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

月考卷02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

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

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密于艺

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确实,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的

《哈姆雷特》从西方演到东方,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阿Q已从东方步入西方,《三

国演义》在国外引起轰动,林黛玉已从古代“活”到现代,文学典型总是这样超越时空而富

于永久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

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

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五,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

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

做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

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

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

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

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

穷的艺术魅力。

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

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

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像列夫•托尔斯

泰的作品那样,使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安娜•卡列尼娜

的性格描写,展现了女人——这一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意蕴的丰

美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

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

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沉浸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

“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

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

家人格的真诚里。

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

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方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

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类,这是

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

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

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

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

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湖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榜

模转化为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

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

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材料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

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

媳妇丫最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

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维着朝阳五风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嘤珞圈;裙边系着

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琪;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根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

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绐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

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五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

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

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

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

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

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

妈偏就去世了!”说者,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

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

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

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歌歌。”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

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

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栽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

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

读者艺术享受。

B.要想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有必要对人物进行多侧面、

多层次的描写。

C.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从典型人物的灵魂里能折射出作家

人格的真诚。

D.英雄楷模具有重要的精神特质,受到大众尊敬和推崇,将他们转化为典型人物有利于

传递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富于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成为马克

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B.材料一认为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的规范反抗的叛逆行为,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

更显出其生命的张力。

C.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偏重类型化,性格单一化,就不能符合典型人

物的特点,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

D.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人物,时代精神自然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艺术地、审美地传达出来,

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传达。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的怀念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

面。

B.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一一好坏相间,亦好亦坏。

C.《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安分,同时又具有刚强坚贞、宁折不屈的反抗精神。

D.《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4.文艺工作者如何将英雄楷模转化为典型人物?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

分)

5.学校《红楼梦》文学社团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

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边境

徐贝“臣

来到这个国家,基金会给我挑了一个叫莫托瓦的安静小镇。北京太吵,换一处安静的地

方待着当然很好。莫托瓦之于边境,不是近,完全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住处出来,跑步十

分钟就到了铁丝网前。绕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带倒刺的铁丝网对面,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

家的边境线上也有一■座小城,远看建筑和市容,应该要落后一些。两座城镇相距如此之近,

像是一对刚分家的兄弟。贴着边境线跑步时,我偶尔能听见对面小城隐约的啜崂声,像有人

在冷不丁地打鼓。

两个国家间隔着各自领土上的铁丝网,铁丝网之间是一条宽阔汹涌的界河。贴着铁丝网

是一条一车宽的水泥路,车极少,人更没有,偶尔能遇到的,也多是边境巡逻兵。只要不下

雨,我几乎每天下午四点都沿着铁丝网跑步。

我跑步的声音有时会惊起对面国家荒草和灌木中的鸟雀。这次出来的不是鸟,是一个人,

他突然从草木丛中弹出来,扭动脖子到处看。转向我时,那张脸上突发的茫然和惊慌透过铁

丝网清晰可见。一个黑瘦的小伙子,一米七左右,高鼻深眼,脑袋上贴着一层黑色的小卷毛,

像中东人。看见我,他转身就跑,在对面国家的边境线上,贴着铁丝网的上路。那是年深日

久,他们国家的巡逻卫士、动物和鸟雀生生踩出来的一条细长的土路。

过了两天再次见到他,他在慢跑。跟我不同,他是随心所欲地乱来,一会儿朝这方向,

一会儿又换另一个方向。我改变了方向,跟他平行跑在了不同国家的边境线上。

"嗨,”他扯起嗓门,用弹舌严重的生涩英语问我,"你是长跑运动员吗?”

"不是。"我也停下,“我只是个跑步爱好者。”

他突然弯下腰,发出一阵大笑。

一回生二回熟,过几天再见,他老远就冲我"嗨”了。他在跑步。

“你也跑上了?”

“向你学习,"他说,"要把身体练好。我还以为你是巡逻的。”

“巡逻也巡不到你们的领土上啊。"我说。其实是喊,我们俩说话都是在向对方喊。

他从另外一个国家来。他的国家现在正打仗,炮火连天的那种战争,半个国土都像烧红

的烙铁,下不去脚。“活下去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是他说的。更荒唐的是,除了打仗双方,

他们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但凡有条件的都离开了,移民、难民收容、

流窜、偷渡,他们把古往今来能够离开一个地方的所有方法都用尽了。他们一家六口人,把

几年前镶上的金牙都敲下来,送了出去,也只有三口人从战火里逃出条命来。

"我,”我们在界河最窄的地方面对面站着,他拍着胸口对我喊,“在这里。母亲和弟弟,

不知去了哪里。”

“所以你要锻炼。”

“我不能死在路上,"他说,“我刚到这个国家,我得挣钱养活自己。”

我给他买了一双跑步鞋,在两国距离最近的地方,我把两只鞋拴在一起,像发炮弹一样

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

国内过重阳节的那天下午,我们竟溜溜达达来回跑了近二十公里,一直跑到我这方的边

境哨所跟前。那座细瘦的建筑里常驻五人,一名军官带四个兵。当时云霞满天,站岗的士兵

立在哨所的最高处,逆光里像一张薄薄的剪影。他抬头挺胸,背负着一整个辽阔艳丽的秋天。

我对他挥手问好,他回了个军礼,然后继续抬头挺胸。

在对岸,他也向高处的哨兵敬了个军礼。

大雨之前我们跑了最后一次。这个区域每年秋天都会来几场大雨,不是雨季胜似雨季。

那天我从一条垂直的水泥路跑到边境线上,他已经在对面的国土上等着我了。秋草黄,界河

长,水色变暗,汹涌的流水声溢出了两边的国境线。他刚做完礼拜,从地上站起来。他说出

门在外,条件有限,礼拜也没法按时按点,好在一腔赤诚,心到神知。

可能因为天阴沉,他的话有点多。我就听他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喊,逐渐壮大的风声把他

绝大多数的声音都吹走了。有一句话听清了,碰巧那几秒风落了下来,他说:“就算隔着边

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喊话时还向我挥手致意。

那场雨够大,豪雨如注,漫山遍野。硕大的雨点把石头房子都敲出了金属声,三天三夜

出不了门。

雨停后,天朗气清,艳阳高照,莫托瓦高远的晚秋来了。得跑起来了,下午我就换上运

动装出了门。

跑到边境线上,对面驶来巡逻车。车里伸出一个脑袋,就是那天背负整个天空在高处站

岗的士兵,"和您一起跑步的那个人,他死了。”

坐在旁边的军官斜了他一眼。我剧烈地抖动两下,凉风吹过汗津津的皮肤,瞬间起了一

身的鸡皮疙瘩。

因为是我的朋友,他们希望我最好能去确认一下。

尽管此地天空湛篮,晴得近乎虚无,界河仍然洪流滚滚,混浊的泥浆和泡沫里浮沉着草

木和各种小兽的尸体。上游的某些地方正在暴雨接力。

让我确认的是他的遗物。极少,但看第一件我就知道是他。我送他的跑步鞋,两三个月

下来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了,他还保留着。发现尸体的士兵说,为防止被大水冲走,他把鞋

系在了腰上。还有一张折叠的地图,是他身上唯一干爽的东西。他先用油纸包好,再封进塑

料保鲜袋里。那是一张我所在的这个国家的地图。

尸体已经送走了。他们给尸体拍了照,问我要看吗。打开他的面部特写时,我闭上了眼。

照军官的说法,每年这时候都会有人试图从对面过来。他们趁着漫天大雨,从某一处坏

掉的铁丝网的空隙里钻进来,然后跳进汹涌澎拜的界河。

军官点上烟,我也要了一根。

“你们是朋友?”军官问。

"算是吧。”

“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

”请慎重考虑后再回答。”军官用右手蜷曲的中指敲了敲桌面,“他叫什么名字?"

“真不知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界河,既实指两国之间宽阔汹涌的河流,又喻指突破人生困境时遇到的阻隔。

B.从随心所欲地乱跑到有意识地锻炼,说明在我的影响下“他”也变成了跑步爱好者。

C.“就算隔着边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可见当时“他”的内心正充满孤独。

D.把地图用油纸包好并封进塑料保鲜袋,能够看出“他”对未来生活有所期待和规划。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发炮弹一样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比喻贴切,写出界河的宽阔,也贴合“他”

遭遇战乱的背景。

B.小说以“边境”为题,既交待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又以其特有的荒凉感烘托人物命运

的悲凉与无助。

C.作为故事的亲历者,“我”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我”所知有

限,留下想象空间。

D.小说主旨与《百合花》相同,都是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们的互帮互助,来表现人性

美和人情美。

8.小说最后才交待“他"试图偷渡,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

分)

9.小说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

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龌姜氏,遂恶之。爱共叔

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

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举。"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口:”姜氏

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②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

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縻延。子封日:“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日:"可矣!”命子封帅

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日:“敢问何谓也?”公语之茸,

且告之悔。对日:“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目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

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

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日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麦宜奈何缓追逸贼

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泰笨骨》,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

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

有贬抑之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鄙”的

用法不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

同。

C.“公语之故”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故”的含义相同。

D.《毅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

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

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

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

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不义不昵,厚将崩。

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毅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乌江项王庙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久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

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看见项王庙得到后人拜祭,以此引出对项羽功过是非的叩问。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评价。

D.尾联说江上的楚歌切合了招魂的情绪,从中也可见出作者对项羽的态度。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6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

但他又用“,”谦虚表示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2)古代诗词常常以“梦”为马,将梦的主体带到另一空间或另一时间,如“夜来幽梦忽

还乡",又如“,"。

(3)酒和自然景物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笔下,二者结合在一起,用以寄托理想、抒发情感,

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1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

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曾经,语文生活是“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的传奇。一纸信笺,承载着深

厚的思念,传递着遥远的信息。然而,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甲),语文

生活发生了A的变化。

①随着冏绦久坐、组视频等新兴文化影式的产生,让谙文在创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海洋不

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屏幕之后,波光粼粼,等待着每一位求知者的探索。曾经,夜读是油

灯下的坚守,如今,夜读成了屏幕前的徜徉——信息时代让知识的获取不再受限于昼夜交替。

在社交媒体上,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如同古代文人的酬唱,只是这一次,诗意的羽毛飘

得更远,触及更多的心灵。以“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平台上有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小组,

如“古诗文小组”“原创文学小组”等。在这里,学习者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与其他成员

交流写作经验,甚至参与在线写作比赛。由此可见,这种互动不仅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