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高二级年级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60分,30道选择题,每题2分)1.“夏人自西而东,商人自东而西,周人复自西而东,他们后先相交错,相覆叠,相同化,同时各把势力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数百年间,这参伍综错的同化作用抟结成一个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材料意在说明()A.夏商周的更迭和疆域扩展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C.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D.华夏族与异族的对立2.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A.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B.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C.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D.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3.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A.大一统文化的发展B.基层教化的强化C.社会风俗的地域性D.多元文化的发展4.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关描述。下表中的宋代文化()人物观点或者活动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哲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科学家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书法家米芾其行书字态奇异超迈,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感更具意趣画家张择端画作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画法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A.渗透着浓厚的理性色彩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变化C.推动着士阶层走向衰落D.体现科技文化的总结性5.图1为《明史·海瑞传》中的相关记载。海瑞的事迹反映出明代()图1A.监察制度的完备有效B.士人的风骨与责任感C.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D.儒学基层渗透的增强6.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强大动力。下列项中,最契合上述材料的主旨的是()A.改革风起云涌B.民主思想启蒙C.社会全面转型D.中西文明互鉴7.中国古代修筑长城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但明朝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图1是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据此判断()图1A.明朝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增强B.自然灾害刺激了明长城的修建C.明长城是王朝国力衰弱的产物D.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8.1629年,徐光启聘请耶稣会士罗亚谷、汤若望等人编译《崇祯历书》,详细介绍了第谷、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人的天文学知识。清初,《崇祯历书》由汤若望删改,以《西洋新历法》为题,颁行于世。由此可知,明清时期()A.西方近代科学得到了国人的广泛认可B.中国与西欧之间科技文化交流频繁C.中国传统历法呈现出近代化发展趋势D.西学东渐使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9.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交流由以中华文化输入日本为主,转变为经日本移植吸收后的西方文化回流中国为主。19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专著在中国问世。这一转变的发生()A.得益于日本政府的推动B.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C.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加快D.助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10.松江人徐朝俊(1752-1823)著有《高厚蒙求》,书中有“欧洲人发现美洲”的记述。福建布政使徐继畬在编写《瀛环志略》时,曾参考《高厚蒙求》的相关记述,却误将徐朝俊视为“泰西人”。这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A.思想领域承古萌新B.西学资源相对匮乏C.官僚体系僵化保守D.沿海对外交往频繁11.下面是1870年6月13日美国《哈泼斯周刊》刊登的漫画《“华工彗星”》。漫画中的中国劳工像一颗炽热的彗星,横穿天空,地面上是对其“感兴趣”的多个党派在对准、凝视着“华工彗星”,而工人们则对其显示出敌意。该漫画折射出赴美华工()A.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B.带来中美文化碰撞与冲突C.严重激化了美国的阶级矛盾D.为美国经济开发注入活力12.位于太平洋东岸的旧金山,是华工漂洋过海登陆美国的第一站。1880年《哈泼斯周报》图绘(见图),生动再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贺新年的场景:其中有数位白人面孔,各商铺的小伙子竞相高挑鞭炮,争夺头彩,人们拱手作揖,互相拜年。作为史料,该图反映了()A.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B.赴美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C.美国社会充斥对多元文化的偏见D.赴美华人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13.下表所示为关于儒学起源的不同观点。这些说法()起源内容出处王官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班固《汉书·艺文志》道统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世变说起于救世之弊,应时而兴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A.相互矛盾而不可采信B.都因其片面主观而难以判断C.体现学术的与时俱进D.为儒学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14.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B.国企改革的推进C.图书出版业的发展D.经济实力的增强15.古西亚文明灭亡后,楔形文字逐渐消失。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人慢慢发现楔形文字的存在并尝试释读。到19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伴随着大量文字被释读,辉煌的两河流域古文明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这说明()A.史学研究得益于科技的发展B.史学研究随时间推移更清晰C.考古发现助推历史认知发展D.历史研究需使用二重证据法16.在古埃及,诸神身形大多健美矫捷,但象征着洪水的哈比神却是一位大腹便便、有一对丰满乳房以至下垂的男性(见如图)相传哈比神每到6月便将一个深不见底的水罐倾斜,形成了埃及的泛滥季,这时古埃及人往往举行盛大的仪式来称颂和赞美哈比神,法老还会亲自参加。人们希望他能保持完美的托举动作,控制水罐恰当的流量。哈比神的形象说明了()A.古代埃及人孝敬母亲的家庭传统B.水利工程建设影响了神话的内容C.法老借助神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化形态17.图1《掷铁饼者》是约公元前450年的青铜雕塑,图2《抱鹅的小孩像》是约公元前200年的大理石人物雕塑,两者均是古希腊两个不同时期大量同类作品的代表。从图1到图2雕塑对象的变化可知,古希腊雕塑艺术()A.浪漫主义色彩浓厚B.摆脱了宗教影响C.风格发生根本改变D.日益走向世俗化18.公元前2000年前后,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地区,后来逐渐建立起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种姓制度早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就已经出现B.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C.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成为当今印度主要宗教D.印度教在佛教基础上形成,是当今印度国教19.人类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项中,与下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B.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C.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D.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20.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督建的苏萨宫廷规模宏大,宫廷中凸起的平台和阶梯状造型借鉴了巴比伦的建筑风格,建筑内部的圆柱和柱廊布局仿制埃及,圆柱上的凹槽则属于希腊风格,琉璃砖等装饰元素源自美索不达米亚。苏萨宫廷的设计风格说明()A.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B.波斯帝国宫殿建筑缺乏创新C.古巴比伦王国的遗产被继承D.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21.在骑士文学作品中,某些英雄骑士在出名之前,如果生长在商人、手工业者或农民家庭,往往被解释为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他的贵族血统不被外人所知。而那些表现不佳、声名狼藉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的出身。这反映了欧洲中世纪()A.宗法等级秩序森严B.英雄骑士受到崇敬C.贵族推行抑商政策D.参战是骑士的职责22.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A.创新历史编纂体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23.洪水传说产生于苏美尔,通过希伯来人保存下来,并传到古希腊。在苏美尔人的史诗中,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动物幸存;在希伯来人的传说中,则是诺亚一家留存,并补充了诺亚放鸽子试探洪水情况的内容;在古希腊人的传说中,则只留下了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二人重新创造了世界。由此可知,洪水传说()A.经考古证实才具有史料价值B.推动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C.在流传中呈现多元文化特征D.客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起源24.17至19世纪,朝鲜流行绘制《天下图》,大量引用被当时中国文人视为不登大雅之堂、不足为训的《山海经》的内容,认为《山海经》中的青丘国、君子国即朝鲜。同时绘制的《中国图》中将日本列为“四夷”,而朝鲜则被纳入中华文明版图。这表明当时的朝鲜()A.高度认同中华文化B.警惕日本殖民扩张C.民族文化特色鲜明D.近代制图技术进步25.日本民族的主要族源是来自西伯利亚的游牧民族通古斯人,日本文化的根基元素即为通古斯文化。经过7世纪的大化改新,又受到中国文化较多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半亚半欧式”特征。日本形成这一文化特征主要原因是()A.日本经历过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B.多元文化在日本本土的汇聚交融C.日本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D.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6.下图为某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地图中的“刺桐”是泉州)。该地图绘制的时期应为()A.中国先秦时期B.欧洲中世纪时期C.十六世纪D.工业革命时期27.19世纪,伴随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医学的进步,欧洲人口急剧增加。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主要是通过海外移民寻找出路,而铁路和汽船能够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大陆和海洋。这反映出()A.欧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B.交通工具进步促进移民数量增加C.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人口流动D.海外移民有效解决人口膨胀问题28.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在1940年放宽了除德国以外的外国移民签证的限制,接受了大批高素质的犹太难民;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把在美的美籍日裔移民强制内迁再安置;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地位,美国于1943年废除了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这些变化说明美国()A.主要接收来自欧洲的移民B.消除了种族偏见和排外情绪C.移民政策受世界局势影响D.始终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困境29.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为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供各种支持,支持新加坡“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新加坡此举()A.助力了国内现代化建设B.意在提升儒学的影响力C.抵制了西方文化的渗透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30.有学者认为,欧洲殖民者和移民不断将欧洲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而土著在竭力维护、承继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欧洲文化的熏陶,再加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滋润,孕育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材料意在强调近现代拉美文化()A.呈现出多元性和独特性B.移植了殖民者的文化C.拉美本土文化遭到破坏D.促进了种族间的交融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材料一在古希腊,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周围环绕着各种形式的定居点,如乡村和郊野。举行宗教、政治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场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除此以外,公民在城区拥有的不动产和在城外拥有的土地成为城邦疆域的主要构成部分。山脊、谷地、河流等成为城邦之间天然的边界线。城邦之间还会通过战争、仲裁及约定等多种方式确定各自的边界。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归属悬置或者总在变更的区域。古希腊公民虽不见得能画出边界线,却对边界有明确的意识,因为那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在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一些城邦除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外,还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这些疆域被称为“城外疆域”。-摘编自张新刚《古希腊城邦疆域及其权力秩序》材料二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为中国先民以农立国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中原王朝并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而是通过经济、文化辅助军事的方式,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属于正式的国家疆域,而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则属于疆界的模糊地带,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由此,在亚洲尤其东亚地区,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国际秩序。一部中国史,便是在“王者无外”的天下观念下,“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转化为“均质疆域”,而外部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的历史。正是在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浪潮中,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逐渐形成。-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疆域模式的历史特征及其根源--与西欧、阿拉伯、俄罗斯疆域模式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疆域形态的特征。(古希腊9分,中国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疆域模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9分)32.【文化交融与发展】(13分)从考古发掘看,“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是同步起源、并行发展、互相渗透的,这种“江河互济”的空间结构和南北耦合的文化形态,共同孕育创造了中华文明。除了“江河互济”,中华文化的另一大特征是“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和西域一东南线的对角线交又带来的东西文化交改乃至中外文明交流。两条对角线的开辟,使中华民族在应对文明冲击时,获得了巨大的回旋余地,这是中华文脉能传承不断的重要原因。-摘编自傅才武《中华文化的长江底色>请以“文化交融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高二级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202503191-5CBAAB6-10DDCBB11-15DDDDC16-20DDBAA21-25BCCAB26-30BCCAA31.(1)古希腊:由城镇构成;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包含核心疆域和城外疆域。(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古代中国:以平原为中心;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形成“差序疆域”;直接控制区和间接控制区相结合;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和藩属国的层级结构。(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2)意义:拓展并巩固疆域,维护大一统局面;有助于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互相借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任意答三点得9分)32.示例一:江河互济促进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江河之间的互济关系,在古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江与黄河流经的地区,因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麦作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稻麦文化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由于南北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在长期的交融互鉴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包容的文化格局,如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北方的齐鲁文化、秦羌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总之,江河互济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与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示例二:文化交融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胡焕庸线”和西域--东南线两条对角线,深刻影响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在“胡焕庸线”和西域--东南线两侧,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文化层面的交往互动。如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等和亲故事,搭建了汉匈、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宋代的榷场则是边境地带专门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的互通和一体化。同时,“胡焕庸线”和西域--东南线两条对角线交叉还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如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又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使其佛教文化也得到发展。总之,中华文化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升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夏商周三代在迁徙和扩张中相互交错、覆叠、同化,并将势力范围内的土族同化,最终形成一个自觉为整体的大民族,共同自称为“华”或“夏”,这直接说明各民族认同自身为华夏族的意识不断形成,故选C项;夏商周三代迁徙不属于夏商周三代政权更迭,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同化的方式和影响,而非中华文明起源多样,排除B项;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同化,并非对立,排除D项。2.【答案】B【解析】董仲舒的观点大意是: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靠的是德政,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靠的是权威,所以德政不能与他人共享,权威不能分割······因此,作为君主,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德政来使百姓归附,坚决掌握自己的权力来匡正臣下,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同时也突出了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所以其特点是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故选B项;董仲舒言论中虽提及君主的“威”即权威,但同时也强调了“德”,并且重点在于阐述治国要将“德”与“威”相结合,并非单纯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题干言论主要围绕治国时“德”与“威”的运用,以及君主对二者的把握,并未提及治国的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重点是在阐述君主治理国家应具备的德和威,与大一统不符,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相呼应,另一方面南北节日虽存在差异,但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安排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大一统文化的发展,即在政治分裂的背景下,南北各地仍保持了统一的文化传统和节令体系,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基层教化有所减弱,排除B项;材料虽提到社会风俗的地域性,但更强调南北文化在统一传统下的共存,排除C项;材料突出大一统文化的延续,而非多元文化发展,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材料列举了当时社会各个行业的士人代表的名言名句,包括了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家所强调的探究穷理精神、艺术家崇尚的意境与韵味,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表现出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精神,透露着浓厚的理性色彩,故选A项;虽然宋代理学对当时的文化有一定影响,但材料中的内容并非直接反映理学的变化,而是各自领域的专业思考与追求,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均是士阶层的代表,他们的活跃恰恰说明了士阶层的兴盛而非衰落,排除C项;法家米芾和画家张择端的艺术成就并不直接与科技文化的总结性相关,更多的是个人艺术风格的展现,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刚直著称,敢于直言上谏”并结合所学可知,海瑞的刚直和敢于直言上谏,正是士人风骨与责任感的体现,他不畏权贵,坚持正义,这符合士人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感,故选B项;虽然海瑞曾任监察官员(南京右佥都御史),但题干中并未提及监察制度的具体运作或效果,因此无法直接判断监察制度是否完备有效,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君主专制的相关信息,海瑞的事迹也无法直接反映君主专制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虽然海瑞作为士人可能受到儒学影响,但题干中并未提及儒学在基层的渗透情况,也无法从海瑞的事迹中推断出这一点,排除D项。6.【答案】D【解析】从题干可知,西方传教士到中国,与中国学者协作介绍西方科学技术著作到中国,这是西方文明向中国的传播,同时传教士又将中国历史文化著作介绍到西方,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利用,这是中国文明向西方的传播,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主旨,故选D项;题干中根本没有提到任何有关中国或西方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虽然提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但重点是他们将中华文明作为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动力,而不是单纯的民主思想启蒙,且没有体现中国在民主思想启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展现中国或者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根本性的转变,比如,没有提到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文化体系的彻底更新等能够体现社会全面转型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期频繁大规模修筑作为防御工事的明长城既受平均气温下降的影响,还将修筑位置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这表明气候变化不仅导致农耕区南移,而且恶化游牧民族生存环境,导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频繁,印证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故选D项;长期频繁修筑长城,体现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削弱,排除A项;气温变冷不等于自然灾害,排除B项;明长城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产物,而非国力衰弱,排除C项。8.【答案】C【解析】《崇祯历书》详细介绍了西方多位天文学家的知识,并且清初还以《西洋新历法》为题颁行,这表明中国传统历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的影响,呈现出近代化发展的趋势,故选C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是一个较为缓慢且有限的过程,当时仅局限于少数开明士大夫和相关领域,广大民众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非常低,排除A项;在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受到诸多限制,并非频繁进行,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虽有西学东渐现象,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广大民众仍遵循传统观念,且对外政策有一定封闭性,所以中国文化并未因西学东渐就融入世界,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随着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日本学习以救亡图存,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日本政府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政府并未推动其吸收的西方文化回流中国及中国研究日本,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变化,没有体现出西学东渐,也没有体现“加快”,排除C项;维新运动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发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徐继畬在编写《瀛环志略》时······误将徐朝俊视为“泰西人'”可知,徐继畬将徐朝俊误认为是“泰西人”,显示了当时中国对西方学术和文化的认知存在误解和混乱,即使有西学资料传入,但由于西学资源的稀缺和对西方学术的理解不足,导致了误解的发生,这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西学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交流不畅,故选B项;尽管《高厚蒙求》这本书包含了有关欧洲发现美洲的知识,说明某些西方的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但这一事件中的错误体现出当时信息的传播与理解存在困难,而非思想领域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徐继畬在编写《瀛环志略》时出现的误解,并未直接涉及到官僚体系的整体运作情况,虽然徐继畬是一位官员,但他的误解更多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非官僚体系的僵化或保守,排除C项;虽然徐继畬编写的《瀛环志略》涉及世界地理知识,但材料并未提及沿海地区的对外交往情况,仅通过一部书籍的记述和一个人的误解无法推断出沿海地区的对外交往频率,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漫画《“华工彗星”》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国劳工在美国的形象和影响。多个党派对“华工彗星”表现出兴趣,这可能指的是不同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对华工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关注;工人们的敌意则可能反映了本土工人对华工竞争就业机会的不满。漫画中的中国劳工被描绘成一颗炽热的彗星,这象征着他们作为劳动力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和活力,故选D项;漫画本身只是展现了不同群体对华工的态度,并未直接体现加剧了美国政府的排华情绪,排华情绪的产生有多种复杂原因,排除A项;漫画中并没有直接展示文化碰撞与冲突,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华工作为劳动力的影响,排除B项;虽然漫画中展示了工人的敌意,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华工“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人街的新年庆祝活动,包括放鞭炮和互相拜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习俗。此外,白人面孔的出现意味着这些活动已经吸引了当地美国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材料描述了旧金山唐人街庆祝新年的热闹场景,并未直接展示或暗示美国政府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排斥政策通常体现在法律、政策文件、官方声明或实际行动中,排除A项;虽然华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一信息并未在材料中明确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展示了白人参与唐人街的新年庆祝活动,这并不能说明美国社会存在对多元文化的偏见,反而表明了一定的文化融合,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官说”主要从王官与儒学有某些相似职能立论,认为儒学源于世卿官学;“道统说”主要从儒学思想渊源来梳理,认为儒学源于圣王正统;“世变说”则主要从儒学的历史背景而创说,认为儒学源于世势变革,三者都有一定根据,反映了儒学起源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因而有利于对儒学的多维度研究,故选D项;三种说法分别立足不同角度,并不矛盾,排除A项;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并不完全主观,排除B项;材料关于儒学起源的观点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并非因处于不同时代而出现差异,无法体现时代变迁与学术观点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大幅增长,这种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得中国有能力在经济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本土经管类图书的大量出版,同时中国在科技、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种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为经济管理类图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还实现了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故选D项;虽然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引进,但它更多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企改革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图书得以被国外引进的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但出版业发展是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古西亚文明灭亡后,楔形文字逐渐消失”“到19世纪中期,已有多位学者能够释读”可知,楔形文字已经消失,但是随着考古以及历史研究的发展,楔形文字已经能够被解读,这体现了考古对于历史认知的推动作用,故选C项;科技发展可以推动史学研究,但是材料中未体现是科技发展推动了对楔形文字的解读,排除A项;历史更清晰的原因在于不断进行研究,而非时间不断推进,排除B项;二重证据法是指需要将考古成果与史书记载相印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材料中并未提到两者的印证结合,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哈比神的形象与尼罗河的泛滥密切相关,被描绘为兼具两性特点的形象,象征着尼罗河的滋养和生命的源泉,故选D项;材料中哈比神的形象刻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对尼罗河泛滥带来诸多好处的称颂和赞美,与家庭传统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主要通过神祇反映自然水文的变化,而非水利工程,排除B项;法老重视仪式,意在宣扬代表洪水的哈比神给埃及人民带来的福祉,未利用神权强化君权,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图1《掷铁饼者》展现的是运动员这种具有一定理想化、英雄化色彩的形象;而图2《抱鹅的小孩像》刻画的是普通小孩的生活场景,从运动员到普通小孩,雕塑对象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说明古希腊雕塑艺术日益走向世俗化,故选D项;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表达、想象和夸张等特点,这两幅雕塑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对现实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非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排除A项;古希腊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影响深远,雕塑艺术难以摆脱其影响,排除B项;从图1《掷铁饼者》到图2《抱鹅的小孩像》,雕塑虽然对象有所变化,但整体上依然保持着写实等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基本风格,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后,建立的婆罗门教为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B项;吠陀文明时代后期,古印度产生种姓制度,而非哈拉帕文明时期,排除A项;印度教成为当今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C项;印度教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在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故“乙”族群是赫梯人,结合所学赫梯人是已知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之一,他们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故选A项;结合所学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并非赫梯人制定,排除B项;结合所学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制度,与赫梯人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而不是赫梯人,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起横跨三洲的大帝国,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这说明区域战争促进文明交流融合,故选A项;苏萨宫廷实际上展示了波斯人对多种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缺乏创新,排除B项;苏萨宫廷是在吸取了古代亚欧地区的优秀文明成果后建成的,C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C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得到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大流士一世在被征服地区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英雄骑士出身会被美化,而表现不佳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的出身,这体现了中古欧洲人们对英雄骑士的崇敬,故选B项;虽然英雄骑士出身会被美化,声名狼藉的骑士则被认为隐瞒了贫贱出身,但两者同属骑士阶层,因此无法反映出宗法等级秩序森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雄骑士即使出身工商业者或农民等平民家庭,也会被认为具有贵族血统,这与“贵族推行抑商政策”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骑士的职责包含参战、执行法律与维护秩序、保护领地和王室等,但题干并未指明普通骑士是怎么向声名狼藉的骑士或英雄骑士转变的,材料未包含战争的信息,因此仅凭材料无法反映出参战是骑士的职责,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普罗柯比在《战史》中的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说明他在写作过程中明显继承了修昔底德的著史传统,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说普罗柯比模仿修昔底德的写法,并没有提及他在历史编纂体裁上有创新,他的作品依然是传统的历史纪事等形式,没有体现体裁的创新,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普罗柯比在写作风格上对修昔底德的模仿,没有涉及到他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说的是模仿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属于西方,而不是借鉴东方史学成果,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材料明确指出洪水传说在苏美尔、希伯来、古希腊这三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细节,这充分体现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传说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特征,故选C项;史料价值的判断依据是多方面的,一些传说、神话等虽然可能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但在研究古代文化、思想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洪水传说从苏美尔传到希伯来再到古希腊,这只是传说的传播路径,并没有体现出这个传播过程中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比如文化的相互影响、经济的交流、技术的传播等具体内容,排除B项;传说往往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了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加工,并非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准确记录,仅仅依靠传说远远不能达到客观反映人类文明起源的程度,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17至19世纪,朝鲜在绘制《天下图》时将中国文人轻视的《山海经》奉为圭臬,且以将朝鲜纳入中华文明版图为荣,这是对中国文化高度认同的表现,故选A项;17-19世纪,日本尚未开始殖民扩张,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并未反映朝鲜民族文化及其特色,所以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题干主要表达的是朝鲜地图绘制的内容,并未交代其地图绘制技术,且并未将这一时期的地图绘制技术与之前的进行比较,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近代制图技术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首先,日本族源多元,通古斯文化是其根基元素,这是本土文化基础,7世纪大化改新又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来自亚洲大陆的先进制度、文化、技术等融入日本,此后,随着对外交流增多,尤其在近代与西方接触,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思想、政治制度等逐渐渗透,多种不同源头的文化,包括本土的通古斯文化、亚洲大陆的中华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在日本汇聚,相互碰撞、交融,才促使日本形成独特的“半亚半欧式”特征,故选B项;明治维新主要是日本近代向西方学习,进行全方位西化改革,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仅强调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忽略了本土通古斯文化根基以及前期多元文化积累融合过程,不够全面,排除A项;日本成为东西方贸易枢纽是近代以后的史实,选项不全面,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社会结构变化是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表现,是日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并非形成独特文化特征的根源和主因,排除D项。26.【答案】B【解析】根据地图上标注了“刺桐”(泉州),泉州在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与欧洲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有往来。而宋元时期(960-1368年)对应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约公元5世纪-15世纪),“刺桐”之名在当时的欧洲文献中也有出现,故选B项;先秦时期的地图绘制技术还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其绘制范围有限且精度较低,不具备绘制这样复杂地图的能力,排除A项;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绘制的地图更加精确,能够准确标注出各大洲的轮廓、海岸线以及新发现的地区和岛屿等,而此地图与之不符,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从宏观轮廓深入到各个地区的具体特征,材料地图展示的风格和信息,更符合地理认知尚在逐步拓展阶段的特点,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铁路和汽船能够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大陆和海洋”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有效地将大批的人运过大陆和海洋,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欧洲人口的向外迁移,未与其它地区人口流动情况对比,“主要来源地”说法错误,排除A项;交通工具的进步提高了人口流动的速度,而非数量,排除B项;海外移民有利于缓解欧洲急剧增加的人口压力,但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政策来加以应对,“有效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二战爆发后,美国放宽除德国以外的外国移民签证限制,接收犹太难民,这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导致欧洲犹太人处境艰难,以及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立场有关。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将美籍日裔移民强制内迁,是出于对日本的敌对情绪和安全考虑。而废除《排华法案》是因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地位。这些移民政策的变化都紧密跟随世界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故选C项;材料中美国不仅接收了欧洲的犹太难民,还涉及美籍日裔移民的安置以及对华人移民政策的改变。所以不能简单地说主要接收来自欧洲的移民,排除A项;种族偏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仍然根深蒂固,如美籍日裔移民被强制内迁再安置就体现了种族歧视的存在,排除B项;美籍日裔移民被强制内迁不是因为劳动力过剩,而是出于安全和敌对情绪的考虑,排除D项。29.【答案】A【解析】由“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到新加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可得,20世纪8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日益重要,新加坡华人居多,因此传播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价值体系建设,为新加坡现代化建设助力,故选A项;提升儒学的影响力,是上述举措的结果,而不是其目的,目的是助力国内的现代化建设,排除B项;学习儒学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但是抵制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仅提到了儒学,属于东方文化,并未提到西方文化,所以据此没法得出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论,排除D项。30.【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拉丁美洲文化是在欧洲文化、土著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表明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同时,这种融合产生了“一种颇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说明这种文化具有独特性,故选A项;材料不仅仅提到了欧洲殖民者文化的移植,还强调了土著文化以及非洲和亚洲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拉美本土文化的破坏,而是强调了其与其它文化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但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融合的结果,而不是种族间的交融,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古希腊:由城镇构成;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包含核心疆域和城外疆域。(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古代中国:以平原为中心;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形成“差序疆域”;直接控制区和间接控制区相结合;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和藩属国的层级结构。(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意义:拓展并巩固疆域,维护大一统局面;有助于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互相借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解析】(1)第一小问古希腊,由材料一“城镇是城邦的枢纽”可得,由城镇构成;由材料一“山脊、谷地、河流等成为城邦之间天然的边界线”、“通过战争、仲裁及约定等多种方式确定各自的边界”、“还存在一些有归属悬置或者总在变更的区域”可得,存在自然疆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由材料一“成为凝聚城邦的公共空间”、“是政治共同体的边界”可得,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由材料一“拥有自身的核心疆域”、“凭借自身实力和殖民开拓获得了比较特殊的疆域”、“城外疆域”可得,包含核心疆域和城外疆域。第二小问古代中国,由材料二“平坦而富饶的平原”、“主要围绕平原地带向四周渗透”可得,以平原为中心;由材料二“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建立稳定的、区域性的“差序疆域'”可得,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形成“差序疆域”;由材料二“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间接控制的羁縻区”可得,直接控制区和间接控制区相结合;由材料二“直接控制的郡县地带”、“间接控制的羁縻区”、“至于藩属国,则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疆域”可得,形成直接控制区、羁縻区和藩属国的层级结构。(2)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发展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明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政治上,由材料二““差序疆域'内部不断整合”、“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浪潮”可得,拓展并巩固疆域,维护大一统局面;经济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有助于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文化上,由材料二“一波一波边疆内地化的浪潮”可得,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互相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租赁合同书标准版
- 2025汽车零部件采购合同(上游)
- 2025买卖合同范本参考
- 2025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农产品订购合同范本下载
- 2025项目管理劳动合同模板
- 2025购房正式合同样本
- 2025简化版兼职劳动合同范本
- 2025标准商业权益转让合同范本
- 《艺术鉴赏之美》课件
- 小学语文《习作一形形色色的人》说课稿附板书课件
- 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含听力音频)
- 第六单元 ( 单元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临时用电设备布线要求培训课件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举一反三 专题1.5 整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专项训练(30道)(举一反三)(原卷版+解析)
- 栏杆计算书完整版本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