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年级数学上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

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

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

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出示口算题)。仔细观察,你

准备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让自己算得又对又快?

5584617646=、6908某7=

13027-8934=、9924-4=

353+958某3=、436-、(228-179)=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

算工具。

一、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ffi: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

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b、生尝试计算825T38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d、生尝试计算876-738+9二

。、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

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

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

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

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

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

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号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公正

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

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于

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计算工具-一算盘。你见过它吗?在哪里见过?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

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

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

数;学生会收集关丁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

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

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

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

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

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

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

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一巨

型计算机一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

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

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

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

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

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

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理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

健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lo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I、教学例1

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

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

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

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

小红踢的键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

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

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

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

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

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

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

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

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某某年的苹果产量是20某某年

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

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

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

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健子比赛的一段录

像,并把踢您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

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3997.5%

对照班(40人)3382.5%

效果分析:

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有较高的兴

趣,喜欢多媒体教学的数学课,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认同率达到97.5虬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对照班学生也希望数学课中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

也有82.5%,希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在实验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

健子比赛的一段录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踢犍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1格表示1个单

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

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了这是解决问

题的需要,这较好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

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通过课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分

组讨论、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个70

3)()4-()=20……19,除数最小是()

4)322+40的商写在()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个70。

6)如果4某30+6=126,那么126+30=().......()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习内容

1、计算

3464-421714-5716744-938764-7320某其+87103324-84

2、订算并验算

48144-8384454-3332434-4718274-6315684-2826694-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25・38()764-27

()96・82()04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

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

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

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

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

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1454-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

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4-30=3504-70=2404-60=1404-20=270-90=5604-80=4204-70=

3204-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

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

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习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

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用竖式计算。

60+20964-401404-201604-305854-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

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

够除,

要看前(二)位C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

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400-20英16

213+(102-99)(120-63)某45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例4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

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③探讨:为何表示“45只”的那一段要用虚线表示?

(4)即时练习。

指导完成课本第5页“议一议”

全班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表示“多45只”的那一段要用实

线表示。

2、教学例5

出示例5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什么?

三、巩固练习。

引导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8页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6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把复式条形统计

图补充完整。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

分析。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

画出来。

生自主画图。

3、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

乡村人口比城镇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样走比比较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

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

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取与对比。

师:像这样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C(板书课题C)

引出课题一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互学一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

进一步完善?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

同,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别两个直

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2)放手让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

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数据分析观

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嗝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

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恃点;②观察发现:人口总数逐

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

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形式。

师:这里还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相同

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横向和纵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

其他方面是相同的。

师:请大家在教科书第96页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统计图一一复式条形统计

图。根据实际需要,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

以及两个直条上下重叠在一起的。不论哪种呈现形式,都直观地反映了所统计

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评学一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7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

发散思维的能力。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一、直接引入新课

1.计算并观察下面两组题目,找一找它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并分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都是4。

2.继续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式子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商都是2。

3.教师引导总结:

强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0或者除以0可以吗?为什么?

二、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问:下面的式子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强化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2.王叔叔送货从工厂到商店,一路上都是匀速行驶,下面是他行驶的路程

和时间的关系表格,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发现。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T米?

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

三、应用与拓展

问:给你一堆铁丝,你能用台秤测出它有多少米长吗?

1.学生讨论并交流,教师引导:台秤是测物体质量的,那么铁丝的长度和

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小结本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8

教学内容:

四上P72内容及P73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秋游”中的现实问题,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

除法的调商过程,掌握调商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通过有条理地交流调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数感。

3、在笔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以及耐心

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c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商。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结合127・41或907・49,和同伴说说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1、出示:127+4:=907+49=让学生口答这两题的试商结果,并说说自

己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强调试商的方法。

2、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合作探究

1、收集信息

见课本P72的“秋游”情境图

每辆小客车限乘人,每辆大客车限乘人。

三年级有名学生,四年级有名学生,五年级有名学生。

2、问题一: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1)独立完成、尝试探究

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应该如何试商?

(2)小组交流、同伴互助

①你是怎么计算的?

②当第一次试商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或有叶么困惑?你是怎样解决的?

把24“四舍”看作试商,那么商是,写在位;可是24某9=216X92

行吗?,这说明;该怎么办?。

③讨论质疑:“商为什么大了?”

④你认为哪一步很关键,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⑤归纳:把除数“四舍”时,商可能偏,故要调。

3、问题二:四年级学生都坐大客车,需几辆车?

(1)独立完成、尝试探究

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应该如何试商?

(2)小组交流、同伴互助

①你是怎么计算的?

②当第一次试商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困惑?你是怎样解决的?

把46“五入”看作试商,那么商是,写在位;可是余数是,行

吗?,这说明;该怎么办?。

③讨论质疑:“商为什么小了?”

④你认为哪一步很关键,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⑤归纳:把除数“五入”时,商可能偏,故要调。

4、总结归纳

试商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与同伴互相交流。

三、巩固拓展

1、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根据试商情况,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确定

准确的商的?

2、说说什么时候商是一位数,什么时候商是两位数?

3、说说自己的想法。

4、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

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一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

活。

2、通过学习,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

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计算工具。

教学重难点:会使用常见的计算工具。

课前准备:算盘、电子计算器.

一、知识链接:

想一想,你见过哪些常用的计算工具?你会使用它们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

活。

2、通过学习,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

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

适的计算工具。

二、自主学习,一边出示自学指导,一边检测,一边交流讲评。

1、自学课本第23页,想一想:

①算盘上方每颗珠子代表多少?下方的每颗弋表几?

②你会在算盘上表示出32784吗?

2、自学课本第24页。

①你会使用这样的电子计算器吗?

②阅读课本第25页的“阅读资料”,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

3^自学课本第26页例1,想一想:

①如何计算26某39=3124-8=

②用电子计算器计算和笔算,哪种方法算的快?如何进行验算呢?

③练一练:1526+46587二68432-3596二

359某53=657+3二

4、自学课本第27页例4,思考:

①仔细观察前四个算式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直接写出后

面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试一试。

②请你用计算器检验刚才猜想出的计算结果足否正确?

③完成课本第27页的“做一做”。

三、达标测评

1、用计算器计算

367+65=572-98=

26某68=144+12;

2、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个算式,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得数,最

后用计算器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某1二

某2二

某3二

某4二

某5=

某6二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0

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讲师单位的愿

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讲师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

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

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120度的角,与同桌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引想: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你能用三角尺上的角量出这个角有多大

吗?

3.学生测量:学生用自己的三角尺上的角量自己练习纸上120度的角。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量的?结果怎样?学生边操作边交流各种不同的量

法和结果。

5.设疑: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的结果不同叫经?由此,你想到什么?

谈话: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你知道度量角的r具是什么吗?

二、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1.观察: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上边有什么?

2.汇报交流:谁来谈谈你的收获?结合学生回答,启发认识:

(1)1°的角。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让学生说,教师作总结。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度的角有多大?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一

找。

(2)认识量角器的陶造------中心、内外刻度线等。

让学生再次观察量角器,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指出: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相的中心点。量角器上有

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度〜180度。

同桌相互指一指。

3.找一找。(教师或学生示范找与学生自己找相)

(1)在量角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找出0°、20°、90°>125°和180°刻

度线。

(2)在量角器上,从左往右,依次找出0°、20°、90。、125°和180°刻

度线。

(3)同桌互相找一找:一位说刻度,一位找后由对方说找的对不对。

三、主动探索,掌握旦角的方法

1.组织探究。

出示书上量角的图示,谈话: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课本上的那个角的

度数吗?与同桌商量一下量角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尝试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量角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引导学生理解量角时的正确做法。

3.巩固操作。

(】)学生量练习纸上的/I,并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指名汇报。

(2)学生量练习纸上的N2,并指名上台操作演示。

提问:谁能给大家提醒一下,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即“两重一看”。

(3)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

学生自主测量后相互校正,针对出现的错误,强调“两重一看”的重要

性。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其实关于角的知识还有许多,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量角后填空。

(2)提问: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度)由此,你想到

了什么?

提出假设:是否所有的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是180度。这个问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研究研究。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猜一猜: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2)量一量:三个角各是多少度?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4.布置作业。

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

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0

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

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课上交流

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

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

图。

注意:如果纵轴上是以一代十,如何较准确的反映数量,举例说明。明

确:只有准确绘制,才能准确反映现状。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自主探索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该县的人口状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

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

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

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一一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

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明确: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和乡村的

人口数量差距逐年增大,人口总数逐年增加。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信息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

活质量提高,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所以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

不断增加,所以城乡人口差距逐年增大。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

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

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5、社会问题的渗透:

通过分析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该县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人口

总数不断增加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我国,也是

世界性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介入一段简短的文字,显示世界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1950年,世界人口只有25亿,到

1987年,达50亿,经短短6年,到1999年增加到60亿,今年7月,联合国

发表最新的世界人口报告,全球人口达到67亿,相当于把现在世界上的人一个

接一个地排列起来,可以从地球排到月球排20次。人口数量急剧膨胀,意味着

地球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意味着地

球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到地球资源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人

类将何以为家?

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现在能做的就是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课后作业

上网查询25届一一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

图,并回答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2

教学目标:

I、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

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

问:谁知道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960万平方公里。教师板书:平

方公里

3、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

样?

师:确实是这样,这些数比较大,当一些多位数的末尾的零比较多时,读

或者写起来都比较麻烦。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

对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

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

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四个

0,多了一个万字)

这两个数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大小相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

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

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整万的数我们会改写了,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学学会把整亿的数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师板书: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

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再加上一个亿字)

师:为什么要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呢?(因为名位在从右起的第九位,整亿

的数亿位的后面有八个零。)

学生完成书中的试一试第二题。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

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

单位的数。

=960万

=100亿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3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熨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

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

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

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

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

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O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某39=324-8=

(3)36+228-179=26某39-349二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

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某1=9999某2=

9999某3=9999英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

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某5=9999英7=9999某9二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懂得的计算规律是

1.判断。

(1)4756057万();

(2)生20亿()

(3)-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某86+47(394+5477)4-578450+25—249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14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

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

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3、72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个0.01,0.62是()个0.01

3、在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部分,后面是

()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

三位是()位。

二、新知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

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

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

较大?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

课题。

三、展开探究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

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小红小明小强

成绩:2.84米3.05米2,口8米

名次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口

里会填8或9)

5、口里填9是2、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2、98就比2、84

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从计数单位比。2.98里面有298个0.01,2.84里面有284个0.01,

29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98米=298厘米,2.84米=284厘米。298比284

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98=298/100,2.84=284/100……

6、小强是第二名,口里还可以填8。要比较2.88和2.84的大小,怎样比

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乂会有哪些想法?(口里填。到7)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

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o□□□口。□□□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