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年级/班级:高一年级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要求: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基本语文知识的掌握。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部为民歌B.全部为宫廷乐歌C.包含了风、雅、颂三部分D.全部为四言诗2.“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提出的文学主张。以下不属于白居易诗作的是()A.《琵琶行》B.《长恨歌》C.《将进酒》D.《卖炭翁》3.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C.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D.玉树琼枝作烟萝,万朵千片绕芳丛4.下列关于文学体裁的说法,正确的是()A.古典诗歌和散文属于同一文学体裁B.古典诗歌和小说属于同一文学体裁C.古典诗歌和戏剧属于同一文学体裁D.古典诗歌和散文、小说、戏剧属于同一文学体裁5.下列关于文学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B.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魔”D.苏轼是宋朝著名诗人,被称为“诗神”6.下列关于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A.唐诗流派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B.宋词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C.明清小说流派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D.近现代文学流派分为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二、现代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要求:考查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我与地坛》史铁生地坛在我家门前。十五岁那年,我有幸到地坛去读书。地坛是北京的一座古园,占地四百多亩,园内有古柏、古槐、古银杏等古树,还有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点。地坛的古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那天,我独自走进地坛,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我在古树下读书、思考,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地坛的宁静让我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抬头望去,夕阳映照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显得格外美丽。这时,一位老者走过来,他告诉我,他每天都会来地坛散步,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说,地坛是他的家,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让他感到亲切。我被老者的故事感动了,我也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于是,我开始每天来地坛,读书、思考、写作。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1.文章中“地坛在我家门前”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中“地坛的古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3.文章中“我在古树下读书、思考,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文章中“地坛的宁静让我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5.文章中“地坛是我的家,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让他感到亲切”这句话表达了老者怎样的情感?6.文章中“我开始每天来地坛,读书、思考、写作。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三、文言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岳阳楼记》昔者,楚襄王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游于江上,登岳阳楼,望洞庭湖之水,若带然。乃相与谋曰:“吾欲观于湖上,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谁可以任此者?”于是,二人对曰:“臣请往。”遂造舟于洞庭之上,扬帆于江海之间,泛览众川,观于湖上。1.下列对“昔者,楚襄王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游于江上”这句话翻译正确的是()A.从前,楚襄王和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一起在江上游玩。B.过去,楚襄王以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曾游历江上。C.以前,楚襄王与宋玉、唐勒、景差等一众文人一同游历江湖。D.曾经,楚襄王和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在江上留下足迹。2.下列对“乃相与谋曰:‘吾欲观于湖上,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这句话翻译正确的是()A.于是他们一起商量说:“我们想要在湖上观赏,得到清澈的水用来酿酒;得到混浊的水用来洗澡。”B.于是他们商议道:“我们希望在湖上观赏,取清澈的水来酿酒;取混浊的水来沐浴。”C.他们商量决定:“我们想要在湖上观赏,清澈的水用来酿酒,混浊的水用来洗澡。”D.他们商议说:“我们希望在湖上观赏,取清澈的水酿酒,混浊的水沐浴。”3.下列对“遂造舟于洞庭之上,扬帆于江海之间,泛览众川,观于湖上”这句话翻译正确的是()A.于是他们就在洞庭湖上造船,扬帆在江海之间,航行于众多河流之中,观赏湖上的景色。B.他们就在洞庭湖上造船,扬帆在江海之间,航行众多河流,观看湖上的美景。C.于是他们在洞庭湖上建造船只,扬帆在江海之间,游览众多河流,观赏湖上的风光。D.他们就在洞庭湖上造船,扬帆在江海之间,航行于众多河流,观看湖上的景色。4.下列对“泛览众川,观于湖上”这句话翻译正确的是()A.遍览众多河流,观赏湖上的美景。B.漫游众多河流,观赏湖上的景色。C.遍历众多河流,观赏湖上的风光。D.漫游众多河流,观看湖上的美景。5.下列对“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这句话翻译正确的是()A.取得清澈的水用来酿酒,取得混浊的水用来洗澡。B.得到清澈的水作为酒浆,得到混浊的水作为浴汤。C.取得清澈的水酿酒,取得混浊的水洗澡。D.得到清澈的水酿酒,得到混浊的水作为浴汤。6.下列对“乃相与谋曰:‘吾欲观于湖上,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这句话中“乃”字的意思是()A.就B.于是C.然后D.然后四、作文(50分)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家乡的变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在作文中,要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五、古诗文默写(每题2分,共10分)要求: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能力。1.《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2.《登岳阳楼》范仲淹:“________,吴楚东南坼。”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________。”4.《望岳》杜甫:“会当凌绝顶,________。”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________。”6.《泊船瓜洲》王安石:“________,何时复西归?”六、综合运用(每题5分,共10分)要求: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中的“疏”指的是稀疏。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孟浩然)中的“晓”指的是早晨。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杜甫)中的“异”指的是不同的。D.“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中的“拨”指的是拨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错误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关雎》)中的“悠悠”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忧愁的样子。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中的“护”是动词用作名词,表示保护。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滕王阁序》王勃)中的“侧畔”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在旁边。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中的“独怜”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特别爱怜。3.下列对文学作品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B.《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C.《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起义为故事主线。D.《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故事主线。4.下列对文学人物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A.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B.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沉郁、忧国忧民著称。C.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东坡居士”,他的诗歌以豪放、旷达著称。D.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魔”,他的诗歌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1.C解析:根据《诗经》的内容和结构,它包含了风、雅、颂三部分,故选C。2.C解析:《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不属于白居易的诗作,故选C。3.B解析:A项中“莫等闲”应为“莫等闲”,C项中“红酥手”应为“红酥手”,D项中“玉树琼枝”应为“玉树琼枝”,故选B。4.D解析:古典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故选D。5.C解析:白居易被称为“诗魔”,而非“诗魔”,故选C。6.B解析:唐诗流派分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宋词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1.“地坛在我家门前”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对地坛的描写,为全文奠定了基础。解析: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地坛的位置,为作者对地坛的描写提供了背景,引出下文。2.“地坛的古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这句话表达了地坛历史悠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解析:这句话通过古树作为见证者,说明了地坛的历史悠久,以及它所见证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3.“我在古树下读书、思考,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古树下读书、思考时,对历史厚重感的体会。解析:这句话通过“感受着历史的厚重”这一表述,展现了作者在古树下读书、思考时对历史的深刻感悟。4.“地坛的宁静让我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地坛感受到的宁静和舒适,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解析:这句话通过“地坛的宁静”和“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在地坛感受到的宁静和舒适。5.“地坛是我的家,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让他感到亲切”这句话表达了老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将地坛视为自己的家。解析:这句话通过“地坛是我的家”和“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让他感到亲切”的表述,展现了老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6.“我开始每天来地坛,读书、思考、写作。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地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解析:这句话通过“我开始每天来地坛”和“在这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的表述,展现了作者在地坛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三、文言文阅读(每题4分,共16分)1.A解析:根据原文“昔者,楚襄王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游于江上”,可知A项翻译正确。2.A解析:根据原文“乃相与谋曰:‘吾欲观于湖上,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可知A项翻译正确。3.A解析:根据原文“遂造舟于洞庭之上,扬帆于江海之间,泛览众川,观于湖上”,可知A项翻译正确。4.B解析:根据原文“泛览众川,观于湖上”,可知B项翻译正确。5.B解析:根据原文“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可知B项翻译正确。6.B解析:根据原文“乃相与谋曰:‘吾欲观于湖上,得水之清者,以为酒浆;得水之浊者,以为浴汤。’”,可知“乃”字的意思是“于是”,故选B。四、作文(50分)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以“家乡的变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在作文中,要体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本次试卷答案如下:四、作文(50分)答案:略(此处应为学生作文,由于无法在此处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故用“略”代替)五、古诗文默写(每题2分,共10分)要求: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识记能力。1.《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登岳阳楼》范仲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4.《望岳》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6.《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五、古诗文默写(每题2分,共10分)1.不尽长江滚滚来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疑是地上霜4.一览众山小5.万径人踪灭6.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六、综合运用(每题5分,共10分)要求: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中的“疏”指的是稀疏。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孟浩然)中的“晓”指的是早晨。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杜甫)中的“异”指的是不同的。D.“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骆宾王)中的“拨”指的是拨动。答案:D解析:D项中“拨”字的意思应为“拨动”或“拨开”,而非“拨动水面”,故选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错误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关雎》)中的“悠悠”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忧愁的样子。B.“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