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2课时)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2课时)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2课时)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2课时)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锤”右部4个横画的长短分

布情况,并提示学生四个横之间的空隙要均匀,“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

端正,不要多写一横。

阅读理解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

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

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

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积累运用

本课三首古诗都要求背诵积累。要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

读成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如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

不要死记硬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2.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和《石灰吟》,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马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了解《石灰吟》大意,体会作者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都知道关于马的哪

些知识呢?那你们喜欢马吗?是啊,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

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

(出示石灰的图片)你们见过石灰吗?说一说你们对石灰的了解。

2.揭题: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

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

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板书课题)

活动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李贺、于谦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

补充。

课件出示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

人。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一生愁苦多病,因病

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

人物。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名臣,与岳飞、

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

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但仅在

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2.过渡:我们已经明确了这两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那

么,“马”和“石灰”又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

古诗写了什么。

操作指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篇以图片导入时,可引导学生

充分交流,对这两种事物充分认识,并通过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

景及诗人,为领悟古诗主旨做好铺垫,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活动1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络:与“洛”区别识记。

锤:形声字。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拆分识记。下部里面不是“羊二

焚:结合字理图识记。

活动2标出停顿,读出韵律

1.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读出韵律。

2.教师点拨:五言诗一般按“二三”节奏停顿;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

节奏停顿。但不完全这样,也有其他读法。

3.多种形式朗读: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操作指导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时,可

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

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板块三合作学习,释义悟情

活动1借助注释,学习《马诗》

1.朗读古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前两句诗。

①诗的前两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

别的意义?(“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

也曾有无数战士的鲜血在那里挥洒。这两句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受。读

这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

荒凉、冷寂之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过渡: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

会是多么威武豪迈!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熟读成诵。

(2)点拨:读后两句诗时,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可适

当上扬,“快走”要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

与向往之情。

活动2借助注释,学习《石灰吟》

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结合古诗及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炼制过程,画出诗中的关键

词语。

(2)引导学生交流:

①煨烧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从“千锤万凿”这

个词,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吗?

②“烈火焚烧”,看着这足以灼热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

样的煎熬吗?

③石灰表现得怎样?面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它会怎么

说?

④“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石灰经历了什么?

⑤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2.诵读感悟,激发情感。

(1)你想用哪个词来赞扬一下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2)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

景,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

课件出示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

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燃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

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

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

人生的追求。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背诵古诗。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

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抓住关键词语,如后两句诗重点体会“清

白”,牵一词而动全身,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注重朗读指导,读出真情,

读出真感受。

板块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观察要点,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络、锤、凿、焚”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

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正确书写笔顺。

强调“锤”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活动2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1.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2.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可抓住难点进行指导,

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板块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操作指导要鼓励学生将古诗读出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

浓郁的阅读氛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进行综合比较,理解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引入,了解作者

活动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2.导入:诗人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

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出示《竹石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交流: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郑燮的喜好以及他的字画特点。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郑燮(1693—1766),清代书画家、诗人、文学家。字克柔,号

板桥。诗风质朴,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

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操作指导以旧知引入,背诵古诗时,可采用不同方式组织学生积极背诵,

巩固所学。顺势引出新课学习的主旨,再以探究竹子的品格为切入点,直入学

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此外,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

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古人、解读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板块二感知体验,读诗悟情

活动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dnjingo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活动2合作学习,诵读悟情

1.出示讨论题:

(1)看画面,竹子怎样才能不被吹倒?“咬”字极为有力,你体会到了什么?

(2)竹子长在哪里?“破岩”是什么?

(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难?还会经历哪些磨难?结果怎么样?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悟诗情,结合具体问题来感悟。

操作指导诗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读通、读顺,才会理解诗意,所以教

师要指导学生读熟古诗。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情,调动

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语言的积累。

板块三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活动1感悟诗人志向

1.导学: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诗人分别描写了所写事物的什

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

神?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马诗》流露出诗人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和不被赏识

的感慨、愤懑之情。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的情操。

《竹石》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

质。

活动2明确表达方法

1.交流: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

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操作指导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这三首诗的表达特点,

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

板块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2.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操作指导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时,对于绘画有困难的学生可小组合作

来完成。另外,教师可推荐具体诗文内容,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借物

喻人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板书设计

大漠沙如雪

写景苍茫辽远

燕山月似钩

借景抒情

马诗借马自喻

何当金络脑

抒怀怀才不遇

快走踏清秋

千锋万凿

托物烈火焚烧

粉竹碎身顽强不屈视死如归

石灰吟不咫艰难坚贞不屈

要留清白在人间

咬定声山不放松

托物

立根原本破岩中

竹?也贞不屈傲然独立

竹石人:刚正不阿绝不妥协

千磨万击还坚劲

言志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

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

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题古诗三首用时5〜6分钟

1.给本课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络()锤()凿()

焚()

活动内容多音字:劲()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圆线的词语重点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