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_第1页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_第2页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_第3页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_第4页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1.四大地理区域: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2.分界线:①秦岭;②淮河;③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④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描图填图】·描:描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在界线上标注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易错诊断】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包含西藏地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接近。 (×)3.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练基础向下扎根】考点一地理差异显著1关于我国地理差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A.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B.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C.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D.人口分布东南稀疏,西北稠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差异。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黑河—云南省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2024·沧州质检)古人赞秦岭:唯此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据此完成2、3题。2对于“唯此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说法正确的是 (B)A.“马头”指秦岭以北,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B.“马头”指秦岭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马尾”指秦岭以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马尾”指秦岭以南,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此线以北 (C)A.1月平均气温高于0℃B.河湖密布,流量很大C.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D.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解析】本题组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概况。第2题,“马头”指秦岭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马尾”指秦岭以北,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第3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相一致。该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0℃;该线以南河湖密布,流量很大;该线以北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有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该线以北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考点二四大地理区域读下图,完成4~6题。4A、B两图分别反映的是图C中我国四大区域中的 (C)A.①和② B.②和③C.①和③ D.②和④5图C中①地区和④地区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D)A.昆仑山脉 B.太行山脉C.秦岭 D.横断山脉6从②地区到③地区,沿途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A.气温的东西差异B.降水的东西差异C.季风的东西差异D.河流的东西差异【解析】本题组考查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自然特征。第4题,图A是江南水乡,位于①南方地区,图B是大漠戈壁,位于③西北地区。第5题,①南方地区和④青藏地区的分界线上的山脉是横断山脉。第6题,从②北方地区到③西北地区,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导致植被由森林逐渐变为荒漠。7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数字①是青藏地区,A线是该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界线,确定这条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④是西北地区,该区与地区③的界线D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分布一致。(2)填数字代号:在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耕地主要分布在②③,牧区主要分布在①④。(3)地区②与地区③的分界线大致沿着B秦岭(山脉)和C淮河(河)一线,该线是1月平均气温0___℃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温度带)的分界线;该线也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半湿润区与湿润区(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划分。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数字①是青藏地区,A线是青藏高原边缘线,是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确定这条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④是西北地区,该区与③北方地区的界线D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分布一致。第(2)题,四大地理区域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牧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3)题,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沿着B秦岭和C淮河一线,该线是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该线也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练综合向上攀登】(2024·孝感期中)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结合思维导图,完成8、9题。8下列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C)A.甲:温带草原 B.乙:海陆因素C.丙:气候因素 D.丁:地形因素9秦岭南北两侧河流水量差异很大,反映了我国 (A)A.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北方耕地面积广C.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D.南方距离海洋近【解析】本题组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第8题,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影响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植被不同的因素是气温不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径流量小、以南径流量大的原因是降水因素,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小,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影响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植被和河流径流量不同的共同因素是气候因素。第9题,秦岭南北两侧河流水量差异很大,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不能反映北方耕地面积广、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南方距离海洋近。(2024·宜昌学业考)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如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10下列诗句的描述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A)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区域甲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区域丙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区域乙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区域丁11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C)A.区域甲黑土广布,沃野千里B.区域乙广泛种植水稻和热带作物C.区域丙山岳纵横,冰川广布D.区域丁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产区【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及特征。第10题,读图可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区域甲西北地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区域甲西北地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区域丁南方地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区域乙北方地区。第11题,读图可知,区域甲是西北地区,北方地区的东北平原黑土广布,沃野千里;区域乙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和热带作物;区域丙是青藏地区,山岳纵横,冰川广布;区域丁是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产区。12【易错题】下图中5条线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关于图中5条界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D)①甲线以南为湿润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②乙线大致与我国2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③丙线经过的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夷山④丁线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⑤戊线的起止点为黑龙江漠河和云南腾冲A.①②④ B.①④⑤C.②③④ D.②③⑤【解析】本题考查我国重要地理界线。甲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该线以南为湿润区,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乙线大致与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丙线是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经过的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丁线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戊线为我国人口地理界线,起止点为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传统民居是反映地方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的简笔画。读图,完成13~15题。13两地民居中 (B)A.甲—屋顶坡度较小 B.甲—临河流而建C.乙—建材多用竹木 D.乙—窗户均朝南14两地中 (D)A.甲—传统交通工具为马车B.甲—地方传统戏曲为秦腔C.乙—端午赛龙舟的起源地D.乙—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15据图可推断乙地 (A)A.位于秦岭-淮河以北B.终年高温湿润C.位于东南沿海地区D.河流湖泊众多【解析】本题组考查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第13题,据图判断甲地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在南方,民居沿河流而建,建材多用竹木;乙地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在北方;正房的窗户多朝南,偏房的窗户朝东或朝西。第14题,甲地位于南方地区,河流众多,传统交通工具为船舶;秦腔是北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戏曲;乙地位于北方地区,端午赛龙舟的起源地是南方地区;乙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第15题,乙地民居屋顶坡度小,说明该地降水较少,河湖少,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16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主要是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来划分的。(2)①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地区典型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3)试列举②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