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0363716.2 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课件)-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_第1页
3620363716.2 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课件)-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_第2页
3620363716.2 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课件)-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_第3页
3620363716.2 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课件)-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_第4页
3620363716.2 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课件)-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①因ppt使用的是高质量视频,故资源比较大(本ppt约120MB)。②所用视频资源已全部内嵌在ppt中,不需另外下载。③本节ppt共50页、3个视频,可根据需要选择点播,比较方便。④本ppt使用PowerPoint制作,画面比例为宽屏16:9,

建议使用PowerPoint播放。①演示实验——《奥斯特实验》②演示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

③课堂总结——《电流的磁场》致老师同学们视频资源清单说明:部分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第十六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下册

探索电与磁的联系电磁转换琳琅满目的电动玩具散发着诱人的魅力。逗人的小鸭扑棱着翅膀;调皮的小狗摇动着尾巴;可爱的熊猫晃动着脑袋;还有那奔驰的小汽车……你知道这些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吗?从玩具世界到生活空间,处处都离不开电;那么,电是从哪里来的呢?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二、电流的磁场(第1课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安培定则第1章导入新课电现象和磁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电现象磁现象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磁体能吸引磁性物体电荷有两种电荷磁体有两个磁极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电荷不接触就能互相作用磁体不接触就能互相作用科学家们基于这种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相似之处想一想第2节电流的磁场电与磁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今天一起学习。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第一次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2章学习新课 如图16-12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架在静止小磁针的上方,并使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①接通电路,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②改变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偏转方向的变化.16.4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活动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提示①通电以前,要让导线和小磁针均处于南北方向,减少地磁场的影响。②给导线通电时间要短。因为实验时采用短路的形式获得瞬间的较大电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其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流方向电流方向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这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的。后来,人们把这个实验称为奥斯特实验。1.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现象电流方向I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研究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如图所示,在垂直于通电直导线的平面内,它的磁感线是以电流为中心的一系列同心圆.2.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细铁屑显示通电直导线周围磁感线的分布电流方向小磁针显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情况电流方向

视频欣赏——《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一、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奥斯特塑像矗立于奥斯特公园

物理学家——奥斯特

1820年,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在化学领域,他发现了铝元素。十九世纪后期,他创建了“思想实验”这名词,他是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人物介绍汉斯·克海斯提安·奥斯特(1777年8月—1851年3月),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文学家。主要成就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在研究电流的磁场时,一根导线产生的磁性太弱,若将导线绕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可以使磁性增强。①螺线管(solenoid)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①几种螺线管螺线管示意图将导线绕在圆筒上提出问题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学生实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有什么特点?磁场的方向是怎样的?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可能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磁场的方向可能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如图(a)所示,用铜导线穿过一块硬板绕成螺线管将小磁针放在硬板的不同位置,然后给螺线管通电,分别记录下小磁针在各个位置静止时N极的指向.(2)在前面的装置中,改变电流的方向,如图(b)所示,对照上次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小磁针的N极指向是否与原来相同.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3)如图所示,在硬板上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后,轻轻敲击硬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1.如图(a),接通电路,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的不同位置,记录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画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发现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相似。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2.如图(b)所示,把电池的正负极对调(改变电流的方向),再重复上述步骤。发现电流方向改变,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也改变。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3.如图所示,在硬板上均匀地撒上一些铁屑,给螺线管通电后,轻轻敲击硬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发现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相似。分析论证1.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发现在两幅图中,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相似;但是小磁针N极的指向相反。(b)(a)探究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似;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1.比较所画的两幅图,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吗?条形磁体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演示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二、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怎样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极性与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呢?想一想电流➛电流电流➛电流三、安培定则把一条导线绕在螺线管上,有几种不同的绕法?通电螺线管的导线有两种不同环绕方向,所以就会出现有两种可能的电流流向。想一想三、安培定则第一种绕法第二种绕法通电螺线管正面电流向上,螺线管左端为N极;通电螺线管正面电流向下,螺线管右端为N极。初步判断方法你能找出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吗?三、安培定则看看蚂蚁的描述,你能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把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其中的电流方向的关系表述出来吗?如果蚂蚁我沿着电流方向绕螺线管爬行,N极就在我的左边。你能想出一些办法描述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吗?三、安培定则看看猴子的描述,你能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把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其中的电流方向的关系表述出来吗?如果电流沿着我猴子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三、安培定则根据蚂蚁与猴子的描述,你能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把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其中的电流方向的关系表述出来吗?如果蚂蚁我沿着电流方向绕螺线管爬行,N极就在我的左边。如果电流沿着我猴子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同学们……NN三、安培定则对于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安培定则来表述。1.安培定则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三、安培定则使用安培定则时,右手有两种握法,你看懂了吗?三、安培定则①已知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判断螺线管两端的极性2.安培定则的应用标出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弯曲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三、安培定则②已知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判断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先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大拇指指向N极;弯曲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按照四指弯曲的方向在螺线管上标出电流方向。三、安培定则3.温馨提示:①决定通电螺线管两端极性的根本因素是螺线管中电流的

方向,电流的方向一致则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就相同。②N极和S极一定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③判断时必须让右手弯曲四指所指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电流

的方向一致。三、安培定则

【例题1】判断下面螺线管中的N极和S极:SNNS右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指出螺线管的N极三、安培定则【例题2】判断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N右手握住螺线管拇指指向其N极四指指向电流方向标出电流方向三、安培定则【例题3】如图所示,按照小磁针N极所示方向标出通电螺线管磁感线方向和电源的“+”、“-”极。标出螺线管的右端为S极(左端为N极);右手握住螺线管,拇指指向其N极,则四指指向电流绕向(在正面向上);标出电源正、负极。N➛➛➛➛➛➛➛-+三、安培定则【例题4】小林用如图装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时接通电路,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周围的不同位置如图甲,记录通电螺线管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并画出了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感线.①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再重复上述步骤;②比较所画的两幅磁感线(图乙、丙),可以看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_______________周围的磁场相似,且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方向与_______方向有关,它的极性可以用________定则来判断;③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甲乙丙显示磁场(方向)对调电源正负极条形磁体电流安培三、安培定则第1章课堂总结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与条形磁体磁场相似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电流周围存在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磁场电流的磁场课堂总结①课堂总结②条形磁体通电螺线管不同点磁场磁极不变N极和S极随电流方向改变磁性是永磁体且磁性不变只有通电才有磁性,且随电流强弱变化相同点磁场磁场分布相同,有N极和S极磁性具有吸铁性、指向性、两极磁性最强通电螺线管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对比课堂总结③第2章WHAT•WHY•WOW1.根据图中小磁针的指向,标出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四、课外实践与练习——WWW➛➛➛➛➛➛2.在图(a)、(b)中分别标出通电螺线管的N极和S极.图(a)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图(b)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a)(b)NNSS四、课外实践与练习——WWW3.有一个蓄电池,正负极标识已经模糊不清,怎样辨别其正负极?写出你需要的器材并说出判断的方法.四、课外实践与练习——WWW

提示:找一个螺线管和一枚小磁针,用蓄电池给螺线管通电,通过小磁针判断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从而确定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最后根据电流方向确定蓄电池的正负极.第3章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1)实验探究的是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_________。(2)实验前小磁针的N极应指向地磁场的_______极.(3)接通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这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与________的方向有关.(4)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五、课堂练习

(1)实验探究的是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磁场.(2)实验前小磁针的N极应指向地磁场的S极;(3)接通电路后,小磁针发生偏转,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4)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检验磁场是否存在。检验磁场是否存在磁场S电流2.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的实验中,如图所示,闭合开关,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有_____,通过小磁针静止时___极的指向确定该点磁场方向,调换电源正负极,小磁针偏转方向改变,说明磁场方向与_________有关.五、课堂练习

闭合开关,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通过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可确定该点的磁场方向;调换电源正负极,即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也改变,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磁场N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A、B、C、D四个小磁针静止时指向正确的是()A.小磁针A B.小磁针B C.小磁针C D.小磁针D 根据电源的正、负极在图上标出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根据电流方向,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根据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画出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磁场中任一点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向和该点的磁感线方向一致,所以小磁针A的N极应向左,小磁针B的N极应指向右上方,小磁针C的N极应指向右下方,小磁针D的N极应向左。只有小磁针C的指向正确。C故选C五、课堂练习

4.如图所示,甲、乙为条形磁体,中间是通电螺线管,虚线是表示磁极间磁场分布情况的磁感线。则可以判断图中A、B、C、D四个磁极依次是()A.N,S,N,N B.S,N,S,S C.S,S,N,S D.N,N,S,ND五、课堂练习

先判断通电螺线管的左端B为N极,右端C为S极;根据甲与螺线管间的磁感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是同名磁极的磁场,所以A为N极;根据C与D间的磁感线可知是异名磁极,所以D为N极。所以ABC错误,选项D正确。①由图可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_____________相似.②放入小磁针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2)改变电流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