有;时间短暂;陈列;锋利;兵器⑨以,连词;为,做;认为⑩树木;兵器;论。国

家;变小,缩小;削弱,变弱;介词,被:天下的人

(3)①名词作状语②使动用法③名词作状语④使动用法

(4)①夸张②夸张③夸张④比喻⑤借代

三、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本段,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

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

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一一“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

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

么启发。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

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

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

“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

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

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

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

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

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

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己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

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

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

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

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

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

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学习步骤】

一、自主学习

指出下列翻译正误,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

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镐,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

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

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

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

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

(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

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

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镉”

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

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

确。

二、合作交流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

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

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

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

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

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

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

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

“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

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

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一一“蒙

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

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

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

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

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

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

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3.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

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

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

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

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

“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

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三'突破疑难

1.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

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

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

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

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学习步骤】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第4自然段

(1)填写下表

地位出身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

“",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

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

为秦""和"",而是因为秦“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

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扇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

有“"之贤、""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增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

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

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1段的“"及“";第2段的:

“"、"“及"”;第3段的:“”及“第4

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2段中我们知

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的九国较量的结果

是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的配隶之人

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

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能不深思而发出

""的问话。

[附]练习答案

1.(1)(板书)

军队数地理

地位出“军队素质武器状况

量条件

“瓮牖枢“行伍“疲弊之“阡

陈涉,,数百”“斩木为兵”

之子人,迁之间”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