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 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1~2题14分)

1.下面是小冀同学根据本单元所学撰写的文稿,请你帮他完善。(共12分)

在课本中领略自然的美好风光。我们可以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走过两岸连山的三峡,用心感受高猿长啸的凄异;我们可以追寻陶弘景的身影,一起游览五色交晖的两岸石璧,在青林翠竹中欣赏欲界仙都的奇丽;我们可以和苏轼欣然夜游,揭开水中藻、荇的真实面纱;我们可以和吴均沿江漂流,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躁动之心;我们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景的独特魅力,常令人凝神屏息,而经过文学家运用娴熟的技法进行加工后,更令人感到别有天地。尽管文学家常将自己的个性隐匿在自然景物之中,但不同作家笔下的山水之景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样观山,有隐天蔽日、不见曦月的重岩叠障,有生机盎然的猿鸟乱鸣,有让“经纶世务者"流连忘返的奇峰幽谷;同样看水,或沿溯阻绝,或清澈见底,或急湍甚箭。在异彩纷呈的山水散文和诗歌中,读者常会同作者产生“会心之趣□忘却生活的劳碌,纵情山水之间。

(1)小冀在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时遇到了困难,请帮他选出正确的一组(2分)()

A.荇(xìng)沿溯阻绝(shuò)B.荇(xíng)沿溯阻绝(shuò)

C.荇(xìng)沿溯阻绝(sù)D.荇(xíng)沿溯阻绝(sù)

(2)文稿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帮他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3)文稿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4)小北阅读后,认为文段中还可以呈现出我们所能领略到的更多的自然风光,你请结合本单元内容为第一段续写一句。(2分)

(5)请在文段第二段末句的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6)小河与小北就文稿中的一些语法知识进行了交流,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课本中领略自然的美好风光”中的“在"是介词。

B.“高猿长啸”是主谓短语,“独特魅力"是偏正短语。

C.“在青林翠竹中欣赏欲界仙都的奇丽”中“的"是助词。

D.“五色交晖”和“山川之美"都是主谓短语。

2.请根据下图对“朿”的本字、形似字的释义,结合“策"字的解说,推测“策”字的意思并填写在横线上。(2分)

解说:策,小篆=(竹)+(朿)。

第二部分(3~18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让我们追随古代文人墨客,共赏自然之美。陶弘景沐浴夕阳余晖,欣赏“夕日欲颓,①____"(《答谢中书书》)的生动美景;白居易徜徉西子湖畔,领略“②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的旖旎春光;王绩遥望萧瑟山野,满目“树树皆秋色,③____"(《野望》)的浓浓秋意。一怀愁绪,不同倾诉。譬如乡愁,是崔颢在《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④____”的惆怅;是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⑤____,⑥____"的不舍。

(二)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回答4~5题。(共6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下面是宋代徐昌图《临江仙》一词的上阕。请你选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两个意象,补写在下面方框内(每框填一字)。(2分)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远,寒日暮天红。

5.某电视台邀请你参加《使至塞上》的视频拍摄,请你完成拍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的如下内容设计。(4分)

画面设计请选出此画面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1)________。

情感指导请设计诗人身处此境时内心的情感。(2)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共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②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③耳。

(选自苏轼《临皋闲题》)

①临皋亭:位于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③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助役钱。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6.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加点词方法提示解释

月色入户联系成语解释词语。足不出户(1)户:__________

与此孰胜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经得住,能承担;②胜利;③美好,优美。(2)胜:__________(填序号)

所不如者联系课文解释词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3)如:__________

____

7.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B.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C.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D.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吾饮食沐浴皆取焉。

9.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共9分)

幽古龙居崖

张雄文

①小径裹满苔藓,像往上蠕动的青褐色蚯蚓,曲曲弯弯,悄然伸入陡峻的山崖间。盛夏的阳光淌在峰峦之上,苔藓上便铺满斑驳而层叠的竹影。山风习习而起,浓密的竹林簌簌有声,竹影轻摇,仿佛踏着碎步的温婉矜持女子。

②我循着一两声似乎沾染了浓翠的鸟音抬头而望,竹梢上的峰顶壁立,仍然隐在白云深处;挨挤的竹林蔓延而上,又与他处合围而来争夺地盘的树们短兵相接,或退避三舍,或迂回而进,目光尽处只有浸透绿意的袅袅云霭。再回首登临之初的山脚,早已与村落、稻田、池塘及尘世的喧嚣一道,消隐在浩漫的绿海里。

③此刻,我立在这座叫龙居崖的峰峦半山腰,听凭幽绿一寸寸浸润衣衫与肌肤,山泉般洗涤周身残存的尘灰与疲惫,忽然想寻一块青石而枕,体会一番古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意趣。

④作枕的青石一时不可得,洪荒远古的空寂却渐渐侵逼而来,我蓦然有了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喟。不过,空寂只是一瞬,我很快依稀听见山林深处传来飞漱的水声,似鼓角击鸣。我好奇心顿起,循声寻路,斜穿竹林,下坡复上坡,到几米外一处平地立定,一帘瀑布赫然挂在了右侧。银白的水幕从峰顶倾泻而下。峰顶与瀑布贴近的崖壁是一整块巨石,呈湿漉漉的深黑色。瀑布滑向的谷底,也是一整块硕大青石,经亿万斯年的飞漱冲刷,已凹陷为一处深潭。潭水溢出,顺深谷流成小溪。小溪左岸的碎石滩,存有几处柴火烧过的黑色痕迹。在这深山幽壑间,舀瀑布流泉烹茶,择竹笋野菇充饥,也算是人生难得的洒脱了。

⑤收回目光,我才发现脚边草丛隐伏一条浅浅的水渠,从瀑布的腰身处引水。于是顺水渠悠然而行,想着渠水尽头会是怎样的人家。峰回水转,几栋木质青瓦的房屋隐在浓荫深处。山路一侧悬着块木牌:龙居崖水寨。我瞬间有了偶遇水泊梁山的时空错觉,疑心屋边碗口粗的枫树后会跃出一个手持板斧的黑脸大汉。

⑥黑脸汉子确有一个,是房屋的主人,姓王,憨憨的笑脸。他引我来到青石板屋,门口一左一右立着两个木水桶,板壁上悬着诸如斗笠、竹筛、簸箕等竹制旧物。另一侧则挂着老辈木匠用的刨子、手摇钻、墨斗、木锉、角尺、画规,地坪上则放着犁耙、打谷机、手摇纺纱车……四十年前的时光似乎并未流逝,而是凝固在这深山。我须臾间也似乎回到了童年。唐人白居易一日山行,为烂漫的山花惊叹:“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则想说:“长恨童年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⑦疑惑之下问主人,才知眼前旧物多是祖传,也有从邻舍们那里淘来的。他家开了民宿,思量着用满山的葱碧与幽寂、清澈的瀑布和远去的旧物引来游者,不想正击中了我的心房。我展颜而笑,欣然进屋,歇宿龙居崖……(有删改)

10.阅读第③~⑦段,补全作者的游踪。(3分)

游踪:__→斜穿竹林,下坡复上坡→__→顺水渠而行→__

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12.第⑥段作者为什么罗列屋内的陈设?(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6题。(共15分)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③放下筷子,却是深深地满足:“道道菜都好吃!”

④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舞得虎虎生风,舞得眼花缭乱,舞得出神入化。而能聊天,就更不一样了。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而是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第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第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⑤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⑥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

⑦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⑧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做每件事都是在途中?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⑨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之处吗?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⑩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在“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有删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余的店名“途中”有怎样的含义。(3分)

14.简要概括第⑤段的作用。(3分)

15.按括号中的提示角度赏析下列句子。(6分)

(1)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舞得虎虎生风,舞得眼花缭乱,舞得出神入化。

(修辞手法)

(2)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

(加点字)

16.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评价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3分)

三、整本书阅读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17~18题。(共7分)

17.下面是小语制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批注卡,请你帮他补充完整。(3分)

文段摘抄批注

【甲】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他们很认真地执行这个职务,把任何没有通行证的旅客带到苏维埃去审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的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乙】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1)基础性批注:(品读甲、乙两段中加点的部分,结合文体特征,揣摩作者用意。)

(2)点评式批注:(斯诺称乙段中的“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这是批评还是赞美?谈谈你的理解。)(3)感受式批注:(斯诺成功地刻画了很多“红小鬼"形象,结合整本书阅读,分析斯诺笔下“红小鬼”的形象特点。)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你从下面《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并结合他的经历加以印证。(4分)

①毛泽东②朱德

第三部分(19题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写一篇游记。

提示:

(1)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2)回想游览时印象最深的事情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叙述详略得当。

(3)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健康积极;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1.(1)C(2分)

(2)①璧壁②障嶂(每空0.5分)

(3)由于文学家常将自己的个性隐匿在自然景物之中,所以不同作家笔下的山水之景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2分)

(4)示例一:和王绩徘徊东皋,远望重重山岭间的落日余晖(2分)

示例二:和王维出使边塞,切身感受边塞壮丽的大漠风光(2分)

(5)”,(2分)

(6)D(2分)

2.竹鞭或马鞭(或“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奔跑”)(2分)

3.①沉鳞竞跃②几处早莺争暖树③山山唯落晖④烟波江上使人愁⑤仍怜故乡水⑥万里送行舟(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4.蓬雁(每空1分)

5.(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2分)(2)孤独、寂寞、抑郁(2分)

6.(1)门(2)③(3)及,比得上(每空1分)

7.D(2分)

8.(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2)我平时吃喝洗浴都是从江里取水。(2分)

9.甲文:苏轼被贬黄州,遭遇人生的苦难,可他随缘自适,临睡却“欣然"邀友赏月,陶醉于月夜美景中,以闲人自居,透露出乐观豁达的心态。(2分,意思对即可)乙文:苏轼被贬黄州且居偏远的临皋亭,却能为享受长江水和美景而庆幸,表现了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或:“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他超脱物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从临皋亭往下走八十几步,就到了长江边上,长江水一半是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流下来的,我平时吃喝洗浴都是从这里取水,何必要回到故乡呢!江山风月,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主人,谁有闲情逸致欣赏,谁就是它的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池塘,和这里相比哪个更优美呢?(这里)比不上(范子丰园子)的地方,就是没有缴两税和助役钱罢了。

10.立在半山腰在平地立定歇宿龙居崖(每空1分)

11.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裹满苔藓的小径比作青褐色的蚯蚓,(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山路细长、弯曲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分)

12.作者罗列屋内老旧的劳动工具,更具画面感,(1分)突出了水寨古朴的特点,(1分)引出了“我"对童年的怀念之情。(1分)

13.示例:“途中”既指老余的厨艺和书法都处在进行时,(1分)也指“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1分)说明老余无论对厨艺还是书法都在不懈追求,不满足于现状。(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