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③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④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⑤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⑥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潆潆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⑦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⑧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⑨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材料二:整体而言,中西语境中的“意象”概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西方“意象”就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其意义的生成具有多义性、弥散性,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某种共识来生发,其意义的生成遵循特定的路径,两者在意义生成机制上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具体来说,西方“意象”在接受者内心中的呈现是没有稳定模式的,每个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中国意象在具体生成的过程中,有一个从“预备”到“生发”的过程。在“预备”的过程中,意象由特定的物象引导,而这些物象都指向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以庞德的诗歌为例:“芦苇重,弯曲了。竹子言说,似乎在流泪”“几张脸在人群中幻影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庞德的书写模式,模仿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路数,这种写法显然比波德莱尔那种跳跃性、抽象化、晦涩冗长的象征主义书写要更具蕴藉性、可读性和画面的美感。但庞德显然依旧未能理解中国诗歌中运用自然意象之精髓。中国的自然意象基本都自带特定意味,这是与一般的自然物象最根本的区别,比如竹子在中国的绘画和诗歌当中,一般都带着“临风不惧”“青翠挺拔”“高洁自爱”“宁折不屈”等意味,其与梅兰菊等自然意象一道,构成了所谓君子处世的审美姿态。至于“桃花”则让人联想到“春暖”“萌动”“艳丽”等意味,诸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诗中“桃花”这一自然意象指向的是佳人的意味,而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中,“桃花”则指涉着“春暖”“萌动”的气息。也就是说,中国人由于自然意象所自带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指向性,能够在接触某个自然意象的刹那间迅速进入某种预设好的意义空间之中,意象接受者无需过多思索就能直接进入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时性审美情境之中。至于在这种审美情境之中,审美参与者究竟希望进入哪一类审美情境,就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这跟波德莱尔象征主义式的碎片化、抽象化、晦涩化有着本质区别,也跟庞德试图模仿中国的“自然意象”却写出了诸如“芦苇重,弯曲了”之类的“自然物象”有着显著区别。(节选自《对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象必须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挑选和思想感情的点染,方能成为意象。B.诗歌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带有诗人主观的色彩。C.中国诗歌意象的意义指向是稳定的,“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固定不变的。D.同一个物象,由于所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不同,所构成的意象的情感指向也迥然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这一意象固定地带有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是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的结果。B.物象是构成意象基础,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如“云”这个物象可以构成“孤云”“暖云”等意象。C.西方“意象”是“图像”借助象征方法在读者内心中的呈现,而中国意象则是基于“约定俗成”的文化意义来生发。D.西方读者基于自己的个体接受图式而创造出差异性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因为西方更重视个性自由。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C.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常常能够引起游子的共鸣。请结合材料分析“明月”意象引发游子共鸣的文化和心理原因。(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西望茅草地(节选)韩少功茅草地,蓝色的茅草地在哪里?在那朵紫红色的云彩之下?在地平线的那一边?在层层的岁月层土之中?多少往事都被时光的流水冲洗,它却一直在我记忆深处,像我的家乡、我的母校、我的摇篮——广阔的茅草地。中学毕业那年,正碰上国家动员青年支农和支边——建设祖国的庄严号召,争当英雄的豪迈理想,怎不使一个青年人热血沸腾?父母都以为我疯了,在几本苏联诗集里走火入魔了。照他们的意思,如果不能继续升学,考虑到家里的困难,那么我至少应该去就业赚钱,何况那个金属轧延厂已经同意我上班。我烦透了他们的唠叨。谈判,吵架,绝食,摔打家具……一切都过去了,行李还卡在父亲手里。心一横,我只身混上西去的列车,混在下乡的同学当中,只带了一支牙刷。道路神圣而漫长。当列车穿过白天与黑夜,驶过重重青山,广阔的茅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拔地而起的巨石,扑扑惊飞的野鸡,木桥下弯弯的河水,还有耳环闪亮的少数民族妇女,一切都令人兴奋不已。据领队的老杨说,这里汉、侗、瑶等多民族杂居,经过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械斗和迁徙,人口日益减少,留下一片荒凉。可荒凉有什么要紧?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眼下我们要在这里亲手创建共青团之城,要在这里“把世界倾倒过来,像倾倒一只酒杯”!…………队长外号李瞎子,是本地农民,眼睛不太好,经常眯着眼像刚刚睡醒。他其实很有心计,补个箢箕,做张板凳,用胡琴拉一曲采茶调或西湖调,都是无师自通。但他从不当出头鸟,即算对领导不满也是阳奉阴违,即使耍奸取巧也不露痕迹,有时带着我们早早上地,却听任我们打鸟或者挖蛇洞。他装作没看见。他的缺点是满脑子迷信,一看见坟就要绕着走,挖野坟时也决不动手,说是怕鬼来敲门,怕先人们生气。这样的人当然对科学不感兴趣,一听到我们说起分子式或者光合作用,就一个哈欠放出来,睡着了。我们只好直接找场长建言。场长是个老革命,他的一生和土地相连。在皖南,在苏北,在淮海战场,他为土地流过血。战争结束了,他有了上校军衔。国家出现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他打了个报告要求改行,去办农场。他没有家室,喊声‘走’就走了,回到了故乡的土地上。临走时一个老上级还笑着送了个名字给他:“你回乡种田去,就叫张种田吧!”“张种田”一定会支持我们科学种田的建议,我们想。“科学?”他倒显得很注意,在地头盘腿坐下来。“种种种,土质情况也不明,肥料供应也不足,不是纯粹浪费劳力吗?这样还想赶上英国美国?”一个女知青放了头炮。“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广种薄收根本是错误的方针,是好大喜功的左倾盲动主义!”另一位男知青跟上来大扣帽子。“你们慢点讲。”场长有点慌。我们七嘴八舌,建议缩短战线,建议注重管护,建议因地制宜,建议广开门路多种经营,养羊啦,养兔啦,养蜂啦,还有自制蜂王浆的生财之道,马尔采夫耕作法,约克夏肥猪,五零一菌肥——我们只差没说到超音速飞机和人造卫星了。肯定是我们的渊博知识吓坏了他。他眼睛眯成缝,嗯嗯呵呵听了一会儿,最后给我们一人递了一根烟:“你们还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呵。问题是,你们说得花一样,都搞得成器?都能吹糠见米?”我们后来才知道,他有一次从外地引进高产蚕豆种,不知为什么到头来连种子钱都没赚到,气得他直骂娘,从此对新事物总是敬而远之。“场长,你放心吧。我舅舅是农学院教授,你不相信我,总要相信他吧?”“场长,你不要门缝里看人呵,总得给我们机会吧?”“场长……”“好,考虑考虑。”他总算点头了。不过他还是不大放心。据说他事后对别人说:几个书生还来教我种田?我当田把式的时候他们老娘还没动胎吧?他根本不同意缩短战线——当时大开荒正在他兴头上;也不同意养什么蜂——他觉得蜜糖饱不了肚子。他只是对什么菌肥稍感兴趣。理由是,茅草地太广阔了,要种的作物太多了,全场干部群众再加上牛们猪们,满打满算就五六百个屁眼,根本屙不过来。肥源问题确实一直让他很伤脑筋。造菌肥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可我们连量杯和试管都没有,只能拿瓦钵和面盆来代替,更不要说什么搅拌机和恒温室了。场长破天荒让我们买了两支温度计,打了几个木头架子,就好像割了他的肝肠肚肺。他一天来看两轮,问什么时候可以出肥料。见十多天没动静,老是在试验试验,他有点沉不住气,摸摸钵子和温度计,揭一揭蒸笼盖,显得焦躁不宁。一看他那样子,就知道他恨不得我们今天开工,明天出货,后天就是庄稼嗖嗖嗖往上蹿,玉米棒子大得一筐只能装一个。他拍拍我的肩,把我拉到一边,说起地上功夫如何紧张,说队长们埋怨劳力抽调得太多,说兄弟农场又送来了挑战书,那意思很明显——要我们切实抓紧。当然得抓紧,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得有一个过程吧?要命的是,第四次制种又是失败。偏偏在那一天,两个不争气的准牛顿上工时间溜号,去玩一把篮球,正在球场上快活,被场长撞个正着。他黑着一张脸,气呼呼地闯过来,摇着草帽扇风,把土温室里里外外看了一圈,又盯住了我们这些劳动力脚上刺眼的鞋和袜。“下午挖地,都去挖地!”他终于一扬巴掌。我没听懂,“我们还有棉饼没有磨完……”他背着手走了,再一次挥掌:“挖地!”“场长,你得有点耐心,这次失败是有原因的。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他冷笑一声,“你们是做粑粑呢,还是做面条?一点臭气也没有,还说是肥料?有了这么多的日子,你们就是屙也能给我屙两担了吧?”一位女知青当场气得要哭。场长是相信大粪的。这没有办法。他嗅了半个月,还没嗅到大粪的气味,就认定我们的菌肥完全是骗人,因此必须把骗子们轰回地上去。又是挖地,播种,挖地,播种……我们咬紧牙关,捶打自己的腰背,揪出衣角的汗滴,然后敲锣打鼓向场部送开荒喜报。好像出大力流大汗是我们唯一的本分,是这辈子过早定型的宿命。天呵,连我这个最不叫苦的人也隐隐不安起来。场长好像没有这些不安。相反,他一上地就高兴,一上地就来了气力,简直是个天生的劳动疯子。不论在哪个工区,他比年轻人更卖力,手里的耙头三抡两舞,一晃眼就把别人甩下好远。饿了,咬个生红薯或生萝卜。渴了,到溪边或者塘边喝一捧生水。他的两个干儿子,据说都是抗洪时得救的孤儿,只有6岁,也被他带到地上去,一人扛一把特制的小耙头,跟着他参加生产劳动,累得哇哇大哭也不可回去。干部们更跟着他遭罪。在他的命令下,会计做账,秘书写材料,基本上只能在晚上加班,以至有个会计经常暗地里冲他瞪眼睛。歇工时,他就抽燃烟,笑眯眯地说点往事,诸如新四军、汉阳造、黄桥战役、板门店谈判、扒铁路埋地雷、拿棉絮当烟丝烧什么的。如果受到什么人邀请,他还会走腔走调地唱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战罗霄山上,继承着先烈的殊勋。千万里转战,风雪饥寒……最初,即使是不太准确的音调,也能唤起我庄严神圣的情感。但肚子里越来越空洞和枯索的时候,累得一倒下去就天旋地转爬不起来的时候,武昌城还与我有什么关系?大刀与硝烟,老兵的笑脸,离我实在太远,远得模糊起来……(有删改)【注】原文有十六节,本文选自第一节和第三、四、五节。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的知青视角叙述发生在“茅草地”上的故事,显得真切感人。B.小说语言生动而鲜活,具有个性化特征,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C.“茅草地”不仅是小说中自然环境,还见证了知青的喜怒哀乐,是情感记忆的载体。D.小说颂扬了知青一代建设荒原、献身荒原的英雄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人生价值。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地头盘腿坐下来”说明场长很重视科学,与上文中队长对科学不感兴趣形成鲜明对比。B.“渊博知识吓坏了他”表现了场长在我们这些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知青面前谦虚的态度。C.“准牛顿”带有调侃意味,与这一段“可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有失败的时候吧”相呼应。D.“刺眼的鞋和袜”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我们这些知青贪图安逸,并未真正跟农村“打成一片”。8.请分析选文中的场长形象。9.韩少功认为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二律背反”现象,所谓“二律背反”,是指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呈现出多元、对立、复杂化倾向。试结合《西望茅草地》分析小说中的“二律背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跬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节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属丰稔A若斯B朕C为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F务俭约G必不H辄为奢侈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农时”的“夺”意为“耽误”,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夺”含义不同。B.“害于百姓”与《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相同。C.“知所以易之”中的“易”为意动用法,意为“认为容易”;“然在初则易”中的“易”意为“容易”。D.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以“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畦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D.太宗皇帝认为民为国之本,若谷贱伤农,必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从而动摇国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14.太宗皇帝使天下人富贵的举措是什么?请分条概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白居易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当时作者在长安左拾遗任上。好友王质夫归隐告别,白居易以诗相送。王十八,即王质夫。归山,指归隐。②太白峰:秦岭主要山脉之一,山上有仙游寺,王质夫即隐居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用一“曾”字表时间的回溯,诗人的思绪一下就飞回过去那令人留恋的岁月。B.中间两联是回忆,集中写了仙游寺的胜境及诗人与其好友陶然其间的快意豪情。C.诗人在林间温酒,烧红叶以取暖,扫去石上杂生的绿色苔藓以题诗,意趣盎然。D.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写景时极其注重色彩美的表现,本诗也是这样。16.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全诗只有“羡君回”三字提到离别,其余三联全是回忆过去游仙游寺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嘲笑别人从师学习的心理上的原因。(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规”又称“杜宇”“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女性减肥,都是从不吃晚饭开始的,①?“长期不吃晚饭,你会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而皮肤松弛变老,你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脱发,你会因为要经常看胃病而认识更多的肠胃医生……”近日,网上这段“长期不吃晚饭的人怎么样了”的视频火了。的确,偶尔饿一两顿对身体没什么影响,②,损伤的首先就是胃。因为不吃晚餐,胃部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③,而胃酸分泌过多损伤胃黏膜,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除了会出现泛酸、胃痛、烧心等症状,还可能诱发如胃炎、胃溃疡、胃黏膜糜烂等胃病。而且,长时间空腹,胆囊也无法排空帮助消化食物,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偏高,有可能会形成结晶储存在胆囊内,容易诱发胆结石或胆囊炎。此外,从中午后就不再进食,胃部排空时间比较久,肝脏当中储存的糖原会大量减少,①此时机体会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质,将其转化为血糖,②导致身体代谢水平快速变慢,③不但减不了肥,而且会出现不瘦反胖的现象,④而这些人如果突然恢复吃晚饭的习惯,⑤他们的身体细胞就会像蔫了的花一样拼命吸收营养,体重也会迅速反弹。因此,健康减肥还需要坚持不懈地从饮食、生活习惯、合理运动等方面一起努力。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