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虽历经几度兴衰,但始终活跃于中国历史的舞台。战国韩非子提及的“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被看作中国侠这一名称的最早出现。司马迁《史记》是记载这些社会群体并加以描述的最早记录,其对侠客有这样的点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千里诵义者也。”与韩非子站在法家立场上批判侠不同,司马迁记载和描述的是这群社会边缘人的精神理想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民间道德,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之后,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国家立场上论侠,强调“上下相顺”,对这些有悖于国家秩序的人物给予了批评。虽然不同于司马迁的立场,班固的《游侠传》也对这一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了形象的记叙。从此,这群形象特别、有特殊行为的人有了个社会名称:侠客。随着时代的发展,“一诺千金,以信立于天地;赴士厄困,以勇撼于人心;除暴安良,以义济于民间;性情旷达,以气动于人群”成为中国的侠客内涵和侠文化的传统底色。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使侠客的行为不再是个人的恩怨情仇,而是与打江山、保江山结合在一起。清末霍元甲形象的出现又一次在侠客和侠文化的底色上抹上了新的色彩:在现代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中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沿袭了这种精神,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在民族纷争的乱世中塑造人物,揭示民族大义,暗示人生哲理,强调民族融合的国家意识和百姓安宁的社会意识,这给予了侠客和侠文化以新内涵,并且成为中国侠客人格和侠文化价值判断的终极标准。(取材于汤哲声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中的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行侠仗义和叛逆抗争的行为。先秦至民国是武侠小说的古典时期。先秦两汉文学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侠客形象最早出现在《史记》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对侠客的描述及其人格界定为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学想象构建了体系。到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真正开始萌芽。宋元明时期社会动荡,下层人民豪侠的行为更多成为具有群众性的好汉行动,从而冲淡了剑客的神秘色彩。民国时期武侠小说主要是武侠技击小说,它的出现使武侠小说深入广大民众。传统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起,其武侠小说大多突破了民国武侠剑仙斗法、门派纷争的题材范围,较多表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着重人物性格描写,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窠臼。其缺陷在于侠客英雄超人化,缺乏现实主义的深度。现代时期即古仙武侠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文学兴起,写手们在读者阅读选择越来越多、阅读口味越发挑剔的压力下,不得不向传统作家的实力靠拢,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当下的网络武侠小说更具有文化的开放性,它们以中华文化为基点,交融平衡欧美、日本、印度文化,吸收当下的数字智能文化,进行创造和翻新,表现出武侠化的逻辑性,这是中国百年武侠小说的魅力所在。从明初《水浒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到金庸小说和当下网络武侠小说创作,中国武侠小说呈现出明晰的发展轨迹,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与中国社会的变动、时代的变化和审美接受的转换相联系,以自我的呈现方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谱系”。爱国、民族、强身、交融、安宁,五位一体,中国百年武侠小说彰显了中国侠文化的现代观念,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材料三中国武侠小说是类型小说,有着鲜明的“武侠美学”。在中国传统的众多文化形态中也只有“侠文化”才是演绎自然美的最佳载体。武侠小说在通过对“自然荒凉”进行摹写,烘托出生命脆弱的同时,也通过对武侠世界“自然美”的由衷赞叹和切身感悟,启发人们在“坐忘”(庄子语)中摒弃生命无常、人生苦短的担忧,从而使生命达到一种与万物一体、生死为一的人生之境。武侠世界的“人格美”在于侠客行侠仗义的行径和舍己救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了一种恢弘豪迈的人生气度。侠客那种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献身精神,那种快意恩仇、伸张正义的入世情结,集中展示了武侠世界的人格美。武侠世界的“境界美”就是武侠作品启发人们领悟一种奇异瑰丽的人生况味和人性。恩怨情仇反映的是人生苦难,人生苦难昭示的是人生哲理,体验人生哲理是在感悟武侠世界的境界美,同时也提升了人生境界。同时,武侠小说兼类民间文学、侦探小说和科学作品,也进一步拓展了武侠小说的美学空间。当然,中国武侠小说的问题也很明显,粗制滥造和游戏化、金钱化的创作倾向,一直被人们批评。这与小说创作的草根化、运作机制的市场化以及创作理念的商业化有关,更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文学修养的低下有关。这就需要社会和读者不断地给予批评和监督,需要对中国武侠小说的文化精神、创作机制、美学特点给予更为合理的认知和更为科学的评判。(取材于汤哲声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各家对侠的看法经历了由批评转为赞美的过程。B.韩非子与司马迁对侠持不同看法是由于其所站立场不同。C.韩非子和班固的著作都有对侠客这一形象的记叙和描述。D.侠客的社会名称来源于这一群体的形象特别、行为特殊。(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武侠小说就是写侠客和义士的侠义抗争行为的通俗小说。B.秦汉及魏晋志怪使武侠小说萌芽,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础。C.剑客的神秘色彩减弱是宋元明出现群众性好汉行动的原因。D.民国时常见以剑仙斗法、门派纷争为题材的武侠技击小说。(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一和二中均有涉及,其用意是相同的。B.随着时代的发展,侠客和侠文化的内涵越发丰富,并逐渐形成判断标准。C.现代时期出现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与读者的阅读选择和阅读口味有关。D.武侠小说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变动相关,呈现出民族精神的阶段性发展。(4)对下列示例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材料三内容的一项是A.“迅捷的武功多命名猿鹤,潇洒的剑法多取自星月”,说明武功技法取法于自然,烘托出生命的脆弱。B.金庸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郭靖,在中原地区遭受靖康之变时挺身而出,集中展示了武侠世界的人格美。C.金庸作品中描绘三把宝剑,一把寒光逼人,一把厚实稳重,一把外形腐朽,隐喻人生不同状况和境界。D.《蜀山剑侠传》中对化学转换、北极光等自然现象的描绘,说明武侠小说的创作受到科普知识的影响。(5)请结合材料,概括如何使中国当代武侠小说获得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贼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奚谓小忠?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1】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2】。故竖谷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奚谓国小无礼?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厘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厘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负羁曰:“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乃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秦穆公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厘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此礼之所用也。(取材于《韩非子•十过》)注释:【1】不谷:古代君王的自称。【2】大戮:斩首陈尸,古代的一种酷刑。(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穷身之事也穷:困窘B.则灭国杀身之本也本:根源C.嗜酒而甘之甘:甜美D.军旅薄城薄:迫近(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而共王伤其目其表子之闾B.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共王驾而自往C.子反受而饮之故竖谷阳之进酒D.司马子反辞以心疾不以仇子反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务听治而好五音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B.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C.曹君袒裼而观之曹君脱去上衣偷看晋公子的骈肋D.悬叔瞻而出之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过”,是君主治国时有可能会犯的十种过错。B.子反战场饮酒,导致楚国战败,最终被共王处死。C.重耳登基讨伐曹国,战中考虑到了厘负羁的安全。D.作者以曹君无礼招致战祸的故事警戒后世统治者。(5)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韩非子“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的观点。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水调歌头葛长庚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远”“长”“万点”“千里”等词语都是指行人去向遥远。B.“满目”三句分写三个时段: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C.“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D.“迤”意为曲折连绵,词中指离人一路曲折行向天涯海角。(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上”两句为写景对偶句,工整而流畅,绘出一幅春日山川图。B.“双燕语风樯”一句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C.词人叙写别离时,用“云”“花”“漏”等众多意象反衬离人的辛酸。D.结尾两句分别呼应开篇两句,这使得本词的首尾连贯,浑然一体。(3)你认为词中哪一句最能展现词人形象?请写出这一句,并结合本词主旨说说你作此选择的理由。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表现了军队出师时的盛大气势,也为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了反衬。(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分别运用庄子和杜宇的典故,写诗人由锦瑟弦声而生发的无限感慨。(3)陆游《书愤》开篇“,”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4)杜甫《蜀相》中“,”两句,用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5)姜夔《扬州慢》中“,”两句,融合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景和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哀。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不器。”(《为政》)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③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1)请解释“不器”和“与议”。(2)任选以上材料中的两个概括孔子的主张,并结合《论语》的思想谈谈你的认识。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江流如琴这一日,冷暖正好,气候温润似春朝。我站在派河口泵站前方远望,泵站的主体建筑像一台巨型的钢琴,安放在茫茫水面,黑白两色琴键相间。从长江逆势而上的水流,缓慢而又急速的冲过,如同看似绵软实则有力的手指,拂动着琴键,弹奏出袅袅琴声。冬阳和暖,披在琴身,铺于水面,洒到衣服和脸上,我恍惚以为身在吴越。江水流经安徽中部小城肥西,肥西随即幻化为秀丽婉约的江南。引江济淮工程长长的输水线行经之所,似桃花风轻柔拂过。长江与淮河之间广袤的大地上,柳烟青,土色润,田园新。江水由南向北,跨原野,穿城镇,过村庄,翻越江淮分水岭,最后汤汤注入淮河。自《尚书•禹贡》起,到《史记•河渠书》,再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诸多山川地理著作,哪一个作者会想到,长江水翻山越岭行走七百多公里,竟从高处流入淮河?白鹭、豆雁、鹈鹕、斑嘴鸭,盘桓起落,从容捕鱼。这些鸟儿是从巢湖飞来?从瓦埠湖飞来?从长江飞来?还是原本就栖息在肥西本地?若是身生两翼,化作飞鸟升空俯瞰,万里长江、千里淮河与七百余公里的运河河道,似一个硕大的“工”字。上面一横是淮河,下面一横是长江,中间一竖是引江济淮工程。建在安徽中南部的两座泵站,也即无为市境内的凤凰颈泵站和枞阳县境内的枞阳泵站,像两个龙嘴,把长江之水吸入腹中,又吞吐出来,提升着水位,然后分别经由兆西河线路和菜子湖线路,输送到巢湖,谓之“引江济巢段”。建在皖中的派河口泵站和蜀山泵站,先后两次提水,把江水引入瓦埠湖,沟通长江和淮河,谓之“江淮沟通段”,安徽人又称之为“江淮大运河”。建在皖北和河南省境内的八座泵站,接力提水八次,最终让江水自然流进淮河,谓之“江水北送段”。整个引江济淮工程,江水被抬高近四十米,输水线路总长七百余公里,惠及安徽、河南两省数千万人。开挖一条大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并非今人才有的奇思妙想。三国时曹操为攻打东吴,下令将士开挖江淮大运河,用来输送士兵、武器、粮草。开挖之处位于江淮分水岭一侧的鸡鸣山。谁知在开挖过程中,土方“日挖一丈,夜长八尺”。也就是说,白天挖好的河渠,一夜之后又基本恢复了原样。反反复复多次,劳民伤财,费时费力,进展缓慢,只好停工,留下了一条曹操河灌溉两岸,福荫后世。曹操河虽然未能开挖成功,但安徽、河南两省人民沟通江淮的愿望世代延续,直到引江济淮大运河,终于圆了这一千年梦想。清澈的江水奔涌在江淮之间,宛如初升的朝阳,和煦晶莹,泽被两岸。在肥西县上派镇,路遇一位远嫁到这里的妈妈,正带着孩子在运河边散步。说起运河,她满面春风,激动不已。回忆着以前喝的地下水,味道苦涩,水壶里总起一层碱。如今,她满足地喝着又清亮又甘甜的家乡水,我知道她喝着的不仅是水,也是足以慰藉的思乡之情。一位来自亳州的朋友说,以前,地处皖北平原的亳州,人均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市中心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过去他家里经常停水,洗一次澡要攒几天的水。而现在,江水注入了城南调蓄水库,满足了百姓的用水需求,遏制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甚至于皖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也不再为灌溉发愁。引江水入淮河,让水往高处流,浩大的工程是想象力、创造力、经济力、建造技艺的完美结合。我以为,正如那个“工”字,引江济淮工程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肥西的作家朋友多次邀请我去看一看引江济淮工程,特别是看一看江淮大运河。他的语气是极自豪的。肥西我到过多次,住过烟水迷蒙的三河古镇,看过麻栎森森的紫蓬山,欣赏过山南镇长庄村的十里风荷,在春秋时期吴楚鹊渚之战的古战场听过庐剧……但当我站在派河口泵站跟前,那一台锃亮的“钢琴”,那浩渺无尽的江水,壮观的让人晕眩。当天下午,在高店乡,望见淠河总干渠——世界第一大跨度钢结构渡槽,从江淮大运河上方凌空而过,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眼底的那一渠江水,夕阳下绿如古玉,震人心魄,撼人心神,岂是一个惊字了得!老子说水“几于道”,管子说水是“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人类史也是一部逐水、治水、与水和谐共生的历史。植物也是如此,遇水滋茂,离水枯槁。《诗经》里的草木,“蒹葭苍苍”也好,“绿竹猗猗”也好,“采采卷耳”也好,它们水汽氤氲,枝叶欣欣,全然是今日江南的气息,写的却是中原风物。商周时代的中原,气候润泽,并不似今天这般干燥。而今,江水福泽皖中、皖北和中原,千里平原水土丰茂,草长莺飞,处处洋溢着江南气息,俨然已是鱼米之乡。四十年前,肥西素有贫苦之名。而今的肥西县,繁华如都,多年蝉联全国百强县,让人唏嘘不已。转过街角,清幽的月色之下,我依稀听见汽笛呜呜而鸣。袅袅琴音,星光灯火,江淮大运河上,一艘夜航巨轮正驶过肥西,驶向远方,驶向明天。(取材于储劲松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汤汤注入淮河汤汤:水势浩大之貌B.盘桓起落盘盘桓:因留恋而逗留C.泽被两岸泽泽被:地域宽广辽阔D.它们水汽氤氲氤氲:水汽浓郁弥漫(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披”“铺”“洒”三个动词形象写出作者当时感受。B.第五段四个问句无疑而问,意在引发读者思考鸟栖息地。C.古代诗文和历史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内涵。D.“工”字的两次出现,内涵各异,前指喻体,后指工匠精神。(3)文章第十、十一段叙写了引江济淮工程的影响,请简要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江流如琴”的涵义及表达效果。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6分。7.语言基础运用。①中华文化符号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具有高辨识性的符号,是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相区别且能标识自身的独特符号。②例如,文字类符号中的汉字的字形构造,饮食文化符号中的汤圆、饺子形状,服饰文化符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