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4·江淮十校联考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干脆选派各色参军,协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 B.限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心对地方限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旨在监督限制地方知州权力,牵制地方,加强中心集权,故D项正确。通判、各色参军的设置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解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心对地方财政权的制约,并非限制地方财政支出,解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权力受到中心制约,不利于地方自主性发挥,影响行政效率提高,解除C项。2.(2024·江西新余期末)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担当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改变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心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由过去只主决策,不负担详细事务,到既主决策,又管详细事务,对官员的实力要求提高,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并未涉及,故解除。3.(2024·山东临沂一检)自宋一代,官员选任方式趋向多元,科举取士、学校考选、恩荫补官等,都是入仕的途径。其中,科考入仕者,谓为“正途”,备受尊崇。而此外入仕者被视为“异途”,在升迁、转任等方面受到限制。宋代仕途分异的现象说明()A.选官方式趋向多元 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科举制度趋于成熟 D.官僚体制走向混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科考入仕的官员受到尊崇,这反映了中心重视官员选拔方式的公正公允及官员的才能学识,体现了宋代科举选拔制度的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旨在确定科举制在官吏选拔中的地位,并非强调选拔方式的多样性,解除A项;材料未强调入仕途径对统治基础的影响,解除B项;材料与官僚体制无关,解除D项。4.(2024·黑龙江牡一中期末)宋朝的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组成。在宋代,台谏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命,台谏势力猛增。苏轼在奏章中说道,台谏官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下列对宋代台谏机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加强对宰执百官的监督B.台谏具有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C.谏官设立不利于加强专制皇权D.谏官谏议有助于削减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台谏官员由皇帝干脆任命,台谏势力猛增”可知,台谏机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可知,台谏势力猛增,对监督宰执及百官的职权行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故A项说法正确;依据材料“宋朝的台谏制度主要由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组成”可知,台谏具有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故B项说法正确;依据材料“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谏官谏议有助于削减决策的失误,故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5.(2024·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以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冲突尖锐C.中心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加剧导致中心集权遭到严峻破坏,因此宋神宗没有允准臣僚提出的军政合一的建议,这体现了宋朝对权力制衡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谏议制度”,解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兵部和枢密院之间的冲突,B项错误;不批准臣僚的恳求,与加强中心集权无关,C项错误。6.(2024·山东日照一模)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由世俗贵族社会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改变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可知,唐代士人注意门第声望,依据材料“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可知,宋代士人注意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均解除。7.(2024·四川德阳一诊)宋太祖时期中心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依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心集权加强,故选B项。州县数量改变与科举制无关,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问题,解除C项;材料反映不出地方机构状况,解除D项。8.(2024·天一大联考)宋代实行“陛辞”制度,一些由皇帝干脆任命的知州、知府、监司(通判)等在离京赴任时,需当面对皇帝辞行,并借此征询皇帝的理政看法。这表明,“陛辞”制度()A.提升了地方官员的职权 B.旨在防止官员滋生腐败C.有利于中心政令的推行 D.强化了对地方行政监察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新任命的地方官员任职前需听取皇帝的看法,有利于执行中心的政令,故选C项。材料强调新任职官员的上任程序,并未提及地方官员的职权,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官员腐败的现象,解除B项;对地方的行政监察是刺史监察制度,解除D项。9.(2024·北京西城期末)下图为元朝中心机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与中书省的职权对应精确的是()A.“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涂改之意)而奏换”B.“总政务、统率百司、领省事,参决军国重事”C.“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是元朝时期的中心机构,此时的中书省独揽相权,权力很大。A项反映的是封驳制度,例如唐朝门下省的职能,这不符合元朝中书省的职能,错误;B项符合元朝中书省总揽宰相大权的特征,正确;C项的职责描述为顾问职能,主要是明朝内阁的职能,错误;D项依据时间和职责推断是军机处,虽然处理军国大事,但是不具备决策权,不能统揽六部,错误。10.(2024·江苏一模)元代的行省设置犬牙相错: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该设置的目的是()A.打破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经济格局变动趋势C.消退地方分裂割据威逼 D.推动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大部分地区并不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解除A项;唐代以后我国经济格局的变动主要是经济重心南移,元代的行省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解除B项;元代行省的设置主实行“犬牙交织”的原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减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消退地方分裂割据的威逼,故选C项;元代行省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而不是为了推动地方文化沟通与融合,解除D项。11.(2024·辽宁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地方拥有确定权力答案D解析材料“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元朝地方拥有确定的权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不符,故解除;B项误读材料,故解除;C项与材料“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不符,故解除。12.(2024·江西省八校联考)元朝自忽必烈起先,王位竞争者都是先到上都,经过蒙古王公贵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继承蒙古大汗,然后再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据此可知,元朝()A.君主权力受到贵族限制 B.王位继承立贤不立嫡C.借鉴了前朝的礼仪制度 D.主见地方实行行省制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元朝的王位竞争者必需先到上都经过蒙古王公贵族“忽里台”大会的推举才能继承蒙古大汗,然后才能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这说明元朝君主的权力受到王公贵族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王位继承的方式,而未提及王位继承的标准,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不符。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与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常最厌烦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看法,短暂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看法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调”,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的理解。(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状况。答案(1)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调,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确定的制约作用。(示例一)是真实状况。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丞相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和其他官员进行朝议,因此材料二是真实状况。(示例二)不是真实状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导致相权减弱,皇权加强。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与议政……也是宰相”,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须要从材料整体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内容反映了宋太祖与丞相赵普之间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内容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其次小问,可以有两种回答,无论是回答真实或是不真实都须要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14.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在北宋得到了确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取士无如本朝路狭,唯有进士、明经二科。虽近设制举,亦又取人不多。是三者,大抵只考文辞、念诵而已。天下之士,有大才大行而赋性不能为文辞就举试者,率皆遗之。向时天下无事,则此等人或在场屋,或在农亩,或为商贾,或为僧道,屈伏不能有所为,但怨望思乱而已。今昊(西夏王元昊)贼寇边,西陲用武,覆军杀将,中外震恐,兵寡粮匮,调发无所。当是之时,乃此等人踊跃快意,皆欲助贼为患,或更有盗贼屯聚,则为之倡首,惊劫州县,自图富贵之时也。其间忠义者,尚思因时驻屯而愿为朝廷之用者。然朝廷至今未悟,不加搜访。臣恐为他人所得,则中国到处皆为敌国也。——(北宋)富弼《上仁宗乞诏陕西等路奏举才武》材料二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削减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允。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削减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用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科举取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2)依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实行的措施。(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谈谈科举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答案(1)问题:录用人数少;开科少;录用标准单一;人才流失。危害:落第士子参与造反,引起社会动荡;落第士子流向少数民族政权,威逼北宋政权。(2)措施:完善科举制度,保证考试公正公允;严惩舞弊官员;增加科举录用名额。(3)作用:提高官员素养;行政效率提高;加强中心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推动社会公允公正。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