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民版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13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图是二战后美元的世界流通示意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从中获取的最准确信息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霸权主义C.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中心单一化D.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2、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思想活跃局面再现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市镇经济空前繁荣3、1938年6月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这部法案的主要条款包括:每个美国工人每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每小时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该法案的通过意在A.促进就业恢复经济B.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C.防止生产盲目过剩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刊文写道: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有骆驼轿,有一轮车,还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20世纪的东西同15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这反映出A.辛亥革命使社会习俗焕然一新B.城市街道因管理不善而破败不堪C.社会变革时城市交通新旧杂陈D.社会转型导致城市功能出现巨变5、罗斯福不仅把就业问题看作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核心措施,更是把就业问题提高到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高度加以综合考虑。为此,罗斯福A.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B.推行“以工代赈”C.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D.允许工人组织工会6、如表是晚清某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资料(单位:百万元)。该资料可以用于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B.外国资本输出瓦解中国自然经济C.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外国商品深受中国广大民众欢迎7、《申报》对1873年冬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予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在案件延续的三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60多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促成了冤案的平反。这表明《申报》A.及时传播大量时事信息B.深受统治阶层的重视C.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D.推动清末司法近代化8、对罗斯福新政的“新”最确切的理解是A.提供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C.整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银行业D.采取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的措施9、下图是美国1925—1945年失业率曲线图。1933年开始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列举措与图中。

②一。

③时段无关的是。

A.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B.成立联邦紧急救助署C.扩大公共工程规模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10、请正确选择对应的选项。

(1)青铜时代。A.战国时期。

(2)铁器时代B.商周时期。

(3)蒸汽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

(4)电气时代D.第一次工业革命。

(5)危机时代E.美国“大萧条”11、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右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___和_____。

12、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县何公社)成为我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B.错误14、西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A.正确B.错误15、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A.正确B.错误16、连线。

(1)汉A晋商。

(2)唐B纸币。

(3)宋C曲辕犁。

(4)明D青瓷A.正确B.错误17、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5分)18、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酢,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归纳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特点的形成原因。20、阅读下列材料: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演变。

请回答: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了什么?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3题,共9分)21、历史事实之间有着横向;纵向的关系。横向即比较同一时空不同空间的历史事物;纵向即按照时序叙述历史事物的发展。

。草市。

柜坊。

火车。

环渤海地区。

经济特区。

电气时代。

城市化。

垄断组织。

蒸汽机。

浦东新区。

东印度公司。

三角贸易。

飞机。

丝绸之路。

请从以上表格中任选三个关键词;从“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并简述其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中的两幅图片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同年代的节目时间表。比较两幅图片中的内容并提取有效信息,从整体或局部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下是社会学领域著名的青蛙现象:

把一个青桂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挂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请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1题,共4分)2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

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图12英国煤产量增长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图片显示其他国家美元投资和购买国债,均与美元挂钩,体现出美元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显然是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故D正确;A中稳定材料没有体现;材料不能说明美国是货币霸权主义,故B错误;C中单一化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是相互的。2、D【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8处,双林镇有10处,藏泽镇有4处,盛泽镇有5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结合马克思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得知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尤其是纯粹经济功能市镇经济的崛起,为市民人们追求物质层面生活(修建园林)和精神上的追求(博得风雅声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与本题主旨无关,排除;明清时期因为文化专制,思想上万马齐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C项。3、B【分析】【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对工人利益的维护,这有利于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是新政的影响,排除。故选B。4、C【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所涉仅仅是“狭隘的一条道路”上容纳的各种新旧交通工具情况;这些交通工具呈现出民国时期城市中新旧杂陈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中的“管理不善”无法得出,排除;D项中的“城市功能出现巨变”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点睛】5、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通过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带动消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了一箭三雕的现实意义,B正确;A不能促进就业,排除;C涉及的社会救济,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而非就业问题,排除;D不能直接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6、C【分析】【详解】

据表格信息“从18711893年晚晴时期进出口贸易数据”可知;无论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都在迅速上升,这说明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据表格信息可知,1883年以后,我国进口大于出口,即贸易逆差出现,故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外国资本输出瓦解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B错误;D与材料无关。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口和出口值的比较,考察的是学生读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读题时受时间干扰极容易错选。7、C【分析】【分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引起了慈禧太后的重视”等信息来看,《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平反过程中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慈禧太后重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而不是重视《申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申报》在清末司法近代化中的作用,排除D项。8、D【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D项正确;AC项是D项的具体措施;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故B项错误。9、B【分析】②一③是1935年至1939年,是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于1935年被取消,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铁器时代是指战国时期,蒸汽时代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危机时代是指美国“大萧条”。【解析】(1)B(2)A(3)D(4)C(5)E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联系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在①处是长安,在④处是泉州,要求学生能够史地结合,有一定的难度。【解析】①.①②.④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3、B【分析】【分析】

【详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说法错误。14、B【分析】汉武帝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仍然是租佃制度形式,本题错误。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其中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题干表述正确。16、B【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晋商是明朝时期;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曲辕犁是唐朝时期;青瓷是汉代出现。17、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故题干说法正确。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15分)18、略

【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以及材料二“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丰富民众衣服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等角度思考回答。【解析】(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19、略

【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得出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得出组织性增强;活动方式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得出民间经济外交与国家政府外交相结合,民间经济外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特点形成的原因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回答。【解析】(1)特点: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组织性增强;活动方式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民间经济外交与国家政府外交相结合;民间经济外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推动;美日民间经济外交的影响。20、略

【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要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分别叙述;例如,政治条件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史实进行分析。

(2)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要多角度分析;例如。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空前强大;英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下降等。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突出积极方面的影响,例如,使世界经济朝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如,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说明了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地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实力决定货币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点睛:本大题属于典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解析】(1)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2)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美同经济实力膨胀;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

影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五、论述题(共3题,共9分)21、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表格所揭示的主题准确概括、归纳,言简意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概括的主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经济与社会进步”大主题展开即可。可以概括出的主题,诸如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第二,关键词的选择以及补充,关键词要选与所概括的主题相一致的。诸如经济特区、环渤海地区、浦东新区。补充的关键词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这样论述的时候才充分。第三,对提炼出来的主题,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要充分;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要将每一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第四,论述的过程,要言之成文。【解析】示例:

主题: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选词:经济特区;环渤海地区、浦东新区补充关键词:沿海港口城市。

阐释: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以促进经济发展;1985年以后,环渤海地区等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1990年,国家开发浦东新区,使之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2、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跨度并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主题。如从广播节目能够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一角度进行理解。论述时可从不同时期广播的节目单的内容进行理解概括,如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大事等。最后总结得出广播节目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人们增长知识和了解国际国内信息的重要途径。【解析】示例:

论题:广播是传播知识和了解国际国内信息的重要途径。

阐述:广播作为重要的大众传媒,发挥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功能,是民众增长知识和了解社会的窗口,也是国家发挥舆论导向的重要平台。从上述节目表来看,安排有科学节目、体育节目、音乐戏曲节目、新闻节目、农村节目、国防节目等,通过教唱、空中课堂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相关知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讲卫生节目。具有宣传文明生活方式,革除旧习的作用,教唱歌曲和戏曲等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能力。改革开放后的广告节目则适应了商业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扩展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新认识,法治节目则有利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新闻节目则是人们了解国内外信息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广播节目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人们增长知识和了解国际国内信息的重要途径。23、略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需要阅读史料,紧扣“某些特质的惯性依赖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的理解,确立自己的观点,如可以结合英国的广阔殖民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述,要做到史论结合,表述科学,史料选取准确等。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观点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观点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