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6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

忆版)

2014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

忆版,不完整)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

2010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

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

忆版,不完整)

2009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

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

2005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不完整)

2005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不完整)及详解

2004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

2000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1998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199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回忆

版)

1996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1995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2016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顺序可能与原题不一致)

1.社会团结

2.(好像是边际文化)

3.二元社会结构

4.强关系与弱关系

5.集体意见

6.祛魅

7.垂直流动

8.价值中立

二、简答题(顺序可能与原题不一致)

1.社会事实的特征。

2.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3.越轨的生理学解释及其局限性。

4.默顿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5.康豪瑟的群众社会理论。

6.同辈群体对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

三、论述题

1.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变化对家庭结构、子女教育和社会经济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2.米尔斯认为,社会学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即社会学的想象

力。请举例说明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014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整)

复旦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选做10题,共30分)

1.目的和理性与价值合理性

2.显功能与潜功能

3.社会资本

4.寡头政治

5.文化自觉

6.自致地位与先赋地位

7.角色紧张

8.炫耀性消费

9.虚假意识

10.社会运动

11.霍桑效应

二、简答题

1.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理论的批评。

2.功能论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论述。

3.默顿对社会偏差的社会学解释。

4.韦伯的合法型统治类型。

5.科尔伯格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6.简述依附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

1.韦伯非人性化观点在现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后果,对未来大

学发展的影响。

2.联系实际,评述涂尔干“社会事实”思想。

3.简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兴起的主要原因(不完整)。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83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初级群体

2.生活的医学化

3.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4.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5.社会性别

6.法理型统治

7.中层理论

8.内婚制和外婚制

9.城市化

10.镜中之我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2.韦伯对于科层制特点的分析。

3.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4.举例说明角色紧张。

5.简述关于失范问题的标签理论。

6.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提到“职业群体是解决社会失范的

药方”,请问涂尔干这一观点的来源?并对涂尔干这一观点作出自己的

评价。

2.举例说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ofself),并对戈夫

曼拟剧论的核心观点作出评价。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13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83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其成员相

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

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成

员有限;②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成员间相互扮演

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⑤成员难以

替代;⑥群体整合程度高;⑦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2.生活的医学化

答: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医学诠释范围

持续扩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诠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

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②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

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

权利;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

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④

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

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

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3.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

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

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

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

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

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

足于目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

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

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目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4.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答: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

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另一层意思

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

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

的。

5.社会性别

答: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

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其含义包括:社

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依次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各个层次之

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

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而变化。

6.法理型统治

答: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

治。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

类型所具有的一般特征: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

受到规则的约束;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

内进行的;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

议事规则;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

源完全分开;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

意义上的私人占有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

7.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

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

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

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

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8.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

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

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

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

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

族男女间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

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

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

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是氏族外婚制

的体现。

9.城市化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

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

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

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

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10.镜中之我

答:库利的“镜中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

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

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

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做出行为后,设想

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

为。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分析的异同。

答:(1)马克思与韦伯对阶级概念的思想

①马克思的阶级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从特定生产关系当中形成起来的那些具有

共同利益的个人的集合,是“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的与另一阶级相

对立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共同关系”;阶级关系首先就是一种特殊

的生产关系,即对抗性的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并非是一种永恒

的社会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生产

资料私人占有这种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特殊社会关系。

②韦伯的阶级思想

韦伯对社会阶级作了更加细致、具体的分析。他的社会阶级分析包

括阶级、地位团体和党派三个方面。韦伯的“阶级”指具有相同经济地位

的人群;党派,指能够保障领导者权力、维护其成员的理想与物质利益

的联合体;地位团体,指靠继承而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2)两者之间的异同

①两者的相似性

他们都认为“阶级”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和社会的经济生

产有关,二相似的阶级在社会中有着种种的相似性,例如社会经济地位

或者共同的利益。

②两者的差异性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和“阶级关系”都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人类社会将会进入无产阶级时代,那时

候“阶级”和“阶级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韦伯不承认未来的人类社会可以进化到一种完美、无冲突、和谐的

境地,他认为那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2.韦伯对于科层制特点的分析。

答:(1)科层制的特点

包括:①明确的分工;②明确的职权等级;③明确的规章制度体

系;④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⑤量才用人;⑥管理权力依附于

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2)韦伯对其特点的分析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当代管理形式当中最纯粹、严谨、和稳固的管理

形式。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效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

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简直就像一架由人组成但并无人情味的、运转良

好的机器,人只是这架机器上一个个性能良好的齿轮。技术统治和专家

治理是科层制走向完善的表现。

韦伯指出,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即技术

与效益的原则,严格排除任何技术以外的目的和价值。实际上,高效率

的行政管理总是服务于一定利益和目的的。比如,议会及政党领袖对政

府管理的影响就是这方面的例证。韦伯认识到,现实中不可忽视议会和

政党的作用,他还注意到个别领袖人物的实际作用。在他看来,某种社

会精英人物(领袖人物)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民众心理

上的感召效应,被民众推举为首脑人物,从而影响国家政治。在这里,

韦伯把现实有效的政体形式视为某种代议制。现实的统治似乎包含有科

层制与个人魅力型两个方面的因素。

3.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答:搭便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曼柯·奥尔逊在《集体行动的逻

辑: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中提出来的。所谓“搭便车”行为,就是集体

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1)在奥尔森(M.Olson)看来,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

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所以,要达到集体行动,就必须对个人行为加以

约束,解决“搭便车”问题。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

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对预防“搭便车”行为的作用

不同,因而对集体合作的激励作用也就不同。

(2)集体行动理论提出了达成集体行动的几个重要条件,有些条件

是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满足的,但制度的效力即惩罚力度以及有差别的分

配原则即激励机制这两个条件较为容易满足。也就是说,要促进集体内

的合作或集体行动的实现,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通过这两

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制约集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4.举例说明角色紧张。

答:角色紧张是指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当中,由于这种

情况而导致的个人压力紧张的状态。

举例:想要作为一名成功的军官,他必须对下属们关爱有加并且充

分信任,因为他有时可能需要下属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战斗。二与此同

时,军官们的权威也需要迅速二不容置疑地被服从。前一个军官角色要

求军官的言行要和蔼,有人情味,二后者又要其行为要显得严厉二强

硬。在这个例子中,角色的扮演导致了个人的紧张和忧虑。

5.简述关于失范问题的标签理论。

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所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

己的文化目标的时候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

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1)标签理论突出强调越轨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

只有当被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雷梅特区分了两种越轨:“初

级越轨”和“二级越轨”,而标签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级越轨当中。

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者本人也就这么接受

了。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是按照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和自

我观念。

(2)标签理论将越轨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权威者与越轨者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观察;

第二步是越轨者将其贴上越轨的标签;

第三步是加入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而这些被社会公认为是越

轨。

经历了这三个步骤,越轨者就接受了越轨的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

生活方式。

6.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答: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主要包括:

(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由于意识形

态导向和管理成本的存在,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总是有所选择的,而

不是所有的都提供。

(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人

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已有的公共物品总会使一部分

感到不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在市场上寻求替代产

品。但如果这种消费成本太高,大多数人不能够承担,可以通过第三部

门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3)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弱势群

体常常无力按市场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而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又往

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第三部门的慈善组织、社区

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所提供的无偿的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就会有助

于弱势群体提高生活质量。

(4)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因为第三

部门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一般不会故意从消费者信息不足的缺

陷中获取利益——而私人部门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因此第三部门组织和

消费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

(5)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三部门组织可以表达

多样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需求。在社会上,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往往有着

不同的需求和利益诉求。这种诉求也可以通过组成第三部门组织来向社

会合法地进行呼吁,这种途径更宽广因此也更容易实行。

(6)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在现代市场

经济体制之下,私人部门的利己主义的行动特征深深影响着社会,带来

了许多社会问题。而第三部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等

等,提升社会成员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60分)

1.涂尔干在其《社会分工论》中提到“职业群体是解决社会失范的

药方”,请问涂尔干这一观点的来源?并对涂尔干这一观点作出自己的

评价。

答:(1)观点的来源

涂尔干认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出现最为严重的混乱状

态“社会失范”,为了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群体,建立起

规范体系,进行“社会整合”。而能够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靠职业群体。

涂尔干所憧憬的是以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的新社会结构。

那么,职业群体能够新的社会整合的基础的原因:

①人们寻找职业、自我选择的力量会使相似心态的工作者进入了相

似的职业。

②频繁的社会互动。分工和职业是人们每天的活动,每天的见面使

人们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其他的关系比较起来都相对短暂。

③共同工作的社会互动,使同一职业的工人之间产生合作和共享的

价值观。

④各种专业化培训是一种社会化,加上非正式的互动的效果,产生

了同质化效果。

⑤职业的责任、义务使得就业者形成了可以追求的共同利益。

⑥在分工为基础的职业群体内,会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

而这些形式会变得非常稳固和明确,成为职业内的法律法规。

⑦在职业群体内部,还有很多不成文的习俗,职业内部的习俗又可

以大大巩固法律法规。

⑧分工的有机团结的特点,分工使人与人形成了内在的相互依赖关

系。

⑨从分工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还有一个特点,即比较容易缓和矛

盾,比较有利于社会的团结。

(2)评价

涂尔干当年所遇到的社会局势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局面颇有相似之

处。当年,欧洲社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

型,是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由于维系传统社会整合的纽带已经瓦解,

而新的整合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欧洲社会曾经陷入了极端混乱

的状态。相比之下,今日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因此,涂尔干关于

社会整合已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

的现实意义。

2.举例说明戈夫曼的“自我呈现”(presentationofself),并对戈夫

曼拟剧论的核心观点作出评价。

答:(1)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

理”或“自我呈现”。这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一般总是要努力表现

出自己最令人喜欢的方面,希望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比如大学新生晚会上同学们自我介绍的时候尤其注意给大家留下比

较好的第一印象,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显得十分丰富,

律师们在法庭的辩论中努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公司里的工作人员在上

司进门的时候都表现出忙碌的样子……

另外,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人们还会努力布置自己的“舞

台道具”,来服务“印象管理”的目的。

比如人们可能在客厅的桌上摆放几本特别的杂志,或是放上一个特

别花瓶等来说明主人的品位,同时人们也可能因为不同的社交场合穿不

同的衣服来展现不同的自我:比如穿休闲服装和朋友外出游玩,穿上晚

礼服去参加重大宴会,而在工作场所则穿比较正式的职业服装等等。

(2)评价:

①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他们

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

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

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②拟剧论分析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异的观察能力,极大丰

富了我们对微观社会学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在社会

互动的研究。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

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③但是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了人类日常互动行为中的表演性,认为所

有的社会互动都是在进行“表演”,而没有实际真实情感的加入。事实

上,印象管理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不少时候,人们表现出来的都是

真是的自我,而非是表演或者是刻意为之。

④另外,戈夫曼所描绘的情形也许只适用美国中产阶级中一些“听

命于他人的人”,但对美国的其他阶级、或对其他文化或其他历史时

期,就不那么适用了。

2010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事实

2.中层理论

3.异化劳动

4.同类婚

5.制度性种族主义

6.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

7.文凭主义

8.世俗化

9.生活的医学化

10.炫耀性消费

二、简答题

1.简述“麦当劳化”的基本特点。

2.简述科尔伯格道德社会化的过程。

3.简述越轨的生理学解释及其缺陷。

4.简述集体行为的发生条件。

5.简述韦伯的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6.简述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

三、论述题

1.波普诺认为“全世界的家庭结构正在朝核心家庭的方向发展”,

试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论述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加以

分析。

2.帕累托有一句名言,“历史是贵族的坟墓”。结合实例,谈一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分析帕累托的精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2009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整)

复旦大学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无涉

2.参与参考

3.次级越轨

4.共享定义

二、简答题

1.韦伯三个合法性统治类型。

2.帕森斯的AGIL模式变项。

3.教育制度的功能。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差异。

5.社会运功的资源动员理论。

6.可持续发展。

三、论述题

1.韦伯的一句话“(科层制)越是‘脱离人性’,就发展的越是充

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功能主义对阶层划分的观点及受到的批评。改革开放三十年,

谈谈你对我国阶层划分的认识。

2009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883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无涉

答:价值无涉是指科学研究等工作不使用价值判断,只采用逻辑判

断,即客观地说明“事实是什么”,“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一旦科学家根

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

观,而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什么人是否有利,

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

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

两回事,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2.参与参考

答:对某种社会现象通过参与观察得出的结论作为资料参考进行社

会学的研究,就是参与参考。需要在研究领域内部进行长期观察,从大

量现象中概括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参与观察是人类学和民族志研究

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原始社区或特殊的文化与亚

文化群体。近几十年来,人类学和社会学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对现代社

会某些特定群体和社区的研究中。

3.次级越轨

答:次级越轨即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

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

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行为越轨的程度以及此种行为受到

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该种行为所触犯的规范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规范在

维系社会与群体上所处的地位。当越轨行为触犯到与社会及其统治者生

死攸关的规范时,其越轨程度与所受惩罚必然严重。反之,则较轻。

4.共享定义

答:对于一个事物的定义、内涵及外延,是被所有人熟知的。也可

能是原来这个事物是大家不熟悉的,但经过一个人的分享,将一件物品

或者信息的定义告知他人,使这个信息或物品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为大

家共同拥有。

二、简答题

1.韦伯三个合法性统治类型。

答: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即

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

类型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在传统型统治中,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

下来的规则确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权力不断

传给自己的后裔。从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

征:①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②缺乏固定的、合

理的等级制度;③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用以确定官员的任免

与晋升;④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⑤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

付的薪金。

(2)魅力型统治

魅力型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

和信赖的基础之上。从韦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魅力型统治具有以下几

个特征:①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而且这种认可

要经受实际的考验。先天具有魅力并不能成为统治合法化的原因;②领

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③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感情

共同体;④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性的典型政权;⑤在受传统束缚

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在韦伯看来,魅力型统治是一种严格地与个人,即与个人的魅力品

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统治形式,因而它所确立的社会关系也是短暂的,

这一过程被称为“魅力的平凡化”。魅力平凡化的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

向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或者成为二者的混合形式。

(3)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称为法理型统治。

韦伯将法理型统治视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他分析了法理型统治类型

所具有的一般特征: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

规则的约束;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

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

的职务等级;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这些议事规则可能是技

术性的规则,也可能是准则;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

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

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

制度。

2.帕森斯的AGIL模式变项。

答:(1)帕森斯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

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这些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子子系

统。例如,他把社会子系统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化和社区等四个子子

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

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

(2)四类系统对应着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具有适应

(Adaptation)功能、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GoalAttainment)功能、

社会系统具有整合(Integration)功能、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

(Latency)功能,简称AGIL。这就是系统的功能问题,称做四个功能

分析范式。即系统是分层次的,因而功能也是分层次的。

①适应:指系统必然同环境发生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

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收端,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

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②目标获取: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行动系统都具有

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

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③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

体有效地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不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

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④模式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时期,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

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行时能回复互动关系。系统必

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3)帕森斯的这种系统与功能“四分法”,大到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

类社会,小到可解释某一制度。他说这四个功能范式是以单细胞的有机

体到最高级的人类文明中的所有组织及其进化的基本性质为基础的。帕

森斯还进一步从控制论的角度,对系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能量和信息交

换关系作了说明。

3.教育制度的功能。

答:(1)教育制度的显功能是指与它的目标直接相关并被人们明

确认识的功能,也即它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直接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

①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这是教育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把前人

积累的知识和技术代代相传,都是人类保障世代延续、促进社会发展的

必要条件。虽然这一过程并不一定通过教育制度才能进行,但是要使它

系统化和规范化,就有赖于制度化。

②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即把人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反映该社

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基本模式。在这些基本模式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制

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担负对个人实施社会化的任务。

③文凭功能

即有关组织的通力协作,实施教化,最终培养出合乎一定社会需求

的社会成员。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就是作为确定人的知识

和技能水平的功能。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是有层次的,对这些层次加

以区分,目的主要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然而,对一个人

的知识技能水平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标

准,否则就会引起}昆乱。为此世界各国几乎都以文凭的形式确认人们

的知识技能水平,并用相应的教育制度保障文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④社会选择功能

这是在文凭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诸如能力测试等其他辅助手段,进

一步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便使适当的人能够进入适当的

岗位。

(2)教育制度还有许多间接功能,即所谓潜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①社会控制功能;②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的

功能;③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④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差异。

答: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

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1)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

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

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

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

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

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

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

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

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

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

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5.社会运功的资源动员理论。

答:(1)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的理论观点

资源动员理论认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满”是社会运动发生的直接

原因。然而它对导致“不满”的社会结构原因并不感兴趣(而这正是新社

会运动理论最感兴趣的地方)。在它看来,一个社会中出现“不满”是不

言而喻的事情,因此,它更想知道的是,潜藏于个人心中的“不满”是怎

样转化为社会运动这样一种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的。在资源动员理论看

来,“不满”仅仅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状态,它要转化为行动状态和集体状

态的社会运动,必须经过一个“资源动员”过程。这个“资源动员”过程,

便是美国社会运动研究所关注的焦点。

(2)对社会运动资源动员理论的评价

美国资源动员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把社会运动的参与者看做是一个

理性行动者。这个“理性”就在于,一个人对社会运动参与与否,参与到

何种程度,都取决于他在该行动中所获取的收益和付出的代价。这一假

设是对美国传统集体行为理论的一个反动。在传统的集体行为理论中,

集体行为(包括社会运动)的参与者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他们参与社会

运动,要么是出于对社会失范的恐惧,要么是受到蛊惑或教唆,要么是

由于感到相对剥夺而心生怨愤。资源动员理论在这一核心理念上颠覆了

美国传统的集体行为理论。

6.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

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是建立

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

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

成危害。

三、论述题

1.韦伯的一句话“(科层制)越是‘脱离人性’,就发展的越是充

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1)科层制的内涵

韦伯将科层制视为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这也是他所认为的人类

组织的合理形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

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

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

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的业绩。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

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韦伯的科层制观点

①韦伯认为,科层制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统治形式,而且是未来

社会和组织中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他对科层制的优点大加赞赏,

对其作用也大加肯定。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所采用的建立在集权和档案

制度基础上的行政管理,精确、稳定、纪律严明,无论对统治者还是有

关的人员来讲,都必须做到言而有信。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劳动

效益。韦伯称,科层制“从纯粹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

在所有这些意义上是实施统治形式上最合理的形式”。

②在韦伯看来,科层制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行为之中,

并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国家、教会、军队、政

党、经济企业、利益集团、协会、基金会等等,这些现代的组织和团体

的发展一般都是与科层制的发展和不断增强相一致的。“”在韦伯看来,

不仅资本主义在其当时的发展阶段需要科层制,而且社会主义要达到同

样的技术效率,也同样需要科层制这种组织形式。

③韦伯对科层制持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他在对科层制予以肯定的同

时,也意识到其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例如,科层制所实现的效率是以

忽视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为代价的,科层制越是彻底地非人格化,也就越

容易背离人的价值与尊严;在这种统治形式下,对规则的绝对服从不仅

容易导致人们的创造力和责任心缺失,而且随着科层制的发展,人类会

陷入理性化的牢笼之中。

2.功能主义对阶层划分的观点及受到的批评。改革开放三十年,

谈谈你对我国阶层划分的认识

答:(1)功能主义的观点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

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

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功能主

义认为对社会进行阶层的划分是必要的,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能

够保持社会平衡,能够带来社会团结,能够保证社会稳定。

(2)功能主义受到的批评

批评家指责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

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

会的真正本质。批评家们指出,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

是为了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成部分处于冲突之中;

某些部分的获利则是以其他部分的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经历了一下变化:

①社会阶层由“同质”向“异质”转变。

第一,传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出现规模较大的分化与整合,

并且数量不均等地分布在不同的阶层。现代阶层出现各种不同的划分。

工人阶层、商人阶层、农民阶层、服务人员阶层等等。

第二,出现众多的交叉群体,他们具有双重的甚至多重的阶层属

性。所谓交叉群体,是基于复合异质性形成的。他们具有双重甚至是多

重的阶级属性。

②社会阶层流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第一,社会阶层的流动率和“群际交往”正逐步扩大。流动率,指某

一时期人力资源数量的变动的指标。数据表明,正在逐步扩大。群际交

往,指我们不仅与自己群体成员进行交往,也与其他群体成员进行交

往。

第二,后致性因素逐渐取代了先赋性因素,从而逐步形成一种现代

社会流动机制。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所取得的技

能、知识和才能,逐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00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物理学

2.社会事实

3.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

4.社会安全阀

5.镜中之我

6.家庭生命周期

7.个人距离

8.主文化与亚文化

二、简答题

1.社会化的能动性与强制性。

2.三大部门的特征及互补关系。

3.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4.虚拟社区的特征及其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5.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缺陷。

6.非正式群体的正负功能。

三、论述

1.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述评。

2.什么是合理社会流动,结合我国实际,说明合理社会流动的作

用。

2005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整)

复旦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40分)

1.社会解体

2.精英循环

3.参照群体

4.偏差行为

5.魅力型统治

6.后工业社会社会学概论

7.差序格局

二、简答题(60分)

1.简述家庭的基本结构。

2.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社会化的强制性和能动性。

4.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

5.定型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6.社区学研究的类型研究法和区位研究法。

三、论述题(50分)

1.社会学本土化趋势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2.在我国的大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试分析该现

象。

2005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考研真题

(回忆版,不完整)及详解

复旦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40分)

1.社会解体

答:社会解体(socialdisintegration),是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一个

概念,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使

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

过程。社会解体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

2.精英循环

答:精英循环即帕雷托指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

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当执

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而要经

常保持这一点就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层中的精英人物上为执

政者,以及执政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没有下行的循环,执政层就有

可能聚集起一批腐化分子,使得执政阶层能力、才干平均值下降,从而

不能确保其统治;

同样,如果长期堵塞上行循环的通道,非执政层的能力平均值就有

可能通过积累而上升,一旦具有执政能力的下层精英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联起手来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更新上层成员,

补充和提高执政阶层所必备的管理能力。帕雷托告诫说,一旦流动缓

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

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

建立起新的平衡。

3.参照群体

答: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

(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简称参照

群体。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例如大学中某班级的成

员选择另一班级作为其参照群体,并以该班级的状况来评判自己所属班

级。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

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

发生变化。

4.偏差行为

答: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

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

等。

5.魅力型统治

答: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

个人魅力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们确信他们的统治者

有着超凡的能力,从而成为其追随者和信徒。而统治者也必须通过不断

地证明其超凡能力的存在而维持其合法统治。典型的魅力型统治在先

知、圣徒和宗教领袖所建立的组织中可以看到。

6.后工业社会

答:后工业社会又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

的产物,学者丹尼尔·贝尔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

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

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科技专家之所以

拥有权力,全凭他们受的专业教育与技术专长。从时间上大约是20世纪

8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之后。

7.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

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

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二、简答题(60分)

1.简述家庭的基本结构

答:家庭的基本结构有: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

母与子女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且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条纽带直

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

种形式。

在核心家庭这一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一对夫妇没有子女

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据有关调查表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自

愿不育者队伍在逐年扩大。我们必须将这种家庭同标准的核心家庭一样

来认识。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主干家庭是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

扩大的结果。由于主干家庭的代际层次增多,因此,家庭关系比核心家

庭复杂。

主干家庭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

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还有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

家庭。

(3)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

庭,联合家庭是一种多代多偶家庭,几代的男(女)系血亲及其配偶都

在一个家庭里生活。家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代长房的一对

配偶手中。即使在旧中国,这种家庭形式也不是普遍的。

(4)其他家庭。

其他家庭是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

庭等。残缺家庭,即夫妻双方有一方因离婚、丧偶而同未婚子女生活在

一起的家庭;断代家庭,即只有一代未婚青少年与祖(外祖)父母组成

的家庭;单身家庭,即孤老户以及那些终身不娶或不嫁而独身居住生活

的男人或女人。

2.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答:个人地位获得模式,是由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决定的。这

个模式强调了本人受教育程度对获得新职业的重要意义。它指出,父亲

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对子女新地位的获得都没有明显的直接影响,父亲

的状况,广而言之,即家庭背景主要是通过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条件而与

子女的第一个职业发生联系的。

3.社会化的强制性和能动性

答: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

统一。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

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

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

期而逐步减弱。同时,社会化又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在社会化过程中,

个人具有较大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

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

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

4.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贡献

答:芝加哥社会学派擅长的领域主要有两个分支,这就是社会心理

学和城市社会学。

第一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们为社会学找到了真正的安身立命的场

所。其意义绝对不亚于孔德为这门学科赋予了一个崭新的名称。

芝加哥社会学的第二个贡献,是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

的品质。这种倾向改变了原先欧洲社会学的思辨和理论偏爱,使得孔德

的设想真正成为一种现实的实践。

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答:(1)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

算。而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

描述和理解。

(2)从认识论角度看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它们基于不同的范式。

①定性研究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即

研究应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和意义也只适

应于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整体地”理解和解释自

然情景。

②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3)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

①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

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②定量研究则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

殊的情景中去。

(4)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

①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它并不强调在研究开始

时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种明确的理论基础。相反地,理论是在研究的过

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的。并且,随着研究的进行,理论不断被选择、被

改变、被放弃、被修正。

②定量研究则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由于定量研究所具有的

演绎性,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反过来,当一项研究

以理论的检验为目标时,它通常也是采取定量研究的方式进行。

(5)在研究方式上

①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而定

性研究者则往往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灵活性、

特殊性。实验、调查、内容分析等等,是定量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方

式;量表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结构式观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

见的资料收集方法。

②而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无结构访

问、个人生活史等等,则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资料收集技术。

由于研究方式、资料收集技术等方面的差别,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在所得资料的性质及其结果的说明方式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所

获得的主要是数量化的资料;而后者所获得的则是具体的、个别的实

例。前者的结果主要靠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而后者的结果则是靠文字

的描述来说明。定量研究的结果在概括性、精确性上特征明显;定性研

究则以其资料的丰富性、细致性和理解的深入性而与定量方法相对照、

相补充。

(6)总的来说,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

采取的两条途径。它们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是两种不同的图画。如同对实

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评价一样,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者之间也

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

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对于有些研究情景和研究问题而言,最合适的方

式或许是定量研究;但与此同时,另一些研究情景和研究问题则只适合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进行探讨。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至于在实际社会

研究中该运用哪种方式,这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而且取决于

他所要解决的问题。

6.社区学研究的类型研究法和区位研究法

答:(1)类型学研究法

滕尼斯认为,“社区”的联系是“自然的”、“本质的”和“有机的”,表

现为人与人之间强大的情感纽带,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相互认同,沉浸

在共同的世界之中,具有明显的“我们的”意识。而“社会”的联系则

是“人为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丧失“我们的”意识,而只存在“我的”意

识,每个人都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互不关心,彼此冷漠,没有深厚

的感情联系,只是通过契约来达成彼此之间的交往,他人只是个人达到

自己目的的手段。市场交换关系和都市生活便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滕尼斯认为,个人主义泛滥其间的“社会”终将取代温情脉脉的“社

区”,使得“社区”中相互关心并具有共同道德信念的基础瓦解。这是一

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趋势。

滕尼斯虽然也谈到了以地缘关系联结起来的邻里之间的“社区”联

系,但重点在于强调“社区”生活的共同意识。这对以后的社区研究者具

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2)区位学研究法

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对当代社

会的城市社区的研究。芝加哥学派建立的古典区位学理论把社区视为人

类聚居生活的特殊的空间现象,其中城市社区中的空间位置属于一项重

要的稀缺资源,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在城市里占据的空间位置反映了他

们对利益的追逐,同时也是他们追逐利益的社会性后果。

由于芝加哥学派的古典区位学理论过于强调城市中的经济竞争,而

忽视了对城市中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变量的作用,所以受到后来学者的

批评。为了克服古典区位学理论的这一缺陷,后来研究者提出了社会文

化区位学理论和新正统区位学理论。前者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

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后者提出了“人文区位

结丛模式”,用人口、组织、环境和技术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

城市的空间布局。

三、论述题(50分)

1.社会学本土化趋势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答:(1)社会学本土化

社会学的传人在各国普遍经历了“照搬照抄”的过程,然后在研究、

教学和应用过程中发现脱离实际,才加以改造,继而提出新的概念、新

的理论、新的方法,使之为本国现实社会服务,为社会学增添新的内

容,推动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工作者和社会实际工作者在学习、传播欧、美社

会学的过程中,也程度不同地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

(2)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亦即社会学中国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

代,许多老一辈的社会学家为此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①社会学中国化的提出,反映了大多数中国社会学家的愿望,他们

在教学和研究中深感照抄欧美社会学无助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社

会。他们努力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如从事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的

学者,力图联系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来理解欧美社会学理论;从事现

实状况和问题研究的学者,则深入到工厂、农村、边陲地区进行实地调

查,用欧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并

试图对其存在、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在八年抗战期间,由北京和东南

沿海地区内迁至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地的10余所大学的社会学

家,他们不顾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和少数民族

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其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有数十种之多,积累了社区

研究的资料,为社会学中国化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②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