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脉血栓会议主持词
篇一: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疾病,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
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1】。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住
院的病情和(或)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或其他合
并疾病)有关。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明显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为规范
VTE的临床管理,有效开展医院内VTE预防,降低VTE发生,减少医疗费用,中华医学
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提出了本建议,旨在指导临床上科学、有效地开展VTE医院
内预防与管理,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一、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预防体系【2-3】
L医院组成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医院内VIt预防管埋组。
2.根据各医院情况,制定综合有效的医院内VTE预防与处理方案并推进实施。
3.医院应定期或根据需要对VTE预防与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效果并作
出改进。
4.定期对医院内各科各级医务人员举办VTE知识培训I,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防
治意识与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
1.对每位入院患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发生VTE危险因素包括【4-5]:(1)患者
因素:卧床之3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肥胖[体质指数(BMI)>30kg/mJ.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等;(3)内科因素:
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
白
尿、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
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等。
2.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评估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4-6]:(1)患者因素:年龄之75岁;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100X109/L
等。(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如未控制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或出血素质等;既
往颅内出血史或其他大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1mmHg=kPa)
或舒张压>110mmHg;可能导致严重出血的卢页内疾病,如急性脑卒中(3个月内),严
重颅脑或急性脊髓损伤;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3)合
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
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
三、医院内患者VTE预防的路径及策略
根据患者发生VTE风险和出血的风险情况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表1),并评估VTE
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当患者发生VTE和出血的风险情况变化时应及时修正预防方案。
表1VTE风险分级评估及预防建议
分级等级标准建议预防措施
小手术,能够活动
低危
内科患者,能够活动尽早活动物理预防(必要时)
大部分普外科,脊柱外科,妇科,泌尿外科,
心、胸、血管外科手术伴有VTE危险因素
中危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内科患者,卧床或危重患者
以上危险因素伴出血风险低分子肝素(推荐剂量)或磺达肝癸钠或低剂量普通肝素(2
次/d或3次/d)联合物理预防物理预防,出血风险降低后联合药物预防
全能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骸部骨折、低分子肝素(推荐剂量)或磺达肝癸钠
或低大创伤、脊髓创伤
3.物理预防对出血或有大出血高风险及一旦出血后果特别严重的VTE高危患者可给
予物理预防----间隙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ueumuticcompression,IPC),抗
栓弹力袜(anti-embolismstockings,AES),足底静脉泵(venousfootpumps,
VFPsX早期开始大腿和小腿及踝关节活动对于预防DVT具有重要意义。当出血或出
血风险已降低,而发生VTE风险仍持续存在时,可以进行抗凝药物预防或药物预防联合物
理预防【8-9】。
4.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常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医院内预防措施。对存在抗
凝禁忌证、抗凝治疗并发症的高危VTE风险患者,或骼静脉、下腔静脉血栓,存在发生高
危PTE风险的患者,可考虑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
5.特殊问题:对因其他疾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或其他血栓栓塞性疾
病等)已充分抗凝治疗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合并疾病的治疗情况进行权衡,尽量避免抗栓
药物联合应用,以免增加VTE预防的出血风险;择期手术的女性患者应在术前4周停用含
雌激素类药物;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前,应参考药物及医疗器械生产厂提供的产品说明书。
六、出血并发症早期识别及处理
出现下列一种或以上情况为主要出血事件:血红蛋白下降至少20g/L;为纠正失血需
要输血至少2U(红细胞悬液或全血);腹膜后、颅内、椎管内、心包内或眼底出血;导致
严重或致命临床后果(如脏器衰竭、休克或死亡);需内科抢救或外科止血。有关出血并发
症的处理:明确出血原因与部位以及患者出凝血状态;延迟抗凝药给药时间或中止药物治
疗;应用相应的拮抗药物,如鱼精蛋白、维生素K;一般止血药物;输注新鲜血浆、凝血
酶原浓缩物或进行血浆置换;局部加压包扎或外科干预。
七、VTE的临床处理
根据患者有无VTE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临床评估。对DVT临床低度或中度可
疑者,可进行血浆D-二聚体(D-DimerX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如果下肢静脉加压超
声等DVT检查阳性,则DVT诊断成立,立刻进行DVT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PTE相关的临床表现,可进行血浆D-二聚体、胸片、心电图和血气分
析等检查,对可疑者,进而进行PTE的确诊诊断检查,如CT肺动脉造影(CTPA)或肺核
素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以尽快明确诊断【6-7,10],并作出PTE危险程度评估。
临床高度疑诊VTE的处理:对临床高度疑诊VTE的患者,如果没有抗凝禁忌证,即可
立刻抗凝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磺达肝癸钠,静脉或皮下注射普通肝素等。
对于确诊的急性DVT、急性低危(非大面积)PTE和中危(次大面积)PTE,进入
DVT和PTE规范诊治程序。
急性高危(大面积)PTE:判断标准:(1)低血压(收缩压<90mmHg)甚至休
克;(2)心脏骤停。处理策略:(1)开放静脉通路;(2)制动;(3)心肺复苏准备;(4)
请相关科室会诊,进入PTE规范诊治程序.
(翟振国、李拥军整理)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主要参与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晓榕(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马信龙(天津医科大学骨科临床学
院),王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辰(卫
生部北京医院),王怡(北京I办和医院),王深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旭波(首都
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田红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昌伟(北
京协和医院),吕富荣(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仁华(浙江省人民医院),安友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严世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何菊(天津天和医院),
余楠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佟飞(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吴海山(第二军医
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应可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立红(中华医学会中
华医院管埋杂志编辑部),张伟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抒扬(北京协
和医院),张震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小鹰(解放军总医院),李玉军(北
京积水潭医院),李拥军(北京协和医院),李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淳德(北
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惠玲(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庆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杨柳(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狄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邱炳辉(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邱贵兴(北京协
和医院),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邹叶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慰萱(北
京协和医院),陈荣昌(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新石(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
辑部),周乙雄(北京积水潭医院),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跃(第
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易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大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
医院),查振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郦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钟南
LU(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梅(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唐佩福(解放军总
医院),秦英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翁习生(北京协和医院),耿仁文(南方医科大学
附属南方医院),高小雁(北京积水潭医院),高润霖(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勘武生(华
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彭南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景在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
长海医院),曾炳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程南生(四
篇二:动静脉血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血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动脉血栓和
静脉血栓,两者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上也有区别,但抗凝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降低凝血因子浓度或阻止其激活,从而降低血液凝固性或高凝状态,
预防血栓形成或阻止血栓发展。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阿加
曲斑、Hirudins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1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
剂(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等X戊聚糖钠等。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肝素、低分子肝素
和华法林。
1.动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生儿血管壁光滑而通畅启童年起,
动脉管壁内逐渐形成富含脂质和纤维组织的局灶性斑块。粥样硬化早期并不影响血流,但
如果斑块不稳定和发生破裂,则可活化血小板、形成动脉血栓,导致血管事件,如心肌梗
死、缺血性脑卒中、下肢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等。
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形成上具有不可预知性,治疗主要为抗
血小板同时辅以抗凝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均应给予肝素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
因其抗栓效果优于普通肝素,并且不需监测凝血指标,但溶栓或PCI治疗的患者仍推荐普
通肝素。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很小,主要用于大面积前壁心梗、严重心力衰竭、存
在心脏血栓或血栓栓塞病史的高危患者。急性肢体缺血的患者应立即接受普通肝素全身抗
凝治疗,随后长期服用华法林预防"旦慢性肢体缺血、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除抗血小板
治疗外,不推荐任何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应首选华法林,因其预防卒中的作用明显高于阿
司匹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目前不推荐肝素治疗。
2.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砌口肺栓塞,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这是因
为下肢深静脉血流速较慢,很容易形成血栓。口服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创伤、恶性肿瘤、
慢性心衰、长期卧床、存在易患血栓体质等人群好发。
静脉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早期相对不稳定,可脱落引发肺栓塞,治疗
上应首选抗凝药物。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均应抗凝,可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
戊聚糖钠、华法林等;对已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的患者则应使用普通肝素静点或皮
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随后长期治疗中选用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总之,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并不相同:动脉血栓中,抗凝主要作为抗血小
板的辅助治疗预防纤维蛋白沉积;静脉血栓时,抗凝药物是作为首选来控制血栓进展和预
防肺栓塞。此外,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强度也随患者年龄、病因、状态等不同而有所差8心血
栓相关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位居致死和致残原因的第T立。人体为
什么会有血栓
人体血管受到损伤时,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即血栓)"堵住"缺口,以避免过
量出血。之后,抗凝机制启动,抑制血栓过度形成,并逐渐溶解已有血栓,使血栓不会无
休止地增长,并得以及时被清除,使血液能够在血管内正常流动,既不形成血栓,也不出
血。
不过,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平衡会被打破。若凝血机制占据了"强势"地位,
就会导致血栓无法消除。甚至顺血流移动,并嵌顿到其他部位的血管,从而导致相应组织、
器官缺血或者坏死,导致各种血栓相关疾病,包括大众所熟知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等。
血栓相关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位居致死和致残原因的笫一位。心梗
与脑梗难兄难弟
心脏与大脑各是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帅。心肌梗塞病在供应心脏血液的血管——
冠状动脉,而脑血栓又称为脑梗塞,主要病在供脑组织的血管——脑动脉。不仅如此,它
们病变的性质也相同,都是因血管内形成血栓而阻塞,导致心肌与脑组织缺血,进而发生
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所以说,它们是性质相同的疾病。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同样是血栓,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发生的机制和临床后果,是迥
然不同的。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预防动脉血栓,
应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发生破裂,使用有效抗栓
药物,防止在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就病理生理基础而言,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实际上是一样的疾病,只是发生部位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
而治疗原则是一样的,即开通被血栓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开通。
静脉血栓的形成,除手术和损伤原因以外,则多与血流缓慢和引流不畅有关,另外血
液中的致血栓因子,对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大于动脉系统。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受累局部
血液回流不畅,发生淤血和水肿,甚至局部坏死;另外,静脉血栓会随血液移动到其他部
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妇肺栓塞。
许多心肌梗塞病人容易合并脑血栓,同时不少脑血栓病人又并发心肌梗塞。因此,心
肌梗塞病人治愈出院之后,除警惕旧病复发之外,还应该留心脑血栓。当出现原因不明的
失语、吐字不清、复视和手脚麻木、手中物品忽然失落等症状,要立即到医院检查,以便
及早地发现脑血栓。
与此同时,脑血栓病人也要当心心肌梗塞,一旦出现持续、剧烈的胸痛或胸闷,心律
失常,伴出冷汗等症状,要想到并发心肌梗塞的可能,马上就诊,不可粗心大意。静脉动
脉血栓预防各有套路
高血压、血脂紊乱和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都有关系。对于切脉系统血栓的预防,应致力于控制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戒烟,在此基础_1_服用有效
抗血栓药物,西药有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中药有溶栓胶囊。
预防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则应着重避免引起血流减慢的因素,长期卧床、下肢有创
伤、术后的病人以及长时间坐飞机者,都是高危人群。因此病人术后应尽早离床活动,长
时间飞行者要注意定期活动下肢。
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不明原因或者难以解释的呼吸困难是肺栓塞的征兆,
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
溶栓口服药一样有效
溶栓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是地龙(蚯蚓),采用现代技术从蚯蚓中的有效成
分胶原酶、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后,运用先进的低温、冷冻、干燥生物加工工艺制成
的一种多酶制剂,对血栓类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双重功效。能迅速溶解阻塞血管的新鲜
血栓和陈旧性血栓,保持血流通畅。
在治疗脑梗时修复血栓发生后周边坏死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区。改善脑部微循环,
加强脑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性.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效抑制血栓再次形
成。保持人体血液内部黏稠度平衡。有效降低血压、降低血脂。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增加
血管弹性,改善血管的供氧功能。
溶栓胶囊能打破溶栓6小时的时间窗,溶解陈旧性血栓,原因是它特有的胶原酶能溶
解陈旧性血栓的外壳胶原蛋白,使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能够进入到血栓内部发生作用
使血栓层层溶解,最后分解为氨基酸和小分子肽,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对动脉和静脉系统
的血栓一样有效。
与注射用的抗凝药物相比溶栓胶囊的安全性很高,同时机体自身具有很强的溶解和清
除自身血栓的能力,两者形成合力使血栓性疾病好转。
篇三:XX静脉血栓性疾病抗凝治疗-第7届ACCP会议
深静脉血栓的初始治疗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始治疗
对于有客观依据证实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我们推荐短期进行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或静
脉或皮下肝素治疗QA级)。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等待诊断检查结果期间,推荐进行抗凝治疗
(1C+级)。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我们推荐首先进行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至少5天(1C级)。
我们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在国际
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并大于后,停用肝素(1A级)。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静脉普通肝素的应用
如果采用静脉肝素治疗,我们推荐持续静脉给药并调节剂量,达到并维持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延长至相当于血浆肝素水平从~IU/ml的抗因子Xa活性水平(酰胺水解法测
定)(1C+级)。
对于每天需要大剂量肝素治疗而又达不到aPTT治疗水平的患者,我们推荐通过测定抗
因子Xa的水平来指导用药剂量(1B级)。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皮下普通肝素的应用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我们推荐皮下普通肝素足可以替代静脉普通肝素的
治疗(1A级)。
对于接受皮下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我们推荐初始剂量为万U/24小时,随后维持aPTT
至治疗范围(1C+级)。
低分子量肝素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如住院患者有必要(1A级),或门诊患者如果有可能(1C级),
我们推荐1~2次/天的皮下低分子量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对于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进行抗因子Xa
水平的测定(1A级)。
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我们建议静脉普通肝素优于低分子量肝素(2C级)。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全身溶栓药的应用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使用静脉溶栓药QA级)。
对于某些患者,如有较严重的熊股静脉血栓因静脉阻塞有肢体坏疽危险时,我们建议使
用静脉溶栓药(2C级)。
导管溶栓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应用导管溶栓(1C级)。
我们建议导管溶栓的使用应限定于某些选择性患者如需要肢体救治者(2C级)。
导管取栓、碎吸术和外科取血栓术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应用静脉取栓术(1C级)。
对于某些选择性患者,如存在较严重的熊股静脉血栓,因静脉阻塞有肢体坏疽危险时,我
们建议使用取栓术(2C级)。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推荐抗凝治疗时不要常规应用腔静脉滤器(1A级)。
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2C级),或者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血栓栓塞症仍反
复发作的患者(2C级),我们建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的应用
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始治疗中,我们推荐不要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2B
级)。
制动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如果可耐受我们推荐下地行走(1B级)。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
长期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在深静脉血栓长期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可逆转)危险因素的深静脉血栓初次发作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维生素
K拮抗剂3个月优于更短期的应用(1A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
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备注:后者适用于近端静脉血栓形糊口有症状小腿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对于特发性深静脉血栓的初次发作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QA
级)。
对于初次发作的特发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建议应考虑无限期抗凝治疗(2A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
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合并癌症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推荐最初3~6个月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长期抗
凝治疗(1A级)。对这些患者我们推荐无限期抗凝治疗或直至肿瘤消除(1C级)。
对于有抗磷脂抗体或有两种以上的血栓倾向(如合并有V因子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
20210基因突变)的深静脉血栓的
初发患者,我们推荐治疗12个月(1C+级)。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无限期抗凝治疗(2C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再发生而
相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有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20210基因突
变、高半胱氨酸血症,VID因子水平高的深静脉血栓的初发患者,我们推荐治疗6至12个月(1A
级)。建议对这些特发性患者进行终生抗凝治疗(2C级),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
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有两次以上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建议终生治疗(2A级)。
我们推荐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1A级)。与INR在~
范围内相比,我们不推荐采用更高强度的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INR为~)和更低强度的维生
素K拮抗剂治疗(INR为~)(1A级)。
对于接受无限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该治疗(1C
级)。
我们建议反复进行压迫超声来检查有无剩余血栓,或血浆D-二聚体测定(2C级)。
低分子量肝素在深静脉血栓长期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合并癌症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推荐至少最初3〜6个月低分子量肝素的长期治疗(1A
级)。
备注:低分子量肝素在长期治疗的随机试验中的已证实有效的用法是达肝素钠,200
IU/kg/天,1个月。随后150IU/kg,或亭扎肝素钠175IU/kg/天皮下注射。
深静脉血栓
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
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在深静脉血栓后2年内,我们推荐患者使用踝压30-40mmHg的弹力袜(1A级)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物理治疗
对于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导致下肢严重水肿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间歇性气压
治疗(2B级)。
对于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导致下肢轻度水肿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弹刀袜(2C
级)。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对于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导致下肢轻度水肿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芦丁(2B级)。
急性肺栓塞的初始治疗
静脉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肺栓塞的初始治疗的应用
对于有客观依据证实为非大面积肺栓塞的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或静
脉肝素的短期治疗(1A级)。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在等待诊断检查结果期间推荐抗凝治疗(1C+级)。
对于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低分子量肝素优于肝素QA级)。
对于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我们推荐首先给予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至少5天(1C级)。
对于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检测抗-X
a水平(1A级)。
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静脉普通肝素优于{氐分子量肝素(2C级)。
如果采用静脉肝素,我们推荐持续静脉给药,并调节剂量达到并维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至相当于血浆肝素水平从升至IU/ml的抗Xa因子的活性(酰胺水解法)(1C+
级)。
对于每天需要大剂量肝素治疗而又没有达到aPTT治疗水平的患者,我们推荐通过测定
抗Xa因子水平指导用药剂量(IB级)。
我们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在国际
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并大于后,停用肝素(1A级)。
全身和局部溶栓药在急性肺栓塞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我们推荐临床医师不要全身应用溶栓药QA级)。对于某
些选择性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我们建议全身溶栓治疗(2B级)。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我们建议使用溶栓治疗(2B级)。
我们建议临床医师不要使用导管局部溶栓(1C级)。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肺栓塞患者,使用短期溶栓给药时间优于更长的给药时间(2C级)。
导管取栓和碎吸术在急性肺栓塞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急性肺栓塞的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应用机械方法(1C级)。对于某些高度
不适宜接受溶栓治疗或严重状况不允许有足够时间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机
械方法(2C级)。
肺动脉取栓术在肺栓塞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急性肺栓塞患者,我们推荐不采用肺动脉取栓术(1C级)。对于某些高度不适
宜接受溶栓治疗或状况严重不允许有足够时间进行溶栓治疗的肺栓塞患者,我们建议使用
肺动脉取栓术治疗(2C级)。
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肺栓塞初始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者在充分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反复发作血栓栓塞的
肺栓塞患者,我们建议放置下腔静
脉滤器(2C级)。
急性肺栓塞的长期治疗
维生素K拮抗剂在急性肺栓塞长期治疗中的应用
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可逆转的)危险因素的初次发作急性《栓塞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维生
素K拮抗剂至少3个月(1A级)。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
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初次发作的特发性M栓塞患者,我们推荐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至少6至12个月(1A
级)。
对于初次发作的特发性肺栓塞患者我们建议应考虑无限期抗凝治疗(2A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
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合并癌症的肺栓塞患者,我们推荐在最初3~6个月的长期治疗中应用低分子量肝
素QA级)。对这些患者,我们推荐随后无限期抗凝或直至肿瘤消除(1C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较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
对较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有抗磷脂抗体或有两种以上的血栓倾向(如合并有V因子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
20210基因突变)的初患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我们推荐治疗12个月(1C+级)。建议这些患者
终生抗凝(2C级)。
基本的考虑和选择:这条推荐主要基于相对更多地考虑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生,而相
对更少考虑出血和费用。
对于有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S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或凝血酶原20210基因突
变、高高半胱氨酸血症、皿1因子水平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风筝制作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资批发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传染病患者消毒隔离管理规范
- 眼部护理专效原料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吉林省松原市第一中学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2025年数学八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酸性原状黄土动力特性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 小班艺术活动:小熊舞会
- 传染疾病防控与食品安全管理
- 冬雨季施工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 GB/T 15768-1995电容式湿敏元件与湿度传感器总规范
- 2023年河北省对口升学计算机专业理论试题(附答案)2
- SH3503-2017石化交工资料石化封皮(电气安装工程交工资料)
- 建筑电气自动化论文(整理13篇)
- 印刷产品检验报告
- 雷霆传奇亲测-h5修改汇总
- 2023年版-肿瘤内科临床路径
- (完整版)水电工安全技术交底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课件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修)
- 幼儿园各类档案借阅登记表
- 蒸汽疏水阀性能监测斯派莎克工程中国有限公司-Armstrong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