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安华侨中学、石狮八中、泉州外国语学校、泉州市城东中学2025年秋期中四校联考高一语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的论文、昌耀先生的推崇者的文章等,他们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被杀死多少回了,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流淌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昌耀先生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如何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空洞的,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他的诗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是在修改后面世的,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还需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是在1979年之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创造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作品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独特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肆、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的诗在用词和修辞艺术上往往显示出简洁的倾向,大多充满隐喻,需要联系历史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解读。C.昌耀以其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D.“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就是因为他使用“厚重的句子和词语”。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博士、推崇者等没有真正地读懂他。B.昌耀先生的诗大多是充满隐喻的,这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造的一种文体风格,更是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有关“昌耀体”风格的观点的一项是()A.“一位滨海女子飞往北漠看望一位垂死长者,/临别将一束火红的玫瑰赠给这位不幸的朋友。”(昌耀《一十一枝红玫瑰》)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反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昌耀先生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志之间(节选)

茹志鹃我们文工团要一分为两,各随部队出发,于是炊事房也就要暂时分分家。我这个才提拔的女上士,暂时就任事务长。我这边分到了老朱和老张两个。可是,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他跳跳蹦蹦地跑了来,嘴里又唱着自己改编了的歌:“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①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却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但老朱常看不惯老张的做法。他对老张说“人要成真金,就要放到火里去炼。你呢!偏要给他搭凉棚,造暖房。”小周也咬定老朱对自己抱了成见,再也解不开这个疙瘩。这晚上,走到半夜,队伍前面传下了“肃静”“不许掉队”的口令。因为这公路两头,四五里的地方就是敌人。可是在过公路以前,队伍蹚了一条河,在过河以后,我发现老朱不见了。团部说,不能留人联络。他一掉队,尤其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上掉了队,大家都有些担心,不过能够安慰大家的是,老朱知道今天行军的路线和宿营地点,顶多他迟到一些。到了宿营地了。又来了紧急通知,部队要立即出发。我一听愣了,老张正在挑水,把水桶一放,木鸡似的站住了,半晌才说:“老朱怎么办?”小周在解背包,这时悄悄地坐下,也没做声,两眼只是盯着忽闪忽闪的灯火。我考虑了一下,便到团部请示。团部表示部队立即有军事行动,不能派人等他,更不能把行动地点留下。老朱能不能回来,只有靠他自己了。第二天晚上,小周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一个老乡说,有个小同志出村去了。老张含着泪说道:“怪我,②我知道他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要是部队现在又要出发,那怎么办呢?”我一听这情况,心里明白了。我来不及说什么拉过院里的大青骡,就朝昨晚来的路上飞奔。远远地,我看小周坐在一块石头上,脸对着山那边,正抽抽噎噎地在哭,一听我的声音,就转过头来,哭得越发伤心起来。我大声责问,他倒反而一头扑到我怀里,索性放声大哭起来,说道:“老朱不能回来了!”我只得拍拍他的肩膀说:“革命嘛!难免要有牺牲的。”好像要证实我这句话似的,远处响了两声冷枪,小周骤然抬起头,不哭了。“老朱他不会不赚他几个,白白牺牲的。”小周说着,慢慢地跟我回去。“你不是说过,跟老朱再也搞不好了,怎么一下子那么佩服他起来了?”“好不好都是同志嘛!”③小周横了我一眼。“要是他没牺牲又回来了,你跟他搞不搞得好呢?”小周没回答,停了一会儿,听他抽着鼻子又哭了。“你等等。”他忽然停住脚,翻身又跑上山顶,找了一块大山石下面的平净土,用树枝迅速地在上面画道;“向西向南,小周。”写完对我说道:“他不一定牺牲,对不对?”“对,快走吧!要是部队突然又要行动呢?”清早,我们正忙着,忽见老张一脸的惊喜,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叫道:“你看看,你看看……”一手指着门外。我便跑到门外一看,也不禁跳起来欢呼道:“老朱回来了!”老朱浑身污泥,仍然挑了那副担子,不过,笋筐已摔扁了,扁担也断了,用树枝绑扎着,手里紧紧地拿着伙房里的那把菜刀,头发好像在两天之内突然长了许多,脸黑了,瘦了,面颊上还带了几点干了的泥巴,只有那对眼睛,仍炯炯有神。他站在那里,呆呆地,老张却给他笑得掉下了眼泪。老朱眼圈儿也红红的,但却大声说道:“哭什么?这也哭,眼泪不值钱了。”我上前正要说话,小周已从屋里一步蹿了出来,扑上去就抱住了老朱。④老朱一看小周,拼命忍住了眼泪,说道:“啊呀,你们让我放下担子嘛!”老张把他的担子接了过去,他才对小周说道:“你给我留的字,我看见了。”晚上,我想回去早些睡。可是一走到伙房门口,忽听老朱在里面粗声粗气地说:“不行,不行,不能什么都给他弄现成。”我一听,吓了一跳。又是什么不行了?难道又吵嘴了?我偷偷从门缝里一张,见小周已安安稳稳睡着了,老朱和老张两个人各跨坐在一条长凳上,正给小周打那种最时髦的布条草鞋呢。“好了,好了,你只要给他起一个头就行了,要他自己也动动手。”老朱说。“那你怎么还往下打。”老张果然停住手,笑嘻嘻地吸着旱烟说道。“我打好这一只,给他做一个样子。”老朱大概觉得自己说得太温和了一些,于是又十分严厉地朝老张瞥了一眼,说道:“宠,是宠不出好小鬼来的。”他们正谈得热闹,我悄悄地进去,见老朱手里打的那只草鞋已快完工了,老张那一只打了一半,放在那里。我也不打搅他们,就躺下了。一会儿,他们没声音了,只听老张吱吱地吸着旱烟,老朱嘶嘶地撕着布条,嘴里轻轻地哼着:“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我闭着眼,细嚼着“同志”这两个字眼,想笑,但不知为什么倒滚出了眼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文工团一分为两”开端,记叙了战争年代中发生在炊事房的故事,切口独特,感人至深,极富感染力。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塑造了在战争中对小战士关怀备至的两位老战士形象,鲜活生动。C.小说通过两位老同志对待年轻战士的不同态度,既赞美了朴素单纯的人性,也洋溢着革命的理想和热情。D.小说中“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升华小说的主题。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我”字的反复出现,突出小周到来,炊事房关系变得复杂,我深感困难。B.句子②“这两天尽转一个念头”是指小周担心老朱牺牲,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切与情意。C.句子③“横了我一眼”,这一神态描写,是在面对我的质疑时,小周表现的鲜明态度。D.句子④老朱“拼命忍住了眼泪”是重新找到队伍的激动,也充满着对小周的感激之情。8.文中两次写到哼唱着的歌谣“月光下,有人找你谈话——原来是你的妈妈……”,请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9.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与茹志娟的《百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本文在讲故事上的特点。(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贞观十五年,太宗问……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愚按:昔商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为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菽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遂良之言,其意盖亦若此也。然所谓满盈无所复谏,则似非忠臣爱君之语,幸太宗之言,有足以救斯言之失也。(节选自戈直《〈贞观政要〉集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彼A为象箸B必不C盛以土簋D将为犀玉之杯E玉杯F象箸G必不羹菽藿衣短褐H而舍于茅茨之下11.材料一最可能选自《贞观政要》中的哪卷?A.《卷一·论君道》 B.《卷二·论求谏》C.《卷二·论纳谏》 D.《卷十·论慎终》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13.根据上下文,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14.材料一中分别展示了王珪、魏征和褚遂良与唐太宗对话,结合《谏太宗十思疏》谈谈三人“君臣对论”的方式有何异同。(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①李白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②气成霞。水国郁蒸不可处,时炎道远无行车。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③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④。[注]①本诗为唐天宝八年(749年)作者寓居金陵时所作。②吴牛喘月:形容天气炎热。③伯鱼:孔子儿子孔鲤的字。趋庭:快步走过庭院。据《论语·季氏》记述,孔子曾独立庭院,孔鲤趋庭而过,孔子趁机教导儿子要“学诗”“学礼”。④晋朝美男子卫玠小时候在洛阳乘白羊车上街,时人称赞他是“璧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极力描绘江南暑天的酷热景象,突出萧三十一赴鲁中省亲之行的艰辛不易。B.“云帆袅袅”与诗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类似,都表达了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C.结尾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探望伯禽的心愿,也暗含诗人对儿子的美好想象。D.本诗情感真挚,风格质朴,有别于《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的浪漫狂放。16.诗中用孔鲤趋庭的典故,在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写出了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的情形。(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像国画师描绘远景时那样淡淡勾勒几笔,呈现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语的具象思维特征可以从多方面来看。例如从汉语的造词心理习惯来看,汉语经常使用形象譬喻,而不是诉诸本质特征,如我们经常用的“吹牛”“吃醋”“狐疑”等。从句子的组织来看,汉语可以用具象定格或具象组合的方式描摹人貌、物状,或者叙述行为动作。例如“季孙练冠,麻衣,跣行,伏而对曰”,句中带点的成分,都是名词性的具象组合。再如:“嗖,一皮带,嗡,一链条,喔噢,一声惨叫,……嗖和嗡,皮带和链条,火和冰,血和盐,钟亦成失去了感觉。”“大娘望着她的背影,一声长叹,两行热泪。”“一声长叹,两行热泪”的意思就是“长叹一声,流下两行热泪”,但前者用名词性的词组凸显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这种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模式中不可想象的、于动态中凸现瞬间的表现方法具有电影语言中“定格”的强烈效果。汉语语词组合的灵活自由,使汉语行文免除了许多规矩。与具象组合无关的成分都可以省去。因此汉语的表达往往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由于汉语的单词蕴藏了丰富的语文感受,因此将这些基本粒子排列组合起来,就成为一组组生动可感的具象。例如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传达了六种具象,未着一个动词而早行旅人的动作自在其中,未用一字抒情而孤独的心境溢于言表。.18.下列各组词语中,不全都具有“形象譬喻”造词特点的一项是()A.银河柳叶眉紧锣密鼓B.蛇行蘑菇云举棋不定C.热浪斑马线胸有成竹D.错觉鸭舌帽胶柱鼓瑟19.“嗖,一皮带,嗡,一链条,喔噢,一声惨叫”,上述语句具有什么样的构成特点和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0.请把文中画波浪线处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使前后文衔接更连贯,并突出中西方的不同。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参照文中画横线处语句的写法,再举一个古诗例子并加以阐释。三、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由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其盛水量受最短木板高度制约,其核心在于一个系统的整体效能或结果取决于其最薄弱环节的限制——木桶效应(短板理论)果农用竹竿摘取高处果实的观察,只有最长的竹竿才能收获最多果实,其核心在于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整体水平的高度——竹竿效应(长板理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安华侨中学、石狮八中、泉州外国语学校、泉州市城东中学2025年秋期中四校联考高一语文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B2.C3.A4.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大多的创作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D7.C8.①结构上,两次哼唱歌曲一次开头伴随小周出现,一次出现结尾,老朱哼唱,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这样的情节安排,也暗示了人物关系的改变。②人物形象上,第一次小周哼唱着的自创的歌谣,表现了年轻人的开朗乐观;老朱在为小周打草鞋时的哼唱,老朱嘴严心慈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③主题上,小周的哼唱流露出一个离家小战士对母亲的思念,表达着战争年代中思家念亲的普遍情感;老朱的哼唱,则将战争年代同志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凸显出来。9.①事件选材上,避开战争中的宏大事件,以炊事班的普通人物与事件展开故事;②叙事视角上,注重女性视角:本文以“我”这个女同志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叙事,故事的呈现细腻真实;③情节结构安排上,舒缓自然,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战争的惊心动魄,充满温情;④主题呈现上,通过歌谣的呼应,对小同志不同的培养方式,表达的是战争中,人思家念亲的普遍情感和相互关爱、朴素单纯的人性之美。(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BDEG11.B12.(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2)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13.示例:问题:为何近来臣子中进谏者减少?理由:魏征的回答分析了臣子不谏的原因——懦弱者不敢言、疏远者不能言、怀禄者不便言,与太宗的问题背景契合。14.相同点:三人都以积极进谏为核心,强调君主纳谏的重要性,体现对君主的忠诚。①王珪引经据典,强调圣主需争臣,委婉劝谏;②魏征分析臣子不敢进谏的心理障碍,以及君主应当如何鼓励臣子进谏,务实恳切;③褚遂良以具体事例(漆器)切入,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逻辑严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B16.结构安排:使诗歌内容自然过渡到对思念家人的叙写。情感表达:①突出对萧三十一能归家省亲的欣羡;②曲折表达了诗人不能归家的愁苦,以及不能教导伯禽的愧疚。(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①.契阔谈讌②.心念旧恩③.暧暧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⑤.千岩万转路不定⑥.迷花倚石忽已暝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18~21题答案】【答案】18.D19.①用拟声词和名词性短语构成具象组合,听觉和视觉形象鲜明突出,表达简洁有力。②词和短语单独成句,构成三个定格的画面,具有现场感和冲击力,节奏感强。20.这种表现方法于动态中凸现瞬间,具有电影语言中“定格”强烈效果。这在西方句法“主—动—宾”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21.示例一:例如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十八个字传达了九种具象,未着一个动词而凄凉萧瑟的秋景如在目前,未用一字抒情而天涯游子的愁苦流于笔端。示例二:例如陆游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十四个字传达了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