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一编 考点通关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基础小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后再吸取,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故选C。3.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A错误;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C错误;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不会破坏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5.(2019·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月考)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B.Q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D解析Q点时,银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此时种群的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0时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捕获后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其数量会迅速回升,B错误;图示曲线表示的是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C错误;增长速率大于0时,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6.(2019·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如图所示为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B解析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一定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7.(2019·福建五校第二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不是种群内个体的特征B.呈指数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C.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D.标志重捕法中,需对每次捕获的个体计数并标记答案D解析种群的很多特征是个体特征的统计值,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和分布类型等则是种群所特有的,A正确;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B正确;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如蚜虫,C正确;标志重捕法中,需对第一次捕获的个体进行标记和计数,把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放回种群,一段时间后,对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及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从而估算出种群密度,不需要对每次捕获的个体都进行标记,D错误。8.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有时种群数量可以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家鼠种群数量降低,但这不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中食物、空间等资源,B错误;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草场受到破坏,导致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能改善其栖息环境,使食物丰富、气候适宜,从而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9.(2019·四川省绵阳中学高三质检)下列关于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曲线属于数学模型,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B.λ<1可表示一定时间中固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关系C.当λ=1时t1~t4的出生率都相同,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引入的外来物种最初都会呈现λ>1的种群增长曲线,t3时的种群密度大于t2时的答案B解析该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该图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A错误;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符合一定时间中固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B正确;λ值表示某单位时间种群数量是上一单位时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时,t1~t4的种群数量相同,但出生率不能确定,C错误;外来引入的生物,种群数量可能在短时期内呈“J”型增长,也可能受新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制约,也可能不适应新环境而遭淘汰,D错误。10.(2019·黑龙江省高三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以3种不同类型的枣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中主要害虫的数量,探究不同类型枣林对害虫行为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类型数量种类蜱螨类直翅类同翅类鞘翅类鳞翅类膜翅类缨翅类半翅类单作枣林12170484191271062700枣、荞麦间作933171613115272183枣、豆间作257235422050120315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单作枣林中的主要害虫是蜱螨类、同翅类和膜翅类三种类群C.间作枣林环境复杂,食物、栖息环境多样,物种多样性大D.单作枣林中生物种类少,调节能力强,主要害虫数量少答案D解析蚜虫活动范围较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单作枣林中的主要害虫是蜱螨类、同翅类和膜翅类三种类群,B正确;间作枣林提高了物种的丰富度,食物、栖息环境多样,物种多样性大,C正确;单作枣林中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D错误。11.(2019·黑龙江省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D.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J”型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但并不是没有死亡和迁出,B错误;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通过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12.(2019·湖北省黄冈中学月考)海洋微型浮游植物是重要的鱼类食物。“实验3号”科学考察队计划对南海北部海岸线附近水域中微型浮游植物用样方法进行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调查,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采样时需拨开表层海水,采集深层海水中的个体B.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面积进行采集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进行采集D.进行随机取样,对样方内个体进行标记后采集答案C解析样方法调查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表层海水中的生物也要计数,A错误;“海岸线”地形不适合用五点取样法取样,B错误;采用等距取样法,要确保一定的样方数量并求平均值,减少误差,C正确;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可直接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计数,不需要进行标记,D错误。二、模拟小题13.(2019·合肥高三质检)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所示),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答案B解析若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则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A正确;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有关,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D正确,B错误;相对于试管Ⅱ而言,试管Ⅲ中培养液体积较大,利于酵母菌生存,因此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C正确。14.(2019·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模拟)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1公顷=10000m2A.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C.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化学防治方法答案C解析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03)t只,B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主要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C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15.(2019·黑龙江省高三模拟)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cd段由于酒精大量积累,导致酵母菌大量死亡,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16.(2019·广东省佛山市高三综合能力测试)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警惕性增加,不易捕捉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被标记的动物不易捕捉会使结果偏大,A错误;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计数结果偏小,C正确;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三、高考小题17.(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18.(2019·江苏高考)右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批次和b批次的最大细胞密度相同,故a批次中不可能含有大量细菌,否则a批次中的最大细胞密度会变小,A不合理;b批次达到最大细胞密度所需的时间短,可能接种量较高,适应期较短,B合理;酵母菌进行通气培养,故t1时两批次都不会产生乙醇,C不合理;因t2前两批次的酵母菌数量和代谢强度不同,故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不合理。19.(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C解析酵母菌利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其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以及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B正确;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根据题干“充分混匀”,推测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应该是相同的,C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大量繁殖,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的繁殖,D正确。20.(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斗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斗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一、基础大题21.(2019·山东滨州模拟)某隔离海岛上主要存在着草本植物、野兔等生物,科研人员对岛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野兔数量的调查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分析在3~8月期间,种群呈________型增长,此期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先大于后小于”)死亡率。(3)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严寒环境(11~1月)不利于野兔中________个体的生存;当野兔种群中雌性数量________(填“>”“<”或“=”)雄性数量时,更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4)为了减轻野兔对植被的破坏,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最有效的时间是________(填“3~4月”“5~6月”或“7~8月”),因为此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把该海岛改造成牧场,从生态系统功能上分析,其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标志重捕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2)“S”大于(3)雌性>(4)3~4月种群数量少,增长慢,恢复能力弱,易于控制(5)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解析(1)由于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野兔数量进行调查。(2)由图分析在3~8月期间,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在逐渐增加,此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由图表可知,严寒环境(11~1月)雌性比例较小,说明严寒环境不利于野兔中雌性个体的生存;由图可知,当性别比例大于1时,种群几乎全呈增长趋势,所以当野兔种群中雌性数量大于雄性数量时,更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4)由图表可知,3~4月种群数量少,增长慢,恢复能力弱,易于控制,所以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最有效的时间是3~4月。(5)从生态系统功能上分析,如果把该海岛改造成牧场,会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提高了能量利用率)。22.(2019·安徽江淮十校三模)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⑤表示___________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5)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________分布。答案(1)出生率或迁入率年龄组成(2)气候适宜,没有敌害λ-1(3)偏大(4)性别比例生物防治(5)集群解析分析题图,①②表示迁入率和出生率,③④表示迁出率和死亡率,⑤表示年龄组成,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志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能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3)⑦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第一次捕获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在自然条件下,动植物在种群空间特征上差异较大,动物常常表现出集群分布。二、模拟大题23.(2019·黑龙江省高三模拟)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1)若投放灭鼠剂,有毒物质会沿着________渠道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影响生态安全。(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________。(3)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4)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_______,出生率总体水平________。答案(1)食物链(2)240大(3)下丘脑、垂体(4)推迟降低解析(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渠道,所以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渠道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影响生态安全。(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调查面积=[(60×40)/20]÷0.5=240只/hm2。根据公式可知,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会使估算值偏高。(3)雌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使血液中雌性激素含量升高,可反馈性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4)观图可知对照区繁殖高峰在5月份,而实验区繁殖高峰出现9月份,时间推迟,并且出生率总体水平降低。24.(2019·江西五市八校一模)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乙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是通过破坏________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填数字)(2)图乙表明,该初级消费者在1820~1860年的40年间很可能导致其他一些草食性动物的灭绝,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