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含答案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学习目标]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相关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并关爱他人的意识。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2)方法步骤①设计实验记录表。②测自来水pH的变化③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上述过程,记录结果。④充分冲洗烧杯,用肝匀浆代替自来水,重复②过程,记录结果。(3)分析实验数据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画出每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2.人体内环境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机理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eq\o\al(-,3)/H2CO3,其次还有HPOeq\o\al(2-,4)/H2POeq\o\al(-,4)等。3.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判断正误(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2)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eq\o\al(-,4)/HPOeq\o\al(2-,4)()(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答案(1)×(2)×(3)√(4)×任务一:请分析以下实例,并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含义1.下图为某人的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的一部分(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包括多种代谢产物含量。)(1)由表中数据可推测该检测者可能患有何种疾病?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是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提示这说明:①内环境的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②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3)为什么血浆的各种化学成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提示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的变化。2.根据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完成实验结果内容。材料实验结果实验结论自来水滴加HCl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缓冲液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无论滴加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比较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3.家庭成员体温调查表成员6:009:0012:0015:0018:0021:00睡前平均温度母亲36.336.636.836.836.636.436.736.60父亲36.136.436.536.636.336.236.636.39自己36.336.836.937.036.736.436.836.70结论: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且处于动态平衡中。综上: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变化的,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1.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②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从肾脏排出③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④H2CO3和NaHCO3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缓冲作用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碱基对调节了血浆pH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答案C解析⑤内环境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和细胞内,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的,⑤不符合题意。归纳总结血浆pH的调节机制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健康人的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A.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实现稳态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机体中血浆、淋巴液、组织液达到稳定时,内环境实现稳态答案C解析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D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3.稳态失调(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4.稳态的意义(1)实例分析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意义渗透压正常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体温和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血糖、氧气含量稳定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稳态概念的发展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分子水平→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细胞水平→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等↓器官水平→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等↓群体水平→种群数量变化的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判断正误(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2)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一定不得病()(3)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此时代谢速率一定下降()答案(1)√(2)×(3)×任务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1.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消防人员穿着厚重且密不透风的消防服,连续工作多个小时,随时面临着中暑的危险,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提示一方面说明人体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从而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3.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实例的是()A.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D.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答案D解析夏天户外工作人员中暑,其理化性质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A不符合题意;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含量异常,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不符合题意;某人登上雪山后出现胸闷头晕是由于缺氧,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C不符合题意;体内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是正常机体调节的一个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符合题意。4.(2023·南宁高二月考)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答案D解析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内环境的稳态可能遭到破坏。题组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答案D解析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A正确;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降低,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缓冲液组的曲线较血浆组先下降,所以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弱于血浆组,D错误。2.(2023·四川成都高二质检)取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内加入血浆,乙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能可靠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D.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后,pH恒定不变答案D解析甲试管的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加入酸或碱时,pH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变化不明显;乙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无缓冲物质,在本实验中为空白对照,加入酸或碱时,pH会发生明显的变化。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答案B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①酸碱平衡②渗透压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平衡⑤CO2、O2平衡A.仅③④⑤ B.仅①③④C.仅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答案D题组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5.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C.肾脏把代谢废物不断排出体外D.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答案D解析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以维持机体的pH和能量需求的相对稳定,B不符合题意;肾脏把代谢废物不断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不符合题意;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直接关系,D符合题意。6.“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环境的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剧烈变化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它含有HCOeq\o\al(-,3)、H2POeq\o\al(-,4)等离子有关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略有降低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基础答案C解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转化成乳酸,C错误。7.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内环境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答案D8.下列有关稳态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激素分泌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B.在细胞水平上,存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稳态C.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D.稳态只存在于动物体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D解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在分子、细胞、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层次上都存在稳态,D错误。9.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速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是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解析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此过程中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还是以有氧呼吸为主,A、C错误;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D错误。10.职业运动员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往往不是饮用清水,而是饮用含有特定成分的“功能饮料”,下表为某种功能饮料的主要成分。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成分质量浓度/(g·L-1)成分质量浓度/(g·L-1)蔗糖30氯化钾0.1其他糖类10磷酸二氢钠0.1柠檬酸10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钠0.1碳酸氢钠0.1A.运动员剧烈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蔗糖等糖类的作用是提供能源B.大量出汗不只是丧失了水分,也丧失了盐分,所以功能饮料既含水也含无机盐C.功能饮料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的主要成分D.细胞外液中的HCOeq\o\al(-,3)和H2CO3,对维持细胞外液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而不是钾离子,C错误。11.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治疗时输入的溶液不能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D.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答案D解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为双向渗透,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组织液,A错误;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细胞吸水,细胞内液会增加,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少细胞吸水,增加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C错误;长时间大量出汗,同时丢失水和无机盐,若只补水,会造成低渗性脱水,D正确。12.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B.血常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D.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答案AD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非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13.在航天飞机的飞行过程中,地面指挥中心对宇航员的生理状况进行了实时监测。表中所示为其体内相关液体的pH,图1、图2分别表示进食后血糖含量变化情况和体温变化情况,请分析后回答问题:液体胃液唾液血液肠液胰液pH0.9~1.56.87.47.78.0(1)仔细观察图1可知,血糖的变化范围为__________mg·dL-1。其中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________________。(2)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常规条件下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不能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2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表格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80~120血糖含量、体温(2)0.9%防止细胞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而失水或吸水,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3)同一正常人的体温在一日中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该差异一般不超过1℃(4)不同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解析(1)图1中,健康人的血糖浓度一般在80~120mg·dL-1。由于液体中胃液、肠液、胰液等消化液的成分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血糖含量、体温。(2)为防止细胞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而吸水或失水,乃至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医生常用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9%。14.为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了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在4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抗凝剂),然后将等量的正常人的新鲜血液注入1号和3号试管中,注意边加边搅拌,再向2号和4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加入量与血液量相等。(1)分别从1号和2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1号和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Na2CO3溶液,搅拌均匀,再各取少量液体测定pH。与上一次测定值比较,1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1,2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2,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1________ΔpH2,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3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取少量液体,测定pH并记录。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乳酸,搅拌均匀,测定它们的pH,与上一次的测定值比较,3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3,4号试管pH变化量记作ΔpH4,比较这两个变化量ΔpH3________ΔpH4,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血液中碳酸和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2)<血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3)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章末检测试卷(一)(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四种体内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答案A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与丁之和少于乙(细胞内液),A正确;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D错误。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和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相等B.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与渗入淋巴液的量相差较大C.组织液中的尿素被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答案B解析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渗回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和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不相等,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淋巴液的量,A错误,B正确;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尿素等)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C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D错误。3.(2022·江苏扬州一中高二期末)内环境成分复杂,下列选项中的物质全部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A.胰蛋白酶、Na+、ATP、葡萄糖B.CO2、胰岛素、尿素、抗体C.肝糖原、核苷酸、纤维素、氨基酸D.甘油三酯、DNA聚合酶、磷脂、胆固醇答案B解析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消化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肝糖原存在于细胞内,纤维素属于多糖,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C错误;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D错误。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③维生素、CO2、脂肪酸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⑤食物中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⑥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⑦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A.①③⑥ B.③④⑦C.①②⑤ D.②④⑥答案A解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含有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这两个过程均不会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中有乳酸与缓冲物质发生反应。5.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A.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C.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D.白蛋白减少,氧气运输能力减弱答案C解析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高,A错误;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C正确;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D错误。6.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解析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但是机体血浆量会增加,当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7.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答案A解析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A正确;输入的Na+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故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10mL,B、D错误;细胞内液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8.(2022·北京海淀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尿素、抗体、激素、维生素等C.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D.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答案D解析人体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抗体、激素都可以成为内环境的成分,所以抗体、尿素、激素、维生素等可以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H2CO3/NaHCO3等是能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错误。9.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代表体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②的量减少B.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C.③内若产生乳酸,则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D.若组织细胞为肌肉细胞,a为CO2,b为O2答案B解析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血浆渗透压明显偏低时将导致组织液的量增多,A错误;正常机体可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故③内产生的乳酸不会引起①②内pH的剧烈变化,C错误;肌肉细胞吸收O2释放CO2,因此a为O2,b为CO2,D错误。10.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可以直接进入a、c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的主要部分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有所增加答案A解析图中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④(淋巴液)不能直接进入c(组织细胞),A错误;①血浆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激素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B正确;内环境包括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等,C正确;当d(毛细淋巴管)堵塞时,淋巴循环受阻,②(组织液)因不能流向④而增加,D正确。11.(2022·山东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二期中)如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及小肠绒毛内部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由②携带的氧扩散到心肌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一样多答案C解析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③血浆渗透压过低可以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由红细胞携带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C正确;与⑤(淋巴液)相比,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12.(2022·广西贺州高二期末)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不含蛋白质B.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C.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通过脑脊液D.脑脊液产生过多或脑静脉循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答案A解析脑脊液属于组织液,其中含有少量蛋白质,A错误;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蛋白质和无机盐,但主要来源于无机盐离子,脑脊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影响脑细胞的渗透压,B正确。13.(2022·无锡高二期末)肺癌晚期往往会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血液中白蛋白降低),进而引起胸腔积液,患者常感到胸闷。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组织液B.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中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C.胸腔积液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D.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胸闷症状答案A解析由于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跨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中,因此,正常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A错误;低白蛋白血症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偏高,因而血浆中液体渗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B正确;胸腔积液表现为组织水肿,因而会压迫患者胸部脏器,使患者感觉胸闷,C正确;注射医用人血白蛋白可增加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血浆渗透压,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胸闷症状,D正确。14.在新冠感染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和血液中肝酶等各项指标,还需要将药物溶解到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钾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给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静脉滴注给药的同时也为机体提供了葡萄糖,可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B.生理盐水对于血浆而言属于等渗溶液,不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C.新冠感染重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酸碱平衡失调D.肝酶在血浆中仍然可以发挥其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方面的作用答案D解析药物溶解在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给药的同时也为机体提供了葡萄糖,可以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生理盐水(0.9%NaCl)对于血浆而言属于等渗溶液,不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B正确;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C正确;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在肝细胞中起催化作用,肝酶在血浆中,由于条件改变,可能不发挥其作用,D错误。15.正常人体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部分物质交换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环境包括①②③④B.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①→②C.③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D.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不只含有尿素和尿酸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组织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血浆,④为尿液。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A错误;血浆中的氧气进入图示细胞的途径是③血浆→①组织液→②细胞内液,B正确;③血浆中含激素、乳酸、CO2等物质,C正确;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液体废物中除了含有尿素和尿酸外,还含有无机盐等,D正确。1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a、b、c代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某人花粉过敏时可能引起a的含量增多B.某人一次摄入大量的食醋,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a中含有缓冲物质C.在a、b、c三种液体中,a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D.e表示泌尿系统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f是呼吸系统,D项正确;人体花粉过敏时,可能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从而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a(血浆)流向b(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项错误;某人一次摄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内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可与食醋反应,从而使pH基本不变,B项正确;在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三种液体中,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多,C项正确。17.(2023·云南保山高二月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实验条件(其他环境条件一定)下,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只能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C.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D.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答案B解析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海蟹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乙的血液浓度直线上升,说明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能维持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但当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时就不能再维持稳定;丙在海水浓度较高或较低时,血液浓度基本能够维持稳定,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18.为探究血浆是否有缓冲能力,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B.沉淀物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D.图2实验结果可以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答案D解析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是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A错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血浆,血浆位于上清液,B错误;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为无关变量,C错误;图2显示,分别滴加HCl和NaOH溶液后,上清液pH变化幅度很小,而对照组的pH变化幅度大,说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19.(11分)如图表示人体某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中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__。(3)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与c之间隔以____________________;b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2)ad、aa、d(3)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渗透血浆、淋巴液和细胞内液20.(10分)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略有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答案(1)呼吸消化泌尿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3)降低碳酸氢钠(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1.(12分)(2022·山东滕州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下表是某人在进行常规体检时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分析回答问题: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IU/L0~45肌酐(CRE)1.9↑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0~23.0血清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酯(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1)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了:①血浆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的数值,可推测该男子________(器官)的功能可能损伤。(3)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内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下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等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如果下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A、B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通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答案(1)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肾脏(3)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适宜的温度和pH等(5)①③④氧气和营养物质等(6)3解析(2)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全部随尿液排出。根据此化验单中肌酐高于正常值,说明肾小球滤过障碍,可推测该男子肾脏的功能可能损伤。(3)由于饭后会引起血浆中组分和含量的变化,故检测血糖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其理由是排除进食引起血糖升高的干扰。(4)细胞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pH等。(6)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组织液被组织细胞利用(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1层组织细胞膜,即至少要通过3层细胞膜,即3层磷脂双分子层。22.(13分)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滴管等实验用具。(2)实验步骤: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标号1、2、3。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③B组的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____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3)结果预测: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2CO3溶液)③等量的Na2CO3溶液(或乳酸)(3)1号试管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内环境的结构识别、跨膜分析及组织水肿原因一、内环境相关图解识别局部组织结构示意图的判断技巧例1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①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等物质B.①②④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C.若③中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液,①②④组成内环境。①(血浆)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A错误;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液)在成分及含量上不完全相同,①(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②(组织液)和④(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B正确;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③(细胞内液)中产生乳酸不会引起①②④内pH剧烈变化,C错误;①②④组成内环境,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例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分别用a、b、c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C.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A解析c为组织液,没有血浆蛋白,A错误;在血浆中生活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Cl-有关,酸碱度与H2CO3、HCOeq\o\al(-,3)等物质有关,C正确;a、b、c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二、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1.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现象。2.原因分析例3(2022·连云港高二期中)某人因急性肾小球肾炎而出现了全身水肿,同时伴有尿血、尿蛋白和少尿等症状,检查发现该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被确诊为肾炎性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其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B.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也会加重组织水肿C.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其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保持不变D.若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可缓解患者病情答案C解析患者肾小球水盐滤过率降低,排出的水盐减少,而人体每天从食物和饮水中不断地获取水盐,因此会导致内环境水盐含量上升,A正确;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逐渐下降,直接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加重患者局部组织水肿,B正确;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会影响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组织细胞内液渗透压会出现波动,其实在正常情况下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若使用利尿剂,患者尿量增加,可增加水盐随尿液的排出量,同时改善肾小球通透性,直至恢复正常滤过功能,水盐、蛋白质等物质滤过恢复正常,有利于水盐平衡和血浆渗透压平衡,可缓解患者水肿病情,D正确。例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下列不会使②中液体增加的是()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B.班氏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淋巴管阻塞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答案D解析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符合题意。三、物质进出内环境的“穿膜”层数1.模式图2.过程分析(1)消化道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2)外界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4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进线粒体(2层)=11层。例5人体内,外界空气中的O2通过肺部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中,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至少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A.3层 B.4层C.5层 D.6层答案C解析在人体中,外界物质O2进入血管中并与血红蛋白结合,必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O2从外界环境进入肺泡中,经过呼吸道,并未穿过任何生物膜;二是O2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肺泡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O2在穿过时先进细胞,再出细胞,共穿过2层细胞膜,同样,毛细血管壁也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的,O2在进入毛细血管时要穿过2层细胞膜;三是O2要与血红蛋白结合,还要穿过1层红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