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024年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真题汇编
〃考点梳理〃
【题型1】“诗眼”或“炼字”型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X句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X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X联X句中的X字有的版本作X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
为什么?
④X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
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可句中,
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2】句意型
设问方式:
①本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X联或第X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一一本义和语境义,并结合全诗,
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①阐明诗句本义,有时要发掘它在语境中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表现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题型3】意境型
设问方式:
①诗中X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X联中是如何营造意境
的。
③解释X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所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
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
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
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
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答题技巧总结】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
感情经历、表达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
表意义。
3.语言方面,要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
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意境,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结合原诗句进行分析工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
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不用“第一句、第二旬”等。
〃模拟训练〃
0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
杜甫
汝迎妻子达荆州,消息真传解我忧。
鸿雁影来连峡内,循鸽①飞急到沙头②。
啖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
朱级即当随彩鹤③,青春不假报黄牛④。
【注】①鹊鹑:乂作脊令,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诗经•小雅》中有“鹘
鹑在原,兄弟急难。”②沙头:地名,代指江陵。③彩鹊:头上画有鹊鸟的船。
④黄牛:即黄牛峡,在江陵附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之弟杜观已经接家人到达江陵,诗人得到消息十分喜悦而作此诗。
B.虽然天气寒冷,两家人相隔路途遥远,但诗人认为兄弟团聚不会受影
响。
C.亲人将聚,值得庆祝,诗人收到弟弟书信后立即穿上盛装乘坐彩舟迎
接。
D.诗人急切期待团娶,兄弟情深尽在其中。
2.杜甫兄弟情深,请结合诗歌颔联谈谈你的理解。(6分)
0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上①
高适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堪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②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③,按节④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⑤。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纤。
[注]①本诗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诗人初次处边塞欲从军立功
之时。②转斗:连续作战。③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时赵将
李牧,二人均抗击匈奴,使其不敢犯境。④按节:持节。⑤纵横谟:合纵连
横之策。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总起全诗,前一句交代诗人行踪,后一句则简洁凝练地概括
诗人的感想。
B.”亭垠列万里”与《燕歌行并序》“旌旅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
中场景写军队上气。
C.“常怀”两句对“纵横谟”未具体解说,但谈者仍可从中感受到诗人
的抱负与自信。
D.尾句的“郁纤”既写关河迂回的眼前景,又写诗人愁闷的心中情,情
景妙合无间。
4.“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军”(高适《燕歌行并序》),都写到“李将军”,但表达的情感同中有异,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01
1.C【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项,“立即穿上盛
装乘坐彩舟迎接”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我”也要携家坐船出发去江陵,不
必再派人给“我”送信。
2.①颔联中,“鸿雁”喻指书信,暗合上句“解我忧”,表达了诗人收到
弟弟书信的欣喜。②“鹘鹑”暗指自己,“急”字显示了诗人想要见到亲人的
迫切之情。③鸿雁传信、鹘鹑急飞,表达了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颔联中,“鸿雁”喻指书信,“鸿雁”是两典合用,喻兄弟也喻书信。
鸿雁已经都到峡内,我在三峡头,你在三峡尾。三峡把我们连接起来,暗合
上句“解我忧”,表达了诗人收到弟弟书信的欣喜。
②颔联中,“鹊鹑”暗指自己,你已经急飞到荆州,我正要急飞到沙头。
《诗经•小雅》中有:“鸽鹑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本为水鸟的鹊鹑被
困在陆地,兄弟赶来救难。所以,古时用鹤鹑来比喻兄弟。“急”字显示了诗
人想要见到亲人的迫切之情。
③鸿雁传信、鹊鹑急飞,鸿雁传书来说你很快就到峡内,弟弟你在那里
先安顿好,就像鹊鸽飞速奔向沙头一样,再过些日子我也要到江陵了,表达
了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情谊。
02
3.B【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B项中”亭垠列万
里'与《燕歌行并序》'旌施逶迤碣石间'类似,都以军中场景写军队士气”
错误。“亭垠列万里”意思是写诗人在关河之上,看到的是亭与眼,它们排列
万里,不是写军队士气。
4.同: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燕歌行并序》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意思是忘不了李将军,接到出兵令出城迎
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意思是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
斗多惨苫,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由以上分析,可看出:
同:忘不了李将军出兵迎战的场面,因沙场征战苦现在还在思念李将军,
都表达了思慕名将、期盼边境安宁的情怀。
异:“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意思是连年战争的策略不能长久,和
亲并非远大的图谋。“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意思是时常怀抱感激之心,
愿效仿随机应变的谋略,可看出本诗还暗含对朝廷御边之策的批评和自身理
想抱负无处施展的感慨;
《燕歌行并序》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意思是战士在
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
歌舞,可看出此诗还表达了对征战沙场的士卒的同情和对边将的批评。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禳衾①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②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③。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注]①悔包袱,亦指包扎。衾:被子。②翻:反而,反倒。③清圆:形
容泉声清越、圆润。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
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
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甘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
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
器。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
要赏析。(6分)
答案解析
15.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D项,“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意指昔日王羲之等兰亭集会,也是用潺潺流水声代替了丝竹管弦之音举行雅
集,并非指诗人自己或兰亭诸贤“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
了乐器”。
16.本诗在描写泉声时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初闻泉声与久听泉声的对比:''骤闻将谓溪当户”描述了初听泉声时那
突如其来的震撼,让人误以为溪流就在门口;而“久听翻疑屋是船”则是长
时间聆听后产生的错觉,仿佛屋子在泉声的包围中变成了行进中的船,动静
之间的转换,凸显了泉声的连续与强烈,给听者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
②泉声强弱变化的对比:“变作怒声犹壮伟”描述了泉声在某些时刻变得
如怒涛般壮阔,展现出其力量之美:“滴成细点更清圆”则转而描绘细腻的泉
滴声,如同圆润清脆的珠玉落地,体现出柔和与精致的美感。这两句通过声
音强弱、气势大小的对比,展现了泉声多变而和谐的魅力。
③泉声与管弦乐的对比:诗中提到“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即昔日兰亭雅集时,人们也将湍急的流水声视为美妙的管弦之乐。这种对比
突出了泉声之美妙,可以与音乐相媲美。
通过这些对比,诗人不仅描绘出泉声的多样面貌,还借此表达了自己对
自然之音的深切喜爱与细致入微的审美感受,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聆听到
那变化万千的泉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明确“以对比的方式”,答题时应围绕这一关键词展开赏析。
诗人“骤闻”泉声时,以为有一条小溪在门前流淌,这种强烈的初次感
受描绘出了泉声的响亮与清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听”后他反而开始怀
疑是不是自己住在了船上。这种由强烈到悠然、由清咂到模糊的听觉变化,
通过对比展现了泉声的持久与悠扬。
颈联“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写泉声的变化。上联突出泉
水的“怒声”“壮伟”,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
之声,给人以雄健伟岸之感;下联突出泉水的“细点”“清圆”,写其如同细
雨嘀嗒,突出泉水时断时续、清亮圆润的流淌之声,给人以细腻清婉之感。
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声震耳畔,一
面引人倾听,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提到“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通过
将泉声与古代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所弹奏的管弦乐相对比,表达了泉声的自
然与纯真之美,甚至能够超越人为的音乐之美。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自
然之美的赞赏,也表达了他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
翻译鉴赏
【参考译文】
因为喜爱庵前那一脉清澈的泉水,我带着行囊和被褥来此借宿。
乍一听那水声,还以为有小溪就在门前流过;但长时间聆听,又怀疑自
己的屋子是不是变成了船,正在水波中荡漾。
水声有时变得激越,像怒涛般壮伟;有时又变得细密,如雨滴般清脆圆
润。
你看昔日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也曾经用湍急的流水来替代乐器的声
音。
【作品赏析】
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佳作。
诗人以千岁庵前的清泉为引,通过对泉水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悠然自得。
首联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清泉的喜爱以及因爱之而留宿的情况。诗人希望
能在夜晚更加亲近清泉这一自然的乐章。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心境,
也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而美好的基调。
颔联中诗人通过听觉感受来描绘泉水声的美妙。一开始听到泉水声,诗
人误以为溪水就在门前流淌;但长时间聆听后又产生了错觉,仿佛自己身处
船上,听着水波荡漾的声音“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泉水声的悠扬与变化,使
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泉水声的多种形态。泉水声有时变得激昂,仿
佛怒吼一般,但依然充满了壮伟之气;有时又变得轻柔,如同细雨般滴落,
声音更加清脆圆润。这一联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泉水声的丰富多变,同
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赏。
尾联中诗人用王羲之《兰亭序》的典故来作结,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声
的喜爱与推崇。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曾以流水之声代替管弦之音,来表达
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泉水声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福勋:《宿千岁庵听泉》“骤闻将谓溪当户,
久听翻疑屋是船。”由“骤闻”到“久听”,是时间由短到长一个渐进的过程。
与这个过程相适应,声音由小到大,乍一听,泉水似溪,淙淙入耳,声音又
细又轻。“溪”不是“户二但溪声灌耳,把溪当成了将声音传入的窗户,这
是暗喻,是误会。渐渐地,声音由细到粗,由轻到重,直至汹涌澎湃,让人
在感觉上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是待在船上。“屋”不是“船”;“屋是船”,是
误会,是错觉,突出了泉声,加强了“听泉”的通感效应。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
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15.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阶前突然传出
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误,“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
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
光飞逝,年华空老。
16.①首联写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表达了他像
年轻时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渴望为国征战效力:②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夜不能
寐,只能看薄月过轩、高挂城头、南江夜静,听阴虫鸣砌。诗人已白发苍苍,
英雄老去,不得重用,再难建功立业,心中充满无奈、愤懑。③尾联运用终
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一词暗将矛头指向南宋统治
者,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诗歌前三联描
写诗人雨后独卧为山亭看到的景象,听到的声音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
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粮一斗。
在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
能听到刁斗声的,这样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依旧像年轻时
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渴望在军营征战,为国效力。
颔联和颈联写多次看到薄月过轩,心惊于又一次阴虫砌鸣,汹涌的南江
在夜色中静静浮动,孤寂的北斗星独自高挂城头。貌似宁静的夜晚,诗人无
法成眠,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听着,等待天明,恰恰反映出诗人因不得重用、
年华空老而夜不能寐,心事重重。
尾联则直接点明“白发心事”是“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
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
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
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国土的不
满,也有英雄老去的无奈。
翻译鉴赏
【参考译文】
雨后的屋檐下,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我独自躺在床上,耳边传来了军营
中刁斗的敲击声,它们连续不断,响彻夜空。
我几次抬头,看见那淡淡的月光轻轻洒在窗前,然后又悄然离去。突然,
我被一阵急促的虫鸣声所惊扰,它们绕着石阶,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远处的南江在夜晚显得波涛汹涌,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它的故事"而高
高的城墙匕落寞寂寥的北斗星孤独地挂着,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如今我已满头白发,心中所思所想就是如此。我深感惭愧,那些像终军
一样朝气蓬勃的少年人还在谈论着请缨报国,而我却已力不从心。
【作品赏析】
本诗开篇即描绘出雨后的清新景象,同时引入军营的刁斗声,丽后的空
气清新宜人,与军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一丝
不安,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宁静而又不失紧张的基调。
颔联通过月光和虫鸣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亭的静谧。月光轻轻洒过,
虫鸣阵阵,这些细微的声音和光影在静夜中显得格外清晰,也反映了诗人敏
感的内心和复杂细腻的感受。
颈联由近及远,从山亭的局部景色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南江在静夜中波
涛汹涌,与山亭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力量。而高城上的
北斗星则象征着时间和历史的流转,暗示了诗人对时事变迁的感慨。
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
“白头”自指,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而“惭愧儿
童话请缨”则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羡慕和自愧不如。这里的“儿童”是
指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斗志的年轻人。他们谈论着请缨报国,而诗人自己却
无法像他们那样,这使他感到惭愧和无奈。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峭千顷外,..同斥翳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
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蜥一样细小。
C.斥竭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
应。
15.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6分)
答案解析
14.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用来与鹏做对
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
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骗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
骗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
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删”字。鹏与斥^是《逍
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癌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
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
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
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胭所能栖息的。
15.“软”字形容斜风的温和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
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炼字2术效果的能力。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
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
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耍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
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余•风,传达出春风的温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
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