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九年级同学即将参加今年的初中毕业体育中考,你认为下列成绩符合实际的是()
A.立定跳远成绩为5.2znB,男子1000成绩为47ninl0s
C.女子800m成绩为40sD.女子仰卧起坐每秒30个
【答案】B
【解析】解:2、立定跳远的成绩约10小,故N错误;
B、男子1000成绩为4nl讥10s,符合实际;故8正确;
C、女子800nl成绩为200s,故C错误;
D、女子仰卧起坐每分钟30个,故。错误;
故选:B。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
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
可。
2.对下列诗句中划线部分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A.不疑动,唯看迹树来---船上乘客B.一'片日边来----日
C.—已过万重山一一万重山D.牛从桥上过,—流水不流一一牛
【答案】D
【解析】解:人不疑行舫动,研究对象是行舫,选择船上的乘客为参照物,行舫相对于乘客的位置没有
变化,则行舫是静止的,故/正确;
8、孤帆一片日边来,研究对象是孤帆,选择“日”作参照物,孤帆相当于“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孤
帆是运动的,故8正确;
C、轻舟已过万重山,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万重山”做参照物,轻舟相当于山有位置变化,轻舟
是运动的,故C正确;
。、桥流水不流,研究对象是桥,选择“流水”作参照物,桥是运动的,故。错误。
故选:Do
在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就选择和
第1页,共16页
对象位置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就选择和对象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物体为参
照物。
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甲、乙二人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0〜10m讥,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
B.0-30min,甲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的平均速度
C.10~20min,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
D.20~30min,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解:4、由图可知,第0〜106讥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错误;
C
B、由图可知0〜30g讥,甲、乙的路程和时间都相等,根据u=三知他们的平均速度相等,故5正确;
C、由图可知10〜20小出,甲、乙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后变大,以甲为参照物,乙的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
参照物,乙是运动的,故C错误;
D、由图可知20〜30nl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甲在乙的前边,第30小讥时甲、乙相遇,说明
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错误。
故选:So
(I)由图像可知,。〜10爪出,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
(2)sT图像上,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3)10〜20m讥,以甲为参照物,判断乙的位置是否变化;
(4)由图像可知,20〜30nl出,甲、乙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理解运动图象的含义,并从图象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机。”和“l(doa)”这两个音。对于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一定不同B.音色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D.音调、音色和响度可能相同
【答案】A
第2页,共16页
【解析】解:由音乐常识可知,3(mi),l(don)这两个音阶的音调不同,即l(doa)的音调低,3(zni)的音调
高;所以C调“3(小。”和“l(doa)”这两个音,其音调一定不同,故/正确;
同一架钢琴发出的两个音,其音色一定相同;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这两个音的响度可能相同,故BCD
错误。
故选:Ao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根据三个特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可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了乐音的三个特征,需要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以及决定因素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并且
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
5.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这()
A.冰的熔解现象,吸热B.冰的汽化现象,吸热
C.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放热D.水蒸气的凝固现象,放热
【答案】C
【解析】解:从电冰箱的冷冻室拿出一块猪肉解冻,一会儿小明发现肉上起了一些白霜;是因为空气中的
水蒸气温度低的冻肉时,在其表面凝华为小冰晶,此过程放热。
故/2。错误;C正确;
故选:Co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
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
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
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固定蜡烛甲,为确定其像的位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甲
A.移动丙靠近乙B.移动丙远离乙C.移动乙靠近丙D.移动乙远离丙
【答案】A
第3页,共16页
【解析】解:“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由图可知,为了确定其像的位置,需要将丙靠近乙,当丙与乙
完全重合时,丙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故选:Ao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中,是将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丙替代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甲,验证蜡烛甲与其像的
关系。
本题考查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对“替代法”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7.“方寸天地纳寰宇”描述了小小眼球可尽观广袤世界。下列能够解释眼球成像原理的是()
A.
【解析】解:人的眼睛相当于是一架照相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景物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故成像原理正确的图是4
故选:Ao
凸透镜成像时,物距a>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知道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8.起初茶碗看起来是空的,如图甲。但当你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原来还藏着一枚硬币,如
图乙。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一定在图丙中的()
A.范围①或范围⑦B.范围②或范围⑥C.范围③或范围⑤D.范围④
第4页,共16页
【答案】B
【解析】解: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与折射的光能进入人眼时,人就能看到物体。
起初硬币位于茶碗底部,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硬币反射的光被碗的上边缘挡住,不能传
播到人眼,观察者没有看见这枚硬币,觉得茶碗是空的;
加水后,水面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硬币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从而进入人眼,这时观察者就看见碗中的硬币了。
综上可知,起初光线没有进入人眼,经水面折射后能进入人眼,说明观察者眼睛所在的位置一定在图丙中
的范围②或范围⑥,故2正确。
故选:B。
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与折射的光能进入人眼时,人就能看到物体,由此结合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规律
分析作答。
本题综合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规律,关键是理解起初光线没有进入人眼,经水面折射后能进入人
眼,难度较大。
9.实验操作考试临近,同学们上实验室练习,通过训练提高操作技能。如图,小明正在做凸透镜成像实
验,此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下列正确的是()
A.该透镜与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同一类透镜
B.该透镜的焦距是30czn
C.此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D.如果将蜡烛向左移,光屏需要适当右移才能再次形成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解:
/、实验中的透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所以不是同种透镜,故4错误;
BC、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40cm-10cm=30cm,像距为:70cm-40cm=30cm,成的是倒立、等
第5页,共16页
大的实像,则a=2f,故/'=1561,故2错误,C正确;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将蜡烛向左移,光屏需要适当左移才能再次形成清晰的像,
故。错误。
故选:Co
(1)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2)(3)根据题图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确定凸透镜的焦距: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求出焦距的大小。
10.小明想用天平称出20g水,先用正确的方法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1所示,然后在右盘中增加20g祛
码,接着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针位置如图2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图I图2
A.向左调节平衡螺母B.向左移动游码
C.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D.用滴管从烧杯中取水
【答案】C
【解析】解:由图2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表示左盘内水的质量小于20g,由于需要取20g水,因
此不能改变右盘中祛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在测量过程中更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所以只能用滴管向烧杯
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故C正确。
故选:Co
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分析出水的质量与需要测量水的质量关系,进而分析接下来的操作。
本题考查用天平测量一定质量的液体的方法,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即可正确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第6页,共16页
11.两个小球沿着东西方向做水平直线运动,整个过程没有发生碰撞。先后俯拍到两球的位置照片(方框为
先拍摄后拍摄
【答案】东B
【解析】解:以建筑物为参照物,4B两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相对于建筑物而言,两球
都向东运动,但4球运动的距离大于B球运动的距离,由〃=5判断B球的速度较小。
故答案为:东;Bo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判断物体的运动
方向,结合速度公式"=楙判断速度的大小。
此题主要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
生了变化。
12.如图是一个骑车者与一个跑步者向南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线,骑车者以M/S的速度向南运
动,刚开始运动时,以骑车者为参照物,跑步者向(选填“南”或“北”)运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3.3南
【解析】解:由图可知,骑车者和跑步者的s-t图线均是倾斜直线,说明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当骑车者通过的路程为s=200巾,所用的时间t=20s-5s=15s,则骑车者的速度为
s200m〜
V=~13.3m/s;
15s
第7页,共16页
刚开始运动时,由图可知,。〜5s的时间内,骑车者是静止的,跑步者向南运动,因此以骑车者为参照
物,跑步者向南运动。
故答案为:13.3;南。
在s-t图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图中找到对应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
算出物体运动的速度;
由图判断刚开始运动时骑车者和跑步者的速度大小关系,再判断跑步者相对于骑车者向哪个方向运动。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s-t图像及其应用,掌握利用图像比较物体的运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如图所示,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角为
.度,折射角为..度,界面CD上面的介质是.
【答案】3042空气
【解析】解:
如图CD是界面,乙4。。=60。,则NBOD=60。,
所以入射角为90。—60°=30°,
而NCOE=48。,则折射角为90。-48。=42。;
因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CD的上边是空气,下边是水。
故答案为:30;42;空气。
已知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CD,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
线;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第8页,共16页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
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
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14.如图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水球”做成像实验,“水球”成像的
原理与(填“放大镜”或“照相机”)的相同,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
【答案】照相机实
【解析】解:如图所示,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水球”做成像实验,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
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当
a>2/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故答案为:照相机;实。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当a>2/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为照相机。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像距和像之间的关系。
15.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学生用手机上网课,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患上近视眼。图
(选填“甲”或“乙”)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人眼的成像原理与(选填“照相机”、“投影
仪”或“放大镜”)相同。
【答案】乙照相机
【解析】解: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
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
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物距大于二倍
第9页,共16页
焦距的范围,在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乙;照相机。
(1)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过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到视网膜上。
(2)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
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理解,以及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6.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使用的火炬“飞扬”,其外壳是采用我国研发团队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具有、的特点,比传统材料制成的同体积火炬外壳的小。
【答案】密度小强度高质量
【解析】解: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由公式m=pV可知,与传统材料制成的同体积
火炬外壳相比,其质量小,便于携带。
故答案为:密度小;强度高;质量。
根据题干分析材料的特性,从而分析与之有关的物理属性。
根据题干得到关键词分析相关物理量,利用质量密度公式分析,此题为基础题。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
17.游泳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和健美体型的运动,但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如图所示,某游泳馆救生员在泳
池边的高椅子上注视着泳池中的动向。他发现由于泳池边缘的阻挡,池底有一块视觉盲区监管不到。请画
出一条光线从池底盲区边缘处刚好射入救生员眼睛的光路图。
第10页,共16页
【答案】解: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根据人的眼睛和泳池边缘作出折射光线可得入射点
0,连接。点、盲区左边缘可得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会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根据人
的眼睛的位置和泳池边缘做出折射光线,然后连接折射点、盲区左边缘可得入射光线。
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18.如图甲是小明家的鱼缸,鱼缸左侧的玻璃上有一条鱼的像。图乙是其简化图,a为鱼缸中实际的鱼,B
为小明眼睛的位置。请你在乙图中画出:
(1)鱼4在左侧玻璃中的像A;
(2)小明在鱼缸前方看到水中鱼的大致光路图。
•B
甲乙
【答案】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据此可以画出a的像A;
鱼在力处,鱼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时会远离法线,折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小明逆着折射光线看
第11页,共16页
去,看到的鱼的像在4的下方,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像A;鱼在4处,鱼反射的光线斜射入空气中时会远离法线;折射光
线进入小明的眼睛,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鱼的像在4的下方,据此作出小明观察到鱼的光路图。
此题通过作图考查了学生有关光的折射规律的知识,同时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是确定光的入射
点与光线的方向。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
(1)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小亮在竖直放置的玻璃
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
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4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o
(2)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
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o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O
(3)小亮在某次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移动玻璃板后面的未点燃的蜡烛b,发现无论怎样在
水平面上移动,都不能使蜡烛a与蜡烛6的像重合。接下来应该o
【答案】光的反射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调节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解析】解:(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像和物大小相等;
(2)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的对应点如图乙,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进
第12页,共16页
行比较可知,这两个距离是相同的,这表明: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故可以方便的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
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故接下来的操作是调节玻璃板与桌面垂
直。
故答案为:(1)光的反射;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调节玻
璃板与桌面垂直。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
合。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
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20.小宇在测浓盐水的密度时进行如下操作: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归零,发现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天平调平后小宇进行了三步操作:
①测空烧杯的质量为32g。
②用天平测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盘中祛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为一
9°
③将浓盐水倒入量筒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mLo
(3)浓盐水的密度为g/cm?o
(4)上述密度的测量值比标准值_____(选填“偏小”或“偏大”)。为减小误差,以上操作合理的顺序是
第13页,共16页
(填序号)。
【答案】右92501.2偏大②③①
【解析】解:(1)调节天平横梁水平平衡时,发现指针静止时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
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由图甲可知,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为:=50g+20g+20g+2g=92g,
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浓盐水的体积为:V=50mL=50cm3;
(3)量筒中浓盐水的质量为:m=小总一小杯=92g-32g=60g,
浓盐水的密度为:
m60gy-,q
P=v=^^=1'29/cm\
(4)如果按照小宇的步骤操作,将浓盐水倒入量筒中时,不可能把烧杯内的浓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
测量的浓盐水的体积偏小,由公式p=苫可知所测密度偏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合理的测量液体密度的
步骤为:用天平测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浓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浓盐水体积;最
后用天平称出测空烧杯的质量;所以合理的实验顺序是②③①;
故答案为:(1)右;
(2)92;50;
(3)1.2;
(4)偏大;②③①。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
动;
(2)①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等于祛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②弄清量筒的分度值,根据液面对应的刻度读出量筒中浓盐水的体积;
第14页,共16页
(3)先利用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求出量筒中浓盐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浓盐
水的密度。
(4)根据液体附着在烧杯上,使得所测体积偏小分析。为了减小误差,合理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为:用
天平测烧杯和浓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烧杯中的浓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浓盐水体积;最后用天平称
出测空烧杯的质量。
本题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误差分析等,考查知识点
多,综合性强。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