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1页
2025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2页
2025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3页
2025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4页
2025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中考复习】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考点一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1.元谋人:

①发现地点:云南省建空;

②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③生活情况:能制造工M,知道用火;

①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

①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②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③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④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采集、狩猎;会使用天然

火,会保存火种;

⑤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⑥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

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⑦)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骸或遗迹经过地质作用变成石头,称为"化石北

京人遗址中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3.山顶洞人:

①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②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③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④生产生活状况:

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丁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

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公有的工具,

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⑤地位及意义:山顶洞人是按照血夔屋结合的中国早期氏族的代表。

考点二原始农耕生活

1.半坡居民的生活

①概况: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

②生产生活情况: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果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

果;

生活用具:彩陶;

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2.河姆渡人的生活

①概况:时间:距今约7000年: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氐江流域一

②生产生活情况:

房屋:使用于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会挖掘水井,其木结构水

井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程,农业工具骨帮,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2

生活技术:制作陶器(黑陶)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

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3.原始农业的发展★★★

①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圈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

源地。

②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③原始农业耕种方式油"刃耕火程”到耒帮翻土。

④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工具的

发展

⑤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考点三远古的传说

1.类黄联盟

①阪泉之战:炎直vs黄蛋,类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②涿鹿之战:炎篁VS蚩龙,蚩尤战败,华夏族逐渐形成。

③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①炎帝的贡献(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菜;制作

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

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建造官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

了弓箭和指南生;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嫖祖擅长纺织并会缥丝。

3

3.尧、舜,禹的禅让★★★

①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通过民主推茎的方式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有贤能

的人。

②尧、舜、禹的禅让顺序:尧—舜一禹

③大禹治水的方法:琬昱蜀肚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

灵活多变,要善于思考,要有创新精神;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

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刻苦耐劳、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相

关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

易错清单

1、元谋人是我国境囱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而韭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

2、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但仍处于旧石器时代。这种仅应用于制造装饰

品的技术,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化石、遗址、遗迹都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4、元谋人和北京人都学会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

学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5、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而史实是真实发生的

客观事实。一般来说,考古资料证实的是"史宴",未证实的是"饯说"。

(2)联系:传说不等于史实,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史实的成分。我们要善于通过远

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的活动遗址和文物来印证传说的内容,提取传说中的

真实的历史信息

素养清单

4

【历史解释】

,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用火烧烤食物吃熟食,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用火防寒,增强了人类对抗寒

冷的能力;用火照明,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用火驱兽,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

力。总之,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

史上的里程碑。

2.半坡居民与河姆渡人的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是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南方多雨湖湿,干

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黄土高原,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助于保温,坚固利于防风

3.干栏式房屋与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原始农耕时代人们过上了怎样的

生活?出现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房屋的出现说明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不再四处

迁徙,居无定所。

(2)根本原因:出现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农业不同于畜牧

业和狩猎等,它是不可移动的所以原始居民们需要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

管理农业。

4.史料

A、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B、史料的分类

(1)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

(2)文藏史料:史书、传记、文献等;

5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①口传史料(如远古时期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C史料的末源:出土文物、文化遗址、档案资料、各类史书、博物馆、历史

课本、图书馆、社会调查、网络、影视作品等。

D、史料价值:

(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

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如实物史料、原始图片等。

(2)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是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例

如口述史料、研究著作。

【史料实证】

史料1: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

和朴树子等。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区

【解读】北京人可以长时间保存火种

史料2:河姆渡与半坡居民的房屋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号屋复原图河学序/淄手档为鹿勒t州附

【解读】(1)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墙壁厚实,冬暖夏凉,是北方建筑的雏形;

(2)干栏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湖性能,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

(3)都体现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6

【家国情怀】

1.禅让制的实质和表现。

(1)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表现:①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②首领没有特权。③

当选的部落联盟首领要具有高尚的品质。

2.史实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

上古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其中有神话的成分,但其中也存

在一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2)区别:史实是完全存在的客观事实,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事,传说则有

可能发生过,也有可能没发生过。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交革

体系清单

fffe:w分氏田嫌齐

殳从“公天F到t天下”m,受法:就变法

ff:MOM.的更岁

一瘫灭商,定都嘛.触分摘,旃港胸嫣

汨做:具副字嵯两

青晶经济猴、周琏熊

H*:孔子、葡子

事主:亦垣公、皆文公、鱼庄王,奏鼻公〉小丽那if,

端:JW*雕姬/」道:好,庄子

'«H1<TjT~

)公众

考点清单

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

7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后开始的,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

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衰亡:夏朝经历皿多年,夏桀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

2.商汤灭夏(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①商汤灭夏: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通所亡。

②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毫。

③盘庚迁殷油于受战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多次迁都,后来,商

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一带),统治稳定。

④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商纣

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宜殿对百姓

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3.武王伐纣(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①武王伐纣: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

展疆土,发展边速,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

盛。商王纣统治残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

朝灭亡。

②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铺京,史称"西周''

4.西周的分封制★★★

8

①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迨形势,巩固疆土。

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

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图,

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一诸侯一卿

大夫一士)

②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围国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度幽

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③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泊阳,史称“东周"。

考点二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①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

齐家文化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

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

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③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①这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他戈鼎,重达832.84公斤。

2.甲骨文记事.

①定义:更置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9

2)发现:1899年,清朝人建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③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

法等

①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①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

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考点三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

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等都有发展

商业: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更被更多的使用。

2.春秋时代特征:

①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

②)诸侯争霸:

原因(青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各诸侯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斗争。

10

经过:齐桓公一一晋文公一一秦穆公一一楚庄王一一吴王阖闾一一越王勾

践先后称霸一一齐桓公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称霸原因):任用萱仲为相,对内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提高军事实力;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3.春秋争霸的实质:

是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4.春秋争霸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积极影响:①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②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了社会变革;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2.战争特点:兼并战争、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

长。

3.战争结果: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商较交法:

①青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

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②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鞍主持变法

③内容:

11

政治方面:建立皇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

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钮,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④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都江堰

建造:公元前256年:泰国蜀郡太守吏述主持;成都附近的江上;

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

为“天府之国"

考点五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

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2.百家争鸣开展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

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

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影响★★★

12

①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②)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易错清单

1.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启是夏朝的第二任国君。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这不能说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

3.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等是先后称霸的,战国七雄则是同时存在的

4.老子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而非战国时期,他们不属于百家争鸣时期的思

想家。

5.《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

6.百家争鸣中的官室暹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不能理解为当时社会上有一百

个学派。

7.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

8.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非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素养清单

【史料实证】

1.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13

,让利.世袭制,分封制之比较

制度内容影响

原始社会将联曾首领

样让制的位子区金质建乏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

世袭制离死后,后继承父位,世装制

人血现卷系二代苦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东天下”

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朝的社

分讨制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会等级奥里

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汉字的演变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家国情怀】

商鞅变法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

(1)对国家来说:

①(从改革的结果看)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

力,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2)(从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

条件;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

(2)对个人来说:

①(从改革的过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

气。

(2(从改革的精神看)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

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解释】

1.知识拓展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什么关系?

14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

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2.钟鸣雷食:"钟"和"鼎"分别为商周时期青铜乐器和食器,后发展为礼器,是

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3.铭文: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

祀的人物等,又叫钟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现,周代明显增加。后来就

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

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4."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变法改革必然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又说明只

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5.商敢变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的支持?双隶主阶级反对

哪些措施?

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三项措施对新兴地主阶级和农

民有利,因而获得他们的支持。(经济上保证了对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

可以凭军功做官掌握政权)

奖励军功、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些措施对奴隶主阶级不利,因而受到他们的

反对。(取消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

主阶级占有)

6、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5

都江堰既是一个综合性防洪溉工程。首先解决了洪水泛的问题;其次又为周

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号称"天府之国"

【唯物史观】

1.分封制的影响。

(1)积极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拥有较高的权威,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

和向心力。诸侯国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

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作用: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后

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3)对后世的影响:将各地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

形成;同时推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的很多姓氏都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宋。郑、吴、

陈、许、秦等。

2.夏、商、西周三朝兴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

要于政事,爰护百姓;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3.甲骨文出现的意义

0(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

16

(2)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阶级关系的状况,反映了商朝奴隶社会

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

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4)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

一方面它确是无道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

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体

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

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5.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评价。

一方面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另一

方面促进了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

面的形成。

6.商鞅交法成功原因与启示:

(1)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湖流,合平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

因;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行之有效、执行坚决,这是变法成

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商鞅取信于

民,得到百姓拥戴,使变法深入人心。

(1)原因: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商变法代表

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②)商鞅提出合平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

且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

17

③从外部因素看,商驶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2)启示: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

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风顺

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要促进当今社会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

勇于创新。

7.百家争鸣的形成条件和评价。

(1)形成条件

①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提高,科学技术有

了新的发展。

②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

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③学术思想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别的学者对治理国家等

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相互辩论,相互抨击。于是,在思想和学术领

城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评价

①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阶

级立场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各个领战的主要表现。

18

(1)经济:铁犁牛耕广泛便用,生产力飞速发展,封建经济产生,井田制逐渐

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过名国变法最终确立下来。

(2)政治:诸侯争霸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他们先后在各诸侯国开展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变法)

(3)军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4)思想:社会的变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跃,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质疑和争

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体系清单

统一

司4迁和

《史记》

西汉的科设置西域都护

汉朝对

技和文化

进西域的

华佗

东汉萱理

考点清单

考点一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①秦灭六国:秦国经过鳗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

件。秦王赢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战国以来

长年的战争,人区渴望统一。氐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与泰国抗衡。

19

②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意义: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学说话,尤其注意第三点)

绮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

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

济文化的发展。

2.骑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蚕,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

军政大权。赢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制度:中央

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

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君主专制、独裁)

②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

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坦方互

政的基本模式

③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史史集权,再通过中

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史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

就形成了封建的苣圭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统一的措施★★

20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后来又改为隶

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②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生醛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③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

监制。

①)车同轨:统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陆路交通

四通八达。

⑤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邀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

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为了抵御

匈奴侵扰并修建了西起临洪,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考点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灭六国(秦的统一)★

①青景: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

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

分的准备。

②)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感阳。

③开拓边疆:北击包奴;南平亘越,统一岭南

④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二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往提供了有利

条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1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统一)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

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②地方:推行郡县制。

③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④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莫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都

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间统一的措施★★★

①经济: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

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B.统一度量街。便利了经济发展。

②文化:统一文字(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

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

④军事:北击创奴(蒙恬),修筑长域(西起临洪,东到辽东)

考点三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政策:你养生息政策★★★

汉初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

税,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

息政策,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丈量之造":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22

①汉文蚕和汉垂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些严刑峻法;重视"以图逗";提倡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

②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

充盈,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考点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推思令”的实施:(政治上的措施)★

①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两股势力严重威胁到了中央的

统治。

②措施:颁布“推恩会":听从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

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设立剌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③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踹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措施)★★★

①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

诸侯王,对抗朝廷。

②措施:汉武帝接受策仲舒"罢黜亘家^鲤尊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

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

兴办太学,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

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③影响: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

深远。

3.盐铁专卖(经济上的措施)

23

①原因:为加强朝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②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院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

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均输平

准政策)

③汉武帝大一统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

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五东汉的兴衰

1.建立:刘秀称帝

西汉灭亡:公元上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在_年新朝灭

亡。

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兴盛:光武中兴★★★

①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

并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

迁,缓和民族矛盾

②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衰落:外威宦官交替专权★★

①现象: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形成外戚宦官交

替专权恶性循环的局面。

②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③影响: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

走向衰亡

24

考点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城★★★

①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

大地区称作西域

②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城:

时间:公元前138年

目的:联络大旦因可1U夹击创奴。

结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思望。

③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

时间:公元前119年

结果:促进了汉朝与西城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城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通

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张骞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

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2.丝绸之路★★

①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一一西城一一中亚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25

商品:中国的丝绸、漆器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城各国的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还有多

种乐器和歌舞等输入中国。

②)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

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一一中南半岛一一马末半岛一一马六甲海峡一一

孟加拉湾沿岸一一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③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④读该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开放的,共赢的,是大家携手并进的阳光大道。加强同沿线各

国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一带一路为全球经贸合作

和经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实行"一

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

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

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

3.对西域的管理:

①西城都护的设置:

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6

②东汉琪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还派苴英出使大秦(罗马

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考点七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

①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俭改进造

纸术,改造后纸的优点:质量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广

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典籍流传

②意义: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的

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2.医学

①张仲景

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

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尊称:“医圣"

②华佗

东汉末年名医,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邕戏",帮助

强生健体

3.《史记》

①作者: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迂

②)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③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童到汉避时约3000年的史事。上书帝王将

相功过是非,下笔下层人物传记

27

④价值:史学(秉笔直书)和文学(文笔优美)价值,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⑤精神:为了理想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4.宗教

①道教

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以治病传道,吸引贫苦民众,传播

很快

张陵创立五斗米教,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②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墨达多,又称释迎牟尼。

提出断除欲望和烦恼,众生平等的思想

张骞通西城后(西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

佛经到洛阳(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

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易错清单

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王

2.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的朝代。

3.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

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28

4.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

郡县制并推行全国,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是由商鞅变法开创的县制演变而来

的。

5.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

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

7.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

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8.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吸取了差仁教训一

9.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第

二阶段指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推召秦王割的统治

10.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①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一统"统一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

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

②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统-

铸造五铢钱。

③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

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

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易考点:汉武帝巩同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泰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的异问

29

11.重要历史名词书写:

张骞、西域都护府、民族交融(不要写成"民族融合",更不要写成"民族合并")

12.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通往西咸的道路,加离了汉朝与西城各国的联系。

为丝明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而非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

素养清单

【史料实证】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比较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武帝为对付句奴采取的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

背景

时期西汉西汉

张写出使西域.为西域(新德)归

影响

属汉朝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

【家国情怀】

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统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②都实行轻徭薄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③都加强中央集权,都维护国家统一

启示: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加强中央集

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历史解释】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指由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组成的制度,其包含两

方面:

(1)专制主义是就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

断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

30

制;

(2)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统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完全服从于中央。

2.丝朝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

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用

(2)作用: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丝绸之路是中西方友好与物质文化交

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扬

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

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3.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2)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3)民族因素: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4)中外交流:两汉时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

(5)群众因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两汉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条

件。

【唯物史观】

汉初实行你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主观上,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认识到与

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观上,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

31

经济凋敝,国家贫困,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统治者只有采取休养生

息的政策才能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影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西汉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间,经

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比较稳定,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治世局

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制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

体系清单

M•

M-

xk

<4取

.

♦化为游牧一门内辽卜,汉人杂用.K族小阳褶民施关系趋卜的和.

出现笈JC帙的大文做

[■lie祗迁破卜

U」匕力人”而江1一*1促进江南地区的再娈]

•j政治风第H北a门丈命改举北方地区的■族人雕告I

d败一:机冲之和解间中I

-雕-十次学:+¥!蟆和《/HW正不

打法.gai啪蚣:I我之卬《竺学文力》.

的&I4八京和河饱济卬的他fRia

考点清单

考点一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①青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微况: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

32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③曾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政治上挨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2.赤壁之战

①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②概况: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曾操失败的原因: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曹操骄傲轻敌;

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营操:★★

①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3

②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莫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

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③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孑1融、杨修等,

攻打陶It时,杀男女数万口

3.三国鼎立的形成

①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20年,整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

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

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②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退还是进步?★★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

还消灭东汉未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34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爰和平;

耸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

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点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建立

①青景:曹丕死后,大臣司马跳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

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

②建立: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置朝,定都遇阳,

史称“西晋"

③统一: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八王之乱★★

①八王之乱

含义:八王之乱是酉黄时明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内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王朝的皇室兄弟间为了争权夺力而进行的相斗相杀,最终

导致国家力量消耗殆尽,给外人有机可趁,"五胡乱华":最终是使西晋灭亡

的重要原因。

原因:

重要原因:黄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