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理解高频考点速记题库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2.“而”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多变,下列句子中“而”字表示递进关系的是()A.风雨兴焉,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则天下可运于掌3.“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广泛,下列句子中“以”字表示目的的是()A.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之”字表示助词,无实义的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风雨兴焉,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5.“其”字在文言文中用法丰富,下列句子中“其”字表示代词“他”的是()A.其真不知马也B.其将崩也,百官皆来贺C.其真不知马也D.其将崩也,百官皆来贺6.“于”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广泛,下列句子中“于”字表示地点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7.“乎”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乎”字表示疑问语气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8.“焉”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下列句子中“焉”字表示疑问代词“哪里”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9.“所”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独特,下列句子中“所”字表示处所的是()A.所见所闻,所思所想B.所学非其类,所以游者众C.所学非其类,所以游者众D.所见所闻,所思所想10.“者”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广泛,下列句子中“者”字表示名词性短语的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1.“也”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12.“则”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下列句子中“则”字表示因果关系的是()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B.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C.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13.“虽”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独特,下列句子中“虽”字表示让步关系的是()A.虽不能至,心向往之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4.“乃”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乃”字表示顺承关系的是()A.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B.乃取一葫芦,以盛水,置井中,以口啜之C.乃取一葫芦,以盛水,置井中,以口啜之D.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15.“即”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下列句子中“即”字表示时间紧迫的是()A.即从巴峡穿巫峡B.即捕之,绝其根本C.即捕之,绝其根本D.即从巴峡穿巫峡16.“且”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且”字表示递进关系的是()A.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17.“然”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灵活,下列句子中“然”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D.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8.“何”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下列句子中“何”字表示疑问代词“什么”的是()A.何陋之有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何陋之有19.“矣”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独特,下列句子中“矣”字表示语气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的是()A.吾今者其庶几乎B.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C.吾今者其庶几乎D.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20.“哉”字在文言文中用法独特,下列句子中“哉”字表示感叹语气的是()A.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B.吾今者其庶几乎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1.风雨兴焉,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______。2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______。2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24.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2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26.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__。27.君子生非所利,不处也;君子行非所安,不为也,______。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______。29.所见所闻,所思所想,______。3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的打“√”,错的打“×”。)21.“之”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代词“他”或“它”。()22.“乎”字在文言文中只能表示疑问语气。()23.“焉”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疑问代词“哪里”。()24.“所”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处所或所字结构。()25.“者”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物/事”。()26.“也”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判断语气或句末停顿。()27.“则”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28.“虽”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29.“乃”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或“于是”。()30.“何”字在文言文中总是表示疑问代词“什么”或副词“怎么”。()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1.请简述文言文中“以”字表示手段、方式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32.请简述文言文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33.请简述文言文中“乎”字表示感叹语气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34.请简述文言文中“焉”字表示兼词,相当于“于之”或“于此”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35.请简述文言文中“所”字与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五、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6.风雨兴焉,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3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3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9.项燕,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40.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D解析:A项“以”表示凭借、依靠。B项“以”表示用来。C项“以”表示把。D项“以”表示因为。故选D。2.A解析:A项“而”表示递进关系,程度加深。B项“以”表示目的。C项“以”表示在。D项“以”表示凭借。故选A。3.A解析:A项“以”表示目的,为了。B项“以”表示因为。C项“以”表示用来。D项“以”表示把。故选A。4.D解析:A项“之”是助词,提宾标志。B项“之”是代词,代指项燕。C项“之”是助词,无实义。D项“之”是助词,无实义。故选D。5.A解析:A项“其”是代词,他。B项“其”是代词,它的。C项“其”是代词,他。D项“其”是代词,它的。故选A。6.A解析:A项“于”表示地点,在。B项“于”表示比。C项“于”表示对于。D项“于”表示比。故选A。7.B解析:A项“乎”表示感叹语气。B项“乎”表示疑问语气。C项“乎”表示感叹语气。D项“乎”表示感叹语气。故选B。8.D解析:A项“焉”是助词,无实义。B项“焉”是助词,无实义。C项“焉”是助词,无实义。D项“焉”是疑问代词,哪里。故选D。9.A解析:A项“所”表示处所,地方。B项“所”表示范围,其中的。C项“所”表示范围,其中的。D项“所”表示处所,地方。故选A。10.A解析:A项“者”表示名词性短语,……的人。B项“者”是助词,无实义。C项“者”是助词,无实义。D项“者”是助词,无实义。故选A。11.A解析:A项“也”表示判断语气。B项“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C项“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也”是语气助词,无实义。故选A。12.B解析:A项“则”表示转折关系。B项“则”表示因果关系。C项“则”表示递进关系。D项“则”表示转折关系。故选B。13.A解析:A项“虽”表示让步关系。B项“虽”表示让步关系。C项“虽”表示让步关系。D项“虽”表示让步关系。故选A。14.B解析:A项“乃”表示顺承关系。B项“乃”表示顺承关系。C项“乃”表示顺承关系。D项“乃”表示顺承关系。故选B。15.A解析:A项“即”表示时间紧迫,马上。B项“即”表示立刻。C项“即”表示立刻。D项“即”表示马上。故选A。16.B解析:A项“且”表示递进关系。B项“且”表示递进关系。C项“且”表示递进关系。D项“且”表示递进关系。故选B。17.A解析:A项“然”表示转折关系。B项“然”是语气助词,无实义。C项“然”是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然”表示转折关系。故选A。18.A解析:A项“何”表示疑问代词,哪里。B项“何”表示疑问代词,什么。C项“何”表示疑问代词,什么。D项“何”表示疑问代词,哪里。故选A。19.A解析:A项“矣”表示语气助词,表示完成时态。B项“矣”是语气助词,无实义。C项“矣”表示语气助词,表示完成时态。D项“矣”是语气助词,无实义。故选A。20.A解析:A项“哉”表示感叹语气。B项“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C项“哉”是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哉”表示感叹语气。故选A。二、填空题2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解析:“焉”在此处是兼词,相当于“于之”,表示“在它那里”,指代前文所描述的景象。整句意思是:所以如果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这种境界的)。22.欲信大义于天下解析:“以”在此处表示目的,表示“用来”,意思是: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2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解析:“于”在此处表示对于,意思是:对于整个世界都浑浊我独自清澈,众人都沉醉我独自清醒。24.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解析:“之”在此处是助词,无实义,用于调整音节。整句意思是:好的鸟儿选择树木栖息,贤能的大臣选择君主侍奉。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此句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表达了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26.故能就其深解析:“以”在此处表示凭借,意思是:所以能够达到它的深度。2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解析:“非”在此处表示否定,意思是:君子懂得道义,小人只懂得利益。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解析:此句出自《孟子·告子下》,意为:在忧愁患难中能使人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能使人萎靡死亡。说明了忧愁和安逸对人的影响。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则”在此处表示结果,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3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此句出自韩愈的《师说》,意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解释了老师的职责和作用。三、判断题21.×解析:“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代词“他”或“它”,还可以表示助词、动词等。例如:“见贤思齐焉”(焉为兼词),“逝者如斯夫”(之为助词)。22.×解析:“乎”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表示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等。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乎为感叹语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乎为祈使语气)。23.×解析:“焉”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疑问代词“哪里”,还可以表示兼词、助词等。例如:“见贤思齐焉”(焉为兼词),“逝者如斯夫”(之焉为助词)。24.×解析:“所”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处所,还可以表示范围、所字结构等。例如:“所以然者何”(所为所字结构),“吾所愿者”(所为范围)。25.×解析:“者”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名词性短语,还可以表示助词、动词等。例如:“逝者如斯夫”(者为助词),“何以伐为”(者为助词)。26.×解析:“也”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判断语气或句末停顿,还可以表示感叹语气、语气助词等。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为感叹语气),“子曰诗云”(也为语气助词)。27.×解析:“则”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还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假设关系等。例如:“则何以战”(则为顺承关系),“则或问焉”(则为假设关系)。28.×解析:“虽”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让步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即使等。例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为转折关系),“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为即使)。29.×解析:“乃”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顺承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竟然等。例如:“乃不知山之高,水之长”(乃为转折关系),“乃为邦之司命”(乃为竟然)。30.×解析:“何”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除了表示疑问代词“什么”或副词“怎么”,还可以表示疑问代词“哪里”等。例如:“何以伐为”(何为疑问代词),“何陋之有”(何为疑问代词)。四、简答题31.请简述文言文中“以”字表示手段、方式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解析:“以”字在文言文中表示手段、方式时,通常表示“用”、“依靠”、“凭借”等含义,后面通常跟名词或动词短语,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或工具。例如:“以刀劈之”(用刀劈开),“以德报怨”(用德行来报答仇恨)。32.请简述文言文中“而”字表示修饰关系时的常见用法,并各举一例。解析:“而”字在文言文中表示修饰关系时,通常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后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状态或伴随情况。例如:“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它不按照它的方法),“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面对奏表流泪,不知道说什么)。33.请简述文言文中“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