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择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择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择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择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择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神话。如表为不同地区文化中对斯芬克斯形象的描述,它反映出地区斯芬克斯形象古埃及长有翅膀的怪物,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亚述、波斯长有翅膀的公牛,长着人面、络腮胡子,戴有皇冠希腊雄性的邪恶之物,代表着神的惩罚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文化现象在交流中嬗变C.中东文明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特点2.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展示了A.印欧人早期迁徙的路线B.蒙古族对外扩张的形势C.小麦在全球的传播路线D.佛教的诞生与传播过程3.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人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A.基本实现全民参与B.以维护贵族特权为主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D.具有多元发展的理念4.《尚书》记载,“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春秋末期,《左传》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认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记载表明,春秋时期A.王权传承方式更动B.民本意识已经出现C.农民社会地位提升D.仁政思想得到践行5.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B.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C.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D.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6.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A.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B.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C.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D.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7.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8.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的正统文学,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骑士文学在11世纪流行,大都是骑士们行侠仗义,建功立业和爱情至上的故事。这一时期骑士文学的流行反映出当时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B.工商业阶层壮大C.对世俗生活的追求D.天主教会的衰落9.《欧洲文明十五讲》中提到,中世纪日耳曼人南迁、西迁的同时,阿拉伯人、匈奴人也流入西欧,西班牙一度成为阿拉伯的西方重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自给自足经济体制解体B.已具有开放的全球视野C.成为东西方的经济枢纽D.孕育着巨大的文化活力10.下表所示为明朝不同时期法律条文的摘录(部分)。据此可知明朝时期法律条文明太祖时期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及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复旧。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明宪宗时期京城街道沟渠,锦衣卫官校,并五城兵马时常巡视·····如有怠慢,许巡街御史参奏拏问。若御史不言,一体治罪明世宗时期京城内外,势豪军民之家侵占官街、填塞沟渠者,听各巡视街道官员勘实究治A.御史的监察职能得到强化B.政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C.城市环境治理渐趋规范化D.君主普遍重视城市建设11.下表为16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世界人口的迁移情况。引发19世纪中后期世界人口移出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时间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1500~1850年欧洲、非洲美洲1850~1945年欧洲、亚洲美洲A.工业革命后黑奴贸易的衰落B.亚洲遭受列强侵略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美洲土著居民消失12.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60年代后,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形成新的商业区。由此可见,上海成为近代大都市A.取决于优越的地理位置B.得益于近代工业化的推动C.缘于小农经济完全解体D.促进中国城市化迅速发展13.1790年到1890年,美国城市(City)和市镇(Tom)的数量由24座猛增至1348座,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1%。这反映了美国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地方自治模式的转变C.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成长D.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14.清末,东北地区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铁路时出口量不多,1890年输出总值为白银37万两,自有了铁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输出总值逐年增加,1900年达白银547万两,1910年达白银3669万两。这说明,铁路在当时A.导致了传统农业的衰落B.改变了农业的产业布局C.丰富了出口货物的种类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15.如表为近现代日本有关传染病防治的立法情况。这表明,日本时间法律名称主要内容1897年《传染病预防法》第一部传染病法律,对防疫经费保障进行了制度设计,规定法定传染病实行“公费医疗”制度1999年《感染症预防法》防疫基本法,对防疫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2012年《新型流感等对策特别措施法》在法律层面弥补了日本过去缺少体系性防疫应急机制的制度短板,同时也以立法的形式初步确立了防疫应急经费保障机制A.重视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B.对疫病处理用以强制措施C.社会民众对疫病认识不足D.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为常态16.新加坡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A.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B.是最具有移民特征的国家C.实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D.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见另页)。17.人口迁移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从公元1世纪末至3世纪,日耳曼人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加速了阶级分化,到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逐渐为洪水般的大迁徒所替代。为了给新增加的人口谋求生存的土地,在强大的实力支撑下,日耳曼人开始向题洲南部慢慢侵蚀。此外,为了避开西迁匈奴人的骑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欧洲中部迁徙。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过程,最初是通过和平手段进行的,随着腐化的罗马统治者对日耳曼人的压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战争手段反抗暴政,最终完成大迁徙。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一方面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另一方面为欧洲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摘编自桑青《日耳曼人大迁徙对中世纪西欧政治格局的影响)材料二人口迁移流动是一种十分复杂多样的社会人文现象,也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及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了托达罗理论,同时提出了“三部门两阶段理论”,“三部门”分别为:“农业部门”“传统城市部门”“工业部门”;“两阶段”为:一阶段是缺乏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在传统城市部门找到工作,二阶段是在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固定工作,他认为人口的迁移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下表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变化情况。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摘编自蔡霞《国内外人口迁移研究现状综述》(2)结合材料二,归纳1945年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差异。(6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认识。(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结合材料一,归纳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2)结合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6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学者杨勇刚将中国近代铁路史分为如下五个时期:时间概况1874-1889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折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台湾省铁路的兴筑。1889-1903清政府宣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出现。1903-1911清政府设立商部,允许华商集股筑路,民办铁路兴起,筑路高潮继续发展。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列强。1912-1928民国初年一度出现了筹办铁路的热潮,不久北洋政府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军阀纷争、政局动荡,使得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进入低潮。1928-1949国民政府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并进行了铁路路务整顿和外债整理,掀起了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再次跌入低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铁路路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整理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根据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围绕“铁路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属夜叉神体系。早期佛经描述其形象凶恶忿怒,三头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缠迦龙,职责是降服邪魔、护卫佛法。其形象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加“口”字旁,逐渐固定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标志性人物,历经千年演变,到清代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间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缩影。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如表)朝代有关内容唐朝《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宋元《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明朝《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清朝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1)根据材料,概括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从唐至清的演变。(4分)(2)结合材料,说明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的演变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的史料价值。(8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选择性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题号12345678答案BADBCAB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CABCDAC二.非选择题17.(1)原因:来自匈奴的外部压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来自人口增长的压力;罗马帝国统治的逐步腐化。(6分。要求三点)(2)差异: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欧亚非流向美洲新大陆,1945年以后是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1945年以前国际移民主要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1945年后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1945年以前多为廉价劳动力群体,1945年后技术性移民占比不断提高。(6分。要求三点)(3)认识: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社会人文现象,其对人口空间及结构,乃至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分。与材料吻合,言之有理即可)18.(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4分。要求两点)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要求两点)(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6分。要求三点)19.本题为开放性论述题,要求论题正确,论述充分,答题规范。论题2分,论述8分,综合表述2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评分标准:第一层次(0-4分):概括的论题正确,并进行论述,但提供的论证材料不规范,理论依据不够充分,表达亦不善完整;第二层次(5-8分):概括的论题正确,基本按论题提供论据并展开论述,理论逻辑相对合理,表达较明确。第三层次(9-12分):概括的论题正确、明晰,能按论题准确选择论据,知识范围较广,语言流畅,论述合理,逻辑紧密,表达明确完整。【示例】论题:中国近代政局的变动严重影响铁路的建设发展。(2分)阐述:①晚清政府到北洋政府时期:晚清政府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铁路修筑反应迟钝,犹豫不决。洋务运动时期,在汉族地主官员的推动下,近代铁路始有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巩固统治大力发展铁路,但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对华统治的工具,推行铁路国有政策,引发辛亥革命,清政府灭亡。北洋政府也是列强在华利益代言人,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加之军阀纷争,政局动荡,使得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进入低潮。②国民政府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兴办铁路,掀起了第二个铁路建设高潮。日本侵华打破了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伴随着侵略加深,日本先后在东北和台湾地区建设铁路,为殖民统治服务。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两次跌入低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