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2《怜悯是人的天性》分层作业(基础达标+能力提升+高考链接三位一体)(考试时间:40分钟考试满分:60分)班级:姓名: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黑色签字笔在本试卷题目前标出对应答案。3.测试范围:《怜悯是人的天性》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一、基础达标(共33分)1.(本题3分)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①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通过新鲜有趣的形式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获得似乎(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体验。②我们读加缪的《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漠不关心),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③狄更斯二十几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一往无前/一帆风顺),一生共创作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④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人工智能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命悬一线)?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杞人忧天。【答案】身临其境无动于衷一帆风顺岌岌可危【详解】本题考查辨析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语境表达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和亲临博物馆参观的感觉相同,应选“身临其境”。②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语境是强调主人公默尔索“内心”对待世事不关心,世事不能触动默尔索,应选“无动于衷”。③一往无前: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语境强调狄更斯从此事业顺利,应选“一帆风顺”。④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命悬一线:处境危险,随时可能丧失生命。语境强调工作可能被替代,不是“丧失生命”,应选“岌岌可危”。(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可声誉如此卓著的卢梭其实和拿破仑一样,并不能算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签名“让-雅克·卢梭,日内瓦[注]公民”,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①。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②。当时的巴黎人才荟萃,卢梭结识了狄德罗等著名思想家、学者。他为《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内容,自己还创作了七部歌剧;他在狄德罗的鼓励下,以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参加第戎学院征文,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文应征,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隐居巴黎近郊,1756年至1762年间,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作品;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和伏尔泰、休谟等人吵得不可开交,这么能折腾又信仰坚定的卢梭,一生争议不断。1794年,在去世十六年后,卢梭被以国家英雄的身份葬在巴黎先贤祠。[注]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位于日内瓦湖西南角。2.(3分)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引用、比喻、排比C.对偶、借代、夸张 D.引用、借代、比喻3.(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参加第戎学院征文并获得名次,使他在法国名声大振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是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6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D3.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表达也简洁,便于诵读;②原文体现出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③原文主语一致,均为“他”,即“卢梭”,语意更连贯。4.①他是个瑞士人②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开头拿破仑的话运用的是“引用”修辞;署名中“日内瓦公民”是借代,用祖上的籍贯和自己的出生地代指自己;“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是比喻,本体是卢梭四处逃亡,喻体是浮萍。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角度看,原文多用短句,如“虽未入选,但确立了他的名声”“他捍卫自己的信仰,屡遭迫害,像浮萍一样,一会儿流亡瑞士,一会儿逃奔英国”,从前后文的句式特点可以看出,选用短句更符合原文的句式特点,使全文句式一致,风格相同,从语意连贯角度看,原句前后主语一致,表达更连贯;原文将“获得名次”“在法国名声大振”单独成句,意在强调“名次、名声大振”,故有强调的作用,句子也显得更简洁;从表达效果角度看,原句先说“参赛”,然后说“结果与影响”,逻辑性更强。4.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联系①处前面的“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及注释,可以推测出①处应该填“他是个瑞士人”之类的语句。联系②处后面列出的卢梭的一系列成就,可以推测出②处应该填“卢梭(真正)开始了他精彩纷呈的一生”之类的语句。注意本题有字数要求,在补写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字数要求进行。(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与前面两种一文一武、亦静亦动的方式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后,还有一些文人向儿童投去了更为温和的目光。(
①
)。他所倡导的自然主义式的儿童教育,似乎让人体会到成人面对孩子的立场终于开始发生逆转。成人不再仅仅执迷于展现自己在智力、体力、权力方面的至高无上的优越感,(
②
),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成人和孩子,似乎终于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除了《爱弥儿》这本__________的名作之外,其实卢梭的另一本书《植物学通信》更富有童心和童趣,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纯真质朴的感情,甚至令它超越了时下绝大多数忸怩作态的所谓“童书”。读着读着,一幅____________的画面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于____________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读着读着,似乎两个人的角色正在发生逆转。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不正酷似儿童那__________的心灵世界吗?他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5.(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绘声绘色
琳琅满目
一尘不染B.喜闻乐见
绘声绘色
丰富多彩
冰清玉洁C.脍炙人口
栩栩如生
丰富多彩
一尘不染D.喜闻乐见
栩栩如生
琳琅满目
冰清玉洁6.(6分)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7.(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也正是在回忆自己久已逝去的童年。”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5.C6.①卢梭是一个典型②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7.①原文是疑问语气,抒情性强,且与上文句式保持一致。②“引领”“唤醒”等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形象生动,更具表现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这里说的是《爱弥儿》这本书,选用“脍炙人口”更合适。第二组,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文段中说的是书中的内容像画面一样清晰浮现,应用“栩栩如生”。第三组,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形容的是植物世界,应用“丰富多彩”。第四组,一尘不染:①泛指人品纯洁,丝毫没沾染坏习气。②形容环境非常清洁。冰清玉洁:形容高尚纯洁。此处强调的是儿童未沾染坏习气,内心世界干净,用“一尘不染”更恰当。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文段叙述的是卢梭的自然主义式儿童教育。第一处,根据前后文“一些文人”“他”推知,应填入一个“温和”关注儿童的代表人物;再根据后文《爱弥儿》植物学通信》两部作品,可知是卢梭,故第一处可填“卢梭是一个典型”之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不再”可知,该处应填一个以“而是”开头的句子,再由后文的“成为平等对话的伙伴”可知,第二处应填“而是开始将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之类的句子。注意字数限制。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他引领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正在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段久已逝去的童年记忆呢”,原句的疑问句式使句子抒情性更强,动词“引领”“唤醒”等的使用使句子更形象生动,更具张力和表现力。改后的句子“他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也正是在回忆自己久已逝去的童年”,虽然句意一样,但是缺少了抒情性,并且句式和前一句“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污染的自然世界,不正酷似儿童那_____的心灵世界吗”不一致。二、能力提升(共12分)8.(本题6分)卢梭与孟子都对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进行了深刻阐发,甚至他们用以阐述这种情感的故事都有着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二者都持“性善论”的观点。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对二人观点的理解。【答案】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之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与水必往低处流没有什么区别。他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人性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礼,是非之心重智。②卢梭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其他美德的基础。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的自然欲念。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③二人“性善论”的思想渊源不同。孟子的“性善论”,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分别指“恻隐之心”和“人之正路”。卢梭的“性善论”,是卢梭的天性哲学中与教育密切联系的部分。由于他出身贫寒,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广泛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下层贫苦人民对政府官员的诅咒,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堕落、政治的黑暗,以及劳动者生活的痛苦和精神创伤,所以他的思想充满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他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和教育的责任。【详解】本题考查探究理解、创新性思考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即要理解卢梭与孟子对“性善论”的认识有何异同。这就需要了解二人关于“性善论”的论述、产生的背景、提出此种思想的目的等。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性之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与水必往低处流没有什么区别,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产生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把“仁”定义为“爱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仁”“义”联系起来,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卢梭的“性善论”则强调“怜悯心”是人类其他美德的基础,他认为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而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之所以有这种看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出身贫寒,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广泛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下层贫苦人民对政府官员的诅咒,看到了教会的腐败堕落、政治的黑暗,以及劳动者生活的痛苦和精神创伤,所以他的思想充满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他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制度和教育的责任,他的“性善论”,是与教育密切联系的部分。据此整理二人对于“性善论”的观点及产生原因即可。9.(本题6分)本文中,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这样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如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答案】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倒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威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先展示怜悯心的美好,让读者在自然而然中心生向往,属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而不是板起面孔来严肃说教。然后使用联想想象能力举出相关的实例,即使用类比法进行论证,强化怜悯心这种天性的和谐、必要性。可见文中在论证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时并无正反对比,而是选择经典事例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认知和立场。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怜悯是人类的天性》中,卢梭充分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把对人类具有怜悯心的美好和善良呈现于读者面前,娓娓道来,生动具体准确精当地证明了论点。另外还得利于事例的典型新颖。比如引用《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如果说正直善良者具有怜悯心是必然的,那么连恶人罪人都具有的善良本性就足以说明所有问题了。如果说人具有怜悯心是正常本能天性,那么我们所谓的“野兽”就更为典型了,于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鲜活的例子,谁说动物世界是冷漠无情的?谁说野生动物是喂不熟的?原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也具有怜爱和同情心。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一篇作品如果只罗列一些一般性的材料,缺乏典型事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动人的力量。典型事例贵精而不贵多。作者应认真筛选大量材料,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用那些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卢梭就做到了,多角度多侧面正面取材,充分分证明了人的怜悯心是天性这一观点。三、高考链接(共16分)(本题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即使有人明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10.(3分)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曼德维尔和卢梭都认识到怜悯心的重要性,但曼德维尔对于社会美德和怜悯之心的关系认识存在不足。B.作者认为怜悯心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情感在野蛮人心中更为强烈。C.在街头争吵中,来阻止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因为他们理智介入较少,且有着更多的天然的同情心。D.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怜悯的品性对人的美德的影响,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11.(6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免疫学试题+参考答案
- 口腔考研资料库(3篇)
- 2025-2030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宠物用药市场增长潜力与渠道建设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城镇燃气事故统计分析及预防体系建设报告
- 2025-2030中国土壤修复工程技术应用现状与市场容量测算分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啤酒进出口贸易壁垒应对与国际市场准入报告
- 2025-2030中国啤酒行业短视频内容营销策略与用户生成内容运营效果评估报告
- 柜员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啤酒行业人才缺口与专业培养体系构建报告
- 2025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省分行社会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00题】2025年时政试题及答案
- 政府人员网络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南京大学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高考全国二卷数学真题(解析版)
- 航空煤油储存管理办法
- 高中政治课课件模板
- GB/T 45906.8-2025变电站二次系统第8部分:电气操作防误
- CRT2000 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使用说明书-V1.0
- 文旅演艺活动
- 深基坑自动化监测施工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