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管理方案设计TOC\o"1-2"\h\u32057第一章农业生产管理概述 3174341.1农业生产管理概念 3107561.2农业生产管理重要性 321321.2.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159211.2.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264631.2.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51041.2.4保护生态环境 4155181.2.5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48611.2.6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186771.2.7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 4220501.2.8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421105第二章农业生产目标规划 5309642.1生产目标制定 5241352.1.1分析现状 5251292.1.2确定生产目标 5162942.1.3制定具体措施 576032.2生产计划编制 5189912.2.1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5128712.2.2制定生产计划方案 6115332.2.3编制生产计划表格 6287992.3目标实施与监测 6256112.3.1实施步骤 610712.3.2监测方法 622041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685233.1土壤质量评估 7135883.1.1土壤质量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7125573.1.2土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743133.1.3土壤质量评估方法 7187483.2土壤改良措施 7245553.2.1物理改良措施 7181193.2.2化学改良措施 746503.2.3生物改良措施 7281713.3土壤保护与利用 898453.3.1土壤保护 8180503.3.2土壤利用 816940第四章植物种植与管理 8216764.1作物种植规划 84894.2种植技术指导 8113694.3病虫害防治 913554第五章农业投入品管理 9264135.1农业投入品采购 92955.1.1采购原则 993855.1.2采购程序 970385.1.3采购管理 10127685.2投入品使用规范 10249085.2.1使用原则 1045445.2.2使用方法 10166205.2.3使用管理 10152925.3投入品质量控制 1052515.3.1质量标准 10184245.3.2质量检测 10266055.3.3质量管理 1115873第六章农业水资源管理 11110386.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 1187506.1.1调查内容 1172876.1.2评估方法 11325396.1.3调查与评估周期 11212216.2水资源利用规划 11214646.2.1规划目标 11198996.2.2规划内容 12217056.2.3规划实施与监管 12247496.3水资源保护与节约 1272396.3.1水资源保护措施 12174966.3.2节水措施 1244786.3.3节水型社会建设 136189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3161697.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186387.1.1概述 13248407.1.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97427.1.3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3261937.2农业废弃物处理 1336377.2.1概述 13226397.2.2农业废弃物处理措施 14657.3生态农业发展 14206677.3.1概述 14136157.3.2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1415648第八章农业生产风险管理 1483418.1风险识别与评估 14293868.1.1风险识别 14315158.1.2风险评估 15182508.2风险防范与应对 15198498.2.1风险防范 15276058.2.2风险应对 15270198.3风险补偿与保险 15254818.3.1风险补偿 15259508.3.2农业保险 1629922第九章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 1666489.1科技成果引进 16142749.1.1引进策略 16244339.1.2引进途径 16114419.1.3引进效果评价 16250139.2技术推广与服务 17284949.2.1技术推广体系 17306649.2.2技术推广策略 17258539.2.3技术推广效果评价 17312669.3农业信息化建设 1746989.3.1信息资源整合 17145719.3.2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8217589.3.3农业电子商务 1831010第十章农业经济管理与效益分析 182778910.1经济效益评估 182251710.1.1评估方法与指标 182181010.1.2评估步骤 181172710.1.3评估结果分析 181815610.2成本控制与管理 18586610.2.1成本分类 18214110.2.2成本控制策略 191367610.2.3成本管理方法 193097110.3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 19558310.3.1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192370610.3.2产业升级路径 19541310.3.3产业转型方向 19586410.3.4产业转型策略 19第一章农业生产管理概述1.1农业生产管理概念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优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管理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种子选用、耕作栽培、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管理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1.2农业生产管理重要性农业生产管理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生产管理,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管理有助于实现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提升农业竞争力。1.2.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管理,可以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增加粮食储备,提高应对粮食危机的能力。1.2.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管理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可以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富裕。1.2.4保护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管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2.5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可以培养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2.6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业生产管理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1.2.7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农业生产管理强调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1.2.8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农业生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第二章农业生产目标规划2.1生产目标制定农业生产目标的制定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预期成果。以下是生产目标制定的具体步骤:2.1.1分析现状需对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为生产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2.1.2确定生产目标根据现状分析,结合国家政策、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生产目标。具体包括:(1)产量目标:保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稳定增长。(2)质量目标: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3)效益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4)生态环境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2.1.3制定具体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需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2.2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计划是农业生产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以下是生产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2.2.1确定生产计划指标根据生产目标,确定生产计划指标,包括:(1)播种面积:根据作物结构和种植制度,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2)产量:根据产量目标,确定各种作物的产量。(3)产值:根据农产品价格和产量,计算农业产值。2.2.2制定生产计划方案根据生产计划指标,制定以下生产计划方案:(1)作物布局:合理配置作物种植区域,优化作物结构。(2)技术路线:确定农业生产的技术路线,包括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等。(3)生产周期:明确各种作物的生产周期,保证生产顺利进行。(4)投入品需求:计算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投入品,如种子、化肥、农药等。2.2.3编制生产计划表格根据生产计划方案,编制生产计划表格,包括:(1)作物种植计划表:明确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播种时间等。(2)技术操作计划表:明确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等。(3)投入品使用计划表:明确各种投入品的采购、使用和保管。2.3目标实施与监测为保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需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施与监测。2.3.1实施步骤(1)宣传发动:加强对农业生产目标的意义和措施的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和参与度。(2)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种植管理水平。(3)生产组织:建立农业生产组织,加强生产协调和指导。(4)投入品保障: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投入品供应。2.3.2监测方法(1)定期调查:定期对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生产进度和问题。(2)数据分析:对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生产效果。(3)现场指导:对农业生产现场进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4)考核评价:对农业生产目标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总结经验教训。第三章土壤管理与改良3.1土壤质量评估3.1.1土壤质量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土壤质量评估是对土壤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壤的基本属性、肥力状况、环境质量以及适宜性。通过对土壤质量的评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3.1.2土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土壤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具体指标如下:(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等;(2)土壤化学性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3)土壤生物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等;(4)环境质量: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3.1.3土壤质量评估方法土壤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野外调查和模型预测等。实验室分析是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测定;野外调查是收集土壤质量相关数据,如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等;模型预测是利用数学模型对土壤质量进行预测。3.2土壤改良措施3.2.1物理改良措施物理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深翻、松土、镇压、客土等方法。深翻和松土可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镇压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客土是将优质土壤填充到低产田,提高土壤肥力。3.2.2化学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施用石灰、磷肥、钾肥等。施用石灰可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施用磷肥和钾肥可提高土壤肥力。3.2.3生物改良措施生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料等。种植绿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肥力提升。3.3土壤保护与利用3.3.1土壤保护土壤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保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措施如下:(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乱占耕地;(2)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3)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生态农业技术;(4)加强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3.3.2土壤利用土壤利用是指根据土壤质量和适宜性,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类型,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具体措施如下:(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土壤资源优势;(2)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植物种植与管理4.1作物种植规划作物种植规划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作物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作物种类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保证产量和品质。(2)作物布局:依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水需肥特性等因素,合理搭配不同作物,实现周年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3)轮作制度: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保持土壤肥力。(4)种植模式:采用间作、套作、混作等种植模式,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4.2种植技术指导种植技术指导是保证作物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种植技术指导的几个方面:(1)种子处理:精选优质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催芽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2)播种技术:根据作物生长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保证出苗整齐。(3)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生物肥等,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4)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合理安排灌溉次数和灌溉量,保持土壤水分适宜。(5)修剪技术:对作物进行适时修剪,调整树体结构,提高光合作用效率。4.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作物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以下为病虫害防治的几个方面:(1)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调整作物布局、清除田间杂草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3)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捕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迅速控制病虫害的发展。(5)综合防治:将上述防治方法相结合,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第五章农业投入品管理5.1农业投入品采购5.1.1采购原则农业投入品采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行业标准;二是根据农业生产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投入品种类和数量;三是注重投入品的质量和价格,实现性价比最大化;四是保证投入品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5.1.2采购程序农业投入品采购应遵循以下程序:一是制定采购计划,明确采购品种、数量、质量要求等;二是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投入品市场行情;三是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进行商务谈判,确定采购价格;四是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五是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货款;六是验收投入品,保证质量合格。5.1.3采购管理农业投入品采购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健全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流程、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二是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采购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采购风险防控,保证投入品质量和供应安全;四是定期对采购活动进行审计和评估,优化采购策略。5.2投入品使用规范5.2.1使用原则投入品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农业生产需求,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入品;二是遵循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投入品使用安全;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5.2.2使用方法投入品使用方法应根据投入品种类、农业生产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按照投入品使用说明书或农业技术指导意见进行操作;二是根据土壤状况、作物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三是加强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控,保证投入品使用效果。5.2.3使用管理投入品使用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流程、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二是加强对投入品使用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使用技术和水平;三是定期对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发觉问题及时整改;四是推广绿色、环保的投入品使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3投入品质量控制5.3.1质量标准农业投入品质量控制应遵循以下质量标准:一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行业标准;二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保证投入品质量和效果;三是具备良好的环保功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3.2质量检测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采购过程中对投入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合格;二是投入使用前对投入品进行质量检测,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三是对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测,发觉问题及时处理。5.3.3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质量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健全投入品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检测、监管和整改措施;二是加强对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保证投入品质量;三是定期对投入品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投入品质量控制水平。第六章农业水资源管理6.1水资源调查与评估6.1.1调查内容农业水资源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分布、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水资源潜力。调查过程中,需详细记录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不同水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同用水部门的用水状况。6.1.2评估方法水资源评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指标。定性评估则侧重于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水资源总量评估:通过收集气象、水文、地质等相关数据,计算水资源总量。(2)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估:根据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用水效率等因素,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评估:分析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部门的用水状况,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6.1.3调查与评估周期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应定期进行,一般每5年进行一次全面调查与评估。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调查与评估周期。6.2水资源利用规划6.2.1规划目标水资源利用规划旨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水资源安全。具体目标如下:(1)合理配置水资源,满足农业、生活、工业等部门的用水需求。(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3)保障水资源质量,防止水污染。(4)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6.2.2规划内容水资源利用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总量控制:根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结果,确定水资源总量控制目标。(2)水资源配置:优化水资源配置,保证农业、生活、工业等部门的用水需求。(3)水资源保护与节约:制定水资源保护措施,推广节水技术,降低水资源浪费。(4)水资源监测与预警: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施水资源预警管理。6.2.3规划实施与监管水资源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管,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2)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3)实施水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4)定期对水资源利用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6.3水资源保护与节约6.3.1水资源保护措施(1)加强水资源保护法规建设,明确水资源保护责任。(2)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3)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污染。(4)推广水资源保护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6.3.2节水措施(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量。(2)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农业用水浪费。(3)加强生活节水,提高居民节水意识。(4)推广工业节水技术,降低工业用水量。6.3.3节水型社会建设(1)加强节水型社会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2)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3)加强节水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4)推动节水型社会产业发展。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7.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1.1概述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7.1.2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实施农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7.1.3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1)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2)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评估,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情况。7.2农业废弃物处理7.2.1概述农业废弃物处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养殖业废弃物等。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2.2农业废弃物处理措施(1)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生物质能等。(2)加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提倡循环利用,如发酵制肥、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等。(3)合理处理养殖业废弃物,如推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环境污染。(4)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7.3生态农业发展7.3.1概述生态农业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7.3.2生态农业发展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附加值。(2)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循环农业等。(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5)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农业生产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与评估8.1.1风险识别农业生产过程中,风险因素错综复杂,涉及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风险等多个方面。应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风险识别体系,全面梳理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1)自然灾害风险: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以及病虫害、土地退化等生物灾害。2)市场风险:包括农产品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等。3)技术风险:包括农业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4)政策风险:包括农业政策调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5)其他风险: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意外、人力资源波动等。8.1.2风险评估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概率:分析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影响:评估风险发生后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影响程度。3)风险损失:预测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4)风险等级:根据风险概率、风险影响和风险损失等因素,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8.2风险防范与应对8.2.1风险防范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1)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气象、农业、市场等部门的协作,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3)推广农业保险:通过政策引导和补贴,推动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减轻农民风险负担。4)提高农民风险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风险的认知,引导农民采取科学防范措施。8.2.2风险应对当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灾害救助:对受灾农户给予临时救助,保障基本生活。2)技术支持: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恢复生产。3)市场调控:通过政策手段,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市场风险影响。4)法律援助:为受灾农户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8.3风险补偿与保险8.3.1风险补偿为减轻农业生产风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建立以下风险补偿机制:1)政策补贴:对受灾农户给予政策补贴,补偿其经济损失。2)财政转移支付:对受灾地区给予财政转移支付,支持灾后重建。3)农业担保:为农民提供农业担保服务,降低金融机构风险。8.3.2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2)扩大保险覆盖面:通过政策引导,使农业保险覆盖更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环节。3)提高保险理赔效率:优化保险理赔流程,保证受灾农户及时获得赔偿。4)创新保险产品: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第九章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9.1科技成果引进9.1.1引进策略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本章提出以下科技成果引进策略:(1)根据农业生产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2)注重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3)加强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9.1.2引进途径科技成果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等手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2)鼓励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3)利用间的科技合作协议,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9.1.3引进效果评价对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成熟度:评价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可靠性;(2)适应性:评价科技成果在当地的适应性;(3)经济效益:评价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4)社会效益:评价科技成果对农业生态环境、农民增收等方面的贡献。9.2技术推广与服务9.2.1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以下环节:(1)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3)技术推广机构: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示范;(4)企业参与:鼓励农业企业参与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9.2.2技术推广策略以下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策略:(1)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广具有针对性的技术;(2)注重技术集成,提高技术应用的综合性;(3)强化技术服务,保证技术应用的顺利实施;(4)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参与技术应用的积极性。9.2.3技术推广效果评价对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覆盖率:评价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2)技术到位率:评价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落实程度;(3)技术效益:评价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技术满意度:评价农民对技术的满意度。9.3农业信息化建设9.3.1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应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各类农业信息的集中管理;(2)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高信息利用效率;(3)推进农业信息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堤防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护对策
- 餐厨垃圾收处站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施工单位招标与选拔方案
- 市政雨水回收利用系统设计方案
- 热电联产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饮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案
- 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水利灌溉系统设计与优化方案
- 高效建筑工地生产调度方案
- 给水工程规划与设计优化方案
- 演示文稿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TCSUS14-2021不锈钢芯板建筑结构技术标准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物业交接表格全模板
- 常用食品包装技术与设备
- 2021届语文大总复习课时作业36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二)含解析
- 2023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 思想道德与法治基础: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 《星际穿越》-课件
- 小学竖笛社团活动计划及活动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