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合川区瑞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6页、47题(含选考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钱币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或B)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次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1.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A.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B.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C.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D.秦朝时孝成为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秦律对不孝罪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可知,题干是秦朝法律对于孝道的重视,故选C;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知道思想,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排除D。2.“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3.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地区崇宁元年(1102年)嘉定十六年(1223年)江南东路两浙路307江南西路荆湖南路17福建路16A.助推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称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获取的信息:由1102年到1223年,即1127年靖康之变后,从北宋发展到南宋,在此期间,南方人口密度有所增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密度增加,有助于南方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选项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选项B错误;表格中,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选项C错误;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选项D错误。4.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与联系,从而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正确。从材料可知开放是福建漳州和广东澳门,说明当时开放极其有限,并没有终结闭关锁国政策,A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B错误。材料是两地开放通商,和促进资本主义商业产生无关,D错误。5.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灵秀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从1840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D选项错误。6.1919年11月,李大钊发文评价五四运动,称其“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这体现了五四运动A.追求正义自由的理想B.具有苏俄革命的模式C.爱国牺牲的责任意识D.兼具社会革命的意义【答案】A【解析】【详解】概括材料“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可知,五四运动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故A项正确。苏俄革命的模式是指中心城市暴动,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没有涉及爱国牺牲和社会革命,故CD项错误。7.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材料“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可知,这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仍然存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消失,所以这一会议召开于建国之后至1956年底之前,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错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于1992年10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这一政策A.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B.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C.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D.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1977年发表到1980年要实现“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明显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严重脱离国情,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农业现状,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排除B。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提出脱离实际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现代化水平,是错误的,故D错误。9.美国宪政奠基者亚当斯(1735—1826年)认为:古代雅典的历史“对于我们的国人来说,就好比是大陆人所说的许多家庭拥有的‘梳妆室’”,里面有许多用来反观自己的镜子。据此可知,亚当斯A.推崇古雅典民主政治运行机制B.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了规范C.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D.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出亚当斯强调的是美国宪政吸收了古代希腊民主制的优势和古代希腊民主制的经验教训,说明亚当斯重视从历史中寻找参照和启迪,故答案为D。古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民主是代议制,不是推崇古代雅典机制,A错误。亚当斯没有为后世民主化进程确立规范,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亚当斯吸收雅典民主思想,没有强调雅典民主影响深远和持久,C错误。10.中世纪以来的英国乡村惯例,穷人可以捡拾贵族庄园收割后土地上遗落的麦穗,贵族不得反对,富人则无此权利。许多穷人赖拾穗为生。但到了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应农场主的诉讼,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这一变化A.强化对私有产权的保护B.不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C.体现资产阶级统治的残酷性D.反映了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18世纪末高等民事法院通过诉讼法令的形式否定了世纪的乡村惯例,有利于保护农场主私有财产利益,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表述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的残酷性且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题干现象不能片面反映英国社会道德问题,排除。11.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共产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到1951年,各国共产党势力便迅速衰弱,对这一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西欧各国经济快速实现了恢复发展B.冷战切断苏联对西欧共产党的支持C.西欧各国政府大力压制共产党活动D.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影响共产党的形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在战争受到重创,经济破坏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社会矛盾加深,共产党社会基础扩大;50年代后各国通过国家干预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矛盾缓和,使共产党社会基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B项,二战前第三国际已经解体,各国共产党各自为战,排除。C项,战后西欧各国以经济恢复为主要任务,而不是镇压共产党活动,排除。D项,苏联东欧政局变化出现于90年代,不符合史实,排除。12.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A.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B.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C.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D.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选项。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说法太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排除。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满眼势烈,形势惨重。——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件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背景:明朝: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影响:明朝: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明朝特点:从材料一“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得出政府在应对疫病是较为消极;从材料“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可知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救助方面;据材料一“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救济钱物”得出防疫措施呈现零散性、偶然性;从材料一“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认为瘟疫是天神本怒”的表现,得出防措的迷信色彩浓厚。英国特点:据材料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据材料二“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据材料二“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得出防疫制度化;据材料二“政府积极加强疲区公共卫生建设”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步。(2)社会背景:明朝方面,从材料一“明朝后期”“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结合所学得出明朝正走向衰亡,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小农经济占导,思想观念落后、愚昧。英国方面,据材料二“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得出当时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结合所学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影响:明朝,从材料一“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损失惨重”“十年”结合所学得出导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要因素之一。英国,据材料二“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结合所学得出鼠疫从英国消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都铎王朝统治的持久稳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转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恰当、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评分原则:主题提炼、作品介绍、史实说明、逻辑档次要求第一档主题提炼恰当,作品介绍准确,有两个正确的史实支撑,逻辑严密第二档主题提炼较恰当,作品介绍较准确,有较清晰的史实支撑,逻辑合理第三档主题提炼基本符合题意,作品介绍一般,有史实支撑,有逻辑顺序第四档主题提炼不恰当,作品介绍不准确,没有史实支撑,逻辑不清晰参考示例:中国古代瓷器享誉世界《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瓷器生产领先于世界。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巨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中国古代瓷器,不但集工艺、美学、商贸之大成,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打破疆域、沟通世界、推动文明交流的一种文化符号。其他参考主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盛行(2)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解析】【详解】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根据材料和图片提炼一个主题,比如,材料“《群神宴》。画面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可以提炼出“中国古代瓷器享誉世界”。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群神宴》为代表的瓷器来源、特点、历史意义等三个角度来作答。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宋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在原有官职不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设使职;另一方面,有意地分割事权。同时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指定新的职官制度。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元丰五年,又对三生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重新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职权,取消与三省重复的机构、如中书门下、谏院、起居元等;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然而,后世对北宋元丰改制的评价却褒贬不一。宋哲宗时王觌认为元丰官职改革:“正名百职,上下相维,各有分守。”朱熹认为神宗喜《唐六典》,“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中三叠四,多少劳扰。”——摘编自秦江《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元丰官职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元丰官职改革的不同态度及其依据。【答案】⑴北宋机构重叠紊乱,行政效率低下,存在弊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变法失败,巩固变法成果。⑵态度1:肯定依据:品、阶、官、职统一,简化官品等级;精简政府机构,职责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态度2:否定依据: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实际;改革不彻底,改革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解析】(1)关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宋官制的弊端、国家统治危机、宋神宗巩固变法成果等方面思考作答。(2)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对元丰官制改革的态度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肯定元丰官制改革,根据材料“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职事官各还其职,按不同的品、阶授相应的官职。于是品、阶、官、职就统一起来了”“在六部改革中,裁减了一批喧夺六部职权的冗官机构和使职差遣官,恢复了六部原有的职权”等信息可从品、阶、官、职统一,简化官品等级;精简政府机构,职责明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方面回答肯定的依据。另一种是否定元丰官制改革,根据材料“依此定官制,事多稽滞”“既有六部,即无须用九卿,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复古为指导思想,不符合实际;改革不彻底,改革后依旧存在机构重复,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等方面回答否定的依据即可。点睛:本题引用北宋元丰官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背景”“不同态度及其依据”,难度相对简单。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宋品阶制度十分复杂,官员的品与阶、官与职常互不一致,使得北宋官僚机构重叠且系统紊乱”“继王安石变法之后,从元丰三年开始,宋神宗下令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1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集权制的明治政府,造就了“官报时期”。1875年,官方修订了报纸条例,期中就有“侮辱官吏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保凯也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引起官方和民众的一致关注,它们大肆炒作对外战争理念,宣传对天皇的“忠”,以扩大销量。19世纪末,当权者西首西方文化定位在德国的国家主义上,提出“和魂洋才”等口号。从1932年起,日本政府对报刊实行了空前千里的检查,禁止哪些不利于军部的新闻报道,同时逮捕文化人士多大3.4万人。为控制舆论,成立了情报局,由现役军人担任领导,对报刊等媒体实行直接控制。1936年,政府将多家通讯社合并成立同盟通讯社,并规定:凡是新闻传播的电报,无论是发稿还是收稿,只授权于该社,太平洋战争时期,关于日方战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在整个战争时期,媒体被军方掌控,逐步走向法西斯道路。——摘编自陈力丹《论日本媒体“二战”时的法西斯化》(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媒体走向法西斯化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媒体法西斯化的措施和影响。【答案】⑴原因:政府控制媒体,为军国主义服务;媒体为扩大销量,获取利润,迎合政府和军方的宣传;军部等法西斯势力直接控制媒体。⑵措施:制定苛刻的言论法规,控制民众言论;设立政府情报局,统一媒体报道宣传;合并通讯社,控制新闻源。影响:鼓吹对外战争,助长日本法西斯化;制造战争舆论,欺骗蒙蔽日本国民,给日本国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战争灾难;严格控制媒体,不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